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论文_李晓强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论文_李晓强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水土保持工作队 陕西榆林 719300

摘要:在建设生态文明时需要结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际需求,找出有效的改善措施,落实到每个建设细节上,促进生态的自我修复。同时,应该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宣传,不仅是政府需要出台方针,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去给与自然环境更多的关爱。

关键词:水土保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建设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支撑在地球社会系统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水对一切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水资源枯竭意味着生命的灭绝,土是万物之本,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水土流失直接对生态修复造成影响,甚至会出现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等现象,生态问题比较突出,针对其特殊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以控制水土流失作为基础,做好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

1水土保持和生态自然修复的相关概念

1.1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概述

对于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概念,就是指针对土壤侵蚀问题显著的区域,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承受负荷压力进行缓解,同时结合生态学的各方面知识定制解决方案,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在人为调控和自我调节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的质量会有明显的提高。对于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将多方面的环境因素都考虑进去,例如: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稳定性,可保护等。在保障生态恢复的大前提下,要注重其自我调节能力,在人工辅助的配合中最大程度上发挥其自我调节能力。实现水土资源,经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给修复计划制定详细方案时,应该具有针对性。在当地应该抽样考察广泛调查,根据生态系统中实际使用情况,采取对应的恢复措施,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具体的措施有:退耕还林,封育禁牧等,确保生态系统能在自我的条件下恢复。重视人工草地建设,实施水土流失的遏制工作。

1.2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其实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概念,其意义是细致分析环境承载力,依托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化环境,在发展过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下面几个问题,首先应当将自然承载力和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加以调整,不断优化生产方式,进而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就内涵上来看,生态文明包括了下面几个概念:文化、制度、经济和环境,在这几个要素当中,生态环境无疑处于最关键的地位,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突破口。总结起来,现在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水土保持又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2水土保持生态的现状

2.1水土保持措施不合理

以水土保持措施作为基础,在修复和处理阶段,需要按照修复处理要求实施。但是现有法律规范中,对保护规范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修复处理难度大的现象,水土保持和修复措施无法落实。相关管理部门在水土保持和修复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管理依据欠缺的现象,则很难满足生命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修复和措施后续利用作为基础,对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存在知识缺乏的现象,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很难符合质量要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停留在试点阶段,需要对试点阶段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推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水土保持的基础所在,力量有限,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推向全社会,保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必要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生态修复中去。尽管在实践阶段进行大量的理论和技术分析,但是和生态要求相比,存在不够深入的现象,需要强化生态修复处理,选择切实可行的修复管理体系,保证修复技术的有序落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修复措施无法落实

水土保持情况的具体要求可知,如果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增加,根据2013年5月全国资源普查结果可知,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94.91万km2,根据2008年普查结果可知,水土流失的损失达到300万hm2,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可知,为了避免出现土地资源退化以及耕地面积减少的现象,要做好河道清理、洪涝灾害评估等工作。由于我国水土流失范围比较广,影响大,危害中,成为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因此需要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以和谐社会作为指标,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化要求。

3如何做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3.1构建生态维护体系

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为基础,以绿色、循环和低碳理念作为基础,做好分区处理工作,要分地区制定全国各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的实施规范以控制质量。各个区域生态修复基础是生态环境发展演变的自然规律,根据生物体和环境因素等要求,需要制定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根据自组织能力方式的具体要求,做好系统功能的恢复工作,建设新的生态环境。此外要结合自然环境和条件要求,对各种问题进行处理,建设新的生态环境,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否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理论。

3.2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我们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全方位监测,结合生态系统检测和重新定位诊断指标,就可以确定一个地区的自然承载力以及生态情况,例如可以定期发布生态系统的调查报告,可以更有依据地采取相关技术,提高当地所用技术的生态效益;同时科研工作者也要做出努力,进一步进行理论探究,实现其技术应用性的提高,其对于相关生态问题的解决而言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3.3加强宣传,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河南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必须利用广播、电视、专题讲座、公益广告、送法上门、手机短信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集中持续的宣传。通过对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认识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参与其中,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3.4总结生态系统退化原因、探究恢复方法

对于不同成因水土流失问题的成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探究生态恢复的对策,之后探明可恢复程度,寻找人工干预的途径,总结各个影响因子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应当会重点研究,水土流失地区的可修复情况,确定其稳定性,并探讨不同类型的自然植物和生态系统质量之间的关联。理清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理论上的难点,才能进一步提出对策,找到可行的方案,所以不难看出,现在我们仍然有很多亟待突破的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生态系统退化及其恢复对区域环境影响、退化生态系统发展演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活动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等内容的研究。

4结语

现在水土保持和水土修复工作已经在一些地区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水土保持修复工作,所以在未来也会有很多新的技术和措施投入应用。水土保持工作和人们的切身利于关系密切,需要人们自觉地投入其中,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在生产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果付诸东流。

参考文献

[1]姜德文.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监测与公共服务[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14(6):131-136.

[2]郑江坤.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3):30-34.

论文作者:李晓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6

标签:;  ;  ;  ;  ;  ;  ;  ;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论文_李晓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