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化的品生教学论文_韩香丽

浅谈生活化的品生教学论文_韩香丽

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季庄小学 251700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活性,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调动儿童兴趣,寓教于乐,淡化教育痕迹,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所以,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是儿童活动的范例,特别是品德课。教学中,我不是“以本为纲”,而是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依据教材并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在《一次卖报的体验》一课的教学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学生无法进行这方面的体验,教师要自己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所以,我把这一课改为《一次卖早餐的体验》,要求学生采访学校旁边的小吃店的服务员,并在父母的带领下征得小吃店店主的同意自卖一次早餐,课上做汇报。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参与,体验到了小吃店服务人员的辛苦,同时也收获了服务他人时劳动的快乐。事后不少小吃店服务员告诉我,孩子们吃饭时比以前有礼貌了,浪费粮食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

二、开展生活化的活动、游戏,使学生获得生活化的感悟和体验

活动和游戏、感悟和体验是实现德育教学有效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好各种生活化的主题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学习,在感悟、体验中提高。

1.寻找生活化的素材,为教学做准备。要想开展一节成功的品德课,课前的准备活动必不可少。课前应根据目标要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亲历过程,为课堂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便于学生课堂上更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我和小树交朋友》一课中,我安排了“树木知识知多少”的课前调查活动,以增强学生对小树的认知。学生通过对自己周边环境树木的观察,询问家长,上网搜集资料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唤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探索树的知识的愿望。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教学重在激趣,而兴趣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现实的体验和童真的世界出发,发现生活中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情景材料,根据教学主题运用到课堂中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我由学生的家庭生活照片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激起了学生的谈话兴趣。我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照片:“我家有几口人?都有谁?他们干什么工作?”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在介绍中,学生们又重温了那浓浓的亲情。

3.开展生活化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学生只有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品德与生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性。在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创设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我为家庭添欢乐》一课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知道快乐源于爱。课上我做了一个小调查,问问同学们在家里什么时候最快乐?使同学们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不应该忘记,这些快乐是家长、长辈给予我们的,是他们的爱给了我们快乐的基础。

活动二:愿为家庭添欢乐。调查班内多少同学知道自己的生日,有多少同学知道自己家人的生日。爸爸妈妈每年都记着给我们过生日,让我们在家庭中享受着欢乐。我们是家庭的小主人,建成快乐家庭也有我们一份责任,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的责任感。

活动三:怎么做才能为家庭添欢乐?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做过的一些令家人开心的事情。并请同学们把这些事情写在自己准备好的“爱心卡片”上。

活动四:不良情绪要克制。遇到家里出现不开心或自己不开心的事情,要克制一下自身的情绪,天下家长没有不爱孩子的,我们也要多理解他们。家长为我们辛辛苦苦地付出了爱和心血,我们作为家庭的一员,要为家庭添欢乐,家人爱我,我也要爱家人,要让家人快乐。

三、到生活中去,重现生活实践

品德课程提出,教育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要“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课堂上,学生情感交融,获得生活化的感悟和体验;课后,我们要把握契机,将学到的落实到生活中去。在教学《种养一棵花》一课中,我把种养一棵花作为本课的作业,并在选花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同时,我让学生把花带进学校,放在教室内,既美化了环境,又保证种花活动的延续性。再如,学习了《幸福的家庭》一课后,学生已经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课后,我组织了调查“爸爸妈妈的这一天”这一活动,再次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为引导学生学会回报家人的爱,我要求学生每天为家人做一件事情,并在节日或父母的生日时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同时,我积极联系家长,了解孩子的表现,许多家长反映孩子比以前懂事了,会体贴父母了。

论文作者:韩香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

标签:;  ;  ;  ;  ;  ;  ;  ;  

浅谈生活化的品生教学论文_韩香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