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在心理学中的发展_心理学论文

略论心理学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心理学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了以培养共产主义觉悟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的事实证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武装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加以继承和发扬。然而,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生活的变化和改善,人们的思想越趋复杂,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因此,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造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政工理论界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许多同志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科学化”的口号,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但我们觉得这种提法值得商榷。它至少有一点不足,即易使人误解。以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一种经验,还不是科学。并且,提出这种观点的一部分作者,确实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不是科学。其实,对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我们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对其宏观方面的规律,大多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如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任务、内容、过程、原则与宏观方法,都已成为科学的理论。

不过,科学理论的确立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终结。任何一门科学,研究都是无止境的。社会学、心理学等早已成为一门科学,但照样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越来越分化,一方面越来越综合。科学研究的分化意味着研究课题的微观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宏观的理论已大致形成。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有效地解决不断出现的复杂的思想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之微观规律的研究。宏观与微观是相对而言的。宏观方面的规律是指大的、高层次的规律。而微观规律是指更小的、更具体的规律。比如“思想政治工作应当遵循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的原则”,这是一个宏观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而怎样因人而异,对性格内向、外向者,多血质、粘液质者等不同类型的人,分别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怎样了解不同类型人的思想症结;新时期人们的思想特点,象这样一些具体的规律,则是微观规律。宏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往往是原则性的、方向性的,还不够具体,而微观规律较接近实际,能具体地、直接地指导实践活动。

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微观规律的途径很多,吸取和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则是一条捷径。

二、心理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学科

严格地说,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学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国内已有人注意到其区别,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采取暂时回避这种讨论的方法,仍使用大家通用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术语,既表示一种动态的工作,又表示一门系统的科学。

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政治思想教育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一切有关政治思想教育的学科,都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人才学、管理学、美学、心理学,都从某一角度研究了思想政治工作某一方面的规律。

下面让我们就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作些探讨。我们认为,只要分析一下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大方面的内容。心理过程由认识、情感和意志构成。个性又分两大方面,一是由气质、性格和能力组成的个性整理特征,一是由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和需要等组成的个性意识倾性。而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政治思想教育之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中所指的思想,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就党的政治要求方面来看,思想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这就是思想的第一含义。而从个体的思想观点、思想品德方面来看,思想又是指个体的政治认识、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往往是从后一含意去理解“思想”这一概念的。在这个意义上,思想与心理具有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中所指的“思想”,在心理学上就是通过思维而得到的认识、个人的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信念等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对客观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以顺利完成党的当前与长远的革命任务的活动。要有效地发展和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就必须遵循个性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对个性的深入研究。

上面我们已经指出,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心理学关于个性的研究成果,如个性的结构、性格的类型、个性倾向性的形成原理、态度改变的方法和原理等等,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思想政治工作。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具有交叉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所有心理现象的科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已经对思想政治工作中所指的“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成果完全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所用。

有些同志也许会发出疑问:心理学既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学科,那么在开创时期,为什么不系统地吸取心理学的知识呢?回顾一下我国心理学艰难的发展历史,对这个问题就不难作出回答。解放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了一些心理学的研究,但由于当时科研条件差,研究人员少,这方面的有关书籍、杂志的出版就更少了,因而心理学未得到普及。这势必影响到党思想政治工作对心理学知识的吸收。解放后,我国心理学的研究走上了正常的轨道,出现了一股热潮。然而这样的好景,没有维护多久。1958年起,我国的心理学又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在十年动乱的日子里,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打入了冷宫。总之,心理学在我国几经受挫,因而未能得到普及,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心理学知识的摄取与应用。

三、心理学对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贡献

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认识了许多思想产生与变化的规律,并创造了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思想的产生与变化原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是这样认为的:思想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每一种思想的形成,都将受到客观现实与已有思想水平的制约(见下图)

思想政治的工作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思想产生与变化的原理的认识基础上的。只有认识了思想活动的规律,才能找到改变思想,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并且,对工作对象(即思想)的认识水平越高,那么工作方法就会越具体、越有效。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与方法主要是在上述思想产生与变化原理之认识的指导下,结合实践经验而逐渐形成的。其主要原则与方法有: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原则;疏通诱导。说服教育的原则;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忆苦思甜、对比教育的方法: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表扬为主的原则和方法;开展群众性的评比竞赛法;领导的民主作风、干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典型示范相结合等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到了许多心理学规律,并在其方法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然而,它还缺乏系统地吸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的方法较少,指导原则较多。指导原则相对于方法来说是一种更为宏观的规律,因而与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即应当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这当然只是一种宏观的,原则上的指导或要求。至于怎样因材施教,“材”分为哪几类,怎样了解不同类型的“材”等等微观问题,却还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

心理学对于思想活动的微观方面已研究得较为深入。因而运用心理学的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述思想产生与变化的模型,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的知识,则可把其描绘如下。这一模型,较之传统的思想产生与变化模型,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现在让我们使用这一模型,分析一下思想政治工作是怎样改变一个人的思想的。假定客观现实是领导者的教育工作,领导者把道理转化为言语与表情刺激,作用于被教育者的感官。经过被教育者所有心理的互相作用,产生了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的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比如被教育者对领导的态度,被领导者原有的信念、理想、兴趣、需要、价值观,被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认知方式、认知能力)等等,都明显地影响着教育信息的接收与理解。就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来说吧,如果教育者在被教育者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并且他们平时的人际关系良好,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威信效应和心理相融效应,即被教育者不设心理防线,对教育信息易于不加怀疑地接收。相反,如果教育者在被教育者心目中没有威信,平时没有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甚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事先抱有偏见,没好感,那么在教育过程中,被教育者就会“筑起”一道心理防线,接收的信息量就明显减少。

通过教育者的启发引导,被教育者对某一事物形成了正确的认识,产生了相应的情感。这种认识的重复出现,将转变为个人的观点。个人观点的进一步稳定,并成了个性倾向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提高人们的认识与政治觉悟。然而,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因为认识必须转化为个人的观点,形成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后,才能很好地支配人的行为。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努力提高人们认识的同时,尽力把人们的认识转变为个性倾向性。

上面所述的是思想教育过程中思想变化的原理。其实,在非教育的自然条件下,思想的变化情况也与此类似。人在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接收了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人的个性明显地影响着对信息的选择。由于人的经验、需要、世界观、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主观作用,可使得他对某些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对于另一些现象则特别敏感,产生扩大化、夸张化、合理化等反应倾向。由此可见,客观现实(主要包括政治方面、工作方面、生活方面、社会与家庭等四个方面的情况)作用于人,并不是直接产生认识和观点的。认识的产生,是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认识经常重复,会慢慢转变为个人的观点,最后形成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对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发展在于加深了对思想活动规律的认识。把客观现实与思想之间的中间环节由原来的“认识加已有思想水平”,发展为所有的心理构成,认为思想的产生与变化是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所有心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十分复杂,在许多心理学书籍中已有详尽的阐述,本文不作赘述了。

心理学不仅对于揭示思想政治工作的微观规律有独到的研究,而且其理论还可用于解释已经总结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科学研究既要发现规律,又要解释规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有丰富的经验,认识了大量的规律。但这些规律内在联系为什么会发生?内在机制是什么?这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加以解释。心理学正是从心理反映这一物质运动的层次对这些内在联系作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研究,可用于解释已认识了的宏观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心理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在理论上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实践中也有它的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它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并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上面已经指出,思想是环境与心理交互作用的产物,即思想=f(环境×心理)

要预测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下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应当对他的心理有全面的了解。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的科学——心理学,在预测人的思想变化中必定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预测一个人的思想主要是以他原有的思想为依据。其实,那是不可能预测人的所有的思想变化的。因为人的思想变化并不全以思想水平为转移。并且,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对“原有思想”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不能不影响到思想预测的准确性。吸取心理学的成果,全面理解思想产生与变化的规律,把握工作对象的个性,便能准确地预测一个人的思想。因此,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要指思想政治工作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我们常常要在工作、生活中,从人们的情绪反应、言语、行为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思想与情绪反应、言语、行为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同一种思想问题,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利用心理学对于心理与行为之关系的研究成果,就可更准确地从人们的各种反应中发现他们的思想问题,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另外,在方法上必须讲究针对性,要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理学关于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为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直接所用。

心理学之所以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与针对性,不仅是由于它揭示了思想产生与变化的规律,而且也由于它提供了了解与教育训练人类心理的方法。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谈话、调查、观察、考验等方法了解一个人的言行,从而间接地认识他的心理的。这些方法虽然有优点,但也有其短处,如对于了解人的心理,速度慢、效率低。并且所得的认识还可能不完善,心理学中心理测验法、实验法等,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方法的不足。如果传统的调察、调查、考验结合心理测验、实验,那么便能较为迅速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心理。

不仅是在了解人的心理方面,而且还在思想教育、不良思想品德的纠正方面,心理学也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如心理学中的系统脱敏法、暗示法、行为塑造法、厌恶条件反射形成法、及时反馈法、小步子教育法、心理相融法、注意力分散法、需要疏导法等等。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中。

综上所述,心理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学科之一。思想政治工作迅速,全面地引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水平,以顺利完成新时期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

标签:;  ;  ;  ;  ;  

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在心理学中的发展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