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论文_朱家全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论文_朱家全

(大英县蓬莱镇寸塘口小学校 大英 629300)

【内容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起着重要作用。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要讲究科学性和灵活性,小组内的成员分工要明确,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的任务和职责,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合作、职责、习惯、主体地位、公平竞争、教学策略

善于与人合作,喜欢集体生活,尊重他人,乐于交往等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落实以上目标和要求的重要途径,而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要使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品德与社会》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特别是当不同的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时。教师还需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2、重视学习小组长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长的培养。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耐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四、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其次要培养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和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我也会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五、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恰当地采用评价方式和一定的激励机制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以往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偏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的问题。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通过评价端正学生的合作态度、改善合作方法、提高参与程度。同时,教师还要贯彻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的原则,激励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竞赛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为“成功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获得全面的发展。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互助性的学习,努力营造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处于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论文作者:朱家全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5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4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论文_朱家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