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靶控方法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论文_张婷

浏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湖南浏阳 410300

【摘 要】目的:对两种靶控方法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予以观察和分析。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与我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靶控血浆浓度,观察组采用效应室浓度。对两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两组患者的意识消失时间以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通过靶控血浆浓度以及效应室浓度两种靶控方法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都可以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都可以维持麻醉深度,为患者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但是靶控效应室浓度麻醉的起效速度快,而且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应该优先选择,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靶控血浆浓度;效应室浓度;异丙酚;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是一种新的麻醉方法,通过靶控输注可以轻易的控制麻醉深度,在麻醉的过程中比较平稳,具有良好的可控性,操作起来比较简便,在临床麻醉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瑞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起来应用于患者的麻醉中,主要是通过靶控输注的方式为患者给药,常用的靶控输注方法有:效应室浓度与靶控血浆浓度两种,通过这些新型的给药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本文就主要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与我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例患者,男24例,女19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为(39.3±2.9)岁,采用靶控血浆浓度;观察组43例患者,男23例,女20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为(40.7±3.1)岁,采用效应室浓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之前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患者的血压、心电、脉搏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使用咪唑安定和东莨菪碱进行静脉注射,设定异丙酚的靶浓度4μg/ml,瑞芬太尼的靶浓度为2μg/ml,首先输入瑞芬太尼,在瑞芬太尼输入后三分钟再输入异丙酚,当患者的意识消失后,使用2mg/kg的琥珀胆碱进行插管。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包括术中知晓、恶心、呕吐、返流误吸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进行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以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意识消失时间以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3讨论

作为一种芬太尼类的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将瑞芬太尼应用于麻醉当中,其能在短时年内迅速的实现血-脑平衡,这个时间非常的短,能够短到1分钟内在患者的血液及组织当中水解,这使得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存在药物维持时间段、起效快等诸多的优点[2]。通过对实际应用过程中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及副作用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镇痛作用与副作用之间存在剂量依赖性的关系,若能够将其与苯二氮卓类、吸入性麻醉、催眠药物等药物联合起来应用,能够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瑞芬太尼的μ型阿片受体激动作用可被纳洛酮所拮抗,无论输出时间的长短,还是积累剂量大小,一旦停止输注其镇痛效果迅速消失,可以有效减少术后苏醒延迟和呼吸抑制的风险[1]。

本文主要是探讨瑞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起来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把控输注之后的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手术之前意识消失时间以及术后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作为一种有效的给药方式,靶控输注在麻醉药物静脉输注的过程中,借助了药动学及药效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靶位目标予以有效的控制,从而发挥良好的控制麻醉深度的作用,靶控输注在临床上有很明显的临床效果,不仅起效快、控制性强、而且维持平稳。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肌松药物的残留会影响到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两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睁眼时间均比预想要长,这可能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停药时异丙酚及瑞芬太尼的药物浓度比较高所导致的,所以说,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若是将这两种药物联合起来应用,就需要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患者的苏醒时间的影响予以综合的考虑,防止由于药物用量考虑不全面,导致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状态受到影响[3]。虽然两种方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效应室靶控输注患者的意识消失时间比较短,这也是其在临床应用当中的一个优势。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中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发现,靶控效应室浓度及靶控血浆浓度两种方法都能够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在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基础上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但是靶控效应室浓度的方法麻醉起效速度更快,而且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应该优先选择,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明.不同靶控方法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对麻醉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5):96-97.

[2]曹鹏,王宇.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在胸科手术病人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3):127-134.

[3]冯锐,郑颖,刘江等.两种不同输注方法对胸科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5(10):987-989.

论文作者:张婷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9

标签:;  ;  ;  ;  ;  ;  ;  ;  

两种靶控方法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论文_张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