温病的共性在临床上的应用探讨论文_李跃琨

温病的共性在临床上的应用探讨论文_李跃琨

李跃琨

(云南省建水县陈官中心卫生院 654399)

【摘要】 温病是由外感温热病邪引起,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并具有传染性和季节性的一类疾病。它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传染小而不严格规定隔离的感染性发热疾病。这类疾病导致病原因各异,发病季节不同,症状表现不尽一致,但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温热性质之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

【关键词】 温病;治法;共性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309-02

各种不同类型的温病,各具特点,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如病因方面,均为感受各种温热病邪,以温为阳邪,必从火化,因之在病机方面,易于化燥伤阴。表现于证候方面,初起以热温为主症,在病变过程,易于出现神昏谵语、斑疹、吐衄,在病程后期,易风动痉厥等[1]。兹分述如下:

1.抑制高热、渐入坦途

温病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受温热病邪所致,所以有“温病必发热”之说。各种温病都具有发热这个共同症状,温病之发热是机体对温热病邪的一种全身反应,它具有两重性,一种主动防御反应,为正邪相搏,正气抵御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发热毕竟是个病理过程,常会消耗正气,损害机体,严重时甚至因发热而造成不良后果。临床常用退热法有以下几种。

1.1 清气透表退热法:

适用于邪热已入气分,但卫分之邪未尽,证见高热而微恶寒,口渴多饮,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黄中带白,舌质红,脉浮洪躁盛。治法:清气泄热,解表透邪方药:银翘白虎汤(银花15g连翘10g竹叶6g薄荷6g生石膏30g粳米30g知母10g生甘草6g)本方取重用石膏辛寒清泄里热,知母苦润清热生津,甘草、粳米养胃和中,银花、连翘、辛凉透表解毒,竹叶、薄荷领邪外出,合之共奏清气泄热,解表透邪之效,渴者加花粉,咳者加苏子、杏仁、前胡,头痛加川芎、白芷,津伤者加沙参、玉竹、石斛、麦冬。

1.2 大清阳明退热法

适用于温热病邪全入气分,胃热亢盛。证见高热不恶寒,面赤气粗,大渴饮冷,大汗出,苔黄舌红,脉洪大。治法:辛寒清气,大泄胃热方药:新加白虎汤(生石膏30g陈仓米30g知母9g益元散9g鲜竹叶6g薄荷10g嫩桑枝15g)方中取白虎汤辛寒清气,大泄胃热,粳米易陈仓米以护仓廪之关,加薄荷以助石膏达热出表之功,益元散导温热湿浊之邪从小便而出,嫩桑枝熄风定痉,鲜竹叶领邪外出,合之共奏清泄中焦阳明,上下内外分消之剂。

1.3 通下里结退热法

适用于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证见高热持续不退,日晡益甚,腹满而痛,大便闭小便濇,舌苔焦黑起芒刺,唇裂咽干,脉沉实有力。治法:通下腑实,养阴增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方药:增液承气汤(生地24g元参30g麦冬24g大黄9g芒硝5g)方中取元参味苦碱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麦冬养胃生津,为能补能润能通之品,生地滋养阴液,大黄、芒硝泻热软坚,攻下腑实,共奏滋阴攻下,增水行舟之效。

2.神昏谵语,开窍复苏

昏谵的基本特征是:意识丧失,神志障碍,语无伦次,深度昏迷可以昏睡不语,又称为昏愦,多与热邪或湿热痰浊侵脑蒙窍有关。在温病中称做“热闭心包”或“湿热酿痰蒙蔽心包”,都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宜积极采取“清心开窍”或“豁痰开窍”的急救措施,使之神志复苏,临床常用的治法有如下两种。

2.1 清心开窍法:适用于热闭心包,内窍不通,证见身体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清宫汤:元参心9g莲子心2g竹叶卷心6g连翘心6g犀角尖6g(磨冲)连心麦冬9g。清宫汤专清心包邪热,包络为心之宫域,故清心包之热谓之清宫。方中取犀角以清心热,玄参心、莲子心、连心麦冬,清心滋液,竹叶卷心、连翘心泄热,合之使心包邪热向外透达而解。

2.2 豁痰开窃法:适用于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见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时清时寐,时或谵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2]。治法:清利湿热,豁痰开窍。方药:菖蒲郁金汤 鲜石菖蒲3g,广郁金5g,炒山栀6g,连翘9g,菊花5g,滑石12g(包)竹叶9g,丹皮6g,牛蒡子9g,竹沥3匙,姜汁6滴,玉枢丹2g(冲服)本方用鲜菖蒲、郁金芳香宣窍,合以山栀、连翘、菊花、丹皮、牛蒡子、竹叶清泄热邪,竹沥清化痰热,姜汁、玉枢丹化浊开窍,合之共奏清热利湿,化痰开窍之效。

3.风动痉厥,熄风止痉

痉指痉挛强直而言,轻者手足蠕动,颈有抵抗,重者肢体抽搐,口角痉挛,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厥的含义有二:一为四肢逆冷;二为昏晕厥逆。痉与厥本是两个不同的症候,前者病及脏腑属足厥阴肝经;后者涉及脏腑属于厥阴心包经。临床上常有热极生风的实证,多见于温病的极期阶段,又有阴虚动风的虚证,多见于温病的后期或恢复期阶段。此时应平肝熄风或滋阴熄风以制痉挛,临床常用的有如下两法:

3.1 平肝熄风法:适用于温热病邪深入足厥阴肝经,热邪炽盛,引动肝风。证见身热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瘛瘲。狂乱痉厥,舌红苔燥,脉象弦数。

治法:凉肝熄风方药:羚角钩藤汤羚羊角5g霜桑叶6g川贝12g鲜生地15g钩藤9g茯神9g菊花9g生白芍9g生甘草3g鲜竹茹15g本方以羚羊角,钩藤、菊花凉肝熄风,茯神宁神定志,热灼津液则生痰,故用川贝化痰。火旺生风,风助火势,最易劫伤阴液,故用芍药、甘草、鲜生地酸甘化阴,养肝血以缓筋脉挛急,竹茹以宣通脉络,合之共奏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之效。

3.2 滋阴熄风法:适用于温热病邪深入下焦肝肾,耗损真阴,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证见热深厥深,舌干少津,齿黑唇裂,手指蠕动,甚或瘛瘲神倦,心中憺憺大动,舌绛少苔,脉虚细数,时时欲脱。治法:滋阴熄风方药:大定风珠药物组成:生白芍18g、阿胶10g、生龟板12g、干地黄18g、麻仁6g、五味子6g、牡蛎12g、麦冬18g、炙甘草12g、鸡子黄2枚、生鳖甲12g本方系三甲复脉汤加味组成,方用阿胶、鸡子黄取其血肉有情之品以滋阴液而熄内风。芍药、甘草、五味子酸甘化阴,补阴阳。更加牡蛎、鳖甲、龟板之介类潜阳。

4.小结

总之,温病各自有其特点,但它们之间亦存在着共性,如在病因方面,都是感受各种温热病邪而发病,其发展趋向因温为阳邪,必从火化,究其初起症状皆为热象偏盛[3]。以热渴为主症,病程中常见神昏谵语,斑疹吐衄,病程后期最易发生风动惊厥,最终转归多陷入津枯液竭之境。本文即在这些共性中重点提出高热、神昏、动风三大关键,拟以退热、开窍、熄风等法作一探讨。

【参考文献】

[1] 贺集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非典防治[A].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文集[C]. 2014,11(5):25.

[2] 杜惠明.乙型肝炎中医病证名称归属之探讨[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 2009,11(6):643.

[3] 庞洁.试谈络病学说在温病中的理论指导意义[A].第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 2012,8(10):67-68.

论文作者:李跃琨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2

标签:;  ;  ;  ;  ;  ;  ;  ;  

温病的共性在临床上的应用探讨论文_李跃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