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蒙古竞技体育成就述评_蒙古族论文

建国以来蒙古族竞技体育成就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蒙古族论文,述评论文,建国以来论文,成就论文,竞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蒙古族竞技体育发展史,总结其宝贵经验,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的工作,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蒙古族人口现有480万,有80%的人口生活、居住在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内。所以,我们在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时,以内蒙古自治区(含内蒙古籍)的蒙古族体育健儿为主,并按参加国内比赛和国际比赛两部分加以评述。

一、参加国内比赛的成绩

国内比赛分为全运会和其它国内重大比赛两部分。1959年9月至1997年10月,我国共举行了8届全运会。在历届全运会上,内蒙古自治区的体育健儿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共获239枚奖牌(金、银、铜)。其中,蒙古族体育健儿获奖牌141枚,占总数的59%。全区体育健儿共获金牌90.5枚,银牌78.5,铜牌70枚。其中蒙古族体育健儿获金牌48枚,银牌49枚,铜牌44枚,分别占全区金、银、铜奖牌总数的53.04%、62.42%、62.85%。

参加其它全国性重大比赛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蒙古族体育健儿在全国性比赛中曾获得过奖牌的项目有:摔跤类、马术类、射箭、射击、田径、现代五项、足球、曲棍球、滑冰、滑雪、拳击、武术、航空模型等13个项目(类)。其中,获奖最多的项目是摔跤类(包括中国式摔跤、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和柔道),其次是马术类(包括各种距离的赛跑、马球等),再次是射箭、射击等项目。蒙古族体育健儿参加全国性比赛的项目以及参赛项目获金牌的次数逐年增多。以参加全运会为例(获奖项目):第一届有3项(类),第二届有2项(类),第三届有2项(类),第四届有4项(类),第五届有2项(类),第六届有3项(类),第七届有4项(类),第八届有5项(类)。(见统计表)

(一)摔跤运动

摔跤类竞技体育是蒙古族体育健儿的主项,参赛人数最多,夺取金牌也最多。在1~8届全运会上,蒙古族健儿夺得的48枚金牌中,有34枚来自摔跤(类),占总数的70.8%。优秀摔跤运动员层出不穷。在“文革”前,僧格、苏德那木、依达木、德格·其木德、德钦、胡和勒、老来、宝音敖等许多优秀运动员在全国重大比赛中多次夺得冠军。1953年,僧格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首次亮相就摔倒了名扬四海的天津跤手张魁元,夺取冠军,威震跤坛。就连张魁元也信服地说:“我从未失败过,日本的跤手也奈何不得我,今天却倒在了草原跤手前。”第一届全运会冠军德格·其木德首创的“小德格”,至今还作为重要技术在跤坛上延用。“文革”以后,查干扎那、钢特木尔、官其格扎布、关布尼玛、敖荣、呼日嘎、布和、呼日查、宝玉、吉格木德、道布敦、敖特根巴特尔等许许多多的优秀摔跤手为自治区和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马术运动

内蒙古是马术运动的发祥地,为自治区和新中国马术运动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五、六十年代,青赛玛、都拉玛、白音仓、旺钦道尔吉、斯木吉德、其木德、布和、图布登、乌云、呼日查花、那音太、哈木等,在全国性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我国马术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届全运会之后,在“三年困难”时期,各地马术队纷纷“下马”。内蒙古马术队在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关心下,照常训练,并到外省市进行表演。成为全国唯一的一支专业马术队。直至“文革”才被迫停训。改革开放之后,当中国睁眼看世界时,如梦初醒地发现,世界马术运动已远远超过了我们。曾经震撼世界的“马背民族”当时的马术运动水平只能处于亚洲的中、下等水平。进入80年代,中国马术协会成立之后,积极扶持马术运动。内蒙古体委一马当先,积极响应,使中国马术运动的发祥地重新焕发出青春。他们将原内蒙古马术队划分为马术比赛队和马术表演队,多次组织国内外各类马术竞赛和表演活动。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蒙古族马术优秀运动员,如朝鲁门、朝鲁、扎那、孟克等都是马术运动健将。1989年,在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马术锦标赛上,内蒙古代表团摘取了全部金牌。进入90年代又有新的发展。1992年,内蒙古选手扎那在广州举行的“金马杯”中国马王邀请赛中,夺得1600米速度赛马冠军,一举成为“中国马王”。1996年,那达木德在全国马王争霸赛上,又一次荣获“中国马王”桂冠。

(三)其它项目

在五、六十年代,内蒙古自治区的射箭运动是强项,也涌现出一批优秀运动员。如,布和敖其尔、乌日哲等人,他们多次获得全国冠军。六、七十年代的扎拉嘎等优秀运动员,把射箭运动推向了高峰。扎拉嘎在国内外的比赛中,先后获得13次个人冠军,25次刷新12项全国纪录和世界纪录。扎拉嘎是我国蒙古族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的第一人。

在射击项目中,赛纳、恩和、布仁、布和、乌兰阿塔、巴图宝音、郑青山、苏日娜等人先后在全国和国际比赛中夺得金牌十几次,并打破了全国纪录和世界纪录。

此外,在航空模型、现代五项等项目中,敖维驯、亮月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田径运动中,伊套特格是50年代国内著名的中跑选手,曾多次打破1500米全国纪录。刘一祥在马拉松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篮球运动中,包香梅(女)是60年代国家篮球队的骨干,巴特尔是90年代甲A联赛的主力。总之,建国以来蒙古族体育健儿在全国性重大比赛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它凝聚着蒙古族几代运动员辛勤劳动、刻苦训练的血汗。

二、参加国际比赛的成绩

(一)摔跤运动

1.参加奥运会。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5届奥运会。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呼日查、关布尼玛分别在52公斤级和57公斤级古典式摔跤比赛中获得第4名和第7名。我国蒙古族体育健儿首次载入奥运会史册。

2.参加亚运会。我国从1978~1994年参加了5届亚运会。1986年,在韩国举行的第十届亚运会上,内蒙古自治区8名摔跤手代表祖国参加2个项目的比赛。敖荣、巴斯尔、宝玉分别获得古典式摔跤90公斤级、57公斤级和100公斤级亚军。这是蒙古族体育健儿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夺得奖牌最多的一次。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宝玉和呼日嘎分别获得古典式摔跤100公斤级和130公斤级冠军。这是我区也是我国蒙古族体育健儿在洲际以上国际大赛中摔跤项目首次实现“零的突破”,从此结束了我国运动员在洲际以上国际大赛中摔跤项目无金牌的历史。1994年,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上,敦德格、呼日嘎分别获得52公斤级自由式亚军和130公斤级古典式第3名。

3.参加其它重大国际比赛。1982年,官其格扎布和关布尼玛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第一届巴哈曼“22日节杯”国际摔跤邀请赛上,分别获得90公斤级和57公斤级自由式摔跤第2名和第3名。这是当时我国摔跤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取得的最好成绩。1986年,在巴基斯坦全运会国际邀请赛上,红伟、扎木苏荣、仁钦分别获得57公斤级、90公斤级和68公斤级自由式摔跤第1名、第2名和第3名。1984年,在科威特举行的亚洲柔道锦标赛中,伊德新获71公斤级第3名。1989年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国际柔道邀请赛中,布和获86公斤级冠军。1993年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9届亚洲摔跤锦标赛中,呼日嘎获古典式摔跤130公斤级冠军。1993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39届世界摔跤锦标赛上,呼日嘎获古典式130公斤级第6名。这是蒙古族体育健儿在世界摔跤锦标赛中首次进入前6名的成绩。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柔道邀请赛中,吉格木图获78公斤级冠军。

(二)马术运动

蒙古族马术健儿从1953年开始,1956年、1979年、1981年、1982年先后作为中国马术代表队成员参加了在波兰华沙、南斯拉夫、美国和瑞士等地举行的比赛。

1983年,在日本大坂举行的第一届亚洲国际马术障碍赛中,中国蒙古族运动员苏达毕力格获得第7名,是全队最好成绩。1985年,在山东烟台市养马岛中国首次举行国际马术联合会障碍通讯赛,朝鲁、额尔登木图、孟克分别获得第1、第2和第3名。1985年,在日本大坂举行的第三届亚洲马术锦标赛中,哈达铁获得了个人第2名的成绩。1990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亚洲地区马术场地赛上,由蒙古族运动员组成的中国内蒙古马术队获团体第3名。这是中国首次派队参加亚洲马术团体赛。1995年,在呼和浩特举行了第四届国际马术邀请赛,来自日本、韩国、菲律宾、巴基斯坦、新西兰、中国、中国台北、中国内蒙古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名马术健儿参加了比赛。呼和获场地障碍个人赛银牌。

(三)其它项目

1.射箭。1963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乌日哲获得70米、60米、30米比赛的第2、第5和第6名,为我国代表队夺得团体冠军作出了突出贡献。1965年,中国内蒙古射箭队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射箭队在呼和浩特举行友谊赛。以蒙古族为主的中国内蒙古射箭队获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和男子个人单轮全能第1名。扎拉嘎代表中国射箭队多次参加国际性比赛,并多次创造和打破世界纪录。

2.马拉松跑。1989年,在朝鲜平壤举行的万景台国际马拉松比赛上,中国蒙古族运动员吉日木图以2小时17分54秒7的成绩取得第4名。1992年,有39个国家和地区292名男女选手参加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吉日术图又取得第7名。这是蒙古族体育健儿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取得的最好名次。

3.女子足球。1993年,在以色列举行的世界中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中,由呼和浩特蒙古族学校女学生组成的中国中学生女子足球队,以五战五胜的优异成绩荣获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草原牧民争得了荣誉。这是蒙古族体育后起之秀取得的最高也是最好的成绩。

三、分析与思考

(一)建国以来蒙古族竞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1.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实现蒙古族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奥林匹克运动有句格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参与”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权力,只有民族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参与”。建国以来,蒙古族体育健儿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国内外体育竞赛,真正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团结、平等、互助的民族政策。如上图所示,在党的民族政策受到严重践踏的动乱年代,蒙古族竞技体育成绩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同期汉族运动员的成绩。实践证明,党的民族政策今后仍将是实现蒙古族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悠久的传统体育和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是蒙古族竞技体育发展最坚实的基础。为什么只占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不足20%的蒙古族,在竞技体育中为自治区夺得的奖牌总数却高达59%?究其原因,除了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认真贯彻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体育运动方面,蒙古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殊的“天才”。这与他们具有厚实的历史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分不开。数百年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人民骠悍豪放,尚武好骑的民族性格,经过历史的积淀又形成了独有的民俗活动“那达慕”。摔跤和赛马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比赛。直至现代化的春风吹进草原的今天,全家都是摔跤手、全浩特都是摔跤手的事仍然不足为奇。

(二)对持续发展蒙古族竞技体育的思考

近半个世纪,蒙古族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但是,其发展很不平衡,要想保持持续发展,须注意解决下面几个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1.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蒙古族擅长与民族体育相近的现代竞技运动,摔跤运动尤为明显。汉族却在田径运动中比较突出。其实蒙古族中的田径“天才”也不少,五、六十年代的伊套特格,90年代的吉日木图等都是田径优秀运动员;汉族或其他民族同样不乏摔跤能手。如八、九十年代的汉族摔跤运动员高京就是柔道、自由式、中国式的“三跤健将”。应发扬或保持民族优势,也要不拘一格,广选人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另外,在男女竞技水平上也显得不平衡。中国竞技体育的一个明显现象是“阴盛阳衰”,而内蒙古竞技体育却是“阳盛阴衰”,特别是有着深厚摔跤基础的蒙古族女运动员至今没有一位超过汉族摔跤(柔道)手高凤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完善两个“接轨”,进一步走向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为文化和体育的国际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尽快走向世界要解决好两个“接轨”。在国内要解决好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的接轨。对国外要解决好中国竞技体育与世界竞技体育的接轨。

蒙古族运动员的体育实践和成绩为我们提供了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接轨的成功经验。如蒙古族运动员在摔跤运动上成绩卓著,这与他们擅长摔跤并对传统的摔跤进行改革有密切关系。如果不尽快掌握先进的现代摔跤技术,就会失掉这个优势。蒙古族中的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点,积极进行改革,把现代摔跤的竞争意识、竞赛制度引入传统摔跤比赛之中,使传统摔跤与现代摔跤顺利“接轨”,才在国内比赛中大显身手。然而,中国的摔跤运动与世界摔跤运动还有很大差距。虽然蒙古族运动员在亚运会上获得过金牌,但与国内比赛的成绩相比,十分逊色。这种“国内强,国际弱”的局面必须改变。改变的良方就是实现中国竞技体育(如摔跤)与世界竞技体育的“接轨”。

3.恢复优势,为持续发展增加活力。五、六十年代乃至70年代,蒙古族的马术和射箭曾经居国内领先水平。马术运动更是一花独秀。进入八、九十年代,马术运动逐渐下滑,八运会只拿了1.5枚金牌,而射箭运动自1983年第4届全运后未得一枚金牌。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忧虑。可喜的是,为赶超世界先进的马术运动,自治区马术队不惜工本,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先后派出数名优秀运动员赴德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学习。相信他们能够把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内蒙古马术与先进的外国马术运动技术实行有机的结合,为自治区和祖国马术运动再创辉煌。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内蒙古自治区体委(特别是孟凡丽同志)、内蒙古师大图书馆和内蒙古大学王鸣钟先生的大力支持,诚表谢意!

标签:;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蒙古竞技体育成就述评_蒙古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