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亚杰的认知主体性思想_主体性论文

论皮亚杰的认知主体性思想_主体性论文

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思想论文,皮亚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主要是他在探讨认识发生发展的机体根源和心理根源时体现出来的,其核心是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建构作用。鉴于国内对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多有比较研究,但智仁相见,观点迥异。因此,本文在评论皮亚杰该思想的同时,比较分析了其与能动反映论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代表了现代认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来说,它与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对于发展能动反映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尽管这个理论尚有不少缺陷和不足。

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主要是他在探讨认识发生发展的机体根源和心理根源时体现出来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认识论研究应当围绕主体进行,由客体围绕主体旋转而不是相反。

第二,主体在活动中建构其自身和永久性客体的概念,主体、客体从而获得各自的独立。

第三,主体建构起自身的认识结构,它是主体能动性的根源和依据。

第四,在每一具体认识活动中,主体均处于积极能动的主动地位。

第五,将主体认识客体的活动与改造客体的活动联系起来。

第六,主体是知、情、意的综合统一体。

以上是皮亚杰认识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鉴于国内哲学界对皮亚杰的认识论思想与能动反映论多有比较研究,但智仁相见,观点迥异。因此,本文在对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进行评论的同时,兼谈皮亚杰的该思想与能动反映论的关系。

一、皮亚杰的贡献

这是针对能动反映论所缺乏或论述极少的方面,而皮亚杰论述得比较成功的方面而言的。

(一)皮亚杰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多学科协调研究的方法,为现代认识论对于主体性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途径与发展方向

重视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以主体为重心来研究认识论问题自康德以来已逐步成了人们的共识。但如何研究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呢?皮亚杰敏锐地指出,既然认识的本质不是“状态”而是“过程”,那么要说明主体认识的变化发展,就必须追踪主体认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的变化发展历程。这就必须追向生物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以及逻辑学、数学、物理学,乃至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因此,他提出了多学科联盟耗研究方法,并细致入微地探讨了生物学和认识论、以及心理学和认识论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主体及其认识结构由生物机体→心理主体→认识主体的过渡机制,具体阐释了主体在认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能动性,为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

(二)主客体概念建构的思想

传统认识论谈到主体时,往往把它看作没有孕育过程的既成事实。皮亚杰的理论实践则证明,儿童在出生后经历了一个“前主体”阶段,然后才获得独立主体的意义。在“前主体”阶段,儿童与外界环境间处于“非二分主义”状态,他无法区分自身与外界环境,自己的感受与外界的变化。在不断的活动过程中,儿童自我协调终于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他能够区分自身和外界环境,从而形成主体和永久性客体概念。刚刚独立的主体,其认识结构很简单,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认知图式日益复杂、完善,直到十五、六岁时,才形成了较完备的逻辑——数学结构。此后,他的认识结构便基本稳定。

在存在一个认识论“前主体”问题上,能动反映论似乎是个空缺,因为能动反映论所讲的主体一般指具有一定知识、经验的人,即具有一定认识能力、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而没有关于认识的“前主体”的论述。皮亚杰关于“前主体”的论述是探索性的,他关于主体从“非二分主义”中独立分化的观点,尽管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无疑对能动反映论具有借鉴意义。

(三)关于主体认识结构的思想揭示了主体认识能动性的根源

皮亚杰认为,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始终是能动的,能动的根源在于主体具有自身的认知结构。在认识活动中,主体总是利用自身的认知结构去选择、过滤、同化整合外界刺激,从而使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渗透着主体因素和主体特性。

应当指出,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谈到过主体心灵状态对认识的影响。恩格斯说:“世界体系的每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1 〕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2〕可见,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已经涉及到了知识、情感、情绪、欲望等主观心灵状态对认识的影响和作用。此外,列宁关于“范畴”是认识自然之网的网上纽结的观点、“逻辑的格”是在亿万次人类实践活动中重复而获得公理意义的观点,甚至涉及到了主体的认识形式问题。然而,不能否认,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流于零碎、分散,远未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甚至没有明确提出主体的认识结构问题,更没能形成一个认识结构的理论体系。我们没理由苛求前人,但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填补这个空缺。皮亚杰关于主体认识结构建构的观点,以及主体认识能动性根源于认识结构的观点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当然,皮亚杰在这方面的工作并非无可指责,他把逻辑——数学结构作为认识结构的典型形态、主要代表,是缺乏充分证据的;他认为个体在获得逻辑——数学结构后,他的认识结构便基本稳定,不会发生根本变化,这种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须知,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无论就其知识结构,还是就其经验阅历来讲,都很不充分,远未达到稳定、成熟的程度,具有很大程度的可塑性。在其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他的认识结构肯定会发生质的变化。

(四)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关于认识发展规律的思想

概言之,其主要思想有:关于智力发展的双重建构过程的思想;关于智力发展的阶段划分与影响智力发展基本因素的思想;关于知觉与概念关系的思想;关于个体认识发展与人类认识发展关系的思想;关于儿童认识的“自我中心状态”以及不断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状态”的思想,等等。尽管其中的一些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但它们的确丰富了认识论的内容。可以说,提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对认识论的贡献。

二、在几个主要问题上与能动反映论的比较

在这些问题上,皮亚杰既有天才思想的闪光,又有失误之处。

(一)活动范畴

它是皮亚杰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最复杂、最不易把握的概念。皮亚杰所说的活动既包括有意识的活动,也包括本能的活动;既指认识活动,也指改造性活动;既指外显的动作活动,也指内化的运算活动。皮亚杰认为,活动在认识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第一,它是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起点和源头。儿童出生后,他与外界环境处于混沌的“非二分主义”状态,这时既不存在独立的主体,也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客体。要说明认识的最初发生,既不能从主体、也不能从客体出发。应该从哪里出发呢?皮亚杰回答:活动。因为活动是儿童出生后便有的,从它出发,符合历史和逻辑一致的原则。正是从本能性的活动开始,儿童的图式逐渐在以后的活动中丰富、分化,在18—24个月期间,他能够把自身与外界环境区分开,从而获得独立主体意义。此后,获得独立的主体继续在活动中把认识推向深入。

第二,活动是主体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基础和最终动力。刚出生的婴儿其图式是本能性质的。在不断活动过程中,他的图式逐步由本能图式(生物水平)→动作图式(心理水平)→运算图式(认识水平)过渡。活动,使得主体不断超越原有的认识结构达到更高水平。

第三,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皮亚杰认为,有两种基本类型的认识,即物理认识和逻辑—数学认识(皮亚杰还讲过第三种认识类型即遗传形式的认识,但由于该种认识占的比例很小,且随主体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故皮氏谈认识类型时不把它作为“基本类型的认识”)。这两种认识都是在活动基础上获得的。物理认识来自客体自身特性,它是由于主体个别的、特殊的物理动作直接作用于客体产生的。逻辑—数学认识不是直接来自客体本身的特性,而是来自主体动作的一般协调。协调动作不改变个别客体原有的特性和关系,只是使各个客体结合在一个新的结构中从而具有原来没有的特性。

皮亚杰关于活动作用的基本观点颇有价值:首先,他把活动作为个体认识发生的起点和源头显示了他的高明,在主客未分的混沌状态中唯一的契机便是活动,在这里能动反映论的实践范畴显然派不上用场。因为它指的是主体(一般指具有一定认识能力的成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外界的一切活动。其次,主体认识结构在活动基础上不断建构的思想丰富了能动反映论的有关思想,而且与唯物辩证法具有一致性。马列经典作家认为,主体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再次,皮亚杰关于认识来源于活动的观点与能动反映论关于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认识活动与物质改造活动联系起来,认为主体正是在改造世界基础上改造着自身的结构状况,这也是符合能动反映论的。

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活动范畴比实践范畴更高明。原因如下:

第一,活动范畴的含义太宽泛,致使难以把握它在每个具体地方的含义,导致皮氏的理论有时表述不清晰。

第二,不能最终说明人类认识的终极起源。尽管皮亚杰认为可以用个体认识发生发展来解释人类认识的群体发生,但毕竟是一种假说。何况,认识的群体发生与个体发生仅从方法论角度来看也必有不同的发生机制。人类的出现是地球生物漫长进化的结果。在这个进化过程中,生产实践起了决定性作用。恩格斯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正是在劳动过程中, 人在获得“人”的属性的同时,产生了对自然界及自身状况的认识。现代生物学及人种演化学的成就进一步证实而不是推翻了恩格斯的原则性论述。而皮亚杰的活动范畴则无力说明由猿到人转变的动力所在,因而无法成功地说明人类认识的最终起源、原始发生。

第三,活动范畴无法验证知识的可靠性。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但这种认识的可靠性何以证明呢?皮亚杰似乎没有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马列经典作家认为,实践可以担当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它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它的结果既不隶属于主体,也不依附于客体,它一旦产生便获得其独立性。这个“第三者”可以将主体认识与客体特性联结起来,从而作出认识是否正确的判断。自然,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长期的、甚至无限的过程,正是在这个长过程中,认识的可靠性得到越来越准确的证明。今天看来,经典作家关于实践标准的观点仍未被超越。

这样看来,活动范畴并非灵丹妙药,实践范畴的一些功能是它所缺少的,用它取代实践范畴并不妥当。在我看来,皮亚杰所指的活动范畴与能动反映论的实践范畴各有其独特地位和作用:活动范畴在说明儿童至青年期认识的发生发展方面颇为成功,实践范畴则能成功地解释如人类认识的原始发生,认识的最终动力和目的,认识的客观性标准等问题。因此,二者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

(二)认识的本质问题

认识的本质与认识的来源不同。前者是认识论中的本体论问题,它要回答的是:认识的内容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认识的最终源泉是什么?而认识的来源则是纯粹认识论问题,它要回答的是:认识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但二者之间也有联系,因为认识本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认识来源问题的解决,解决了来源,才能解决最终来源。

皮亚杰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受到的批评颇多。实际上,他很少谈到认识的本质问题,尽管他也说“智力的本质是适应”、“认识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但他所说的“本质”与能动反映论的“本质”性质不同,“本质”在他那里含有“关键问题”、“主要问题”之意,他讲的不是认识论中的本体论问题。不过,透过他的理论探索,还是可以发现他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基本思想。

前已论及,皮亚杰认为认识来源于活动。具体到物理认识,它来自活动中的客体特性,显然,这种认识具有客观性,这与反映论的立场是一致的。至于逻辑—数学认识,则有点复杂了。因为皮亚杰认为它不是来自客体特性,而是来自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动作的一般协调。逻辑—数学认识的最终源泉何在?

皮亚杰认为:“认识就是把实在同化为转变的系统。认识就是转变实在,从而理解某一状态是怎样产生的……认识一个对象并不是去描摹它,而意味着对它发生作用,意味着构成转变的系统……而这些转变系统多少是正确地符合实在的”〔4〕。在皮亚杰看来, 认识的对象是“实在”,要达到对它的认识,必须在活动中将它转换成能被主体认识结构所能接受的东西,然后通过对转换系统的反身抽象,从而形成逻辑—数学认识。由于活动及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动作转换系统都是客观的过程,对它的反身抽象形成的逻辑—数学认识当然应该“多少是正确地符合实在的”。他认为逻辑—数学认识的最终来源有其客观的依据,这个客观依据不是具体的物理客体,而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在内的客观实在过程。可见,皮亚杰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观点与能动反映论的观点并不矛盾。

然而不能否认,由于皮亚杰一再强调认识不是来源于客体,反对“反映”概念。不加区别地把“反映”与否认主体能动性等同起来,致使他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引起了人们的误解。

(三)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任何层次上都是能动的。就知觉来讲,已经是主体认识结构整理加工的结果了。至于更高级的认识,主体所起的作用就更明显了。认识的过程和结果都渗透着主体能动的加工整理作用。

现代神经心理学表明,知觉的确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开始于进入中枢脑器官的兴奋结构分解为大量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被编成密码并被综合为某些灵活的系统;特征的选择和综合的过程具有能动性质,它是在主体所面临的课题的影响下完成的,并且依赖于现有的密码(首先是语言密码)的参与,这些密码将被知觉的东西纳入某个系统,并赋予它以概括性、范畴性,……对知觉活动的监督,也是知觉动作的必要环节”。人的知觉是对被知觉到的材料进行编码的复杂过程,是在言语的密切参与下实现的〔5〕。

如果说知觉已经是能动的过程,那么思维则更是了。据创造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思维具有以下创造才能:探索问题的敏锐性,转移经验的能力,联想力,记忆力,评价能力,联结和反联结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预见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完成的能力,等等〔6〕。 就拿人的记忆来说,通过各类感受器进入大脑的信息是异常巨大的。但99%以上的感觉信息被脑作为无关或不重要的信息而摒弃。 在被感知的不足1%的总的信息流中,又只有很小一部分被储存下来,但储存的时间长短不己,其中大约只有1%被长期储存,大部分还是被遗忘。 信息的储存与遗忘是记忆的两个基本因素。信息储存的时间是不同的,少则一秒,多则一年、几年,乃至终生〔7〕。可见,记忆本身包含了过滤、 选择、强化、加工整合等主动功能在内。

以上分析表明,皮亚杰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观点与现代科学成果是一致的,是正确的。那么,他如何看待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关系呢?

认识的主体性就是指主体通过自己的认识图式去认识对象从而使认识对象、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渗透、凝结着主体因素和主体属性。认识的客观性是指认识与对象符合一致。一种认识,只有当它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时才能被称为“客观的”。在这个意义上,认识的客观性就是认识的真理性。

皮亚杰没有把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对立起来。相反地,他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他认为“主体不再是个别的或扭曲现实的主体,而是一个认识主体,即客观性的条件和手段”〔8〕。在他看来, 认识的主体同时也是其他物质客体中的一个客体。这个客体不仅有其物理机体,而且以其机体作用于客体,共同构成一个物理动作。因此,他的逻辑—数学结构,即认识结构与外界的物理客体及“物理动作”具有一致性。这样,当主体用自身的认识结构认识物理世界时,其认识“多少是正确地符合外界实在的”。但主体用其认识结构整合外部实在时,并不能保证认识符合实在,因为主体有自我中心化倾向。皮亚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引进了“顺应”概念。他认为,在感觉运动或开始的表象阶段以及以后其他阶段中,存在着系统的歪曲的同化作用,“其所以发生歪曲,是因为没有和适当的顺应作用一起活动”。他认为只有将顺应作用与同化作用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去除主体自身中心化,逐步达到认识的客观性。

皮亚杰关于主体是客观性的条件和手段的观点是正确的,他关于消除“自身中心化”的观点也颇有启发性。而且,他关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无限接近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可以说,他以自己的方式基本正确地解决了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遗憾的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点缺乏深入理解,他未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认识的主体,实际上具有双重性,一是具有肯定的主体性,即指认识由于主体因素的参与而更加接近客观对象,从而达到客观性、真理性的认识;一是具有否定的主体性,即指由于主体因素的干预和渗透,认识过程受到“坏的”影响和干扰,使得认识结果歪曲地反映客观对象(有人认为皮亚杰只承认“肯定的主体性”,这是不对的。皮亚杰所说的主体的“自我中心化”、“我向”倾向便是“否定的主体性”的体现)。由于认识总是主体的认识,认识客观性的获得也必须借助于主体才能达到。既然肯定的主体性能保证认识的客观性,那么问题的关键便是充分发挥主体肯定的主体性,尽量减少、摒弃否定的主体性,从而使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统一起来。在这里,实践起了关键作用,它是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得以统一的客观基础和客观依据。正如马克思所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9〕。皮亚杰由于没有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致使他在解决认识主体性与客观性问题上多少带有一点“先定和谐论”的色彩:似乎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总能通过消除“自我中心化”而达到认识的客观性,因为认识主体同时是被认识的外界客体中的一个客体。

(四)主体的主观意识状态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即知、情、意的统一问题

皮亚杰认为,主体不仅具有认知性的认识结构,他还是情感和道德判断的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作为知、情、意的统一体发挥总体作用。

现代情绪心理学认为:“认知对情绪即使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反过来,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在主体的知觉和记忆过程中,情绪和情感象是一种侦察机构,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它能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情绪既是一种客观表现,又是一种主观体验,情绪体验构成的恒常心理背景或一时的心理状态,对当前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组织与协调作用。此外,意志动机与认知也是相互影响的,坚强的意志可以促使认识者专心持久地进行认识,而认识经验的积累、丰富则有助于形成坚强的意志。

现代认知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表明,知、情、意在认识活动中,各以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出现,发挥着各自特有的作用。但相互间又互相依赖、不可分割,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就是这三种心理能力综合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凝结和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和协调。这些观点与皮亚杰关于知、情、意三者统一的观点是一致的。

还应指出,皮亚杰正确地把意识现象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提出了“认知无意识”和“情感无意识”的概念,但他显然夸大了无意识在认知和情感中的作用(后面详谈)。

三、皮亚杰的缺陷和不足

这里专指皮亚杰认识主体性思想中的明显缺陷。

(一)生物学化倾向

国内外学者对皮亚杰的这个缺陷大都承认,含义却很不一样。我认为,皮亚杰的生物学化倾向并不在于他探索了认识的生物根源(勿宁说这是他的创造性贡献);也主要不在于他对生物因素的过分强调,尽管偶尔他也说“他们的重要意义很可能是决定性的”〔11〕,但总的说来他并没有过分夸大生物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在《发生认识论原理》的引言中他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已经集中注意于认识在儿童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开端,这并不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们有几乎是绝对的重要性,而仅仅是因为总的说来它们没有受到认识论学者们的注意”〔12〕。我认为,皮亚杰的生物化倾向主要在于他讲主体认识结构来源时有自然主义的倾向,似乎主体的认识结构总能在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他关于“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的命题,似乎主体的认识和认识结构是在生物性的适应过程中获得的。这不能不使他的认识论带上生物化倾向的嫌疑,尽管那违背他的初衷。

应该指出,皮亚杰在认识理论中的生物化倾向同他忽视社会因素的作用密切相关。尽管他指出社会因素是影响主体智力建构的四个基本因素之一,但在探讨智力发展时他并未将社会因素的具体作用机制描述出来,似乎他将社会因素的作用只看作外在的、无关紧要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他的知识、经验,乃至他的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认识的主体不是纯粹的肉体生物组织,他是在社会中活动的社会化的主体,尽管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的社会化程度还在增加。举例来说,二十世纪初期儿童的知识、智力较之二十世纪末期儿童的知识、智力有显著差距。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人的大脑在这不足一世纪的进化历程中改变的微乎其微。可以断定,是社会化因素造成了儿童智力的差异。

(二)在“反映”问题上的失足

基于对“反映”概念的成见,皮亚杰坚决反对和拒绝“反映”概念。他把“反映”等同于机械的摹写。这使他一方面无力阐明人类认识的最终来源,另方面无法区分客体自身和对客体的认识,而笼统地称之为“主体建构客体”。实际上,他所说的“建构客体”指的是在“头脑里再现客体的映象”即形成关于客体的认识。有人把皮亚杰的“主体建构客体”等同于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就是因为没有理解皮亚杰这个命题的真正含义。由此也说明他在“反映”问题上的缺陷。

(三)夸大无意识在认识、情感中的作用

前面讲过,皮亚杰揭示了无意识现象的存在,看到了它对认识的作用和影响,这是他的贡献。但他认为,无论认识还是情感,其“内部机制却完全、或几乎完全是无意识的”,主体仅能意识到它们的结果。至于它们为什么产生,从何处产生等等,则是不知道的。皮氏的这种观点不仅与现代认知科学的成果相左,与他本人以往的研究似乎也不相容。现在认知科学普遍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尽管对无意识的研究还远未充分完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不是决定性的。主体作为有理智、有知识的社会动物,其意识是占主导地位的。皮亚杰夸大“认知无意识”、“情感无意识”的观点显然错误了。

(四)有些观点、结论牵强附会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基于临床法作出的。尽管他做了很多典型实验,但并不能确保结论和观点的正确性。因为:第一,他的理论观点归根结底是从归纳得出的,而归纳法的最大局限便是不能确保命题的普遍有效性。第二,临床法的试验结果可作一种以上的解释,因而难保解释的准确可靠。第三,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即认识论问题所依据的生物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的发展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远远不能提供主体认识发生发展的准确、详尽的机制。因此,皮亚杰的理论难免有牵强附会乃至错误之处。苏联学者奥布霍娃这样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赞成的是他的事实,反对的是他对事实的解释”〔13〕。奥布霍娃的评论显然太机械了,只赞成皮氏理论中的典型实验例证(“事实”),而反对他的理论观点。难道观点跟材料可以完全分裂开吗?不过由此看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远非天衣无缝,这点皮亚杰本人也是坦认无讳的。

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赞成者和反对者都大有人在。我认为,皮亚杰紧紧抓住认识主体结构的建构这个轴心来阐释认识的发生发展问题是他理论的根本原则和特色。他运用学科联盟的方式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主体认识结构的机体根源和心理根源,揭示了从生物机体层次→心理层次→认识层次的主体认识结构的发展和转化机制,将康德悬置起来的认识结构的产生问题作了实证性的分析说明。从而将认识的发生发展问题奠定在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上。他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代表了现代认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作为一个伟大学者,他的创造性工作、理论观点、基本方法,乃至缺陷和不足之处,都是献给现代认识论的重要财富。他的认识主体性理论从根本上来说,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因此,深入研究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理论,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注释: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卷76页,50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125—126页。

〔4〕《教育研究》1979年第2期91页。

〔5〕《神经心理学原理》227—228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6〕《创造心理学》5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7〕《脑科学概要》256—25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8〕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328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卷16页。

〔10〕《情绪心理学》177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皮亚杰《心理学与认识论》42页。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1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18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3〕《皮亚杰的概念》158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论皮亚杰的认知主体性思想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