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七零』印迹》看白乐桑的中国哲学观论文

从《我的『七零』印迹》看白乐桑的中国哲学观论文

从《我的『七零』印迹》看白乐桑的中国哲学观

□林许洋

[摘 要] 白乐桑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其汉语教学充满了中国哲学智慧。研究其与汉语结缘的人生与教学经历,《我的『七零』印迹》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籍。此书清晰勾勒出白乐桑的哲学轨迹,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他与中国哲学的结缘;第二,他对中国哲学的深层次学习;第三,他对中国哲学的化用。概括而言,白乐桑的《我的『七零』印迹》是其追忆留学中国的故事汇集,也是探析其中国哲学观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 白乐桑;《我的『七零』印迹》;中国哲学观

白乐桑(1950—),作为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他在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研究领域里成就卓著。笔者认为,白乐桑之所以能够在汉语教学以及管理方面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深层次的原因是其对中国哲学的化用。

白乐桑的中国哲学观可追溯到他的大学时代,他曾在北京大学学习哲学一年,这样的留学经历为其开启中国哲学之门创化了良好机遇。他痴迷于中国哲学的智慧观点,不仅将自己的硕士、博士论文的选题锁定为中国哲学,而且他将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中西哲学的观点进行对比、融合。具体表现为其将“一元论”“主客体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庐山现象”等哲学观点化用于法国的汉语教学过程中。本文的研究触角从白乐桑留学中国的回忆录一本(两个版本):《巴黎文从:我的七〇印迹》、《再见了,中国一一我的七零印迹》(以下简称《七零印迹》)延伸至由白乐桑口述、孔寒冰整理的其汉语学习与传播的回忆录:《“黑脚”的汉语之路》。白乐桑以“其书如其人”的归纳法,亲身验证,并诠释了“汉字界的愚公”的身份角色。

一、白乐桑与中国哲学的结缘

白乐桑早在高中阶段就踏上了哲学探索之旅,其与中国哲学结缘得益于外在的法国基础教育、重视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模式和其个体内在的强烈好奇心理。为白乐桑结下第一颗中国哲学善缘种子的是其高中毕业班的哲学老师,他在哲学课上偶尔提及中国思想方面的内容是白乐桑第一次听到的关于中国的信息。而这来自古老而遥远国度的点滴珍贵信息,如星火燎原一般,在白乐桑心中迅速点燃了一片兴趣的火光。

车辆段在不同功能区域、不同标高内需要填筑不同种类的原材,同时需要穿插土工织物施工、PHC群桩地基处理、堆载预压等一系列工艺,形成复合型地基加固的回填方式,对施工组织设计筹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综合考虑施工的先后次序、场平高差,交通线路等,可以为后续土建尽快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在此之前,白乐桑并不知源远流长的中国神话传说。但正因信息零星,又加之神秘久远,从而引发其内心强烈的好奇,为之后与中国哲学结下深厚的情缘埋下了意味深长的伏笔。

白乐桑从汉字的宏观与微观维度,试图精炼把握其特征线索。在多数外国人眼中,汉字像图画一般;而在白乐桑的文化观念中,汉字与中国画在潜藏的文化深意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国画当中的山水画为例,画面融云、山、树、水于一体,最后还“点缀”着细微之物,近观是个很小的人。这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反映了一种整体观念,背后浓缩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重要命题。而这个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画面蕴含着一种独到的中国文化神韵,萦绕着浓郁的表意与象征意味。汉字与中国石刻亦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又一例证。中国的名山大川之间常存一些高大山石,其表面刻有文字,如泰山石刻闻名神州大地。在西方哲学思想传统中,自然和文化是截然分离的,甚至呈现为一种冰冷的对立关系。长久以来,以西方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强调的是挑战自然,征服自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则遵循敬畏自然,依天时而作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例如:在法国高中生的哲学课程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论题就是“文化与自然”,也就是说欧洲人总是把这二者区分得很清楚。但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则是透过镌刻在自然山石上的汉字,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在中国,文化和自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自然景观中,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人化自然的浓郁气息,即中国文化的代表——汉字。

步入大学阶段的白乐桑,离其中国梦更接近了一步,其与中国哲学结下更为深厚的情缘,而当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为其痴迷地研究中国成语蕴含的中式哲思。恰逢法国教育部开设第二专业的契机,白乐桑在二年级同时主修哲学和汉语专业,这为期三年的汉语求学之路为其中国哲学种子萌芽的过程。学习期间,白乐桑被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深深地折服,同时也奠定了其与中国哲学深厚情缘的学养基础。大四时白乐桑就选取了特别感兴趣的中国成语典故作为中文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具体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工作:

首先,将中文的《现代汉语成语小辞典》中的一千个成语典故翻译成法语,并选取一个与之对应且约定俗成的法语说法;其次,为每个成语典故加以注解;最后,写一个关于成语的导读部分。白乐桑在书中明确提及哲学背景让他对中国成语愈发感兴趣,也正因为如此,白乐桑擅长从哲学的视角解读中国成语典故背后的深意。例如:现比喻人见识短浅的成语“井底之蛙”,出于《庄子·秋水》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白乐桑将其使用定位为讽刺眼光局限,却拥抱了整个世界的人。从这个简短的表述中,白乐桑体悟到了中国人固有的哲学思考模式,即仅对现象进行象征化却没有导向伦理方面。又如:白乐桑选取了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的成语——“拔(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后又选取了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他人,不但没取他人所长,反而丢弃自身本事的成语——“邯郸学步”,出于《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对比前后两则成语典故,白乐桑认为其哲学共性皆在于:教育人们不要粗暴对待正常的发展规律,更不要直接干预自然之物。但是后者较之前者的表现手法更高深,表达得更为曲折而深层,由此警告试图改变自然规律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

回归其学术哲学体验,白乐桑在北京留学的第二年入北京大学学习哲学专业。在这个中国哲学学术氛围浓郁的求学环境中,白乐桑得到了许多名师益友的指点与帮助,对中国哲学有了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与认识。白乐桑的专业课学习因受当时特殊时代的政治背景影响,主要学习有关列宁的哲学书籍内容,例如:《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本书是列宁于1908年在日内瓦和伦敦完成的著述,以批判经验批判主义哲学思潮,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主要内容。这部著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对中国思想界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根据白乐桑的回忆,当时老师们开设的哲学课程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而那时的政治环境为正在进行“批林批孔”运动,白乐桑和同学们提出希望了解孔子的思想,以此作为接触中国真正古典哲学的窗口;但因受现实环境的局限,老师只讲授了一点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内容,这让白乐桑略感遗憾。此外,北大哲学系还为学生开设各种与名人交流的学术活动,正是透过此平台聆听到了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讲座,这使白乐桑对中国哲学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与白乐桑同宿舍的哲学同窗亦是法国留学生,名叫卡利诺夫斯基,其研究兴趣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为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专家。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

(2)基础数据收集。进行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经过综合分析整理,完成了系统角色、会计科目、部门人员、项目信息、功能经济科目、资金来源、单据样式、合同类别、打印样式、凭证样式等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将各类基础信息导入系统。

二、白乐桑对中国哲学的深层次学习

白乐桑大学毕业之际,在面临将来发展何去何从的选择之时,于自认为与中国的缘分即将暂时画上句号之际,天意般地出现了一个宝贵且难得的机会。即中法恢复文化交流,两国开启了互派留学生的项目。正是这个机会彻底改变了其人生轨迹,白乐桑于1973 年11 月到北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中国留学之旅。由此,白乐桑在日常生活中展开对中国哲学的开悟;对中国美食中潜隐哲思的领悟;对北大哲学系求学的感悟。他以对当时中国政治背景之下的哲学生活的体悟为聚焦点,铺展开了其中国哲学深层次学习的画卷。

连接超时的处理办法,即如果发现有个节点接收消息的时间超出了设定的值,那么就删除节点不再连接,关键代码如下:

白乐桑从哲学思维出发,认为认识事物需要紧扣本质的关键点,同样地解读中国文化亦如此。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言“语言是存在之家。”解读中国文化的绝佳切入点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生存精神家园,更是文化活力的载体。在白乐桑心目中,汉字就是中国文化的DNA,即释读中国文化的关键点在于解读汉字。这一观点与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德里达有惊人的相似。德里达非常看好中国的方块字,希望在汉字文化中寻求发展契机。中国人的思维文化哲学观念与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莫大的关联。汉字是最初深深吸引白乐桑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磁铁”,其强大的“磁力”紧紧地吸引了白乐桑一生,因此白乐桑也成为了汉字在西方社会的积极发声者和倡导人。

白乐桑的中国哲学种子由高中哲学老师亲手植下,经由其内心好奇心之流驱动与辛勤浇灌;又加之成功地把握住了大学求学第二专业的契机,刻苦努力学中国语言文化,汲取中国成语典故中的哲思养分,在与中国哲学结下了深厚情缘的同时又让这颗中国哲学种子渐渐得以萌芽。而其大学汉语专业毕业并不意味其中国哲学情缘的中断,相反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株中国哲学的嫩芽得到了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展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白乐桑通过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和校园学习,逐渐对中国哲学形成了大致的观念框架。他积极关心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感悟着、提炼着中国的当代哲学与古典哲学的精神内涵,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层次学习并撰写了大量学术文篇。白乐桑回忆其留学中国的经历,期间发起过几场政治运动,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哲学。白乐桑认为在中国,哲学与政治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现代中国更有它的哲学生活。时值“文化大革命”,白乐桑和留学生看到校园里贴的“大字报”,也主动申请“上山下乡”,以亲身践行的形式体验着当时中国政治背景之下的哲学生活。此外,白乐桑有个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好平台——阅读中国报纸。他发现当时的《光明日报》等报刊会定期发表一些有关哲学的文章,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红红火火,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人心的时代大命题。这些与中国当代哲学话题息息相关的新闻报道让白乐桑印象尤为深刻。例如,司机是如何经过学习哲学知识安全地开了二十年货车;菜市场的售货员通过运用哲学,改进了保存西红柿的方法等日常生活与中国当代哲学相融合的内容。这给颇具哲学敏感度的白乐桑以巨大的启示,他将其哲学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范围圈定为中国当代哲学研究。白乐桑希望通过这篇学术论文向西方社会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哲学,文章内容既涉及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如:阴阳、虚实等;也透过其副标题“哲学与保存西红柿”勾勒出对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的轮廓,熬制出原汁原味的中国当代哲学。后来这篇论文得以出版成书,保留特色题目为《哲学与保存西红柿》,这标志着白乐桑第一本专著的问世,亦是其深层次学习并构建中国哲学观的一个重要成果。此书后被翻译成西班牙语版本,并得到了法国《世界报》的好评。其后的哲学博士论文也利用在中国留学期间收集到的大量材料,依旧延续研究中国哲学方面的学术论题,但研究重点则是更大程度地转向探讨中国现代哲学的命题。1978 年,白乐桑与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蒂欧合作出版了《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根据张世英先生的一本书》。当中,白乐桑作了一篇关于中国黑格尔研究情况的序言,并翻译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的一些相关观点;而巴蒂欧先生的序则是以欧洲黑格尔研究情况为主题展开的。由此可清晰描绘一条属于白乐桑深层次学习中国哲学的脉络,此亦为其中国哲学情缘滋长的历程。

矿区内灰岩及火山岩中见有小型揉皱,在矿区外围可见到阿克沙克组灰岩呈箱状皱曲,表明该区在晚石炭世~二叠纪时期受到过较强的挤压变形。

三、白乐桑对中国哲学的化用

白乐桑在生活中是一位美食爱好者,他从中国餐桌间渐悟出了中国哲学之精粹。白乐桑眼中的中国菜演绎出精妙的中国哲学化韵味,因为中国菜中呈现出虚实相应、荤素相配、软硬相顾、色香味相宜、“五行”相生相克等特色。而这种平衡概念的源泉应是萌发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此外,透过中西美食文化比较,白乐桑体会到:与西餐品尝菜品的严格线性顺序不同,中餐将一桌佳肴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品尝顺序可按个人喜好在菜品之间来回灵活穿梭游走而不受规则限制。白乐桑从中西哲学思维高度将这种表现凝练为:法国人更强调分析、分解的哲学思考方法,而中国人则呈现为更注重全局和整体的哲学思维格局。

实验结论:酸雨可以影响植物气孔的开闭,使植物细胞颜色褪去,叶绿体颗粒减少,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所以,酸雨的酸性越强,影响越大,甚至会导致细胞失去活性。酸雨对动物有刺激,而且酸性越强,刺激越大。

白乐桑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产生了对中国的神往之情,依托其深厚的哲学专业素养积淀,开启了一段探索中国哲学的漫漫旅程:大学毕业之前其与中国哲学结缘,为其中国哲学种子的萌芽阶段;大学毕业后留学中国两年,对中国哲学的深层次学习经历为其中国哲学情缘的滋长的主体过程;留学归国后从事中国语言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其中国文化哲学的化用实践历程。而《我的『七零』印迹》正是透过文学的三棱镜,映射出白乐桑中国哲学观的一扇学术视窗。由此看出白乐桑是具备深厚哲学涵养的汉学家,于当代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哲学。

白乐桑除了运用哲学的思维来观照汉字的特点之外,还鞭辟入里地分析了汉字于近现代坎坷命运背后隐藏的因由。汉字在二十世纪初遭遇到中国部分人士的误读,因其认为汉字书写起来异常繁琐,是导致中国积贫积弱、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根源之一,因此强烈希望推行汉字拼音化政策。针对上述情况,白乐桑坚定地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绝对不是落后粗劣的代名词。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艰难曲折的环境中砥砺前行,不仅没有被断裂反而与当下科技社会相融合,进而创新发展。

白乐桑将人生的主战场转移至汉语教学与研究后并不意味着其哲学事业的终结。相反,化用中国哲学为工具,继续耕耘新的汉语言及中华文化之沃野,成功地将其中西哲思运用于汉语文化及中国文化传播等领域,从而推动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由此,可以将其中国文化哲学的观念与实践看做是其中国哲学观的深层次化用,是其少年时代播种下的中国哲学种子得以茁壮成长的绝佳印证。

正如汉字特征一般,每个完整的方块字都是一个相对的整体。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有张贴“福字”、“寿字”和“囍字”的风俗,而西方没有张贴一个“happy”的习惯。由此说明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表意的整体性和具备较高的象征功能的特性,这是汉字特征的第一条主线。此外,汉语是全世界语言中语意方面透明度最高的,因为以汉字呈现而出的每个语素都是独立的。因此从性质方面而言,汉字不仅是表意文字,亦是语素文字。汉字蕴含着中国文化思想的基因,呈现出中国古人心目中天地人三才的独特哲学景观。以图画性为表征的象形文字,以符号为基础的指事字,以融合了图画和符号的会意字,以形旁叠加声旁的形声字,系统形成了以字解义的强烈视觉效果。这是汉字特征的第二条主线。正如法国当代诗人Henri Michaux 心目中的汉字形象是“思维的魔法,体系开放可以通向好几个维度”那般。汉字在孤立情况下使用或传播,其意义是模糊的,只有参考联系前后相邻的汉字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由此可见,汉字是通过联合方式产生意义的。这是汉字特征的第三条主线。因此,中国文化异质的“根”在于它的符号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直接勾勒出的是意义而并非声音,如同每读一个字就像辨认一个面孔一样。从语言背景中的汉字元素出发,勾勒出中国文化环境的轮廓,可清晰地分为三条主线,分别是:意义的寻求,视觉空间的联系和模糊逻辑。

两年的中国生活及求学浸染,首先让其体验了沉积于日常生活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用其在回忆录中的话语加以概括,即是体悟到了阴阳、虚实等哲学范畴在中国人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阴阳是一对简朴而博大的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代表一切事物最基本的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其源起于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由此以哲学抽象化的思想方式归纳为“阴阳”这一概念。阴阳哲理具有三个特点:即统一、对立和互化;从而具体演化为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概而言之,它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之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陨的原动力,是中华传统易学思维中构架宇宙观的基石之一,亦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而虚实是与阴阳相互承接的又一对经典的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相传起源于老庄思想,老子认为,“道即为有与无,虚与实之统一。无中生有”;而庄子认为,“道即象阁,亦即有形无形,虚实统一”。后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传统的文化领域,如:中餐、中医、武术、兵法、中国画、中国诗歌、中国戏曲、中式园林等方面。阴阳与虚实为中国人生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精魂。

[注 释 ]

现阶段,中职学校中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差,而且他们学习的状态不太好,如果不及时调整教学的现状,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本文试图结合中职机械专业教学实际入手,探索提高中职机械专业教学质量的方法。

①庐山现象:白乐桑化用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诗句,阐述局限于自我经验,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对周围事物及自我情况缺乏正确分析的“封闭思维状态”;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及范围缺乏必要的距离感和清醒的认识而导致的对外在事物做出错误判断的“狭隘思维模式”。以此来描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面临的学科认识论障碍.

②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③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7.

④海德格尔.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参考文献 ]

[1][法]白乐桑.我的『七零』印迹[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法]白乐桑.我的『七零』印迹[M].河南:大象出版社,2014.

[3]栾栋.人文学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4]栾栋.论人文学术还家[J].学术研究,2007,(10).

[5][法]白乐桑.汉语,是外国人永远学不完的语言[N].中国艺术报,2017—2—8.

[6][法]白乐桑.跨文化交际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为例[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2).

[7][法]白乐桑,何丹译.我眼中的中国烹饪[J].对外传播,2010,(3):56-57.

[8]马建,白乐桑.“在我眼里中国文字最美”——访法国首位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先生[J].国际人才交流,2006,(2).

[9]孔寒冰编著,白乐桑口述.“黑脚”的汉语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0]傅佩荣.心灵的旅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11][法]白乐桑,何丹(译).街头汉字[J].对外传播,2010,(1).

[12]李方林.汉学界的愚公—解读白乐桑其书其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4).

[1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柏拉图.泰阿泰德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5]福柯.福柯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6]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744(2019)06—0098—06

[收稿日期] 2019—9—28

[基金项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度创新研究项目:论白乐桑的中国情缘——以《我的七〇印迹》为中心(18QNCX09)。

[作者简介] 林许洋,女,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学文化比较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广东广州,510303)。

□责任编辑:温朝霞

标签:;  ;  ;  ;  ;  

从《我的『七零』印迹》看白乐桑的中国哲学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