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开放城乡结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枢纽--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思考_城乡结合部论文

发展和开放城乡结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枢纽--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思考_城乡结合部论文

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枢纽——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枢纽论文,西部地区论文,进程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2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3753(2000)03—0005—03

一、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因此也是由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与此同时,包括着城市价值观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扩散。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处大中城市市区与郊(县)交错接壤地带,也就是本文探讨中所指的城乡结合部。随着大中城市工业、交通、文教、卫生、居住地及第三产业不断向近郊扩散,从原以农村为主的市郊地带较快演变为兼有城乡特色的特殊空间,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是复杂的交叉性。互相“插花”地块日益增多,郊中有城,城中有郊;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混聚交织在一起,城市、乡村风貌并存交叉是城乡结合部的一大外观特征。

二是高度的集聚性。与一般农村相比,城乡结合部人口、劳力、资金、生产、流通等等都比较集中,反映着紧密依托于城市而呈现出的生产力结构多层次和经济成分多样化。

三是繁荣的商业性。由于有着可以利用的城市巨额需求,便捷的交通运输,强有力的工业支援,雄厚的科技力量,灵敏的信息传递等条件,因而城乡结合部中的乡镇企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周转快,成本低,形成较高的商品率,取得高于一般乡村的收益,成为商品经济活跃发达的地区。

四是明显的先导性。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中心辐射力的强辐射地区。城市先进的技术、设备、文化、生活方式等一切新东西首先为城乡结合部获得,造成该地区的农民在技术、文化、经营管理、生活消费、娱乐活动等方面均优于一般农村,从而成为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城市化的先导。

五是动态的过渡性。城乡结合部受到城市和乡村双向发展的深刻影响,不断发生着复杂而动态的过渡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农民为主,逐步发展成为兼有城乡经济结构,城乡建设设施、城乡生活方式并存共荣的格局,最终演变为新兴的城市地区。在西部地区完成由农业省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结合部——乡村的梯度推进是必然趋势,其中,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枢纽。

总之,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向外扩展的最佳区位,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过渡地带和建设直接为城市服务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的基地,因而它是西部地区城市化过程中一个最具潜力和活力的“黄金地带”,具有突出的、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城乡结合部的主要问题

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中心区与农村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交叉和竞争之中,其面临的复杂变化情况为城市和农村所没有的,不可控因素甚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是建设布局混乱。城区囿于空间狭小,企事业单位、居民新村向市郊(县)延伸蚕食;郊县则利用结合部的边缘级差效应,开厂办店,农民乱建盖私房。结合部又往往属于市、县多方领导管辖,各自为政,见缝插针,建设无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布局混乱,甚至造成建设性破坏,影响城乡总体规划实施。

二是城乡经济分割。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以行政区划为疆界的、市与市、市与县、镇与乡之间壁垒森严,互相隔绝的“行政区划经济”。这在城乡结合部表现得尤为突出,凡是有利可图的事业,几方抢着干;无利可图甚至要付出代价的事业如市政基础设施等,各方都不愿干;或者当结合部行政区划调整时,农方闻风抽走资金,设备等,致使结合部发展贻误时机,缺乏后劲。

三是环境卫生的“短腿”。农村地区乡办村办的畜牧场多,农民养鸡鸭多,使大多畜粪自流外溢;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超标排放废水废气,甚至有毒有害的物体。城区的工业污染,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运往郊区。城乡交叉、同流合污,污染叠加,环境恶化。最为严重的是破坏水体资源,河道被垃圾所填塞、碧水清流被污染为黑水臭流,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

四是生活设施薄弱。近几年来房地产业获利甚丰,市县纷纷“大兴土木”。但有些地方片面赶速度,追求利润,忽视新建房屋的配套设施到位,有的是只注意“小配套”没注意“大配套”,在城乡结合部兴建的大片建筑群体中对综合性的污水处理工程大多缺乏配套设施。而且,还存在服务网点少,入托上学难,用水用电难,上下班乘车难等后顾之忧。

三、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的思考

作为兼备城乡特点的中介地带,城乡结合部的地位功能特殊,对它的建设不能完全按农村行政管理的模式,也不同于城区街道的建设方式,而应把它作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前沿课题来研究探讨。既要分析它的微观特点,又要研究它所处的宏观环境;既要考虑它的相对稳定性,又要研究它的阶段变动性;既要分析它的现状,又要研究它的发展前景,从而做到科学地加以开发,开放性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创造一个既有利于城市,又有利于农村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枢纽。

(一)适当调整结合部区划是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城乡结合部是市、县接壤的边缘地带,对它的规划和调整总是与行政区划的变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结合部作为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影响城乡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管理体制,影响资源的开放和国家的管理使用,影响城市功能和城镇布局体系等等。结合部区划调整事关城乡全局,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在它不适应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不适应城乡经济发展时及时进行调整。只有调整结合部区划,才能加速城区现代化和郊县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对城乡结合部区划的调整可以分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行局部调整。可以将紧密和城市接壤的郊县划入市区版图,暂时缓解城市发展的局部困难。

第二步实行“区、县合并”。针对某些城市和郊(县)共处一地,县中建区,区中有县,区县分治,互相制肘,矛盾突出等问题,可以通过实施“撤二建一”的做法,撤销原来的区、县建制,建立新区的体制,探索区县合一,城乡一体发展的新路。

第三步臻向全面调整。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将城市周边的近郊县全部划入市区版图,对城乡结合部作大幅度全面调整,从建立现代化大都市的角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发展的备用基地和重点开发的城郊现代农业基地,技术工业,科学教育,商业繁华的基地。

(二)建立结合部现代工业地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支柱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市郊基本任务是为市区提供各类副食品,以及为城市大工业搞点配套加工等,即表现为较单纯的为城市服务;同时还存在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在所有制、经营体制格格不入、争夺资源、分割市场的壁垒隔阂,制约城乡经济的联合发展。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结合部经济应该跳出自身较封闭的小循环系统,跃入大都市一体化以至全国城乡经济的市场流通和国内外经济循环的轨道。可以分二步棋走:

一是走活调整城乡工业结合这步棋。城乡结合部应按照现代工业的要求,合理布局。可将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城市工业搬迁和扩散到城乡结合部,并利用多种形式,接纳市区工业企业和项目落户,以此弥补乡镇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土地资源浪费大等缺陷,使城乡工业高速高效发展。

二是走活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步棋。通过城乡结合部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乡镇企业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与大工业联合建立工农联营企业的做法,借助本区域内国有大企业在国外的知名度,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步伐。城乡结合部将可以更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城乡结合部可以通过“中中外”这种以“三合一”的优势组合形成“合力”,增强竞争实力,加速跃向国际市场的组合方式,并且发展到以外引外形成“中外中”等多种形式,拓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使更多的产品跻身于国际市场。以此推动城乡结合部成为具有持续和强大的发展潜力的综合性经济中心。

(三)协调结合部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活力的资源。但由于城郊各方面的着眼点和接触面不同,必然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和设想,导致相互间对目标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各级政府应把农村集镇的建设改造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突破性、实质性一环,组织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全面拟定计划,加紧绘制新区集镇发展规划蓝图,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和协调。新区规划基本模式可以为圈层型发射性格局:在城区内环线范围内的集镇规划为优美舒适的商住小区,成为现代化城市的组成部分;在城区外环线以内的集镇是城市化地区的集镇,建设一批卫星城镇,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不仅可以繁荣农村商品市场,而且成为一乡一片工业区和“三资”企业及内联企业的重要生活、服务基地;在外环线以外的集镇,其规划建设目标也高于一般农村地区的集镇,具有更大的规模。更高档次的住宅,更完善的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通讯等配套没施,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别。

在结合部城镇建设实际操作中,即按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开发,又把乡、镇开发积极纳入合理的渠道,可以采取“四个结合”的做法:

一是整体与局部结合。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镇乡,其建设项目和布局都要严格按照程序向城建规划部门申报,经审验批准后方可组织施工。城乡结合部的建设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有利于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和总目标的实现,从整体和全局规划发展城乡结合部又给镇区建设指明方向,带来活力,取得效益。

二是多样化与统一性相结合。批准后的建设项目,镇乡可向本地、外地甚至国外开发商招商投资建设,建筑设计不拘一格,各显神通。但建筑项目的配套设施必须统一要求,如道路、商店、卫生、文教、用电、上下水道、煤气管道、绿化用地等均要齐全达标,既做到新建的各种建筑单元与镇区建设规划相配套乃至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又做到各种建筑造型别致、风格各异、争奇斗艳、精彩纷呈,将毫不逊色地与现代化城区相融合。

三是开发与整治相结合。在积极开发建设的同时,注意整顿治理。首先,对原有农村房地产档案进行检查,对违章建筑动员督促拆除,并判定严禁违章建筑的管理条例,认真付诸实施。其次,有条件有步骤地改造“旧农房”,即把一些星星点点分散稀落的住宅相对集中建造,将有碍镇区建设规划的房屋组织动迁,择地重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注入资金,改造老旧农房,建设新镇区,使基础配套产生规模效应,起到投资少,产出高,建筑用地省的效果。开发中注意整治改造,“整改”后达到更好的开发。

四是近期建设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城乡结合部是随着城郊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推移的。在规划中要注意预测未来,留有发展余地,远期规划中的发展用地不得任意侵占、滥造乱建,避免提高开发成本,但又要抓紧时机,积极加速实现近期建设目标,争时间创效益,积累资金,滚动前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不断地接近和实现中长期开发目标。

(四)搞好结合部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条件

结合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发生的变化是深刻而急剧的。首先是农村土地锐减、劳动力富余、空闲时间增多,一时难以完全安排。其次是聚居单位大增,但人员结构、生活习惯、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大,凝聚力不强。再次是社会实际生活中出现一系列不适应不完善的薄弱环节,如小孩入托上学、生活服务供应、环境、治安管理等问题。结合部乡镇要调整自己所处的角色地位,增强城郊社区角色和组织协调者的意识,协调社区内各单位的关系,调整社区内的产业结构,营造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民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以促进结合部社区的经济、文化、科技、社会、政治事业全方位的发展。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型服务经济体系。结合部地区除了抓好发展乡镇企业,建立现代工业基地之外,还要抓好其它产业:

一是建立都市型农业。围绕“菜篮子”工程和瞄准世界市场,重点发展高质量的特色农业,旅游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实行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发挥综合经营、规模经营、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并且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资农业公司。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出口率和附加值,增进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把都市型农业与整个都市型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开发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满足密度大、人口容量多,生活多元化需要的服务体系。建设以经济横向联合与群众股份制为基础的社区经济服务体系。为广大居民、村民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三是努力培育市场体系。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城乡之间资源流动的咽喉,从这一特殊地位出发,通过发展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促进商品、资金、人才、信息在城乡间合理流动,促进结合部经济纳入市场轨道,为建立统一的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条件。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建立起现代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广开就业门路,吸引和消化农村劳动力,形成社区建设的强大经济基础,增强社区成员依赖度。

第二,协调各种关系,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利用结合部聚居单位多的人文地理优势,促进社区现代文明建设。

一是通过实现社会化教育,使社区教育网覆盖每个角落,提高居民、村民的文化素质。

二是组织好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部具有一般农村所不具备的较高文化、体育设施,综合性多功能的“大世界游艺场”,通过多彩的文体活动,使结合部居民、村民尽情享受都市文化生活绚丽多姿的乐趣,提高社区成员认同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心,提高人们的文明水平。

三是服务事业系列化。结合部中建立起来的新型人际关系应延伸到各种服务事业的系列活动中去,组织健全稳固的社区服务体系,形成新型社区文明风貌和现代城市生活气息。

第三,不断完善社区规划。建设一个目标更高,服务设施更齐全,组织程度更合理,形式和内容结合得更完美的规划;社区建设列入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形成产业化结构;切实安排社区服务项目布局和设施;社区建设服务的管理做到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使结合部建设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收稿日期:2000—07—11

标签:;  ;  ;  ;  ;  ;  ;  ;  ;  ;  ;  ;  ;  ;  

发展和开放城乡结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枢纽--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思考_城乡结合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