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几个问题初探_经济全球化论文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几个问题初探_经济全球化论文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几个问题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正确认识论文,新变化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次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对此,学术界人士给予极大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认为,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指导,科学分析和全面观察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力求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在各个层次和方面,要从多视角、多方面去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力求全面认识,避免简单化。

(一)资本占有形式日趋多样化的趋向与财产私人占有关系继续发展的趋向同时并存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形式出现了多样化,国有经济、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中小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资本占有社会化的经济形式纷纷出现,特别是合作经济和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合作经济总数高达64万个。

与此同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一资本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并没有因为资本占有形式日趋多样化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财产还在继续向私人手中集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绝对优势地位也在继续巩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掀起私有化浪潮以来,私有化的趋向不断发展。目前,美国全国的土地中有59%为私人所有。根据1990年的统计,全美国除土地和自然资源之外的固定资产总额净值为14.90万亿美元,其中68%为私营企业所有(注:胡连生:《论当代资本主义的双重趋向》,《社会主义论丛》2002年第7期。)。这说明,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财产私有制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相反,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二)经济运行“有政府状态”趋向与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发展趋向同时并存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不再具有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特征,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和宏观调控已贯穿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已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具有经常性、长期性、稳定性的内在机制。国家利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预算、税收、补贴等手段,制定经济政策与立法,影响和调节私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向着国家规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例如,法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对本国经济实施着计划调节,这些计划调节使法国经济呈现出有序发展的态势。

当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只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危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本质和主体地位不可能改变,国家政权保护私有制和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本质和职能也不可能改变,因而,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政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致命缺陷,只能缓和而不能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震荡。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发展的规律一直在起作用,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如期去而复来。战后半个多世纪,就资本主义世界来说,周期性危机已发生6次。除世界性危机之外,各国还不时发生危机。

(三)分配兼顾社会公平的发展趋向与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向同时并存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建立起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即由政府统一组织管理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国家通过税收加大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的力度。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战前的10%增加到40%—50%,国家对养老保险、社会救济、医疗保险、最低工资限额、低收入补贴、失业救济、教育补贴等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一般已占到政府公共开支的60%左右和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注:《四个如何认识学习问答》,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00、117、115页。)

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按资分配制度并没有因为实行社会福利政策而发生根本改变,所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两极差距拉大的趋向还在日益加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进一步发展。以最发达的美国为例,1999年美国20%高收入的人同其他人的税后收入差距达到了顶峰。美国《商业周刊》对工人和首席执行官的收入评估结果表明,1990年两者的差距是84倍,1995年为140倍,1998年达到326倍,1999年则高达416倍。财富差距更为严重,1995年,1%最富裕的美国人占有全国40%的财产,而80%的美国人仅占有16%的财富。(注:《四个如何认识学习问答》,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00、117、115页。)除美国之外的西方其它国家,贫困扩大、贫富日益悬殊的现象同样存在。

(四)工人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地位明显提高的趋向与阶级剥削、压迫继续加深的趋向同时并存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地位明显提高,工人开始成为资本家必须认真对待的谈判对手、合作对象和压力集团。他们享有与资本家就工资标准、劳动条件进行谈判、讨价还价、平等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权利。同时还拥有参与企业管理和干预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例如,德国法律规定:企业职工有权参与企业管理,公司监事会必须有二分之一的工人代表参加,在监事会中与资方协商解决公司的一切重大问题。

与上述发展趋向同时并存的是工人阶级受剥削和压迫程度的加大趋向。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反映劳动者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重要指标。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剩余价值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以最发达的美国为例,它的剩余价值率1909年为130%,1950年为236.7%,1987年已高达364.7%。1996年世界排名前29位的大公司中,有18家利润的增长少则10%—20%,多则在40%—60%,其中微软公司达57%。(注:《四个如何认识学习问答》,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00、117、115页。)与此相应,大资本家由于拥有数量极大的财产,因而得以用金钱来操纵政治。而广大的工人阶级在经济上处于无权和受剥削的地位,在政治上就无法与资产阶级分享平等的政治权利,只能忍受其统治和压迫,并且这种统治和压迫随着经济上剥削的加深日益加重。

(五)科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趋向与社会危机日趋加深的趋向同时并存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近代史上又一次科技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经济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势头凶猛。资本主义延续已久的工业社会开始向信息社会转变,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已经或正在出现一系列新的现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有了深刻变革,教育和职工培训获得空前发展,经济增长中科技因素的贡献率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大大缩小,甚至消失。

然而,与这种趋向同时并存的却是种种社会危机的明显加深。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从来就存在的社会现象。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失业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OECD25个成员国失业者总数已从1990年的2400万增加到1995年底的3300万,平均失业率高达8%,除官方公布的数字外,估计尚有1400万人对找工作已经“失去信心”,因而未正式申报。(注: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第387、394、52页。)由于失业问题的严重,饥饿贫困化是目前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又一社会问题。根据美国国会“饥饿中心”估计,每年约有3000万人食品不足,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饥饿状态。德国约有85万人无家可归,法国则有30万人住在纸板箱里(注: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第387、394、52页。)。这些人由于生活贫困无着落而自卑自贱、自暴自弃、愚昧无知、道德堕落,甚至引发严重的城市暴乱。

二、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在考察、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同时,要注意考察、分析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情况,力求完整认识,避免片面性。

目前,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有130多个属于发展中即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建立和发展的国内基础、历史条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不相同,所以,它们虽然也是资本主义,但其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差很大,甚至十分惊人。

(一)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些国家由于遭受过殖民统治,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束缚和阻碍,加之没有条件经受科技革命的洗礼,虽然独立后开始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但生产力水平依然低下。

2、产业结构水平低下。多数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产业即农业在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如缅甸、尼日利亚等最不发达国家,它们的农业几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3/5,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0—80%。还有一些国家主要依靠出卖自然资源得以生存和发展。一直到20世纪末这种状况还未改变。

3、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多数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存在着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外国垄断资本等。

4、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也是由国家干预的经济,这一点似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什么不同。但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般低于发达国家,且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发达国家有着一系列重大不同之处。由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市场不发达,经济杠杆也不完善。因此,政府较多采用行政、法律手段,进行直接干预,其目的是为了巩固独立,维护国家权益,减少对外依附,促进经济发展。

5、不平等的对外依赖。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在独立前,其经济是宗主国的附庸。独立后,虽然它们开始为建立和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而努力,但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达国家。这主要表现在它们既是发达国家的原材料的提供者,又是发达国家制成品的进口国。同时,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处于无权或少权地位。如此等等,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在很多方面依附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后者对它们又不能平等相待、一视同仁。

(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样,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着手进行本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整顿经济秩序,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其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在从贫穷落后向富裕、先进的过渡和转化过程中,其速度明显不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其中,少数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惊人的快速经济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不断提高,并逐步接近和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而大多数国家仍然处于滞后、贫穷、不发达的“外围”或“边缘”之中。同时,许多国家目前还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如国家经济结构畸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贫困人口增加、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等。

总之,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它们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不同。可以说,一个是先进的、发达的、成熟的资本主义,一个是后进的、不发达的、成长中的资本主义;一个是处于世界中心地位的资本主义,一个是“外围”的或“边缘”的资本主义;一个是少数极端富有的资本主义,一个是多数十分贫穷的资本主义。虽然都属资本主义制度,却有着很大差别。因此,我们在考察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时,本应该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结构为视角。只有从这个视角上去把握,才会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富国与穷国、经济发达与经济落后、文明与不文明的鲜明对照,从而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全面认识。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来的,要结合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去考察、分析新变化,力求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性。

(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和缓和经济、社会危机提供了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的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给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科技革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科学技术使传统的工业部门不断地得到改造,同时促进了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从而为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条件。据统计,西方国家的工业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1.7%,而在1950—1972年间高达6.1%。其中,日本的工业生产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美国为3.2%,英国为2.6%。(注:陈国新:《科技进步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论丛》2002年第2期。)

2、科技革命开创了新兴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一项统计表明,从1994年到1996年的3年中,美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27%,相比之下,住宅和汽车业的产值分别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和4%。1996年,美国实际工资和薪金增长幅度的大约20—30%源于高新技术工作和高新技术产业(注: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第387、394、52页。)。

3、科技革命创造了工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及相应带来的更高的产出率,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率提高的原因之一。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又有利于企业的货币资本的积累,进而扩大固定资本的投资规模。以日本为例,1955—1973年30人以上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9倍,剩余价值率从1955年314%,提高到1970年的443%。同期日本企业的设备投资额增长了8.1倍。

目前,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5%左右上升到70—80%。新科技革命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当代资本主义财富分配的蛋糕越做越大。它们可以从这块“大蛋糕”中切出一部分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由于社会广大成员生活没有保障而爆发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缓和经济与社会危机的物质手段。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发展不但没有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还挽救了资本主义。

(二)经济全球化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最大利益,取得了新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创造价值的价值,具有扩张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他们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为他们的过剩资本寻找出路,为大量的商品寻找市场,使资本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因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这一进程,而且依仗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各方面优势,控制全球化进程,为全球化发展制定规则,使全球化进程符合它们的利益。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其主要表现在:

1、经济全球化增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近50年全球财富增加了6倍,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增长。1980—1990年,发达国家的GNP占全世界GNP总量的67%,上升了73.2%;发展中国家的GNP只占19.3%,下降了17.7%。2001年,美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0%左右。

2、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和分工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和扩展。在生产社会化和分工跨国发展的过程中,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活动主角,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动了一场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的运动,使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向高级化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及国际经济组织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跨国发展趋势,加强了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的管理、协调与合作,这对于延缓资本主义国家内、外部矛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强化了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必然去向是社会主义。要从历史必然性与发展过程长期性的统一上去考察分析新变化,力求辩证地看问题,避免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认为,资本主义由于其本身内部矛盾的发展,它终将走向生命的终点,并为新的、更先进、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种代替既是必然的,又是漫长的。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资本主义灭亡与发展过程长期性的统一,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去向就要把握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必须充分肯定和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二重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具有明显的历史二重性,即根本制度的腐朽性和现实存在的合理性、被取代的必然性和自我完善的可能性同时并存。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派生出来的三大矛盾也没有减少,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必然灭亡和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它仍然具有自我调试、自我修复的能力,仍然具有容纳和推进现代生产力的能力。由于资本主义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载体,以雇佣劳动为主要形式,政治上存在民主形式。这种民主形式使资本主义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调整劳资关系,提升劳动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参与程度,以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要求,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具有较大的适应性。这就决定了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是一个比原来的预测要漫长得多的历史过程。

(二)应该充分估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形式和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当它在沿着生产力社会化性质的方向进行改革、调试的同时,实质上又在为社会主义提供现实的过渡形式。这些改革和调试同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私有制的本质和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另一方面,它又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和生长着新的社会主义的因素,是向社会主义转变这一历史总进程的接近。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现代生产力社会化性质的扩张,将加剧资本主义体系的基本矛盾,促使资产阶级在社会经济关系方面的进一步改革和调试,其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增长,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一步接近,为向社会主义过渡逐步准备条件。

资本主义必然是要灭亡的,但它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方式将是多样的和灵活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曾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多次提到,无产阶级政党历来不排除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性。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首先开创了暴力革命的范例。二战后,中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证明了暴力革命的普遍性。然而,今天世界形势发生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难以想象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优势,对生产方式、统治手段进行的一系列调试,使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自我扬弃、自我否定的新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政治与社会管理逐步趋向民主化,劳资矛盾和其它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这一切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近期通过暴力革命方式推翻资本主义的现实可能性变得极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将永世长存。但对社会转变方式的问题,我们不能只固守在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转变的唯一方式的思维定式中。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在旧社会向新社会的转变中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方式。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所作的改革、调试的继续和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将会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出现多样性。

(三)要明确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历史定位与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因此,一个时代的国际关系,首先受生产力和物质手段的影响,其性质取决于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国家类型以及在国际关系中处于统治地位的社会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与之相应,每一时代的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源于当时存在的阶级力量对比。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竞争是一个基本现实。在这个现实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及其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两种制度力量对比的总情况是西强东弱。一个是发达资本主义制度,另一个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关系中,资本主义国家有科技、人才、资本和产业的优势;在国际组织,如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会等组织中主要是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发展缓慢,科技水平较低。由于长期坚持保守、封闭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使其改革开放的步伐严重滞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受到了很大制约。因此,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主义制度,目前并无能力也无可能取代强势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应立足于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竞争的观念基础上,大胆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抓紧时间,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而后逐步取得比较优势。这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它需要若干代人的努力,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几个问题初探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