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曲歌词中的女性形象(1985—2000)

香港流行曲歌词中的女性形象(1985—2000)

陈美丝[1]2001年在《香港流行曲歌词中的女性形象(1985—2000)》文中研究指明女性主义的崛起,提供新的视角去审视社会状况,提醒人们消除性别因素所导致的不平等或歧视,以期建立两性平等的关系。本文希望以流行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女性形象的问题,了解香港社会对女性制约的情况。 本文选取1985年至2000年期间香港的“十大中文金曲”和“劲歌金曲”排行榜首十名的歌曲,扣除重复获奖歌曲,非粤语歌曲,及歌词内没有女性形象的,共计197首。把歌词中呈现的女性形象的特征加以分类、归纳,再深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文本。 歌词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两类:刻板化的及多元化的,而大部分是刻板化的。刻板化的女性形象,指具备情感性的特质,两性的关系呈现传统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模式,并且以男性利益为考量的女性。可分为五类:男性凝望下只有外表特征的女人,玩弄爱情的“坏女人”,被动的柔弱女人,痴情、守贞的女人及奉献、无我的女人。多元化的女性形象其实是相对于“刻板化”而言,即在歌词里呈现的女性形象并不符合传统形象。可归纳为两类:在爱情中主动、保留自我的女人及质疑爱情神话的女人。 女性的自主仍在起步阶段,而传统的父权意识仍是香港社会文化主流的性别意识形态。

郭宏斌, 刘敏[2]2012年在《当代流行爱情歌曲歌词研究述评》文中提出歌词研究在我国音乐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学术界在歌词研究领域从无到有、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从着作和期刊文章的出版数量看,爱情歌词研究成果的产出数量日益增长,学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深化。从研究内容看,目前的研究主要涉猎集中在音乐史料、音乐理论、大众文化、音乐社会学等学科范围。有关爱情歌曲歌词的学术争论也相当活跃,对于歌词的价值取向、歌词创作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等问题的讨论,已经汇成了近年来国内爱情歌曲歌词研究的热点议题。

参考文献:

[1]. 香港流行曲歌词中的女性形象(1985—2000)[D]. 陈美丝. 暨南大学. 2001

[2]. 当代流行爱情歌曲歌词研究述评[J]. 郭宏斌, 刘敏.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标签:;  ;  ;  ;  

香港流行曲歌词中的女性形象(1985—200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