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血液科病房医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措施论文_许芳平

试述血液科病房医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措施论文_许芳平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五病房 山东省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血液科病房医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措施及效果,为医院控制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我血液科病房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4年4月2日至2015年4月2日期间,这100例血液科病房患者均使用数字抽取法进行分组,分成各占50例患者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控制感染,实验组采取分级预防护理模式控制感染,并在护理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血液感染率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87.65±10.54)分,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66.08±10.34)分(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液感染率分别为2.00%和22.00%,实验组的血液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血液科病房实施分级预防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血液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故认为该护理模式可用于控制院内感染中。

关键词:血液科;病房;感染控制;分级预防护理;效果

本文为进一步探究血液科病房医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措施及其效果,特选择了我院收治的100例血液科病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控制感染,实验组采取分级预防护理模式控制感染,并在护理结束后,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的血液感染率及护理质量评分来评价护理效果,现报告经过统一的分析和整理,具体详情如下文。

1 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方法

1.1 患者的基线资料

选择我血液科病房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4年4月2日至2015年4月2日期间,这100例血液科病房患者均使用数字抽取法进行分组,分成各占50例患者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50例患者中,包括19例白血病患者、20例出血性疾病患者、10例贫血患者及1例淋巴瘤患者,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03±10.24)岁,男性患者数量和女性患者数量的分布比值为28:22。

对照组50例患者中,包括20例白血病患者、18例出血性疾病患者、10例贫血患者及2例淋巴瘤患者,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2-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03±10.37)岁,男性患者数量和女性患者数量的分布比值为27:23。

两组血液科病房患者的性别构成等基线资料的均衡性较好,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基线资料可用于研究对比之中。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控制感染,对病房环境进行管理,保持空气清新,医院的含菌量较高,因此,病房内应早晚及时开窗通风,室内温度保持在23-26℃,湿度保持在50-65%;患者在入院时应做好健康宣教,定时对空气及医院床品、物品进行消毒,消毒结束后使用紫外线等照射半个小时;护理操作过程中应确保无菌操作,并实施保护性隔离[1]。

实验组采取分级预防护理模式控制感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患者进行分级,实施分级预防护理,根据易感程度分成高危患者、中危患者及低危患者。低危患者应加强病房管理,做好消毒清洁工作,尤其是对易感部位进行深入的清洁,护理操作过程严格无菌操作,并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给予患者营养支持[2]。中危患者应进行隔离护理,安排患者入住单人或者双人病房,每日消毒2次以上,护理人员及探视家属出入病房过程中应戴口罩,并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的监测,查看其是否存在感染征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危患者应入住层流病房,入住医院前,应使用消毒水沐浴并穿上无菌病号服,给予患者口腔护理,并在鼻腔涂抹石蜡油[3]。

1.3 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对实验组血液科病房患者和对照组血液科病房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具体的观察指标包括血液感染率、护理质量评分,哪一组血液科病房患者的血液感染率越低,护理质量评分越高,表示哪一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越好。

感染评价标准:根据卫生部规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进行感染诊断。

护理质量评分使用模糊数字评分法评定,总分在0-10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越好。

1.4 数据处理

血液感染率、护理质量评分均录入至SPSS17.0软件中进行处理,护理质量评分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血液感染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值在0.05以下,认为两组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感染率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血液感染率为2.00%(1/50),对照组的血液感染率为22.00%(11/50),实验组的血液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护理质量评分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87.65±10.54)分,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66.08±10.34)分,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血液科患者的血液系统异常,其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均较低,加上医院空气的细菌较多,患者在缺乏卫生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尤其是血液疾病患儿,发生血液感染的概率是成人的2-3倍,因此,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加强对感染的控制十分的重要[5]。

常规的护理模式在感染控制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护理过程中因为护理措施的应用不够合理,而无法较好的适应防治感染的需求,因此,对常规的感染控制护理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具有十分的必要[6]。分级预防护理模式在近几年的感染控制中取得了积极的应用效果,该护理模式将患者分成高危、中危及低危三个等级,根据易感程度实施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护理,有利于护理资源的合理分配,有效减少了工作的分散性和盲目性。除此之外,根据患者血液中的正常形态和中性粒细胞进行分级,具有科学性特点,护理过程中可采用针对性的预防方针,严格将感染控制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减少感染情况的发生[7]。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血液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实施分级预防护理模式来控制感染在减少感染情况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血液科病房实施分级预防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血液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故认为该护理模式可用于控制院内感染中。

参考文献:

[1]聂金凤,童景莲.血液科病房医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3):475-475.

[2]许文,范珊红,戈伟等.某综合医院ICU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与环境污染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2):1932-1934,1965.

[3]车娟.重症监护病房医院内感染调查分析[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2):60-62.

[4]王英,徐少华,任军等.医院内感染的主要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22):3391-3395.

[5]王燕萍,陈晓丹,罗桂英等.ICU多重耐药菌医院内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4,14(7):899-900,902.

[6]吴震宇,方玉才,洪钟亮等.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9):17-18.

[7]王娜,李少侠,张莎莎等.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07(3):194-195,196.

论文作者:许芳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  ;  ;  ;  ;  ;  ;  ;  

试述血液科病房医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措施论文_许芳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