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广东省高州市传统农业转型的经验与启示_传统农业论文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广东省高州市传统农业转型的经验与启示_传统农业论文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广东高州传统农业转变的经验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州论文,传统论文,农业论文,现代农业论文,广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农业就是指一种落后农业,用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 )的定义就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基本特征就是贫穷但有效率。”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广东高州的农业,当然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统农业。但20世纪80年代初高州的农业依然还很落后,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9元。经过15年左右的发展,高州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98年达到了3450元,其它综合指标,如教育水平、健康水平也达到了同步发展,1999年成功地达到了国家所要求的小康水平。从地理位置来看,它属于广东省的边穷地区,既没有三来一补的工业,也没有跨国公司的进入,更没有国家重点项目的扶植。这一属性决定了这个地区的传统农业转变的成功经验对于仍然还是边穷地区的我国大西部的经济发展应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80年代初高州的经济现状及其特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施后的几年里,地处粤西山区的农民在制度因素的刺激下,粮食单产大大提高。但当时的高州县人均仅有5 分田,所以单产提高后的高州依然挣扎在温饱线上,90%以上的农民居住在泥砖旧屋,新房和火砖房寥寥可数。全县有山地370多万亩,人均3.5亩,但举目多是荒山秃岭,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发展水果和亚热带作物,平均每亩山地产值仅有10多元,因而成为有名的“高产(粮食)穷县”,用农民当时的话说就是“肚饱荷包瘪”。

高州当时的经济状况呈现出以下特征:

(1)收入水平低。从1978~1981年,人均GDP水平低于300 元(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广东省总的水平,1978年为369元,1979年为409元,1980年为480元,1981年为549元,高州的水平大大低于全省水平,1981年高州的人均GDP甚至只有广东全省的一半。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81年之前年均低于160元的水平。

(2)农业部门与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1983年与1984 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93%。从世界范围来看,1994年的资料显示,低收入国家有72%的人口住在农村地区,中等收入国家是39%,而高收入国家只有23%的人口住在农村地区,从这一资料的对比就可以发现,高州当时真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地区。

(3)农业耕作方法与农业技术比较落后。这时的高州,化肥、 农药、农业机械以及高产良种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都程度不同地被使用了。但是,许多生产方法和工具仍然是传统的。例如,锄头、木犁、水车、扁担、箩筐,以及畜耕、播种、除草、收割、脱粒、运输等作业方式在1000多年前就已存在,但80年代初的高州还是在广泛地使用着。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生产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 劳动生产率低,土地生产率低,专业化水平低,商品化水平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

传统农业又被称为生存农业(subsistence agriculture)。在生存农业条件下, 生产组织和管理比较简单,家长同时也是生产管理者,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各种劳动任务。表面看来,每个人都在就业,实际上,失业被掩盖了,某些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实际上等于零或小于零。

(5)反风险的经营目标。农业越落后,农民对风险越规避。 所以当高州政府在80年代初期鼓励农民种植水果作物时,农民基本上不采取行动。农民的这样一种行为,并不能简单认为农民无知或保守,他们之所以不容易接受新技术是因为贫穷束缚了他们,使他们不敢冒较大的风险。

(6)按照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观点,传统农业尽管落后, 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还是有效率的。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传统农民会以现有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或者尽可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给定水平的产出。

高州改变贫困面貌的思路及其措施

在贫困面前,高州政府各级领导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改变高州经济落后的思路,采取了各项措施。

(一)大胆讲“高州话”,即要敢于从高州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刀阔斧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实行粮果并举,钱粮兼抓,改变高产穷县面貌。为此,在全县范围内层层进行了大动员,清除“以粮唯一”的流毒,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山地和调整一些宜果的低产粮田大种水果,对粮食生产要求主攻单产增总产,不限死要保面积、扩面积,给大家松了绑。在这样一种思路下,提出在全县开展“千元田”、“百元田”活动的决策。1984年,吹响了大种水果号角,新种水果2.5万多亩, 使全县水果面积从1983年的5.5万亩增到8万多亩,增长近一半。由于这一思路的改变,高州的农业生产逐步改变了原来的贫穷落后状况。

(二)发展起步果,积蓄起步钱,解决水果开发中的资金问题。高州由于地理位置并无优势,既不是经济特区,也不是政府重点扶植区,既没有政府的投资,也没有外商的投资,所以开发山地所需的原始资金成了困扰高州领导的一块心病。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提出种植香蕉作为积累资金的起步果。具体的理由是:第一,香蕉的效益好。一亩香蕉当时收入1500元左右,比一般经济作物高,比稻田收入高一倍。第二,周期短。种植10个月到一年就有收获,有利于农民资金周转和增加信心。第三,投入少。每亩种植100~150株,当时每株蕉苗1元多, 一亩只需投入100~200元,肥料可基本使用农家肥,较多农户可筹到钱。第四,易管理。种植和管理技术要求不高,多数农民一学就懂,而且部分地方有种植习惯。第五,适应广。香蕉择地不严,水田、旱坡、低山、庭院空地均可,高州多数地方和多数农户都有条件种植。第六,有良种。高州本地有遁地雷、齐尾等高产品良种,不用外购外引。

肯定香蕉作为起步果以后,各级领导大抓香蕉的种植,到处蕉果遍野。1984年全县香蕉种植面积发展到31284亩,比1983年的9306 亩翻了一番半,1985年达到72101亩,又翻了一番多;1987年达到190537亩, 再翻一番多。大种香蕉的成功,大大增强了人们种植水果的信心,而且使农民有了一些积蓄,为以后开发荔枝、龙眼准备了资金。整个来说,高州农业发展所需资金基本上是靠自我积累,用高州政府官员的话来说,这叫“以短养长,良性循环,荔枝向香蕉贷款,龙眼向荔枝贷款”。

(三)产品由单一走向多元,形成布局合理的生产格局。高州政府领导高州农民积累了起步钱以后,考虑到了单一种植香蕉所带来的风险太大,所以从1987年开始,县领导抓水果生产重点转到抓荔枝。从1989年起,在种植荔枝形成高潮以后,又把重点转到龙眼的种植上。到1989年,在全县发展起来的45.5万多亩水果中,香蕉占13.55万亩, 荔枝占15.98万亩,龙眼占5.65万亩,初步形成了以香蕉、荔枝、 龙眼三大水果为支柱的水果结构布局。与此同时,为了发挥规模效益和区域优势,通过示范、说服、推广、扶持的办法,在全县中部连片发展香蕉,东部连片发展荔枝,西部连片发展龙眼的区域布局。

(四)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的增长方式,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数量、质量、效益。高州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是实实在在的。首先,建立健全县、镇、管理区、村区级农科网络。县里成立水果推广中心,镇成立水果生产办公室及农科站,管理区及村有水果生产技术员。此外,还成立了60多个农民农业技术协会和一批专业技术研究会,如荔枝技术研究会、龙眼技术研究会等等。其次,层层开展水果生产技术培训。高州采取县培训到镇,镇培训到管理区,管理区培训到户的办法,每年都对全市果农进行一次技术培训。此外,县里还通过统一印发水果生产技术资料到农户,开设电视、广播技术讲座、刊出墙报专栏等形式向果农灌输水果生产技术,比如,截止到2000年3月6日止,在以种荔枝为主的根子镇,水果办的农业科技报——《根子果业》,已经出了45期,是果农的必读刊物,定期为农民传递荔枝种植与管理的科学技术。第三,不断引进新品种。县里成立了专门机构和技术信息网络,不断研究引进培训推广水果新品种。具体来说就是:推行品种名优化。香蕉主推遁地雷,荔枝主推白糖罂,龙眼主推储良大广眼和双孖木,提出“不是良种一株也不种”的口号。同时,县农委组织搞好良种自繁自育,防止从外引入假冒伪劣种苗。第四,抓好水果技术示范。近十几年来,高州一直开展“四个一”的水果生产技术示范活动,即县抓好一万亩、镇抓一千亩、管理区抓一百亩、村抓十亩水果高产示范片,给全县水果生产者学习有榜样,做到“大园(果园)出题目,小园来研究;小园出经验,大园来推广”有力地促进全县水果生产。

(五)从上到下强化水果管理工作。高州政府官员总结出来的一句名言就是,“对于水果生产来说,种,三分,管,七分,销售流通十分。”由此可见,高州政府对于管理农业生产是花了不少力气的。首先,县、镇都成立水果生产领导机构,党政班子都分工一名领导抓水果生产。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好水果生产的规划和协调工作。其次,发动县直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农村水果生产,认真帮助果农解决水果生产的资金、技术、肥料、农药供应及水果产品流通中出现的问题。再次,县里兴办专门的果苗繁育场,培育优质果苗给果农,还发挥工商部门的作用,经常整顿果苗市场,打击假苗假种现象,保护果农的合法权益。

(六)狠抓销售流通的畅通,保证果农收入的实现。在“种,三分,管,七分,销售流通十分”的指导思想下,高州政府通过抓“四个一”(一套政策、一个班子、一支队伍、一个网络)来强化流通工作的开展。一套政策包括:第一,实行税收优惠。在高州,果品特产税及工商费由运销单位(个人)缴交,取得完税费手续后方能外运外销(因为果农分散很难收税)。为了调动购销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高州一直坚持在不违反国家税法的情况下,对果品运销者给予税费优惠,每年少收果品运销税费8000多万元。第二,鼓励多渠道搞活运销。自1987年起,高州改变果品由国营商业、供销部门独家统购统销的办法,允许国家、集体、个体、联合体、外来客商一齐上,多轮齐转,多家经营。特别允许农村管理区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直接介入果品运销工作。第三,切实保护外来客商的合法权益。高州政府于1987年发布了关于切实保护外地前来购销果品的客商的合法权益的布告,动员各有关部门保护外来客商的利益,积极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搞好购销合同鉴证工作,及时调解合同纠纷。第四,给果品购销解决资金困难。全县金融机构都优先给果品购销解决资金困难。第五,对果品购销积极分子给予奖励。县里每年召开一次果品购销工作表彰会议,表彰一批购销先进单位和个人。

一个班子是指从县一级、镇一级都有专人来抓果品运销工作。县主要领导多次到北京、广州、深圳、香港主持召开高州果品新闻发布会、品尝会,宣传高州果品。与此同时,县成立了果品运销协调机构,协调工商、财税、果品公司等部门的关系,处理好日常运销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果品运销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一个级级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的果品运销格局。

一支队伍是指有国营、集体、个体、联合体共同经营的果品运销队伍。到1998年时,全市参与果品运销的单位有2800多个,总人数达4.8万人,其中农民3万多人。

一个网络包括:首先, 在县水果产区设立果品收购站(点)。 到1998年时,已设立产地收购站(点)1500多个。这些购销站的购销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自购自销,自负盈亏。有的是代购,产地购销站专门代销区客商收购,由外地的客商出资,产地收购者按销区客商的要求,按质按量按时收购产品,按双方商定的标准,付给产地购销站收购手续费,销区客商自负盈亏。有的是联合购联合销,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其次,在产区完善一批与果品销售有关的设施,方便外来客商采购果品。再次,到全国各地设立果品批发销售网点。到1998年为止,高州市已在北京、上海、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市)的130多个大中小城市开设了果品批发销售网点, 形成一个辐射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果品购销网络,致使全市果品货畅其流,价格坚挺。

(七)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果农生产与销售的顺利实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道路的建设,果品销售市场的建设,加工网点的建设。在交通道路建设方面,首先,全面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高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公路建设。开通了高州至茂名的一级公路,按一级公路标准扩建了207国道途径高州的路段; 全面拓宽取直从高州市区到各镇的公路;专门开通了连接东部荔枝基地的“荔枝路”,这条“荔枝路”全长60多km,途径东部泗水、谢鸡、分界、根子等镇,穿过连片20万亩荔枝带;开通了连接西部龙眼基地的“龙眼路”,这条“龙眼路”全长90多km,途径西部的顿梭、石鼓、沙田、南塘、石板、荷花等镇,穿过连片20多万亩龙眼带。

其次,建设高标准“三通”果园。一是通路,全市大多数果园都通汽车路,汽车可以直接开上山头,运输生产资料和果品都用上机动车辆,既方便生产,又方便运输。二是通电话。许多果园都安装了程控电话,方便与外地客商的联系。三是通水、通电。因为有了水电,许多果园都实现了自动灌溉。同时,解决了果品加工的用水用电,促进了果品加工运销。

再次,在茂名市公馆火车站建设了一条高州市火车专线和多个货台,为果品外销创造了条件。

在果品销售市场建设方面,首先在产区建设了果品批发市场。在香蕉区曹江镇、长坡镇、大井镇建立了大型的香蕉专业批发市场。在荔枝主要产区根子镇、分界镇建立了大型荔枝专业批发市场。在龙眼生产区沙田镇、南塘镇建立了大型的龙眼专业批发市场。在市区建立了四个大型的果品综合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设施齐全,附设有果品保鲜、包装场所。购销洽谈业务场所和交易场所,客商食宿接待场所,既是果品的集散地又是果品生产运销的信息交流场所。其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到外地开拓果品销售市场,高州先后派出十多个调查组到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开辟果品销售市场。再次,建立果品生产运销信息服务网络。高州根据果品生产运销的需要,初步建立起以市区为中心联系各镇果品产区和全国各地果品销售市场的信息服务中心,为全市果品生产运销服务。

在加工网点方面,一是在水果生产区域内建立果品加工厂和保鲜仓库;二是配套发展相关工业,在产区内建立果品外运保鲜用的冰块生产厂、果品泡沫包装箱生产厂及竹箩生产厂等等。三是发展服务业,在果品生产区域内设立了为购销人员服务的招待所、宾馆及法律咨询机构等。

(八)尽一切可能利用国外的资源。高州由于地处偏僻的山区,对外商投资吸引力差,但高州政府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外来投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93年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吸引了港商杨永德先生与高州永裕集团公司合作,由港方投资,中方负责管理,联合兴办股份制果场,港方已投资1.2亿元,开发果场1.5万亩,种植龙眼30多万株、荔枝25万株。

高州改造传统农业的成效

高州的农业经过种种措施的改造以后,已经出现了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1 )农业发展阶段已经从生存农业向混合的和多样化的农业转变了。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人们的期望中,往往希望改造传统农业以后就可以过渡到现代农业,其实这种期望是不切实际的。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中,一定会经过一个混合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农作物粮食已不再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优势,因为新型经济作物或动物,如水果、蔬菜、畜类等已被引入,新的生产活动充实到每年几个时期的农业劳动的正常农闲季节中。

(2)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传统农业中, 组织形式都是一家一户的家庭式经营的组织形式,农民耕种土地但不进入市场出售他的产品或取得劳动供给。改造传统农业以后,农业的组织形式除了家庭经营外,还出现了较为先进的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大户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明显增强。在传统农业中, 技术很少变化,而向混合型农业过渡后,技术的作用大大增强。如果从广义角度看,技术进步在高州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有:第一,优良种苗的提供;第二,培育与防虫技术的传授;第三,有效的管理方法;第四,相对有效的销售体系;第五,有效的投入品,包括化肥、农业机械等投入品。技术的进步,改变了高州水果生产者的大、小年的问题,增强了农民对付病虫害的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

(4)农业专业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商品化率明显提高。 传统农业没有专业化,农民生产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大部分农产品,过渡到混合农业以后,农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通过改革开放以后20年的发展,特别是从1984年以来的发展,高州的农村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批发市场五专并重的专业乡镇。专业乡镇的形成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5)农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到1998 年已经达到3450元的水平,人均GDP按当年价格计算达到了6650元的水平, 超过了我国小康标准所要求的水平,实现了一个农业市的经济起飞。

广东高州改造传统农业的启示

高州由一个毫无地缘优势的穷山沟发展到拥有小康水平的一个县级市,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变。它所取得的成功应该对我国大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些启示作可以表述为:

(一)观念的改革是发展的首要前提。对于经济的发展,观念比文化知识水平更重要。有一外商提过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两湖的文化水平比广东高得多,为什么两湖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差得多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观念的差异。这里所说的观念就是市场经济的观念,包括遵守合同的观念,公平竞争的观念,见到别人正当致富发财不眼红的观念,贸易相互得益的观念,讲信誉不欺诈的观念。在高州,每一个农民都知道,只要他们栽种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他们就可以赚到钱,有了钱,他们就可以送小孩读书,就可以住上好的楼房,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赚更多的钱。由于观念的进步,高州的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一种良性循环。就算由于天气的原因让他们遭遇一种意外的损失,他们也可以即刻找到另外一种办法来弥补。所以,我国的西部或中部的贫困地区要想致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他们了解市场,掌握市场的经济规律。当然,对于一个已有几百年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来说,要一下子了解市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政府需要做很多工作,要修路,要有通信网络,要请各种各样的宣传人才来给农民培训,要把对市场一无所知的人带出来,通过一切尽可能的办法让农民知道市场,然后再由市场指导他们从事可以赚钱的经济活动。

(二)政府发挥着看得见的职能。高州农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政府的作用是绝对分不开的。对于经济还依然落后的地区来说,这些地区可以学一学高州的政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首先是指路职能。当农民对前途迷茫时,镇政府为农民的经营项目提供试点,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其次是为农民的生产给予可靠的支持。这种支持有技术方面的,当农民要求技术指导他们的农业考产时,市政府与镇政府组织各种来源和科技力量为农民解决技术难关;有市场方面的,当农民为市场网络发愁时,市政府与镇政府又积极组织农民中的能人开辟销售渠道,到一些大中城市组织产品品尝会;也有基础设施方面的,包括水利设施建设、农田保护工程建设、农村道路建设、仓储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以及农村通讯设施建设。种种事实与经历说明,一个有效率的基层政府是当地经济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另外,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水利设施的建设都为高州的农业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重视科技是发展的根本。在传统农业发展中,实际上科技基本上是不变的因素,所以,农业产量的提高非常有限。我国西部地区要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必须重视科技的因素,提供农产品中科技的含量。

对于怎样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根据高州的经验,更重视的方面有:全民基础教育水平、技术教育水平、技术培训与现场经验指导、科技产品的投入与使用等。

(四)走专业化与分工的道路是过渡到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通过改革开放以后20年的发展,特别是从1985年以来的发展,高州的农村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批发市场五专并重的专业乡镇。专业乡镇的形成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好处。首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每一个镇由小而全、商品率低过渡到以一种产品作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化经济,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服务体系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其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战略的组织实施。专业化的乡镇可以辐射和带动全乡镇大多数农户从事某项产业或产品生产,将大多数耕地纳入一体化经营范畴。因此,它本身即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产业化利益调节机制等基本要素在特色专业化乡镇中均得到体现。因此,它具有农业产业化综合性组织特征。特色专业乡镇的发展将为农业产业化上档次、上水平奠定基础。第三,特色专业乡镇促进了农村分工分业和小城镇建设。第四,特色专业乡镇促进了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的较快增加。

根据高州的经验,要搞好特色专业乡镇,必须注意一些基本的问题。政府要加强引导,搞好产业布局。各级政府在指导专业乡镇发展时,必须按照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去选准主导产业,搞好典型示范,防止盲目性、趋同性。为了树立信心,政府可以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明确、典型能力强的乡镇作为示范样板,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在进行这些工作时,政府还要注意抓信息引导,在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之后,搞好市场预测和信息发布,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避免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

标签:;  ;  ;  ;  ;  ;  ;  ;  ;  ;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广东省高州市传统农业转型的经验与启示_传统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