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与川乌配伍前后急性毒性实验研究论文_彭秉刚

白芍与川乌配伍前后急性毒性实验研究论文_彭秉刚

湖南省宁乡县巷子口中心卫生院 湖南长沙 410629

摘要:目的:分析白芍与川乌配伍前后急性毒性,为合理配伍提供依据。方法:制得川乌、白芍单煎剂以及配伍剂,预试验,评价不同单煎剂与合煎剂一次性灌胃引起小鼠死亡界限,计算全死量与全活量,据此设定灌胃量,取小鼠300只,随机分为川乌组、白芍组、合并组(1:1)、合并组2(1:2)、合并组3(2:1),每组又分为5个剂量组,阶梯比1:1.36,按40ml/kg灌服,常规饲养14日,逐日观察小鼠毒性反应。结果:川乌、白芍给药后出现症状时间、中毒表现、解剖表现、死亡高峰存在一定差异;合并组1、2、3,给药后出现症状时间、中毒表现、解剖表现、死亡高峰与川乌组基本相同,合并组1、2、3的LD50分别为川乌12.19g/kg、12.20g/kg、13.10/kg,95%CI分别为(10.18~14.68)g/kg川乌、(10.18~14.67)g/kg、(12.18~15.17)g/kg,合并组1、2、3各剂量组小鼠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白芍与川乌配伍可减少川乌毒性,提高小鼠耐受川乌剂量水平,但仍需大规模实验证实。

关键词:白芍;川乌;配伍;毒性

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在现代临床医学中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发展潜力,科学试验挖掘中医药潜力的重要方法。白芍与川乌配伍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川乌具有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白芍具有抗血小板凝聚、清除氧自由基等多重功效,两者配伍可增进疗效,有研究称配伍后,乌头碱煎出量下降,芍药苷煎出量增加[1]。但川乌具中主要成分二萜类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毒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白芍与川乌配伍应用。本次研究实进行实验研究白芍与川乌配伍前后急性毒性变化。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白芍与川乌均从市场购得,经实验室鉴定。昆明种实验用小白鼠,体重(20±5)g,雌雄各半,数量不限。仪器主要包括电子天平、高速离心机、冰箱、各种过目筛等。大鼠均常规实验1周后引入实验。

1.2方法

1.2.1 煎剂制备

川乌水煎剂:取生川乌以粉碎机粉碎,依次过10、40目筛,取之间颗粒,称取300g+1500ml纯水浸泡1h,文火煮沸,煎煮1h,取上清液,4层纱布过滤,加水2倍,反复后煎30min,取上清液,4层纱布过滤,合并2次滤液,离心浓缩至每毫升含有1g川乌的煎剂,4℃冰箱保存。白芍水煎剂:同法取过筛颗粒300g+1500ml蒸馏水浸泡30min,加水10倍煎煮,煮沸后煎6h,取上清液,过滤,浓缩至每毫升1g白芍的白芍单煎剂。川乌与白芍配伍剂:按照比例需要,取川乌与白芍颗粒,按照同法,取得每毫升含1g川乌与白芍(1:1、1:2、2:1)合煎剂。取煎剂,以蒸馏水配置不同比率药液实验。

1.2.2 分组实验

预试验,评价不同单煎剂与合煎剂一次性灌胃引起小鼠死亡界限,计算全死量与全活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实验发现,川乌全死量14.125mg/kg、全活量3.606mg/kg,白芍全死量537.581g/kg、全活量322.548g/k。在以上范围内,设定灌胃量。取小鼠300只,饲养1周引入实验,随机分为川乌组、白芍组、合并组(1:1)、合并组2(1:2)、合并组3(2:1),每组又分为5个剂量,相邻剂量组间剂量比1:1.36。实验前,禁食自由饮水12h,按40ml/kg灌服。常规饲养14日,逐日观察小鼠毒性反应。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进行计算处理,比较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检验水平。

2结果与讨论

川乌组,给药后5min即出现呼吸急促、口吐白沫等症状表现,死前出现跳跃、肢体抽搐、角弓反张等异常症状,15min~2h出现死亡高峰,解剖见胸腔出血、心尖部缺血、胃内残留药液、肠内少许残留,存活小鼠活动减少、行为异常、精神状态差。半数致死量(LD50)6.918g川乌/kg,95%CI(5.87~8.14)川乌/kg。第1、2、3、4、5小组死亡0、2、5、7、9只。

白芍组,小鼠给药后,活动减少,饮食饮水减少,精神状态差,部分行走不稳,12~48h出现死亡高峰,死亡小鼠解剖见胃肠脏器,少部分肝脏颜色变淡,存活小鼠可正常饮食,部分饮食减少,大小便、皮肤、呼吸、口腔、鼻等均未见异常,半数致死量451.184g白芍/kg,95%CI(471.68~498.0)白芍/kg。第1、2、3、4、5小组死亡0、2、3、6、8只。

合并组1,给药5min即出现呼吸急促、口吐白沫等症状,15min~2h内死亡,解剖与川乌组基本相同,LD50为川乌12.19g/kg,95%CI(10.18~14.68)g/kg川乌,1、2、3、4、5组分别死亡0、4、6、8、10只。

合并组2,给药5min即出现呼吸急促、口吐白沫等症状,15min~2h内出现死亡高峰,解剖与川乌组、合并组1基本相同,LD50为川乌12.20g/kg,95%CI(10.18~14.67)g/kg川乌,1、2、3、4、5组分别死亡0、2、4、8、10只。

合并组3,给药5min即出现症状,与川乌组、合并组1、合并组2基本相同,15min~2h内死亡高峰,存活患者表现与川乌组、合并组1基本相同,LD50为13.10/kg川乌,95%CI(12.18~15.17)g/kg川乌,各组死亡0、2、6、9、10只。川乌组、白 芍组与合并组1、2、3各剂量组小鼠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

川乌配伍白芍后毒性仍主要来源于川乌,如何控制川乌毒性是川乌配伍白芍需关注的焦点,川乌致死可能与心脏毒性有关,川乌配伍白芍可减少川乌毒性,提高小鼠对川乌毒性的耐受剂量,但小鼠死亡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有必要开展更大规模实验研究。此外,因川乌配伍白芍煎出有效成分变化差异,配伍减毒作用与那种有效成分变化有关尚有待深入研究[2]。

参考文献:

[1]汪星,孙卫,张铁军.乌头类有毒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8):327-331.

[2]毕云枫,郑重,皮子凤,等.川乌与白芍片配伍对CYP450酶活性影响及其代谢指纹的研究[J].药学学报,2014,49(12):1705-1710.

论文作者:彭秉刚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6

标签:;  ;  ;  ;  ;  ;  ;  ;  

白芍与川乌配伍前后急性毒性实验研究论文_彭秉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