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_研究生论文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_研究生论文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座谈会上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讲话论文,在全国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0月14日

同志们:

1991年,根据当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情况,结合“八五”规划的开始,曾在长春召开过一次全国研究生工作座谈会。今天,在“九五”规划即将开始的前夕,再次召开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为了总结近五年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本世纪最后五年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努力使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第九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的需要,为21世纪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八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很好,各条战线的改革不断深化。与此同时,为推进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去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纲要》实施意见。今年,经全国人大批准,又正式颁布了《教育法》。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又明确地制定和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研究生工作座谈会在这样的形势下召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研究生教育、研究生院建设和“211工程”的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研究生教育

(一)现状、成绩和问题

今年是我国学位条例颁布15周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也已经有17年了。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学位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

——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有限的教育资源,使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为我国的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恢复研究生招生17年,已为国家输送了近30万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中博士近2万人,正在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有相当一批毕业研究生成为骨干力量。硕士生培养已经基本做到立足国内,并为博士生培养基本立足国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我国目前已有271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等学校219个),239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高等学校2011个);628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等学校471个),846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高等学校7387个)。正在建设一批研究生数量较多、层次较高、相对集中的培养基地,对推动改革,保证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健康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层次。

——研究生教育促进了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在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已从1984年的7%增加到1994年的24%,达到9.5万多人。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线上,已凝聚并汇集了国内各学科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有力地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快了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我国高等学校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和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的能力和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大幅度提高。近几年,同研究生教育有关的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的数量显著增加。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在科研领域中已经成为一支活跃的力量。

——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几年,我们进行了工商管理、建筑学以及法律等专业学位工作的试点,同时还积极探索在工科、农科、医科及应用文科等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验。1992年以来,为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加强了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工作。截至目前,包括由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共同组织实施及委托地方学位委员会组织实施,已接受过评估的一级学科12个,内含二级学科103个,共涉及171个博士点和1099个硕士点。此外,大力推行研究生兼助教、助研、助管制度的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中,助教岗位由研究生担任,有的高达70%左右。与此同时,学位工作本身也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特别是由授权单位自行审定博士生导师、地方学位委员会自行审批硕士点等措施,受到了管理部门和培养部门的欢迎。

总之,10多年来,特别是1991年座谈会到现在这五年,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研究生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管理工作者发奋努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终究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离建立起完备而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又遵循高层次教育自身规律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体系,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要走。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是:

——国家经费投入不足,优秀生源也相对不足,研究生招生计划和入学质量尚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办法和合理的调节机制。

——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较仍相对滞后。学科、专业设置口径偏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中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所占比重偏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用性学科所占比重仍偏小。

——硕士生培养规格、类型仍较单一,培养要求偏于学术性,学习年限过长。博士生教育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专业知识宽广不够,科研成果创新不足。

——在实行对外开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中的德育工作急需改进和加强,使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既有合格的专业素质,又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十分紧迫。

——国家和地方两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以及培养单位的自我评估制度尚需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二)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

当今世界,科技实力已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而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科技实力如何的关键因素和决定性条件之一。因此,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把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趋势。邓小平同志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向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而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在实施“科教兴国”这一宏伟战略中,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层次结构相对合理的现代教育体系来保证。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最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是这个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扩大开放和加强国际合作是既定国策,但培养忠诚于社会主义理想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点还应立足于国内。因此,保持并发展适当规模的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对我们国家在21世纪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局,从迎接21世纪严峻挑战的高度来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努力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本世纪的最后五年,将是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面向21世纪,进行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五年。今后五年,我们仍要为实现博士生培养基本立足国内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还要在提高和完善人才的培养质量、规格类型、结构以及改革培养制度、方法、途径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为此,到本世纪末,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

为贯彻这一方针,今后五年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1.科学规划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调控机制。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并考虑到国力所能提供的培养条件,“九五”期间,研究生教育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度、稳步发展数量。研究生招生人数,在今年5万人的基础上,大致按7%左右的比例逐年有所增加,到2000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0万左右。考虑到培养应用人才的需要,每年增量部分应主要用于培养专业学位和其它各类应用学科的人才。

如何建立起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应社会需要的调控机制,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但尽管如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加强对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做好规划预测和计划调控工作,统筹安排好国家计划和调节性计划。从目前情况看,在招生计划安排上,国家计划大体上占当年招生规模的70~80%为宜,其余由招生单位根据社会各方面需要、生源情况及自身办学条件和培养力量自行决定。根据博士生导师评审办法的改变,各招生单位对博士生招生计划的合理安排与生源质量的切实保证,务必要有有效措施;真正做到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要通过对招生学科、专业的合理布点和招生名额的合理调控,对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培养人才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

2.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是学位和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要措施。要按照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教育、科技发展的趋势来进一步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我们要在集中有限力量支持一批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高新技术学科并注意建设人文、社会学科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应用学科,着力扶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以满足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前提,是抓紧做好研究生现有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逐步实现按较宽的口径培养研究生。

3.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培养的研究生,应当成为我国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骨干力量。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全体导师首先要树立研究生教育的全面质量观,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德育工作,着眼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要引导研究生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学学风。对于研究生这个层次的人才来说,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团结合作、献身事业的精神。

硕士生的培养要进一步改变规格、类型仍较单一的状况,逐步加速实现培养目标多样化。要在为博士生提供合格生源和继续培养教学、科研岗位所需人才的同时,大力加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各条战线输送合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在已有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规划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范围及其在硕士生教育中的比重。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强化专业学位教育与特定职业的岗位任职资格的联系。要根据不同类型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相应调整硕士生培养方向,调整课程教学与论文工作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对硕士生论文的要求。条件具备时,应适当缩短硕士生学习年限。要根据21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博士生培养质量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博士生教育的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确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固然有投入不足,支撑条件较差,以及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和信息手段尚落后所造成的对培养工作带动力较弱等客观因素;但从主观上来分析,有一些博士生培养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质量意识不强,培养方案不科学,管理不严格,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今后要在博士生教育方面必须下更大的气力,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差距。要拓宽培养口径,规范培养要求,着眼于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科点学术队伍的整体作用以及培养单位的整体优势,加强学术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要优化培养过程,可结合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实行中期考核;少数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试行将硕士、博士两个培养阶段连通,统筹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逐步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对优秀的学生要有一套奖励的办法,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

4.贯彻分层次办学原则,优化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

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单位一段时间内应大体稳定现有格局。在这个基础上,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合理分工,确定其研究生教育任务。在已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中,大多数应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生教育。少量办学条件比较好、科研力量比较强、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管理完善、培养质量较高的大学可以在国家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为目标进行建设,作为相对集中的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基地。

5.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监督与评估制度。

这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评估工作目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必要的法规和制度,并注意正确导向。各培养单位也要建立定期的自我评估制度,这是做好评估工作的基础。国家、地方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注意对评估结果的研究、分析和使用,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招生、拨款、学位授权等都要参考评估的结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制订政策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改变那种一味追求扩大规模,互相攀比上层次的倾向,把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评估工作要切实防止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

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院建设

加强研究生院建设,是提高整个研究生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1984年和1986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33所普通高等学校试办研究生院。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一批培养博士、硕士的基地,促进我国教育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当初建立研究生院的目的,今年初,国家教委决定对十年来试办研究生院的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委托评估所(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对33所研究生院进行了全面评估。总的说来,这次评估工作组织得比较周密,结果还是比较客观的。现在我就研究生院的进一步建设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评价试办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试办研究生院是必要的,总体来说也是成功的。

1.试办研究生院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发挥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据统计,截至1994年年底,33所试办研究生院中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数为1012个,占全国博士点总数的42%,占全国高校博士点数的52%;硕士点总数为2289个,占全国硕士点总数的27%,占全国高校硕士点数的31%。1994年9月,试办研究生院的在校研究生总数为5.6万人,占全国在校研究生总数(12.8万人)的44%,占全国高校在校研究生总数(11.8万人)的48%,其中在校博士生数1.2万人,占全国总数(2.3万人)的53%,占全国高校在校博士生数(2万人)的62%。在全国416个重点学科点中,试办研究生院就有299个,占全国总数的72%。十年来,试办研究生院培养的研究生总数达12.6万人,占全国总数的45%左右,其中已毕业的博士近1万人,约占全国总数的51%。这表明,试办研究生院起到了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这种作用,还反映在33所试办研究生院培养的研究生中,涌现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献身祖国教育、科研、文化及经济建设的优秀人才。在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联合表彰的695名“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中由试办研究生院培养的有358人,达到全国总人数的52%。

2.试办研究生院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近年来国家推出的一些改革措施都是先在试办研究生院中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的。例如,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自行审批硕士学位授权点、自行审定博士生指导教师等工作都是先在部分试办研究生院试行的。有些试办研究生院还积极主动地探讨研究生教育改革新思路,比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先后提出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以及拓宽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面的建议,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3.试办研究生院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1991年到1993年三年期间,33所试办研究生院共获得国家三大奖246项,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29项,二等奖85项,三等奖74项,四等奖58项。获国家三大奖数占全国同期总数的9%,占同期高等学校获奖总数的35%。被国外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收录的论文数字,1991年为4071篇,1992年为5739篇,1993年为5627篇。这些数据表明,试办研究生院所在高校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在我国科研战线上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

4.试办研究生院有力地促进了对研究生教育的有序管理。

十年来,试办研究生院的各有关高等学校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思想教育、学位授予等项工作普遍较好落实了相应的管理部门;大部分试办研究生院规章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是严格的,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带动了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本身以及全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试办研究生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两点值得提出来引起重视:一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较薄弱,积极引导工作不够。一部分研究生中途辍学,流失情况较严重;部分毕业研究生很难引导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需、并且学科、专业又相当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去。二是有的试办研究生院不能正确对待与使用国家决定只适用于试办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的特殊政策与措施,如不能严格审批硕士点、增补博士生导师、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这些问题望在今后工作中切实纠正。

(二)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院的建设

为了使研究生院的设置和建设逐步走上法规化的轨道,国家教委已经通过并颁布了《研究生院设置暂行规定》。在这个规定中,对研究生院的性质、职责以及建院条件和管理、审批等重要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我们应当按照这个规定的要求进一步抓好研究生院的建设。在今后几年里,研究生院的建设主要应抓好二方面的工作:

1.重点放在加强质量意识,强化管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博士生教育水平在总体上与国外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研究生院有责任首先担负起缩小这一差距的任务。提高水平、保证质量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要在导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中强化全面质量意识,在招生、培养、就业以及课程、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各个环节,建立起一套可以对教育质量实施监督和控制的措施和办法。今后,对已建研究生院的办学成果、包括品德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质量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对新申请建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跟踪评估、认定符合条件的才可接受申请并按规定程序审批。

2.理顺校内关系,进一步促进研究生院的建设。

研究生院是在校长领导下对本单位研究生教育进行集中和有序管理的领导和协调机构。由于研究生教育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研究生一般具有学生与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在教学手段、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相对独立的集中管理,有其必要;但是不能自我封闭、自成系统。研究生教育对全校工作有深刻影响,搞好研究生教育又必须得到全校的支持。必须树立全校办研究生教育、全校支持研究生院工作的思想。教学科研条件保证、生活设施建设等许多方面的工作,应由学校有关的主管部门协助办理、甚至完全由有关部门去主办,这样才能使研究生院集中精力改善和加强研究生教育本身的管理,搞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研究生院也要特别注意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注意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加强管理,把工作做得更好。

(三)分步骤办理试办研究生院的“转正”

本次评估试办研究生院的部分结果将由评估所以一定方式陆续公布。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充分利用和分析这些结果,促进我们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评估结果表明,试办研究生院十年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所试办研究生院工作成绩更为显著。国家教委决定,对这十所试办研究生院给予表彰。当然其他23所研究生院同样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某些单项评估指标方面有的超过了受表彰的十所试办研究生院。我们认为,全国33所试办研究生院正式建院的条件基本成熟。因此,国家教委将根据评估结果及工作情况,分步骤办理正式建院手续。在此期间,所有试办研究生院都应当根据这次评估结果,对这十年的工作进行一次认真的反思和总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把我们的研究生院办得更好,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关于“211工程”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国家决定实施“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实施这一工程,是国家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提高我国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立足于国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进展情况

“211工程”的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有关高等学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凝聚力量。工程本身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制订了总体建设规划。

根据国务院指示,最近,国家教委会同国家计委、财政部制订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这是工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对工程建设总目标,建设的主要内容,“九五”期间的任务,建设资金使用和建设管理程序等方面分别作出了规划或规定。《总体建设规划》正呈送国务院审批。

在《总体建设规划》中,首先明确了“211工程”是为国家或地区、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工程建设的总目标:通过中央和省市、部委合作,面向21世纪,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基础上,再经过若干个五年计划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国家或地区、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若干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这一目标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也就是说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九五”只是开头。与此相应,在学校选择上,要考虑到对支持国家或地区、行业建设事业有重要意义、地区布局的相对合理的高等学校;学科选择上,要在保证精干、高水平的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建设需要的同时,更加强调注重支持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点。这样,必须要求高等教育有限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发挥更大效益。

2.各主管部门积极开展了高校的部门预审工作。

“211工程”预审工作是做好工程建设的基础。预审工作首先要求学校摸清“家底”,找准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同时,预审工作也促进有关主管部门认真研究所属高等学校发展的方针、任务和决定采取的支持措施。预审工作得到了有关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通过预审,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绩与优势,找出了学校与社会需要以及同国际和国内同类大学的差距,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预审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特别在加快部、省共建,调动地方政府在合理布局基础上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推动学校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校争取较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意义。同时,预审本身也是建设过程的一部分,象这样集中精力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总结,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是首次,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截至今年8月31日,经国家教委同意,已有20个主管部门对27所高等学校进行了预审,加上12所已预审的国家教委所属高等学校,批准预审的学校已有39所。

3.积极开展了部分工程启动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保证“211工程”的“正式施工”,国家教委有选择地在一些方面做了前期准备工作。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选择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农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一部分领域(信息、资源、交通、材料),开展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预测工作;在教育科研网方面,已经在国家“八五”计划中设立了“示范网”工程,开始了前期建设;在文献资源联合保障体系方面,经过专家的几次研讨,已初步确定了实施方案;在大型设备共享系统建设上,明确了整体思路,并选择了一个地区,对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证。以上这些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地区、高等学校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对推动工程综合项目的顺利启动打下了较好基础。

另一方面,从已进行的工作来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建设目标偏高,不大符合实际。不少学校提出要在5—10年时间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成为国际著名大学,甚至提出短期内办成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二是建设规模偏大,难以做到。五六千人的学校要向万人大学发展,特别是要求在校研究生数量、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等要翻一番甚至翻两番。三是办学模式趋同。大都向“理工文管”的综合型大学发展,但多数学校又不都具备成为这类学校的基础,且有可能造成原有优势的丧失和新的布局重复。产生这些问题,或多或少背离了“211工程”的初衷,削弱了预审效果,并有可能对学校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好影响,甚至使社会和政府部门决策者对这项工作的意义产生疑虑。这种状态值得我们重视,并切实注意纠正。

(二)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建设思路,保证工程健康发展

1.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及建设任务。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高等教育一定要有相应的投入,支撑其发展。但在现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部门,投入不可能完全满足要求。因此,想在较短时期内真正办成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学校可能只是一部分;至于真正建成能在国际上占有靠前位置的一流大学,只能是极少数、甚至是个别。所以,“211工程”中大多数高等学校,应以培养国家急需的高水平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能解决有重要应用背景的科技和社会发展问题作为学校定位的依据。对这些学校的评价,主要看为国家建设和地区发展的贡献,要在这个基点上谈水平的提高。

各高等学校一定要非常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基础,根据国家需要和可能投入,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要防止过急的目标和过大的办学规模,以及过高的投入期望值。更不要造声势,搞轰动效应,使一项意义深远的严肃工作走过场。

2.重在建设,多渠道筹措经费,分期分批滚动实施。

“211工程”不可能通过“九五”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它是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可能要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这样,国家、地方、部门在投入安排上,应有全局考虑,有重有轻,有先有后,视学校的工作状态及财政可能,贯彻“分期分批滚动实施”的方针。因此,不大可能所有通过预审的高校同时得到所期望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预审高校相对较多的个别中央部门,困难会更多一些,对此应有充分思想准备。说清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学校当前的兴奋点集中在急于参加“211工程”部门预审上;预审通过之后的矛盾焦点可能就会在“争”投入上了。“重在建设”,就是说“211工程”是长期建设过程,要强调通过预审的高校不能松一口气;应抓紧把精力集中在做好学校全面工作上,当然包括筹措资金,建设学校。筹措资金应当是多种渠道,“211工程”建设投入是其中之一。我们希望“九五”期间安排了重点建设的学校,要保证完成建设任务;暂时未能安排上专项资金的学校,也不能松劲,要继续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深化改革,突出优势,创造条件,争取及早滚动进入,并取得各方面的支持。

“211工程”本身所需建设资金,主要采取国家、部门或地方、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中央每年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主要用以补助国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分期分批补助少数高等学校提高整体水平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

3.注重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

“211工程”建设是一个上水平、上质量、促改革、增效益的工程,有关高等学校应注重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走以改革促效益的路子,而不是走扩大规模、外延发展的老路。以扩大规模的办法增效益,其结果只能导致办学条件全面紧张,给本来已十分有限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加负担,这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因此,要以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手段,辅之以改善办学的基本条件,保持一支精干、实效、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管理人员队伍,提高他们的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留住并吸引优秀人才。

4.统筹安排好各级各类教育,处理好高等教育内部的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我国是经济还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却要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投入不足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妥善处理好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基础教育中的“两基”是重中之重,各地、各主管部门要予以优先保证,要防止急于上“211工程”学校而削弱基础教育的投入。高教内部亦要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以牺牲其它高校的基本利益而只抓重点的办法不可取。这样的工作思路是会失去人心的。

同志们,我们的学位工作和研究生教育事业以及“211工程”项目,经过了并不太长时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对此,我们应该高兴,应该珍惜。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到下世纪初,我国的高层次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美好的蓝图不仅要靠我们来规划,更要靠我们齐心协力的奋斗来实现。

标签:;  ;  ;  ;  ;  ;  ;  ;  ;  ;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