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科学视野下的创造性思维_创造性思维论文

潜科学视野下的创造性思维_创造性思维论文

从潜科学看创造性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思维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造性思维一直是思维科学研究的重点,潜科学学的创立和发展为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线索和有效的途径。从潜科学角度来研究和认识创造性思维,使人们能更科学地对创造性思维进行定义和分类,能更清楚地看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从而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规律的揭示和利用。

一、潜科学的定义及分类

(一)潜科学的定义

纵观科学发展史可以发现,任何科学都有一个由潜到显的过程,由潜到显是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样,从科学孕育、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可以把科学区分为潜科学与显科学两个不同的阶段或两种不同的形态。所谓潜科学,就是指处于孕育阶段和潜在形态的科学,它是相对于显科学而言的,具体涵义有两种:一是指“孕育中的科学思想”,如科学问题、科学猜想、科学直觉等;二是指“处于待显阶段的科学成果”,即指未得到社会公认的科学成果。所谓显科学,就是指已经成熟并被社会所公认的常规科学。所谓潜科学学,是关于潜科学的科学,它研究潜科学孕育、诞生、发展和向显科学转化的机制和规律。

(二)潜科学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潜科学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照潜科学所处的不同时期进行分类

任何潜科学阶段都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潜科学从孕育到诞生的整个过程,即潜科学从开始孕育到正式诞生所经历的时间,可称为孕育期;另一个是诞生后的潜科学向显科学转化的整个过程,即潜科学从诞生到确认所经历的时间,可称为待显期(有待于转化为显科学的时期)。根据潜科学所处的不同时期,可以把潜科学划分为两大类:

(1)孕育期潜科学。指处于孕育时期的潜科学, 即指孕育中的科学思想。孕育期潜科学的基本形态是科学问题、科学猜想、科学经验、科学悖论、科学直觉等。

(2)待显期潜科学。指处于待显时期的潜科学, 即指处于待显时期的科学成果,也就是指虽已诞生但还没有得到社会公认的科学成果。待显期潜科学的基本形态是科学假说、科学争鸣、科学蒙难等。

2、按照已经诞生的潜科学与原有相关学科显科学的关系进行分类

从已经诞生的潜科学与原有相关学科显科学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分析研究,潜科学可以区分为两大类——派生型潜科学与叛逆型潜科学。

(1)派生型潜科学。 这一类潜科学的产生都是以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为直接来源和科学基础,是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结果。这一类潜科学公认后都可以转化为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的一个成分,是对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的补充和延伸、丰富和发展,扩大和深化。这一类潜科学产生于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又服务于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其功能是使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扩大领域,丰富内容,完善体系,增强功能。一句话,这一类潜科学都是由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派生出来的,故可统称为派生型潜科学。

派生型潜科学的共同特点是:①规模小,多表现为较小的创新与进步;②涉及面窄,只涉及某一学科的某一领域或某一领域或某一具体问题;③潜在期短,孕育期、特别是待显期比较短,容易鉴别,正确的很快就得到社会公认,很快就转化为显科学;④发展顺利、迅速,阻力小,挫折少,不容易被埋没,发展道路不曲折;⑤对科学发展推动作用小,只是在局部上或某一问题上对科学发展有推动作用,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较小。总之,可以概括地说,派生型潜科学是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在量变过程中的产物。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派生型潜科学是常见的和大量的。例如,欧几里得几何学创立后各新定理的孕育阶段和潜在形态,微积分学创立后各新定理或新方法的孕育阶段和潜在形态,经典力学创立后发现各新定律的孕育阶段和潜在形态等,都属于派生型潜科学。

(2)叛逆型潜科学。 这一类潜科学的产生就是以发现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无法解决的矛盾为导火线的,不彻底跳出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的框框就不可能诞生。因此,这类潜科学公认后根本不可能转化为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的一个成分,但却可转化为一门崭新的显科学。这一类潜科学都不是对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进行修修补补,而是提出与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在本质上截然不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其目的是要开辟科学的新领域,建立崭新的学科。一句话,这一类潜科学从孕育、产生、发展一直到应用都是对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在本质上的巨大变革,为对比明显起见,可以把这一类潜科学统称为叛逆型潜科学。当然,这类潜科学并不是对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的绝对背叛和全盘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故也可以称为扬弃型潜科学。

与派生型潜科学相反,叛逆型潜科学的共同特点是:①规模大,多表现为较大的创新与进步,并常常是划时代的发现与创造;②涉及面广,往往涉及到整个领域、整个学科、甚至整个科学;③潜在期长,孕育期和待显期都很长,不容易鉴别,很难得到社会公认,很长时间才能转化为显科学;④发展曲折、缓慢,阻力大,挫折多,容易被埋没,发展道路迂回曲折;⑤对科学发展推动作用大,把科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对科学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总之,可以概括地说,叛逆型潜科学是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在质变过程中的产物。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叛逆型潜科学是不常见的,少量的,但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例如,数学中提出非欧几何的孕育阶段和潜在形态,物理学中提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孕育阶段和潜在形态等,都属于叛逆型潜科学。

二、从潜科学看创造性思维

任何显科学都是由潜科学发育而成和转化而来的,科学的生命在于潜科学,而潜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思维的创造性明显而突出地体现在潜科学阶段上,因而,从潜科学看创造性思维,不仅一目了然,简捷明确,而且异常深刻。

(一)从潜科学看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通常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产生创造性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这样,从潜科学角度可以给创造性思维下一个最简明扼要的定义:凡是产生新的待显期潜科学的思维就称为创造性思维。

为了既完整而准确又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一定义,特说明以下三点:

1、只要是产生了新的待显期潜科学(而不是伪科学)的思维, 就是创造性思维,而不管产生的是派生型待显期潜科学,也不管这一待显期潜科学能否转化为显科学。因为,只要一个思维产生了待显期潜科学,就标志着这个思维产生了创造性的科学成果。至于这个待显期潜科学能否转化为显科学,那不完全是由该潜科学是否正确决定的,还要受许多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和非科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 不能把创造性思维定义为“凡是产生新的潜科学的思维就称为创造性思维”。因为潜科学包括孕育期潜科学和待显期潜科学两种,孕育期潜科学是指孕育中的科学思想,其基本形态是科学问题、科学猜想、科学悖论、科学直觉……可见,产生孕育期潜科学的思维是正在孕育创造性科学成果的思维,但却不一定能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成果。

3、此定义不仅简捷,而且更准确,更深刻。 原来把创造性思维定义为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或技术上的新发明的思维,实质上就是认为凡是产生新的显科学的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这样就把那些产生没转化成显科学的待显期潜科学的思维排除在创造性思维之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待显期潜科学虽然都是创造性的科学新成果,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却不能全部转化成显科学。所以,把创造性思维定义为“凡是产生新的待显期潜科学的思维”,比定义为“凡是产生新的显科学的思维”更符合创造性思维的本意,因而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更合理。

(二)从潜科学看创造性思维的分类

当把创造性思维定义为“凡是产生新的待显期潜科学的思维”之后,就把待显期潜科学与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也就把待显期潜科学的分类与创造性思维的分类密切联系有机结合起来。由于从已经诞生的潜科学与原有相关学科的显科学的关系可以把待显期潜科学划分为派生型和叛逆型两大类,因而,类似地,也可以从创造性思维结果与原有显科学知识的关系,或者说可以从产生待显期潜科学的种类把创造性思维分为两大类:

1、派生型创造性思维。 凡是产生派生型待显期潜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就称为派生型创造性思维。派生型创造性思维是常见的和大量的。

2、叛逆型创造性思维。 凡是产生叛逆型待显期潜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就称为叛逆型创造性思维。叛逆型创造性思维是不常见的和少量的,但成果和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三)从潜科学看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由于产生待显期潜科学的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所以,可以从产生待显期潜科学的过程来研究和认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从潜科学角度出发,可以将创造性思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提出潜科学假说阶段。 潜科学假说是对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的一种可能性的推测和假定性的说明。当人们开始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时,首先要提出关于解决这一科学问题的各种可能的不同方案,要把与这一科学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和各种因素都尽量全地考虑在内,要以尽量多的角度进行考虑,即提出的潜科学假说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这是一种发散思维,它是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通过想象、联想、类比等形式产生多种设想或结果的一种思维方法。在这一阶段,要求科学研究者产生潜科学假说的能力要特别强。

2、对潜科学假说进行选择阶段。 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是大胆提出尽量多的潜科学假说,第二步就是对已提出的潜科学假说进行选择,以便决定首先沿着哪一个假说去开始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第一步要求所提出的潜科学假说尽量全,第二步要求所选择的潜科学假说尽量准。如何从那么多的可能方案中选择出成功可能性最大的方案?怎样从那么多的潜科学假说中选择出最优的潜科学假说继续进行研究工作?这是比较困难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科学研究工作效率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甚至关系到科学研究工作的成败。对潜科学假说进行选择的过程是收敛思维过程,是从众多的、不同的可能方案中选择出最优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选择的潜科学假说越少越好,越正确越好。这就要求科学研究者选择潜科学假说的能力要特别强。

3、对潜科学假说进行检验阶段。充分发挥独创精神, 巧妙地设计实验,对已经选择的潜科学假说进行检验,正确的便被证实,从而得到社会承认,转化为显科学;不正确的便被证伪,被社会所否定。

(四)从潜科学看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由于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的待显期潜科学的思维,即必须是产生了创造性的科学新成果的思维,所以创造性思维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

1、独立性。创造性思维是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 因而具有独立性。虽然有独立性并不一定就有创造性,但没有独立性肯定就没有创造性。可见,独立性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和必要前提,创造性是独立性的重要表现和丰硕成果。因为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所要产生的待显期潜科学必须是前所未有的,所以靠重复、模仿等都无济于事,只有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思维才能解决。在科学研究中,既不能迷信盲从,随波逐流,形不成自己的思路,也不能赶时髦,追新潮,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只有独辟蹊径,才能成为开拓者;只有独树一帜,才能成为创造者。

2、创新性。创造性思维就是指能产生创造性新成果的思维, 即指能产生新的待显期潜科学的思维,因而不能墨守成规,而必须推陈出新,即必须具有创新功能。换言之,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是前所未有的,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

3、开阔性。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可以看出, 无论是提出潜科学假说还是对潜科学假说进行选择和证实,思维都必须具有开阔性。所谓开阔性,就是指创造性思维的“思维域”既有宽广度,又有纵深度,不仅时空跨度大,而且思考层次深,真正做到站得高,看得远,思得深,想得全,即能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思维。思维豁达、深邃,想象大胆、丰富,联想广泛、奇特,思常人之所未思,想常人之所未想,思路开阔,触类旁通,妙思泉涌,奇思奔腾,思维的巨流终将冲开问题的堤坝,取得创造性成果。

4、敏捷性。创造性思维必须做到观察敏锐,思考敏捷, 反应迅速,不仅思维速度快、思维角度新,而且思维效率高。这就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创造的机遇,善于及时迅速地捕捉有用信息,并高效能地分析加工所获得的信息,敏锐迅捷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准确迅速地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当机立断地迅速解决问题。

5、灵活性。创造性思维者必须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灵活、 机动地进行思维,以适应主、客观条件各种可能的变化,果断、迅速地调换思路和改变思考方法,及时放弃没有希望的思路和线索,及时抓住有希望的新思路和新线索,克服思维的惰性,增强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获得思维的动力和加速度,高效地、巧妙地取得创造性思维的新成果。

6、流畅性。所谓流畅性,就是指创造性思维能无拘无束、 畅通无阻地进行。不仅能摆脱传统观念和权威定势的束缚,而且能克服习惯性思考和受条件限制思考的局限,思维自由、奔放,思路豁达、畅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势不可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能排除各种困难和障碍,把思维进行到底。

7、价值性。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必须对人类有益, 即创造性思维必须对社会作出有价值的贡献,而绝不能成为无效思维。换言之,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必须为人类文明宝库增添新的库存,例如,创造性思维必须是产生新的待显期潜科学,而不能产生伪科学。

(五)从潜科学看创造性思维的规律

由于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思维,根本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创造性思维的规律是很难发现的。但当我们从潜科学角度对创造性思维进行科学定义和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创造性思维明显地呈现出以下规律:

1、对科学发展作用规律。只要科学在发展着, 它的发展形式就是潜科学,而待显期潜科学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所以,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看,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规律:凡是创造性思维,都能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使科学发生量变的是派生型创造性思维,使科学发生质变的是叛逆型创造性思维。

2、与思维方式关系定律。 抽象(逻辑)思维是进行派生型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形象(直感)思维是进行叛逆型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

3、与思维定势关系定律。 并不是所有的创造性思维都需要突破思维定势,只有叛逆型创造性思维才需要突破思维定势,而对于派生型创造性思维来说,不仅需要突破思维定势,而且还必须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思维定势。换言之,思维定势只是产生叛逆型创造性思维的障碍,思维定势不仅不是产生派生型创造性思维的障碍,而且恰恰是产生派生型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和基础。

充分认识,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三条基本规律,对于如何应用和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都有非常直接和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换言之,从这三条基本规律出发,又可以推论出应用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下述规律:

——在科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应进行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思维:在科学量变时期、特别是在科学质变(尤其是科学革命)刚发生之后,应该进行派生型创造性思维;而在科学质变时期、特别是在科学已经过长时期的量变而正在孕育新的质变(尤其是科学革命)时,应该进行叛逆型创造性思维。

——在进行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思维时,应选择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进行派生型创造性思维时应首先和主要选择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在进行叛逆型创造性思维时应首先和主要选择形象(直感)思维方式。

——在进行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思维时,对思维定势应采取不同的态度:在进行叛逆型创造性思维时必须突破思维定势,在进行派生型创造性思维时一般不需要突破思维定势,而且还必须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思维定势。

一切科学成果都是科学研究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因而,如何应用创造性思维和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既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十分困难的课题。上述从潜科学角度所得出的创造性思维的规律是很有启发性的,这说明潜科学不仅是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崭新角度,而且也是最佳角度。让我们把潜科学作为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突破口,在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再创辉煌!

标签:;  ;  ;  ;  ;  ;  

潜科学视野下的创造性思维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