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沉默螺旋体现与引导舆论研究论文

反沉默螺旋体现与引导舆论研究论文

反沉默螺旋体现与引导舆论研究

关 峥 邢智杰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 301800)

摘 要: “反沉默螺旋”指的是在网络传播时代中,受众在面对“强势意见”的压力下,不再沉默下去,而是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随着事件的深入发展,相同看法的人们会组成一个队伍,去影响其他人接受这个意见,从而“弱势意见”越来越强大,直至战胜“强势意见”,使得舆论发生逆转,“反沉默螺旋”就此形成了。在网络传播环境当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挑战,而“反沉默螺旋”由于受众的主动、中坚分子和意见领袖的坚持、网络环境的自由等因素而实现。

关键词: 反沉默螺旋;舆论引导;网络舆论

一、引言

近些年来,“沉默的螺旋”现象逐渐变少,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让受众勇于发声。本文对此展开详细具体的研究,证明了“反沉默螺旋”是真实存在的,希望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创建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反沉默螺旋的体现

(一)反沉默螺旋效果增强的过程

1.沉默的螺旋形成阶段

在网架应用的过程中,网架事故时有发生,轻时出现网架杆件弯曲,重则网架变形过大,甚至坍塌。总结网架事故的原因有很多,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种:

事件刚发生时,舆论向着多数人意见的方向发展,受众不去理性思考,而是站在了多数人的队伍当中,紧接着舆论发生一边倒的现象,少数人的意见无法扩散,一直被多数人意见压制,就形成了沉默的螺旋。

企业在对成本进行使用时,要对成本进行适当的评估工作,既不能一味的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廉价材料,也不能超出工程财政预算,当前很多工程施工前都缺少这方面的评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缺什么买什么,不考虑市场价格,对成本资金造成浪费,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利润,影响整个工程的资金状况,还会导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些媒体的不真实报道加快了舆论一边倒的发生。媒体的片面报道带偏了舆论的导向。所以,在这个信息流动频繁的时代里,我们要学会用头脑去理性地看待新闻,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避免带有主观色彩。

2.反沉默螺旋的酝酿阶段

随着事件的持续性发展,受众会慢慢地冷静下来,运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这件事情,而不再是一味地盲目跟风,然后对这件事情产生了质疑的态度。一旦产生怀疑就会形成受众舆论监督的局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各种网络欺骗行为与受众知情权的侵犯形成了受众的质疑态度,受众的质疑也是螺旋发展的必经阶段。

在实际应用中,N1、N2、N6可直接利用,并选择GCA表现与之互补的自交系组配。其余自交系(N3、N4、N5、N7、N8、N9、N10)可在改良后再利用。对这些自交系的利用,在注重一般配合力选择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特殊配合力的选择。穗长、行粒数等性状宜在早代进行选择,播种至抽丝期、播种至散粉期、品质等性状适宜在晚代进行选择。

德国女传播学家诺依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别人的广泛推崇,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更敢于发表和传播;而感觉某一观点很少有人去关注,即使自己赞同这个观点,也会保持沉默。“弱势意见”的沉默会让“强势意见”越来越强大。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变强,另一方的声音变弱直至消失的螺旋发展过程。在沉默的螺旋理论里,“弱势意见”一直被压制,而在反沉默螺旋中,尽管少数派意见处于劣势,他们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些反对的声音慢慢地酝酿后,网络舆论的导向发生反转,受众的态度会从多数人的赞同变成多数人的指责。这就最终形成了反沉默螺旋。

无论是媒体对舆论控制的弱化还是网络民意力量的变强都是反沉默螺旋发挥着不可言喻的作用,更加有利于引导网络舆论。

在事件发展的末期,事件的处理结果发生了逆转,舆论导向也随之发生了反转。多数人开始对此事件持着质疑态度。“中坚分子”和“意见领袖”共同努力还原了事情的真相,舆论的导向也发生了反转。同时“弱势意见”向“强势意见”转变,就自然地形成了反沉默螺旋。

(二)反沉默螺旋效果增强的特点

1.“弱势意见”的表达公开性

3.反沉默螺旋的形成阶段

如果说沉默的螺旋是多数派意见越来越强,那么反沉默螺旋是少数派意见的敢于公开表达,逐渐的削弱多数派意见的影响,甚至动摇多数派意见的地位。

2.网络舆论的表现多样性

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言论表达更加开放,也使得多种声音同时存在和发展。在反沉默螺旋的现象当中,面对同一起事件,总是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沉默的螺旋出现,处于弱势的意见也不会因此消失。一旦这些“弱势意见”扭转成为处于主导地位的多数派意见,网络舆论的表现就呈现出多样性。反沉默螺旋的出现就说明了不再是“强势意见”的唯一性,不同意见的公开表达促使网络舆论的多样化。

(三)反沉默螺旋效果增强的原因

1.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网络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平等的环境,但是也会伴随着一些非理性的评论,并且病毒式的传播。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并没有选择积极引导舆论,而是采取回避甚至压制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以此导致后果走到无法掌控的地步。政府应该纠正不理性的评论,积极引导舆论,把事情的真相公之于众。

2.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点以及平等性和自由性

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中,人们不再是以媒体为中心,单方面地接收媒体传播的信息,而是与传播者互动的局面。尤其是在网络传播当中,去中心化的特点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不再会出现传播中心,因为人人都扮演着传播者与受众两个角色。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受众发表观点提供了的广阔的平台。人们在这个平台里,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的畅所欲言,他们不再会感受到传统媒体意见的压力。网络传播的平等性和自由性明显的削弱了沉默的螺旋的影响。

4.中坚分子和意见领袖发挥作用

老年人群身体各项功能逐步退化,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偏高[1]。临床治疗老年骨科疾病多采用手术方式,虽效果突出,但患者术后易发生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状况,影响术后康复和出院后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是临床关注焦点[2]。研究表明[3],麻醉方式选择与老年骨科患者手术后的认知功能存在相关性,合理的麻醉手段可一定程度降低认识功能障碍发生率,但具体结果尚存争议。目前,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较广,本文拟探讨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方便。人们可以轻松地把信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样也极大地削弱了议程设置的作用。在传统媒介时代中,媒体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设置指定性的内容,受众也只能被动地单方面地去接收这些信息。即使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容易地表达出来,从而导致沉默螺旋的出现。但是在网络传播时代中,互联网信息数量数不胜数,媒体已经无法控制这些信息,受众也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媒体的看法。媒体已经无法把自己的看法设定为主流意见让全部的人所接受,因此反沉默螺旋的现象也会随之出现。

3.网络传播信息海量导致议程设置的削弱

在沉默的螺旋当中,多数派意见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直至少数派意见沉默并消失,他们的地位很难被动摇。但是在反沉默螺旋当中,有一群人他们敢于对抗多数派意见。他们不害怕“孤立恐惧感”,他们带领部分人与“强势意见”抗衡,组织起一支少数派的队伍,最终带领人们扭转局面。所以,他们的出现推翻了沉默螺旋的局面,促使反沉默螺旋现象的出现。

(四)反沉默螺旋效果增强的影响

1.弱化了媒体对舆论的控制

郭庆光曾指出,“大众传播通过形成信息环境来作用于社会心理和舆论,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成员的观念、价值、态度乃至行动……大众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社会控制机制,这种控制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媒介对舆论的这种控制机制只存活于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无法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立足。张学洪指出“立体型的认知——组织领袖对符号的操纵——情绪统一”。这种舆论操控论是基于传统的传播环境。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之间本身没有什么联系,但是面对一些热点话题时,他们便会很快的组织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声势。受众不希望媒体控制舆论,网络给受众提供了自由平等的交流环境,当媒体越想控制舆论,效果往往越不会称心如意。一些媒体自大的认为自己对舆论能够有效地进行控制。谁知网民已经强大到摆脱媒体的控制,甚至反客为主的影响媒体。

2.强化了网络民意的力量

在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之下,个体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当升学、就业等一场场非此即彼的角逐来临之时,昔日同窗将会成为强劲对手。 面对这样的情景,大学生群体极易产生不当竞争心理和行为,不但会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还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产生威胁,继而破坏集体凝聚力,集体和集体主义原则就这样“被消解在竞争的酸浴中。”[10]38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网络传播活动形式的多样,网民参与网络传播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导致网络民意的力量越来越强。有学者提出,“民意在互联网络上现身,不是嘘的一声,而是轰的一声,不是意见领袖振臂高呼,而是陌生人成群结队”。网络民意的崛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网络民意的形成已经脱离了媒体影响,少数派的意见不再是如履薄冰的局面。即使无良媒体报道了事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去选择相信和听从,这些媒体也不能够代表网络民意,总有一些少数派会选择聚集起来揭竿而起,直至打败媒体的意见。

国家统一的理论探讨——基于复杂性思维的视角 …………………………………………………… 朱 磊(4·26)

三、反沉默螺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一)网络受众应理性地看待问题

网民应该理性地去分析公众议题,而不是选择片面地去看待事情的本质,这样才能维护好网络环境。在事件初期,有一部分人在顶着多数派的压力下,没有选择沉默,而是运用理性的头脑,去揭穿事情的真相,并且慢慢变强直至战胜强势意见,这都是反沉默螺旋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舆论走向正确的方向。正因为这些少数派的冷静思考,并且敢于发声,才避免了受众对事件的误解。因此,网络受众的理性思考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二)媒体应注重新闻的真实性

尽管我们处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发布与接收信息,但是我们仍离不开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权威在我们脑中已经形成刻板印象。因此传统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应该积极发现事件的真相,而不是选择站在多数派的队伍当中。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应该两手抓,仔细地筛选信息,完善把关制度,用最快的速度去检验事情的真实性并传播给受众。

(三)政府应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建设

由于网络传播环境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这种情况很难发生。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使得受众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少受到多数派意见的控制。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所有人都是匿名的,没有现实中的心理压力,人们都不需要去考虑各种因素,把自己在现实中不敢说的话表达出来,这样逐渐地淡化了沉默的螺旋的影响。这些原本保持沉默的人也变得不再沉默,因此就会出现反沉默螺旋现象。

(四)中坚分子和意见领袖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在错误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时,不知道真相的受众会盲目地站在多数派的队伍当中,即使他们有不同的看法,也会选择沉默下去。当正确的观点处于弱势局面时,“中坚分子”和“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的战场中应该发挥出他们凶猛的战斗力,通过自己的理性分析,来引导受众。即使只有小部分人支持自己的观点,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随着事件的持续发展,更多的受众会理性地去看待事情,事情的真相也会水落石出。因此,培养“中坚分子”和“意见领袖”是舆论正确引导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四、结论

在网络传播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理论遭受了许多质疑与挑战,“沉默的螺旋”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了局限性。网络媒介自身的特点改变了“沉默的螺旋”实现条件,受众得到一个自由平等的传播平台,他们不再受制于“强势意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此外,“中坚分子”和“意见领袖”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带领少数派队伍敢于与“主流意见”斗争到底。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反沉默螺旋”的产生。

在分析前必须对数据进行处理。一是正向化,对环境保护来说x1、x2、x3指标越小越好,而x4、x5指标越大越好,因此必须同趋势化。二是无量纲化,为了去除各个指标不同的量纲和单位带来的不可通度性,将各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

注释:

(2)个人意愿得不到满足。具体是指个人愿望、要求得到满足,心理存在挫败感、自卑感。此类患者问题在于,社会或环境适应能力差、承受力低,从而生活中一旦遇到巨大打击,如钱财受损、失恋等问题,可能出现自杀冲动;

①郭庆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社会控制——从“沉默的螺旋”假说谈起[J].国际新闻界,1995年第三期.

②张学洪.舆论传播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③梁幸枝.网络民意:沉默的螺旋不再[J].检察风云,2008年第17期.

生命体验以个体生命存在为基础,强调对生活感受和生命意识的重视,是人在观照生死及一系列生存状态时的情感表达和感悟升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体悟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生命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使生命意义得到彰显和扩展。当下,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分数是学生的唯一追求,语文教学大多被当作是以读、写、诵为目的的机械性知识传递活动,这样不仅抹杀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生命体验,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在体悟作者复杂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启发和引导,不断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高校资助工作的进展情况与学校的重视有着很大的关系。高校资助工作的效果差强人意从根本上讲是没有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所导致的。由于缺乏官方组织的培养和高校缺乏相关的服务,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参加资助工作的培训,使得工作无法正常有效的发挥其效果。如果可以从资助工作经费中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工作在一线的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的长期培训,那么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工作团队的工作能力是有很大的提高的。高校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勤工俭学基金,使得本该有的勤工俭学岗位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当前高校也只是从每年的学费中划分出来用于勤工俭学基金,这与国家 所规定的相差很远。由于勤工俭学的经费少,自然导致岗位缺少。

参考文献:

[1]陈浩,李德军.浅析网络舆论引导中“沉默的螺旋”的有效性[J].新闻世界2009(2):142-143.

[2]方亚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媒语境下的适用困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06-108.

[3]李润权.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消解[J].新闻世界,2010(9):159-160.

[4]Mutz,D.(1998).Impersonal influence: how perceptions of mass collectives affect political attitudes.N ew Y ork: C 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Glynn,C.J.& McLeod,J.M.(1985).Implication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for communic 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research.In K.R.Sanders,L.L.Kaid & D.D.Nimmo,Politic al Communi cation Yearbook,1984.C arbondale,11: Southenn llinoisUniversity Press.

[6]朱珉旭.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4(01):89-90.

[7]高宪春,解葳.从“消极沉默”到“积极互动”新媒介环境下“沉默的双螺旋”效应[J].新闻界,2014(09):67-68.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20-0090-02

作者简介: 关峥,女,满族,山东济宁人,讲师。研究方向:艺术传播。

其他作者简介:

邢智杰,男,汉族,山西忻州人。研究方向:反沉默螺旋。

标签:;  ;  ;  ;  

反沉默螺旋体现与引导舆论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