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院校科技开发与推广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开发与推广的一些成功经验_农业论文

地方农业院校科技开发与推广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开发与推广的一些成功经验_农业论文

试谈地方农业高校科技开发推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开发推广的几点成功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开发论文,农业大学论文,河北论文,几点论文,成功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河北农业大学十几年来在科技开发、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地方农业高校开展科技开发、推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农业高校 科技推广 途径 方法

科研成果如何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高校的科技开发推广工作。河北农业大学吸收国内外成果转化、推广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自身“地方性”、“综合性”、“农业大学”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十几年来,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应用本校完成的农业科技成果138项, 共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40多亿元,使科技辐射面达到河北省的78%。我们结合该校的成功经验,对地方农业院校开展科技开发推广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作一探讨。

一、根据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多渠道多途径组织推广科技成果

1. 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培育开发支柱性产业。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以项目为载体,在攻关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消化、组装配套和优化集成,是培植振兴地方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途径。大枣是河北省太行山区的优势树种,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我校中国枣研究中心与地方科技人员紧密配合,创立了一套适于太行山枣区特点,融产前品种优化、产中优质丰产栽培、产后分级包装与加工等产地增值技术于一体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在太行山区的重点产枣县阜平、曲阳、唐县、行唐、赞皇、临城等六县进行大规模推广,使平均株产提高40 %, 无虫果率由65%提高到90%,新增枣果加工能力3.2万吨,累计新增纯收益2.9亿元。该成果1992年获国家星火二等奖。

2. 发挥科技副县长的桥梁纽带作用,向农村传递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科技推广是政府行为、科技行为、农民行为和市场行为的统一。从高校向地方选派科技副县长、副乡(镇)长,可为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提供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我校从1989年开始选派科技副县长以来,一直把选派和协助科技副县长工作做为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和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先后派出8 名科技副县长,10名科技副乡长直接为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务。并充分重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在所在县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向当地传递科学技术。地处塞外坝上的张北县,是河北省拖腿最重的欠发达地区。1991年我校和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共同承担了国家“八五”北方旱农区域发展攻关项目(张北试区),1992年我校向该县选派了科技副县长,直接参与这一攻关课题的研究、协调、组织、领导工作。通过科技副县长在该县建成了拥有80个科技示范村和8000个科技示范户的科技示范网络,培训技术人员14万人,达到每户有一个受训人员,推广项目20多项,实现经济效益4049万元,为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的顺利完成及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在中心试验区建成旱作基本农田200 公顷,补水稳产田167公顷,喷灌田20公顷,示范人工草场100公顷,高效、低耗蔬菜田1.3公顷,日光温室大棚10个, 为试区农业经济发展与建成先导型科技样板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组织师生下乡蹲点、承包搞开发。利用“三结合”基地,组织师生结合教学实习、实践,开展科技承包,有利于建成先导性科技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顺平县是全国重点扶贫县,1983年,我校教师经过考察,引进了日本红富士苹果,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发展林果业,在顺平县建立了红富士基地。此后,我校每年组织教师、科研人员深入顺平,开展红富士苹果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并组织历届本、专科学生到顺平县进行生产实习和教学实践,其中生产实习每年进驻学生10人左右,教学实践每次60人左右。20多个果树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到顺平进行过指导、培训和科研,有的教师一年去顺平多达10几次,其中皇甫中泗副教授在顺平连续蹲点长达11年之久。十几年来,先后在顺平县进行了红富士苹果引种、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幼树丰产、苹果脱毒及无病毒苗培育、提高苹果果品质量等多项科研工作。并在利用生长调节剂、返光膜、特制苹果袋等技术改良苹果品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传播技术200余项 ,技术辐射1万公顷,创经济效益2—3亿元。

4. 帮助地方政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通过技术指导,根据当地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有利于实现科技、资源配置的优化,促进“两高一优低耗”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科技进步。涞源县地处高寒山区, 人少地多, 92%的耕地保持传统的种玉米习惯,效益低、收入少。我校从1991年开始帮助当地建立“调整种植结构示范点”,引种花生、西瓜等高效经济作物,使当地农民传统的观念得到了改变。1993年,种植花生23万公顷,纯增效益75万元,通过深加工,促进了工副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开创了一条新的致富门路。

5. 广泛建立科技示范点,以点带面加速科技辐射。为加速科技成果推广,采取广泛建立科技示范点的办法,以点带面加速科技辐射。几年来共建立示范村200多个,示范户1000多个,这些示范村、户, 一方面自身取得可观的效益,另一方面树立了科技示范的样板作用,加速了科技的辐射。如在武邑审坡镇南只平村建立13公顷示范果园,当年就由17500公斤上升到45000多公斤。在唐县建立太行山丘陵旱作农业综合试区,总结提出一整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热量不足套种区、夏玉米垧产11250公斤以上的技术体系,比当地夏玉米增产近一倍。 小麦花生间作,实现了粮油双高产,试区人均收入超千元。

6. 组织创办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有组织的集中农民进行科技活动。积极倡导成立各种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民自我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有效形式。如顺平县“红富士苹果开发协会”是以我校为技术依托的农民协会,我校教师利用这一形式,每年举办7-11次培训班,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同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系列化服务,果农从中得到了实惠。目前这个协会已发展到周围4个县、20个乡、55个自然村、10 000多户农民, 推广面积仅顺平县就达2 000公顷,总产3 000万公斤,产值超亿元,成为河北省太行山区的一项支柱产业。

7. 创办科技市场,使科技与市场接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探索农工商贸一体化的路子。高校创办科技市场,是高校科技成果展示窗口、技术传播的基地,在高校科技开发推广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自1988年起,我校建立了“农业科技一条街”,1994年被保定市政府正式定名为“河北农大科技市场”,这是全国第一个、北方最大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专业化科技市场。现有门市150余间,农业科贸公司43家,业务范围涉及24个省(市、 自治区),主要开发经营国内外先进的科技产品,如农作物良种、优质果树苗木、瓜菜种籽、化肥、农药等,并且有100 多名专家教授轮流开设专家门诊、进行技术咨询、提供配套服务,受到农民朋友的信赖。市场把教授、学生、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科技、教育、经济密切结合,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的传播和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采取多种形式,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业科技推广旨在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通过沟通及其它相关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村居民,增进其知识,提高其技能,改变其态度,使其自愿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农业技术和知识,增强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十多年来,我校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村第一线培养和培训了大批技术骨干。

1.举办农民技术大赛。1992年,本着“产学结合、优势互补、富校兴县、共同发展”的原则,我校在易县建立了“林业综合改革示范县”。针对当地林果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坚持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入手,重点培训示范户和村干部,通过举办“技术大赛”,实施“林业绿色证书工程”,形成了以学校、县乡镇技术人员为龙头,以农民技术尖子为二传手,以培训农民提高科技素质为主体,以点带面,送科技入户的技术培训推广体系。每年在全县举办林果技术培训班150多期, 培训农民万余人次,四年推广配套先进技术16项,年均经济效益2 400万元。

2.积极参与农村教改,开辟农科教统筹结合的科技传递体系。我校承担了帮助建设河北省12个“燎原示范县”的任务。与12个县的农村职业中学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每年为农职中培养师资,并成立以我校为龙头的“河北省农业教育系统科教兴农协作中心”,开辟农业教育系统的技术传递体系。这个体系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着手,与农民科技组织、农村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一起组成网络,以高等学校为龙头,以中等学校为二传手,以农村职业中学和乡农技校为网目,以学生为载体传递技术,使科技之水经教育之渠灌农业之田。几年来,仅举办各类培训班1 150期,培养农村职教师资就达300多人,培训人员120多万人。 这些人成为活跃在广大农村的科技带头人。

3.创办山老区建设进修学院。为解决山区、老区人才“派不进、留不住”的问题,199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太行山道路”的开创者之一,我校王健教授利用社会力量,创办了“河北省山老区建设进修学院”,坚持“哪里来哪里去、宽进严出、注重质量”的原则,按需设置专业,几年来,为山区培养了225名合格的大中专农业技术人才。

要使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必须有相对稳定的三结合基地。“八五”期间,我校在“六五”、“七五”开发太行山的基础上,先后在坝上、山区、山麓平原区、低平原区建有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以科研项目和生产任务为纽带,把基地建成学校对外开放的窗口,促使学校和地方建立起紧密的关系,与农民架起沟通的桥梁,使科技成果有了示范和推广的样板。

收稿日期 97-02-18

A P RIMARY ANALYSING ABOUT THE EFFECTIVE VIA AND WAY OF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BY LOCALAGRICULTURAL COLLEGE

A Few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Liu Huizhen Li Bowen

(Sci.Res.Office,HeBei Agri.Univ.Baoding 071001)

In the base of analysing the succesful experinces andmethods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the technicaldevelopment and popularzation, this paper probed into theeffective via and

way

of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popularization by local agronomic college。

标签:;  ;  ;  ;  ;  ;  ;  ;  ;  

地方农业院校科技开发与推广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开发与推广的一些成功经验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