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迪厄文化再成理论认为文化具有再生属性,实现途径是通过文化资本的 输入使人们产生惯习,而众多具有相同惯习的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上不同的场域。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大学生进入社会场域中时面临的困境,找到农村家庭大学生在乡村的原始文化惯习下,接受城市文化资本以及融入社会场域中时出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文化再生产;场域;惯习;融合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家庭收入水平提升和对教育的投入有所加大,同时“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另外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以及出台普通高校的扩招政策,越来越多农村家庭的孩子能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和来自城里家庭孩子一样的通识教育。但是农村大学生由农村迈入城市难免会出现社会融合艰难、求职时发展视野单一、就业渠道狭窄等问题,很多现实案例的表现似乎与知识改变命运的常规性结论相悖。
二战以后,以法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走上经济复苏的道路。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教育民主化的思想浪潮,人们普遍认为将会有更多的平民子弟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育,然而现实却告诉人们,虽然来自社会不同阶层18-20岁年龄段入学率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出身社会下层的孩子仍然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顶尖学府接受高等教育,法国顶级高等院校的学生依然主要来自社会上层。甚至即使来自社会下层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日后也很难在职业生涯方面有所突破。这引发很多社会学家进行深入思考,教育是否真的是帮助农村大学生实现阶层上向流动的有效路径?为什么来自社会底层的孩子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顶级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布尔迪厄对法国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以揭示法国教育体制中的结构性不平等,并积极探寻解决之道。
二、农村大学生的布迪厄困境
(一)农村大学生的文化基因
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文化基因。由于城市社会的生活、文化环境与农村的环境截然不同,因此导致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城市后会出现极大的不适应感。乡村的教育方式已经在农村学生的脑海维中产生固化思维。因此行为举止都带有之前的惯性。在初入大学时农村大学生脑中的乡村文化资本受到来自高校教育模式的重大冲击。另外农村大学生的另类思维方式令他们感觉自己不能融入这个群体。他们的文化惯习不适用于社会的文化再生产体系,因此成为了农村大学生难以融入社会的基本原因。
(二)高校的“精英期望”
高校的教育模式是导致农村大学生难以融入社会的重要因素。布尔迪厄认为,因为统治阶级或集团掌握丰富的文化资本,他们垄断了掌握知识的合法方式,从而垄断了教育活动所传授的知识,因此来自社会上层的学生在教育系统中居于优势地位,而来自社会下层的学生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 文化资本占有上的劣势,因此教育系统不但没有促进阶层流动,反而导致了阶层固化。在当代中国,更多出身弱势社会阶层的孩子通过高考考入高等学府,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了可以同来自优势社会阶层的孩子竞争的文化资本。同时再生产理论中指出,为了灌输文化专断,教育系统中通常会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师用书等,这样能够维护教育权威,使教育过程合法化,保证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一种社会再生产活动。教育系统强化了城乡家庭的文化资本差异,这样只会更有利于城市孩子的学习,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学习,农村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事实上隐含着某种符号暴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社会的排他理念
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原来在高校时的精神文化矛盾的“预演”变成了社会上的“实战”。布迪厄场域论指出: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团体,每个团体之间会有自己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对于城市大学生来说并不会产生太多的隔阂。因为城市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给他的影响都让他产生了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惯习,但是农村大学生就不一样。农村大学生在家乡接受了近 20 年农村文化影响虽然在高校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精英理念的灌输,但是仍然难以改变从小养成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这导致他们在大城市的生活中会感到无所适从,导致无法成为社会文化再生体系中的一员。因此如果想融入这个体系,农村大学生需要打破自己多年以来的惯性思维,重新接纳城市文化理念。
三、打破农村大学生的布迪厄困局
(一)强化农村文化观念
乡村的环境是农村大学生产生文化惯习的始发地,目前我国农村大学生在社会中发展普遍不利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村的文化环境与城市文化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因此要打破农村大学生发展中的困境,首先要从源头抓起,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加大农村与城市的结合程度。将城市中的文化观念带入到农村中去。在教育者脑中改变固有思维,教育者本身也是文化再生产的主体。因此要打破农村的文化在生产循环需要从外界寻找解决手段。通过大学生支教和外聘村官的形式来增加农村的文化先进性。为当地学生提供一个在固有的乡村文化惯性基础上了解城市文化的机会,加宽农村学生的思维广度。
(二)加强高校兼容并包理念
文化再生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的。目前大学生所接受的精英式教育,是以目前城市社会作为目的地来设计的。高校是社会上文化再生产的主要工具,学校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主要向学生灌输的也是面向城市的文化理念。通过高效的教育形成了一批又一批面向经营社会环境的知识分子,面向精英式的教育导致了农村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与现实脱节。为了帮助农村大学生打破这一困境,学校在教育模式中改变思想,摒弃原本的精英教育思维。以兼容并包的思想设计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播包容理念。
(三)修复城市中的阶级价值观
目前城市社会中固有的场域使农村大学生在踏入社会时感觉难以融入,这是由于城市人群的排他思维造成的。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需要社会中存在一个能够接受农村大学生的文化再生体系。每年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可忽视,长此以往,农村大学生就形成了一个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他们带有被城市边缘化的特点,但同样具有重大的文化生产作用,能够为社会发挥出巨大价值。因此为了将农村大学生纳入到社会文化再生体系中,应该从政府层面加以引导,使主流社会体系加大对农村文化基因大学生的包容性。
四、结语
农村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文化再生的角度为农村大学生的城市社会融入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农村大学生实现城市文化再生产,同时也能够打破现有阶级壁垒,促进这个群体的阶级流动。
参考文献
[1]董泽芳,赵玉莲.从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看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J]现代大学教育
[2]李玉美.农村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浅议[J].时代教育
[3]黄惠,张登国.农村籍大学生的城市适应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论文作者:许天青 岳云成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农村论文; 文化论文; 大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城市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社会上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