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法的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法的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法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于加强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而建设的效果如何则直接取决于其建设方法的是否正确。在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新形势下,认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索正确反映精神文明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建设方法问题,这对于顺利实现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代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积极成果,是一个包含众多因素、层面与环节的庞大的整体系统。正确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原则和普遍要求是: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满足物质文明建设需要、适应制度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又要符合人类精神运动的客观规律、反映精神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现有的政治、文化和环境条件下,要健康、顺利、持续和高效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抓好如下环节。

一、增强建设意识。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社会客体和人的主观世界、提高精神生产效益和文化生活质量的庞大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人的建设意识的启动、支配和调节下进行的自觉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如何与其内在的建设意识的质量与效能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首先从提高认识、增强建设意识入手。

这里所说的建设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特定客体的认识、理解、观念、情感和态度的统一体。增强建设意识首先是要增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识。就是要深刻认识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目标与条件,充分看到它不仅具有促进物质生产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功利价值,而且具有促进精神生产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文化价值,同时更具有增强人的智能的认知价值和愉悦人的一生、完善人的人格、提高人的地位的主体价值,在文化哲学的层次上确立起一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营造人的生活家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展现人的本质趋向、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价值理念。

其次是要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危机意识。精神文明建设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不仅物质文明建设搞不好,还会引发社会秩序失范、腐败丛生和凝聚力降低,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幸福也就无从说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我们应当从事关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危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来看待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和重大意义。

再次是要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自立意识。精神文明建设虽然要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丰富经验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正确道路,特别是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完全可以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更快更好,实现两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对此我们应该树立自强自立意识和必胜信念。

第四是要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意识。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也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先验方略可以直接套用,其出路只有一个,这就是开拓创新。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开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方法、新经验、新局面。

第五是要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参与,要加快建设进程、提高建设效益,就必须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教育手段切实增强人们的责任感与主体意识,努力造成万众一心、全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局面。

二、完善建设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认识基础和决策依据,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整体性的解释、模型、定向和调控作用。它既能内化为人们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观念,又能外化为文明规范、文明决策和文明行为,因而没有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要使全国规模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稳妥的持续推进并最终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自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社科理论界开始进行精神文明理论研究,目前已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文、出版了数十部专著,在诸如精神文明的地位作用、层次结构、建设方法及两大文明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以及全国人民大规模精神文明建设的高潮相比,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很薄弱的,无论从基本范畴与学理的探索还是领导方法与实践模式的提炼上都还有许多空白。这种状况不改变将会对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持续有效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从整体上主要可分为三大基本层次:

一是要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主要是完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规律论、方法论等方面的深层理论。这方面的理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最普遍的方法论原则,无疑应加强研究。

二是要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方面。这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搞好了,就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提供有效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支持,从而大大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效率。

三是要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应用理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哲学理论和基础理论的一般指导,更需要大量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研究。为此理论工作者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专题、个案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有力度的应用性研究成果。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由于是针对特定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一旦被采纳往往会收到“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优选建设战略。精神文明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必须有科学的建设战略作指导。优选建设战略主要是指要根据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和精神文化进步的内在规律来选择、制定科学的精神文明发展方略,其基本内容包括:

一是在战略思想上,全面正确地认识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互为目的与手段、相互依存与融合、双向决定与规范的基本关系和时代特征,不仅从思想认识而且从领导决策上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二是在战略目标上,把强化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培养“四有”公民、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和城乡文明程度、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两大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

三是在战略方针上,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和两个文明一齐抓的基本方针,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不偏废、不缺项;

四是在战略重点上,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将工作重心放在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上;

五是在战略措施上,则是要制定整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增大资金投入、严格科学管理,动员全民参与、务求工作实效,构筑起确保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任务顺利实现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四、加强建设领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最主要的是必须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健全领导体制。精神文明建设决不仅是科教文化和宣传部门的事,而且是经济部门及其他各行各业的共同任务。为保证这一整体任务能够全面落实、全面完成,必须建立起党委领导下的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系统合力,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成为每个部门和单位的共同目标、共同职责、共同行动。

其次是要健全领导机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整体性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经常化的工作,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完善的专门组织机构实行经常化领导。为此中央已决定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各级党政领导系统也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再次是要健全领导干部责任制。领导干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他们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和工作能力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关系极大。为了顺利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必须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责任制,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本领和实绩作为领导干部的使用与奖惩的基本依据。

五、壮大建设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人作为主体其建设意识的强弱、建设参与的程度和建设效能的高低,无疑将从根本上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系统大体上可分为人民群众主体、专业技术主体、先进典型主体三个基本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建设主体在地位和作用上既相互差异和区别、又相互依存和补长,共同构成了推动精神文明发展的主体根据和主体力量。

壮大建设主体最首要的是壮大群众主体。精神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在建设实践中切实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注意发挥群众的创造潜能和历史作用、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这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胜利之本和力量之源。纵观我国十几年来的建设实践,哪一个地区和单位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得好,则其成效就突出、就显著,反之就成效甚微。因此我们在下一步的建设实践中,要更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吸引广大群众更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来。

壮大建设主体还必须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和任务就是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精神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如何这当然直接取决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状况。由于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作为第一生产力而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精神生产力的主体实际上也已成为物质生产力的开拓者和代表,他们的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精神生产能力和综合国力,因而在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里努力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是事关精神文明建设全局的重大基础工程。

壮大建设主体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大力培养和树立一批典型人物和集体。典型是一面旗帜、一种楷模,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示范效应,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和济南交警的出现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就是很好的例证。培养和树立典型当前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典型的真实性,就是要做到不掺假、不拔高,真正让群众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二是注意层面性,就是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形成代表不同层次和方面、不同地区和特色的典型群体,使各行各业、各级各地都有自己学习的先进典型;三是注意时代性,典型既不能一枝独秀也不能停止不前,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求不断有新的进步和创造,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六、创造建设手段。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工具、载体、也即运用一定的建设手段才能奏效。建设手段可以说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展开的必要条件、建设目的实现的中介桥梁和决策建设效果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就必须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建设手段。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具体手段是复杂多样的,他们大体上可以分为运作方法和载体工具两大系列。

总结我国十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在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创造性运用的建设方法主要有:

(一)实事求是方法。精神文明建设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能千篇一律、套用一个模式。即使是普遍运用的做法和经验,也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特殊情况具体变通。

(二)群众路线方法。在当前形势下运用群众路线方法的最主要要求是:要把群众关注的热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把教育和引导群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把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广泛参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把群众是否满意高兴作为判断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基本依据。

(三)量变质变方法。精神文明建设要特别注意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立足于点滴积累、长期作战,放弃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奢望与幻想。

(四)传统发掘方法。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资源,除去其中的封建糟粕还有大量优秀成果可资利用。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根据现实需要加以深入发掘和筛选利用。

(五)开放吸取方法。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不可能脱离开与世界的互动联系而孤立发展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广泛地吸收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这是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政策和方法论原则。

(六)工程建设方法。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在许多方面可以吸收和借鉴经济建设工程的方法来进行。象近年来进行的“五个一工程”、“文化下乡工程”等等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前应进一步拓展工程建设的方式和方法,大力推进道德修养工程、智力开发工程、行风达标工程、反贪清腐工程、文化壮体工程等系列工程的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方法性手段,而且更需要载体手段,诸如学校、传媒、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团、文体实施等等。没有这些物质载体,则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依托、流于空谈,其成效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不断加以改进。

七、健全建设机制。所谓健全精神文明的建设机制就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精神文明发展规律与要求的运行机制,其基本内容包括:

一是健全动力激发机制。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调动人们积极主动性,形成系统合力。健全动力激发机制主要就是要通过奖励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物质激励机制;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弘扬正气等措施,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激励机制。

二是健全价值导向机制。基本对策是在舆论宣传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道德文化精神的基调和主旋律,在政策取向上坚持个人与集体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兼顾、奉献与索取相平衡、先富与后富相协调、权利和义务相对称的基本原则,使人们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心态环境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三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精神文明建设是需要有必要的物质投入的,切实增加财政拨款、设立专项基金、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助等,据此建立强有力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这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内容和关键措施。

四是健全协调控制机制。主要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和反馈措施,促使精神文明系统的要素改善、结构优化、运行健康和功能强化。

五是要健全系列转化机制。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也是优秀精神成果的创造、传播和转化过程。要提高转化能力、完善转化政策等,全面疏通优秀精神文明成果向社会与经济效益转化的渠道,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能够充分有效地转化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文化素质,转化为城乡文明程度提高,两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绩效。

八、协调建设关系。现代精神文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使其健康发展,就必须注意协调好各种基本关系。这包括在战略决策上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在总体把握上处理好大处着眼与小处入手的关系;在管理体制上处理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目标要求上处理好软件与硬件的关系,以及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开放与筛选、形式与效果的关系等等,对此已有人作了大量研究,此不赘述。笔者仅就仍被忽视的几个重要关系谈点看法。

例如,主体与建设客体的关系就需要协调好。精神文明的建设主体即具有建设意识、参与建设活动的人,而建设客体则是指建设主体所建设的对象,包括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人的建设等等,其中最为根本、核心的是主体客体即人自身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造就“四有”新人和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由此便发生了建设主体与建设客体的相互重合和转化。协调建设主体与建设客体的关系首先要实现建设主体的客体化,就是要把改造人、培养人、提高人作为全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工作重心和根本目的任务。其次还必须实现建设客体的主体化,就是要使软件、硬件、规范、环境诸方面的建设切实服从和满足人的需要;按照建设客体的特点、规律与要求来选配领导主体和树立典型主体;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启发群众的过程中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尊重群众,激发群众的主人意识和创造精神。

再例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也需要协调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发展科学文化,而科学又可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部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是既存有差异、又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其中的社会科学尤其对于协调社会关系、调节政治实践、指导文化建设、提高人文素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巨大功能。但目前这两大科学的发展是严重失调的,其突出问题是社会科学的投入太少、地位偏低、发展落后。这种状况不改变则科教兴国战略和两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此外,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还需要协调好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的关系、精神生产力与精神上层建筑的关系、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等。

九、改善建设环境。精神文明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它的运行与发展离不开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精神文明发展史说明,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它得到了蓬勃兴旺的发展,而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则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注意改善外部环境,使之对精神文明发展产生良好的适应效应和推动作用。

首先是要改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作为一种“人化”的环境一方面体现着人的以往活动的成果,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既定生活环境又具有“化人”的作用。改善物质环境主要是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与绿化环境、构筑美观的建筑造型和空间布局。这方面的硬件环境搞好了会对人的文明素质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是要改善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改善经济环境最重要的是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支持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还要通过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等措施将经济的整体发展全面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轨道上来,促使经济系统对精神文明成果产生强劲的要求。

再次是要改善政治环境。无论从发展科教文化,还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角度来看,改善政治环境都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和手段。改善政治环境当前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社会治安秩序、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二是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和干部道德建设,以官风带民风、以官德带民德;三是加快精神文明立法,将环境维护、公共秩序、科教文卫、新闻出版等文化市场管理等纳入法制化、有序化的轨道,使精神文明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四是要改善文化环境。主要内容是贯彻“双百”方针,校正舆论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行文化开放政策,完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机制和秩序。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内容、又是推动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十、提高建设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讲求效益。那种劳民伤财、毫无效果的事是应力加避免的。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效益应是社会效益和长远、整体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基本对策是:

——提高投入产出比率,即一方面切实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必要投入,一方面努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产出效率和质量;

——发展文化事业和优化文化资源的结构配置,切实提高各种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效能;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优秀精神文明成果的扶持、宣传与推广工作和对不良文化现象的限制、剔除与打击力度;

——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精心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将党心、民心、军心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事业上来。

标签:;  ;  ;  ;  ;  ;  

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法的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