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筵”的历史及其在常熟地区的现状考察论文

“茶筵”的历史及其在常熟地区的现状考察论文

“茶筵”的历史及其在常熟地区的现状考察

陈泳超

摘 要: “茶筵”指的是太湖流域民间专门款待太姥及五通家族神灵的特殊仪式活动。该活动在明代中期即有记录,如今在太湖流域仍有大量活态遗存,涉及到宝卷、神歌、道士作法等多种民间仪式门类。梳理其历史记录的各种细节,再结合对常熟地区的田野调查,可以勾勒它在该地区的当下面貌,并将历史与现状作某种贯通理解。

关键词: 茶筵;花筵;常熟;道士;宝卷

一、茶筵的历史面目

笔者搜集到的有关“茶筵”最早的文献记录,当属吴宽(1435-1504,苏州人)的七言长诗《美曹太守毁淫祠》,其诗曰:

神耶妖耶吾不知,相版五色错杂施。墙隅小庙瓦数片,吴下人家家有之。家人有病问卦师,师云汝病神所为。杀猪烹羊陈祭品,歌讴赞叹上酒巵。侑以吹竹仍弹丝,号以茶筵眞酒席。宛如生人宴会时,有祭自丰病自危。吴人岂皆白须眉,如何至死犹不悟?恶俗信鬼不信医,岂惟生死于神听,商贾出入听指撝。贤哉黄堂曹太守,谕民此事何不思。聪明正直者为神,焉肯嗜汝酒与牺。祭者得生不祭死,神道所好何偏私?且彼为神既尊贵,身居小庙嗟何卑?汝民愚昧诚可悯,悯汝徒费空家赀。太守升堂朝出令,民心敬信犹蓍龟。争持神象出门毁,烈火三日焚无遗。端如人醉今始醒,风化顿觉随时移。唐有狄公任廵使,美政先闻毁淫祠。后来入朝作贤相,邪鬼安敢侮与欺。我愿吴人常奉令,自此崇正无复疑。祖先为祭祭勿薄,五祀当祭祭勿迟。遂成美俗载郡志,当与贤守名同垂。[注] (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正德刊本,第154页。

这里已将明代中期吴地茶筵的大致情况以及遭到苏州知府曹凤禁毁的事件描述得很仔细了。不过受限于诗歌体裁,具体情形尚不分明。而其后不久有两则笔记叙说甚详,列载于次:

……吴下多淫祠。五神者,人敬之尤甚,居民亿万计,无五神庙者不数家。庙必极庄严,富者斗胜相夸。神象赭衣,冲天巾,类王者,列于左;五夫人盛饰如后妃,列于右。中设太夫人,五神母也,皆面南。贫者亦绘于版,奉之曰“圣版”。迎版绘工家,主人赍香以往,乐导以归,迎象亦然。至则盛设以祀,名曰“茶筵”,又曰“待天地”。召歌者为神侑,歌则详神岀处灵应以怵人。自后主人朝夕庙见,娶妇不祀庙,不敢会亲友。有事必祷,祷必许茶筵祈神佑,病愈讼胜,咸归功之神,报礼不敢后。苟病死讼败,则曰心不诚耳,罔出一语为神讪。中人之家,一祀费千钱,多称贷为之。[注] (明)黄暐:《蓬窗类记》卷五,《续修四库全书》“1271子部·小说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7页。

吴俗所奉妖神,号曰“五圣”,又曰“五显灵公”,乡村中呼为五郎神,……五魅皆称侯王,其牝称夫人,母称太夫人,又曰“太妈”。民畏之甚,家家置庙庄严,设五人冠服如王者,夫人为后妃饰。贫者绘像于板事之,曰“圣板”。祭则杂以观音、城隍、土地之神,别祭马下,谓是其从官。每一举则击牲设乐,巫者叹歌,辞皆道神之出处,云神听之则乐,谓之“茶筵”。尤盛者曰“烧纸”,虽士大夫家皆然,小民竭产以从事,至称贷为之。一切事必祷,祷则许茶筵,以祈阴佑。偶获佑则归功于神,祸则自咎不诚,竟死不敢出一言怨讪。有疾病,巫卜动指五圣见责,或戒不得服药,愚人信之,有却医待尽者。又有一辈媪,能为收惊、见鬼诸法,自谓“五圣阴教”,其人率与魅为奸云。城西楞伽山是魅巢窟,山中人言,往往见火炬出没湖中,或见五丈夫拥驺从姬妾入古坟屋下,张乐设宴,就地掷倒,竟夕乃散去以为常。[注] (明)陆粲:《庚巳编》,中华书局,1987年,第51页。

前条出于黄暐《蓬窗类纪》卷五“祛惑纪”,后条出陆粲《庚巳编》卷五“说妖”。这两人生活年代相近,又都是苏州府人士[注] 黄暐,吴县人,弘治庚戌(1490)进士,官至刑部郎中。陆粲(1494-1551),字子余,一字俊明,号贞山,长洲(今苏州)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时代与黄暐相近而略后。 ,且这两条记载几乎可以一一相应,正可表示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对太姥、五通的信仰具有一致的面貌。故本文合并此两条记载,将“茶筵”的基本情况作一勾勒:

1.“茶筵”的基本性质和名称

“茶筵”是专指款待太姥和五通夫妇一家神灵的筵席仪式。关于太姥和五通的神灵身世,详见拙作《〈太姥宝卷〉的文本构成及其仪式指涉》[注] 陈泳超:《〈太姥宝卷〉的文本构成及其仪式指涉——兼谈吴地神灵宝卷的历史渊源》,《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第2期。 ,此不赘述。而在民间信仰中,无论富者塑像还是贫者绘版,都要将太姥家族同时供奉,一般是五通(灵公)在左,五夫人在右,太姥居中。“茶筵”时也是如此一体供奉。“茶筵”在吴地是全民共享的,不分贤愚文野,“虽士大夫家皆然”。

一案 鸡一只

2.举行“茶筵”的事由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此本在“邀圣”邀完上中下三界时,有一段小字注释:“如若南茶筵就入南筵科书如若半北筵就即下”。似乎“茶筵”还分南北两系,并有全筵和半筵之分,我们问过当地许多道流,详情尚不确知。而此本当为“半北筵”,并非全筵,也非南筵。此本在“回宵上马”结束后还有一段小字注解,格式如下:

江西省稀有金属矿床依据岩体不同分为蚀变花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花岗细晶岩型和热液脉型,纵观江西省各类稀有金属矿床,其成矿均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本区也不例外,区内含矿伟晶岩的成矿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

大致有两类情形:一是将太姥和五通神迎接回家,表明与神灵缔结了某种密切关系而开始供奉。二是家里有较为重大的事件必须像神灵祈求,比如婚嫁、疾病、诉讼等事,《祝子志怪录》中的“长桥美人”及其“续补”里还记载“茶筵待五圣”可以用于超度亡人[注] (明)祝允明著,薛维源点校:《祝允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058、1080页。 。这类日常事务很多,甚至达到“有事必祷,祷必许茶筵祈神佑”的夸张地步。

虽然至今未中过一毛钱,我的情绪倒也没什么大的起伏。毕竟只是动动手指,也没付出多大成本。只是成功塑造了一个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穷鬼)的形象而已。

对于“茶筵”仪式的结果,人们普遍的态度是成则归神、败则责己。

3.“茶筵”供奉的神灵

“茶筵”主要是为了供奉太姥一家,但在举行“茶筵”仪式时,还会同时供奉其他神灵,如《庚巳编》所说:“祭则杂以观音、城隍、土地之神,别祭马下,谓是其从官。”这里应该只是约略举例,并非全数,且对佛道以及地方神灵是不加区别合为一筵的;至于“别祭马下,谓是其从官”者流,当指宋相公和马福总管等五通神的专门下属伤官,《狯园》所谓“苏城花筵中,以插花马公为五郞部下伤官,巫祝称为马福总管,俗呼之为马阿公。别置矮席,先祭享之,匆匆送去,然后登歌”[注] (明)钱希言著,栾保群点校:《狯园》,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388页。 ,说的就是它们的情形。

此刻已到子时,据《回关式》:“拜送上界高真社稷灵词各返仙宫还归宝殿”,然后将东岳水府等其他剩下的中下两界神灵重新邀请入筵,此所谓“再焚宝香加帮奉请”,念“东岳赦”,结尾处写:“送上界出外化纸随便念”。

这些陪筵神灵是否曾用塑像或版画来表达,我们不敢肯定。从情理上说,当如今日之纸马、佛码之类,因其所占空间很小,可以同时摆放许多神灵。陈和志《(乾隆)震泽县志》就说:“然今乡村间犹有所谓‘待茶筵’者,罗列神马数十,而巍然中坐祀之备礼者,则名郡主,云是五通神之母。五通神像并绘其旁”[注] 《(乾隆)震泽县志》卷二十五《礼仪》,《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1年,第231页。 ,充分可证。

4.“茶筵”的仪式叙事

严以律己,常怀“敬畏之心”。坚守法律红线,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坚守纪律底线,无条件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和规矩,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守道德防线,珍重自己的人格和声誉,守好内心的一片净土。

“茶筵”仪式中重要的一项是要歌唱神灵身世及灵验事迹,这类“歌者”通常就是主持仪式的巫觋,未必另须他求。这类歌唱,不知当时是否有书面文本流通,总之可以视作今日宝卷、神歌等门类之先声,或者正是其早期历史,也未可知。李流芳《檀园集》卷八“重建五方贤圣殿疏”说:“其赞神之词,叙置始末甚详甚异,不知何所本,大要巫者傅会之耳。”[注] 上海市嘉定区地方志办公室编,陶继明、王光干校注:《嘉定李流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25页。 所谓“赞神之词”,与今日通行的“赞神歌”之名,相隔一间耳。更为重要的是,周清原《西湖二集》卷十二《吹凤箫女诱东墙》中说:“话说这杏春小姐害了这相思病症,弄得一丝两气,十生九死,父母好生着急,遍觅医人医治;还又请和尚诵经,道姑画符解禳,道士祈星礼斗,歌师茶筵保佑。”[注] (明)周清原著,周楞伽整理:《西湖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209页。 这里将“歌师茶筵”与“和尚诵经”“道姑画符解禳”“道士祈星礼斗”并列为民间仪式服务的一种专门职业了,难怪祝允明不小心就会将“茶筵待五圣”当成“僧修因果”了。

5.“茶筵”的奢靡风格及其与上方山之关系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电动牙刷也是有相对的缺点,电动牙刷震动快,使用不当会磨损牙齿,电动牙刷采用旋转运动的方式刷牙,需要在三个牙面停留一段时间,如果控制不好时间和放置牙刷的角度,很容易伤到牙龈和牙根;市面上的电动牙刷质量参差不齐,牙刷材料和工艺有所差别,部分出现摩擦大、震动不稳定的问题。

“茶筵”主家为了竭力表示对神灵的诚意,筵席非常铺张奢靡,《狯园》卷十二“五郎神七”中甚至有“每夜设酒席五筵于池亭上,如邀大宾之礼”[注] (明)钱希言著,栾保群点校:《狯园》,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379页。 的记录,当然其期待的回报也很丰厚。

这一奢靡的祠祀仪式与吴地五通信仰的“祖庭”上方山有密切关联。《庚巳编》中所记甚明。上方山早在明代就有“酒池肉林”[注] (明)莫震撰,陈其弟点校:《石湖志》,《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2004年,第345页。 之俗谚,清乾隆十年刻本《吴县志》说得更详细:“五通庙在楞伽山上,祀五显灵官,宋咸淳间建。民间祈祷,岁无虚日,师巫更以邪术惑众,趋事益虔。游船鳞集,肩舆接踵,拜跪无隙地。比户奉为家堂之神,凡有婚嫁吉事,必开筵祭之,名曰‘茶筵’,民财耗费。”[注] 《(乾隆)吴县志》卷八十二《祠庙》,《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第1编第37册,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14年,第159页。

6.“茶筵”之风屡禁不绝

“茶筵”作为民间信仰仪式之一,在传统社会中本身带有“淫祀”的性质,加上其过于奢华的风格,明清以来,不断被地方政府严令禁毁,比较突出的禁毁主持人有弘治年间苏州知府曹凤、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以及道光年间江苏按察使裕谦等。不过,虽然他们雷厉风行,像汤斌的禁毁行动甚至影响到了全国各地,但各类史料也表明,这样的禁毁行动很难持续,更不可能根除这一民间信仰和仪式活动。一旦风声和缓,它们照样以各种改头换面的方式重现于世,详情可参蒋竹山《汤斌禁毁五通神——清初政治菁英打击通俗文化的个案》一文。[注] 《新史学》六卷二期,1995年第6期。

最后,再进一步考究一下“茶筵”活动出现的时间问题。从本文所列最早的“茶筵”记录可知,该现象至晚于弘治年间已极为流行。再考虑到目前所知关于上方山五通信仰的最早记录出现于明代初期,且其文字也多有奢华酒筵之描写[注] 陈泳超:《苏州上方山太姥信仰及仪式文艺的调查报告》,《民俗曲艺》第200期,2018年6月。 ,可以推断,“茶筵”之风大概在明初即已流行于太湖流域了。

二、“茶筵”在常熟地区的现状

常熟之名始于南朝梁,之前有虞乡、海虞之称,后又有琴川等别名,宋明以来,多隶属于苏州府,雍正四年(1726)析为常熟、昭文二县,1911年又合并为常熟一县。1961年将西北方部分地区划归新成立的沙洲县(即今张家港市),1983年撤县建市。本文所谓的“常熟地区”,专指目前统属于常熟市管辖的行政区域。笔者常年在常熟地区调查,从田野感受和实际资料来看,“茶筵”在常熟地区有多种表达形式,其活性强弱不等,大致说来可以分为道士和宣卷两个系统,分述如下:

左达却似乎有点不耐烦了,“啪”地一声把手机挂断了,他抬头望着天,吐出一口长气,自言自语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老子死也要重如泰山,压死你们。”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以及2009年发布的《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5]制定。

(一)道士系统

这里所谓的道士,并非有正式度牒的观居道士,而是生活于民间的火居道士,一般不为正规道教系统所承认,他们主要为民间日常生活中诸如婚丧嫁娶、造房祝寿等特殊事件提供信仰仪式服务。本人在当地搜集到4种道士茶筵科仪本,介绍如下:

1.邹藏本《祭典》

式中:y1为更换元件的质量,kg;y2为固定所更换元件的紧固件数;y3为连接所更换元件的连接件数;x2为更换元件前需拆卸的紧固件数;x3为更换元件前需拆卸的连接件数.

由本地古里镇邹某所藏。邹某祖上为道士,自称已有20余代,目前他还有一个侄儿在做道士。此本《祭典》即为其侄从常熟城区某道士那里复印而来,毛笔手抄本,其中疏头、关文需要填写时间的地方,都写着“大清光绪xx年岁次xx月日”,在最后《回关式》更直接落款:“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望日玄门弟子王竹香祈求一门平安书”,可见此本抄于1903年。抄手王竹香显然是道士,只是究系何人,我们在当地问过许多道流,均不知晓。但此本必为常熟地区的道士科仪本,因“邀圣”时必须邀请府县乡村的各级神主土地,其中所及虽然远至南北二京、苏嘉杭各府县,但一般只将大地名列举一二,而对于常熟地区的里社神灵却记得非常细致,数量远大于别处,乃至于有“奉请常昭两县管下积善乡开元乡……九乡真宰梅林镇西塘市镇福山镇支塘镇四大镇内一切神祇”之文,而这九乡四大镇正是常熟本地实况,充分可证。

该本仪程标注得非常清晰,并伴有相应的解说,以下原文加引号,大小字体为原文样式,余为笔者的说明文字(后面介绍均采此例):

(1)“发符式符官台上钱粮请圣牒”[注] 《回关式》中名“开建”。

请上(天)中(地)下(水)三界符官和当方土地分别去请各界大神,献香、烛、茶、酒(三巡),“入意”(即宣读疏文),敬酒拜送。

这个嘛,自然是“柿子要拣软的捏”啦!初二学生的心理防线相对其他年级的学生要脆弱得多,比较容易被我“攻击”。

(2)“邀圣入三界圣位,如若下马外面摆伤司台钱粮船只”

上界三清为首,除观音外,皆三官、祖师等道教大神;中界以东岳为首包括各种真仙、东平王、千圣小王等;下界水府系列。以下还有几百个神名,该本最后《回关式》牒文中是这样概述众神的:“三界高真十方仙圣五仙猛将北阴南朝祀典太岁沿江古庙灵坛各乡村镇土地府县二司圣众家词(应为祠)司土六神”。邀圣完毕,即“登场回向”,敬献香烛茶酒,“入意”。

中汕厂的订单保住了,景花厂生产稳定了。阿花说这几天我心都操干了,我要美容。天天往美容院跑,脸蛋越发俏丽,身材越发魔鬼了。周末,她来厂里晃一下,交代了工作,就开车出去了。

(3)“帮献送上界星宿马钱粮元宝存东岳水府起首一齐存”

近年来石化装置中安全仪表系统(SIS)应用越来越广泛。在SIS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安全完整性等级(SIL)的验算。在IEC 61508[1]中给出了框图法、故障树法、马尔科夫建模法。本文以“1oo1”和“1oo2”电路模型深入探讨马尔科夫建模的方法。

(4)“中宵起大牢各案赏金花如若老爷头上赏红金花”

(6)“回宵上马”

(5)“发外方外边摆台子,歪(应为还)摆诸般物色一应搬在伤司前钱粮佛马念伤司香烛茶酒诗毕入意”)

小字注解已将本段仪轨内容说明,别无文字,《回关式》中把此段仪式叫做“披祭”。

据《回关式》解说:“中下二界神祇五仙猛将北阴南朝祀典重劝香醪再伸酌献”,即所谓“再焚宝香中宵奉请”,重新开筵。“大牢”当从“太牢”来,指大型牺牲,这里主要指猪,《回关式》所谓“大牢头尾四足俱全”即是,仪式一般用猪、鸡(有时用鸭)、鱼三牲。并开始所谓“十献十乐”,即依次奉献:香、酒(一)、花、酒(二)、烛、酒(三)、水、酒(四)、果、酒(五)、茶、酒(六)、米、酒(七)、珠、酒(八)、手帕、酒(九)、金钱、酒(十),最是华彩乐章,每次献供当为边献实物边歌舞,唱词也颇为典雅,此段又名“十献十斟”。但也可以简化,该段中有特别注明小字:“此段就是十献十乐即下如若不用者随意献酒三杯”。最后须念“北阴赦”。

此时天将晓,“再焚宝香回宵奉请”前述神名,再次入筵,读“上马酒诗毕”,“宣关”(即宣读《回关式》),然后将神明全部送走。

一是加强思想引领。要引导青年画家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品质修养,继承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自觉成为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拥护者、践行者和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德艺双馨的价值取向,抵制虚华浮躁、乖戾自我之气,排斥低俗媚俗、急功近利之风,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用自己的精品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

此段重点唱赞五圣神迹,“繁本”更是直接命名为“赞神歌”,长篇叙述五通的成神经历,与通行的《太姥宝卷》在情节上颇有差异。接着还有说白叙说伤官身世的段落,其中夹杂一些“三十六都头”之类的滑稽说唱。

不用香烛茶就入三献酒完入意毕就即

意文宣读已周今将牲肴开刀烹煮祭献 神明了祈愿心保佑人丁着仰庖丁速将荤素礼物生熟剖明献上不可迟筵立速烹宰留意侍坐保庆平安

而在全本最后还有一段附文,名“南筵烹风接酒下马念到香烛茶就入下”,内容是分做三台筵席,正位是观音、太姥、萧王、猛将,吃素;东廊是五灵侯、五夫人,吃荤;西廊为南朝圣众、马福、宋相、城隍、五路,等等,吃荤。与前文小字“如若南茶筵就入南筵科书如若半北筵就即下”联系起来看,或者此即所谓“南筵科书”,只是内容极为简短,不知是记录简略还是实际科仪就很简略,留待研究。

2.马藏本《茶筵科》

此为常熟市冶塘乡道士马某家藏本。马某世代为道士,他的两个儿子现在仍做道士。马道士一共拿出四种相关文本,第一种是最详细的茶筵科仪记录,比前面介绍的邹藏本《祭典》篇幅还要大,分上中下三册装订,下简称“繁本”,第二种题名《茶筵科》,一册,是三册本的缩编本,下简称“简本”;第三种《花筵摘录》,只是摘录其中某几个长篇唱段;第四种是《上寿》和《小赐福》两个片段脚本的合订本,是出角色的工尺谱本。其中“繁本”被视若拱璧,据说为祖传,从其书法字样来看,一定是解放前的抄本,只是到底抄于何时,并无记载。又从其中必须嵌入地名之处都写着“琴川”字样来看,此本必然流传于常熟地区。

本文选择第二种“简本”介绍,因为它提纲挈领地将仪式展现无遗,必要时本文也会将“繁本”中的一些内容穿插说明。“简本”封面上书“壬戌年芙月日抄马鸣记”,当为1982年重抄本。

(1’)“献生”

“繁本”先有此一程序,大意是叫符官、伤司、先锋之类许多小神监督各种准备工作,杀牲而未起庖厨,献六杯酒。

(1)“发符祭主上香迎神奉拜”

第一次思想解放是破除“两个凡是”。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的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而且社论是经过了当时的政治局同意的。在当时,反对“两个凡是”可以说是“大逆不道”,倘若在“文革”期间,这些反对的人早就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亿万支脚了。在那个思想钳制和政治专断的年代,容不得任何质疑“两个凡是”的言论,你反对“两个凡是”,肯定会被“全国共讨之,全民共诛之”。

招请符官、当方土地,唱献香、烛、茶,三献酒,上天邀请诸神。“繁本”中还有“通意”“出外化纸”“回向”等环节。

(2)“邀圣”

以观音配太郡夫人为正席,迭为主宾,然后是五殿灵侯和五夫人,以下刘李金周等地方大神以及城隍家堂等,最后是马福宋相土地伤官之类“西案”诸神。献茶,“歌举”。

(3)“开筵”

进酒十杯,前三杯敬五圣一家,后面是各种神灵。

(4)“烹风祭主上香迎神奉拜”

唱十二月花,每月后“烹风敬酒歌扬进献”。

(5)“十献宝祭主上香迎神奉拜”

依次进献:香、烛、纸、锭、钱、帕、米、珠、茶、花。从“繁本”中可见,上述进程中祭主时常要献酒,道士还常“歌一回舞一回唱一回”,既有非常优雅的歌词,也有唱中药等滑稽段落,尤以“献香”“献花”最突出,似乎主要为了拉长时间欣赏文艺。

(6)“烧割”

奉献猪、羊、鹅三牲;“繁本”中更须献猪首、羊、鹅、鸡、鱼“五牲”。

(7’)游玩

“繁本”在献“五牲”后,接着要送神游玩,然后重新请入筵席,所谓“游玩毕再请圣献汤饭送上”、“前筵送王闲游玩,后筵邀圣赴蟠桃”,并且在献鱼汤和团圆汤之后,还要“宣疏”一次。“简本”都省略了。

(7)“迎座”

南筵擒生献熟 念香文 五道七伤圣位

(8)“送圣上汤台饭圆杯祭主上香迎神奉拜”

全学科产品一般使用通用的学科分类作为分类导航,但是到单学科服务产品,其分类导航一般要根据行业特点进行细分,由专家评审后使用,通过标引或与传统学科分类进行映射,以和内容进行关联

重宣一遍各路神祇名号,“献细粉汤”“献仙汤”(鸡汤)“圣前有酒逐一敬献”,后念疏文,送走全部神灵,仪式结束。“繁本”中有“火化金银美酒奉送”字样,可见也须出门烧纸钱。

相比于《祭典》,此本所邀神灵名目数量有所不如,但歌词之艳雅灵动,大有过之。其常见形式是“花名+典故+曲牌”,加上还有“歌一回舞一回唱一回”之说,可见其文艺性更强。

3.王藏本《代神科》

此为常熟市古里镇琴东村道士王某的手抄本。王某今年87岁[注] 本文所说“今年”均为2018年。 ,世代道士,9岁开始跟叔公(叔祖父)学做道士。他不知道“茶筵”“花筵”之名,只是叫“代(待)神”。据说以前跟一个姓谭的“仙人”(师娘)做过,一直有印象,但长期不做了,也没有本子。1992年开始重新做道士,有人来找他做“代(待)神”,他就躺在床上慢慢回忆,写下了这个文本。从形式上说,并非全部科仪,只是对重要环节的追忆。笔者按照其记录顺序大致整理出仪式过程如下:

(1)摆案

王道士说最多有五案,并图示如下:

该仪式活动除了“茶筵”这一常用名外,另有许多别名,比如“待天地”“烧纸”“待茶筵”等,更有一个常见别名为“花筵”。

五夫人 五圣 太姥 五灵公

一案 鸡一只

猛将 县主 府主 水仙

一案 鸡一只

王猛将 高大神 总管 李王 刘神 周神

一案 鸭一只

草野 宋相 马公 施相

一案 肺一个

路旁 行灾 白虎 五道 七兵

(2)请神

以观音起头,此后即将上述神灵一一请来。

(3)进献

香、烛、茶、酒,酒须三巡。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本末尾他又补录了一段更长的进献歌词,所献有:香、花、灯、水、果、茶、斋、衣、酒、钱,正好“十献”,从情理上说,或当置于此处,为繁简不同之情况。

(4)宣读“保状”

相当于念疏文。

(5)送神

此本没有记录,笔者据理补之。

4.汤藏本

此为常熟市辛庄镇嘉菱村道士汤某的藏本。汤道士所在村落为汤姓单姓村,世代做道士,故该村有“道士村”之誉。汤道士今年62岁,做道士已经30来年。他共带来6部抄本,都是现在使用的台本,但记载得颇为杂乱,应该是他们使用纯熟,许多都在脑中记着。而且,这些单行本是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并非每次都要全套完成,所以笔者只是根据其访谈介绍以及对诸本的理解,大致整理出一个“完整”的科仪顺序如下:

首先是第一本,封面上书“符邀一宗培元堂岁次庚辰年夏月日立抄”,抄写时间为2000年,其中记载:

(1)呈牲“保安祭主恭对圣前皈单下礼”

直接出金总管等一应南朝众神,进献:香(酒一)、猪(酒二)、羊(酒三)、鱼(酒四)、馒头(酒五)、汤(酒六)。

宣意:“……长筵未毕少顷请圣祭主抬身呈牲已毕”。笔者将此环节命名为“呈牲”者,据此。

(2)“发符保安祭主恭对符使皈毡下礼”

一边献酒,一边请出符官和当方土地,宣意,奉请诸神名单。最后“酌献云终所备金钱符使登程奏乐奉送出外送符官”,即出门烧纸。

(3)邀圣“保安祭主恭对邀迎皈毡下礼”

正式邀迎观音、太姥、五灵公五夫人以及刘猛将、南朝列圣、宋相马福五路财神伤司、本府城隍、常昭两县土地,以及家堂六神之类,最后说“官高者左边上坐职卑者右位次之”“诸神待坐少停敬酒祭主抬身邀圣已毕”,故笔者名之曰“邀圣”。

(4)“入意”

直接录两道疏文,一为婚姻美满和谐,一为子孙易养成人。

以上第一本终,以下第二本,封面“酒诗培元堂岁次辛巳年夏月日立抄”,抄录于2001年。

(5)献酒

其中分出三段,每段均以标题式提示语“祭主归毯下礼”开头,分别唱十月花名、十首酒歌、十杯酒,不知是每次唱不同的一段、还是每次必须唱齐三段。而全本末尾特书“完全”二字,或许后者为是,当再访谈。

此后第三本“请圣”、第四本“小曲”,当为随意携带或补充记忆的插入段。第五本“赞神”,应当是其中一个环节,故列下名。

(6)“赞神”

即歌唱神灵来历。此本唱的是刘猛将,七言句式为主,共27页才唱到刘猛将的出生,可见全部经历一定要唱很长时间。至于要赞哪些神灵,每次唱多长,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7)“送圣”

此为第六本,封面“待伏送圣培元堂记岁次癸酉年夏月日立抄”,抄于1993年。先说明供养的各种神名(与前同),然后三献酒敬天、地、水,便出外念疏文、烧纸等,送走诸神。

(二)宣卷系统

我们在常熟地区,对宣卷先生关于“茶筵”的采访很多,这里布列4种有代表性的科仪本,以示概貌。

1.高藏本《茶筵科》

此本取自常熟市大义镇高某,高某今年88岁,17岁上跟妻子的叔父学习讲经[注] 常熟将宣卷活动称为“讲经”或“宣卷”,大致西部称“讲经”者多,东部称“宣卷”更多。本文二名皆用,根据采访对象的习惯而定。笔者叙述时,统称“宣卷”。 ,家里藏有大量宝卷。此本封面题写“茶筵科逸峰藏己卯年桂月上院重顶”,应是1999年重订本。内文有明确的仪式段落区分,并伴有小字注解,将其仪轨表述得十分清晰:

(1)“请符官请佛开四门完端下请符官”

从其注释可知,此前还有“开四门”的仪式,详情不明。此后接“香赞”,并对符官和土地分别有“偈赞”,二者往各处请来观音(普陀山)、萧公(婺源)以及一众神灵,经初献、亚献、三献后,“入意即通疏头”,再次请符官去上方山请太姥一家以及其他观音等众神,末署“请符官完开正卷”。

(2)“开正卷先请灵公夫人”

邀请五灵公及夫人,末署“完开卷”。

(3)“待筵太姥卷讲到款待花筵从此起卷停出三牲待筵”

显然先要宣颂《太姥宝卷》,到末尾款待花筵时才进行相应的仪式。分别是:“献鸡”“献猪头”“献鱼”“献荤汤”“献素汤”“献团圆面”“献饭”“献剪刀”“献花”“献粉”“献毛巾手帕”“献镜子”“献扇子”“献香”“献千阮”(纸钱)“献茶”,并要“待筵十杯大酒”,每献一杯唱一个典故。

(4)“南歌筵前斟酒祝唱南歌‘快班’”

歌唱各神灵的喝酒样貌,也略为介绍一些身世,并有类似“三十六都头”之类的滑稽小段。末署“待筵完”。

按照文意,“待筵”至此结束,但此本后面还有一个附加段:

(附)“春调讲到游到凤凰山一座唱”

显然这是《太姥宝卷》中五灵公到凤凰山游春时的插入段,以十二月花名来唱典故,并非“待筵”仪式的必备程序。

2.邓藏本《华筵》

此本为常熟市尚湖镇女性宣卷先生邓某所藏,邓某今年65岁,28岁时开始跟其父学习讲经,其夫为扎库人。此本封面“华筵邓志”,据说是其父手抄本。从其文本上看,其仪轨只分两个步骤:

(1)请神

直接让符官和土地去请观音、萧王、太姥、左神宫五灵公、右神宫五夫人以及“左右陪筵一切神仙”。

(2)进献

先进十杯酒,其中前三杯敬观音、太姥、五灵公,后面都是随便说故事;然后依次“献金花”“献珠花”“献手巾”“献洋镜”“献扇子”“五夫人梳头”“敬献壮猪”“金鸡奉献”“鲜鱼奉献”“献花奉献”“手帕奉献”“扇子奉献”“镜子奉献”“剪刀奉献”“团饭奉献”“炷香奉献”“千张元宝奉献”。其中在“鲜鱼奉献”的唱赞最后说道:“一切三牲都已献过奉送诸圣登云路”,似乎有送神的意思,但一来紧接着继续又献许多物事,看不出区别;二来据邓某说“华筵”是插在《太姥宝卷》中唱诵的,从情节上看似乎也不必送神。

总之,它的主干其实只是“请神”和“进献”两部分。此外,此本还有一个附加程序:

(附)“办装奁”

是一个出嫁场面,华筵上的各种神灵都有差使,重点是以十字句描写各种嫁妆,有传统的物事,也有空调、录像机之类最新名词,可见是与时俱进的。此段当为《太姥宝卷》中说到五灵公与五夫人结婚处使用的插入段,或可用于现实的婚礼场合,并非“茶筵”必备科仪。

3.翁藏本《七献》

此为常熟市张桥镇讲经先生翁某藏本,据说也是插入《太姥宝卷》末尾华筵部分宣唱的,连请神也不用,单剩“进献”环节了,分别是:“敬酒”“献金花”“献珠花”“献扇子”“五夫人梳头”“办装奁”。各段内容基本同于邓藏本,当为从邓藏本转抄简化而来(当然未必直接从邓某处抄来,他们互相不认识,只是版本系统而已),故名曰“七献”,实际加上头尾的“敬酒”和“办装奁”也才六献,其简略可知。

4.余藏本《茶筵科》

此为常熟市尚湖镇著名讲经先生余鼎君根据马道士藏本《茶筵科》而改编的讲经先生用本,封面“待筵(茶筵科)余庆堂太岁戊子年农历十一月常熟尚湖余鼎君撰”,戊子年为2008年,也分为两个步骤:

(1)请神

请符官、土地邀圣,以观音开始,然后是《太姥宝卷》中出现的各种神灵,再后是其他各路神灵。

(2)进献

依次为:焚香、蜡烛、仙茶、鲜花、鲜果、佛珠、首绢(毛巾)、团圆、寿面、全猪、雄鸡、鲜鱼、黄钱、元宝。每献一样,都要敬酒三杯。

三、总 结

通观上述道士和宣卷两大系统的代表性文本,结合我们的田野调查,笔者认为,民间火居道士所主持的茶筵活动应该更接近历史传统,现在有些地方据说还只能道士做,宣卷先生是不能做的(马道士言)。其中邹藏本《祭典》和马藏本《茶筵科》繁本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它们长篇巨制,其仪式活动要进行一个整晚,所请的神灵也极其繁多。但如今这样大规模的仪式活动正明显趋于缩减。马道士说,茶筵科仪有全筵、半筵之分,这跟《祭典》中所谓南筵、北筵、半北筵之说相合。全筵一般是主家有大病或者是师娘刚开始附灵时才用,花费极大,估计要有一万元左右,马道士一辈子才做过6次,现在多做半筵乃至更简单的。而汤道士的茶筵仪式也大大简化了,一般到半夜就结束,不必像原来那样持续到拂晓。但无论怎么简化,基本的仪程还是差不多的,通常必定包括“发符—请神—开筵—进献各种物事—唱赞神灵—送神”等环节,至于念诵疏文关牒、烧化纸钱等等,自是题中应有之意,缩减的只是各环节里的内容长度罢了。

宣卷系统里的茶筵应该是后起的,从现行文本来看,不光宣卷系统的都远远晚于道士系统,而且有明显的借鉴简化痕迹。比如宣卷系统中看上去最传统也最复杂的高藏本《茶筵科》,明显是从马道士藏本《茶筵科》简化改编而来,其中许多段落、曲子乃至文辞都是直接从中抄录的。当然笔者指的是文本系统,并非实际的人与人相接,因为同一文本,无论道士的还是宣卷先生的,都可能在不止一人一家之间流传。而余鼎君的《茶筵科》,更明确说是根据马藏本自撰的。宣卷先生最重要的发明,是将茶筵活动作为宣颂《太姥宝卷》中的一个环节来处理,通常都是放在《太姥宝卷》快结束时,太姥家族定居上方山后,邀请众神上山大开盛宴,于是文本内文字和文本外仪式一同进行。这样,唱赞神灵这一环节首先被省略,因为《太姥宝卷》本身就负载了这一功能。有的宣卷文本还保留派遣符官和土地去邀圣请神,然后开筵、进献,但基本不见送神环节了,因为《太姥宝卷》到文末就定居山上,不必再送了。有些宣卷先生索性连请神环节都省略,比如翁藏本《七献》即是。

按照讲经先生余鼎君的说法,“茶筵”“华筵”虽说是一回事,但“茶筵”是道士的名称,而讲经先生主要称“华筵”或“待华筵”(尽管也有道士成为“待华筵”)。事实上,我们采访过程中,除了高岳兴这样的高寿者之外,六七十岁以下的讲经宣卷先生(包括本文列举的邓先生和翁先生)几乎都不知道“茶筵”这个名词,他们要么叫“华筵”,要么就叫“十献”“七献”等等。它们的方式和用途也不太一致:道士做茶筵待太姥是特别业务,主要为师娘服务,比如初次附灵以及每年一次的待妆。另外就是一些小生意,比如动土后谢鸿时,会应主家要求插入一些小段,前列道士系统内的《待佛》、《花筵摘录》、《上寿》、《小赐福》等等,即是派这些用场的。而讲经先生宣讲《太姥宝卷》以及“待华筵”,是他们的常规业务,余鼎君说以前甚至有“家里没有太姥妆台就不用讲经”的说法。而在宣讲《太姥宝卷》过程中,根据主家的要求或者师娘、先生的提点,可以插入一些唱小调、挑花担、跳神舞等等的活动,前文所列宣卷系统内的“南歌”“春调”“办装奁”之类即是。宣卷时“待华筵”的最高规格叫“响太姥”,要额外请丝弦乐队来伴奏,其功效相当于道士的“茶筵”,但规模费用要小得多。

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和形式多样,民间信仰仪式活动大多都在简化提速,尤其是其中的娱乐成分被大大缩减,这些老旧形式早已吸引不了现代人,人们看重的只是其中的信仰成分。即便道士系统本身也在不断简化,但宣卷系统的简化更是后来居上,像邓藏本《华筵》,请神的环节非常简单,连刘李金周、南朝祀典、伤司家堂都没提到,而后面又时时冒出家堂、马福之类的神名,可见原先是有的,被简化后反而照应不周了;至于翁藏本《七献》,更是将繁多的“进献”主题大大缩减,乃至于将各种插入小段合并一处都不满“七献”之数。而在具体举办过程中,据翁先生说也未必真的一样一样地“进献”,经常一开始就将这些物事直接装在一个盒子里放在太姥佛码前就行了。而古里镇新湖村的宣卷杨先生,他们连“华筵”之名也从未听说,只称为“献十杯酒”,不献别的东西了。这些细节的简化和错讹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意”,比如翁先生和汤道士是在同一区域内经常搭档“办事”,但翁先生一年的生意要多于汤道士。高先生甚至认为《茶筵科》可以代表整部《太姥宝卷》,这样做起来简单而快速。

以上是对目前常熟地区茶筵仪式的基本描述,下面我们再以第一部分历史状况作为参照,来具体对比一下常熟地区现行茶筵的各种面相:

1.“茶筵”的基本性质和名称

在常熟地区,如今的“茶筵”基本上还是专指款待太姥和五通一家神灵的筵席仪式,我们只采访到一个例外,即古里镇新湖村某家师娘说,她有周孝子、太姥和大仙三位神灵可以附身,所以每年要做两次“待妆”,一次待周神,一次待太姥。这究竟是个别例外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尚待进一步考察。“茶筵”在本地人家是否举行,完全取决于该家庭是否信仰太姥,与别的条件无关,我们碰到的信奉者,就包括各种年龄、身份、经历、学历之人。

该仪式活动除了“茶筵”之名外,当地也有“花筵”“华筵”“待花筵”“待佛”“待神”“待五圣”“待老爷”“待妆”等许多别名,通常来说,“茶筵”是道士系统在用,而宣卷系统主要用“华筵”或“X献”等。

2.举行“茶筵”的事由

文献记载中的两种事由,一是开始供奉,二是碰到大事。至今依然,只是还有更加细致的区分。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对于师娘(又称“仙人”“看香人”等)这类能够通灵的特殊人群而言,传统附身的神灵大多就是太姥和灵公一家人,所以刚开始附灵时,是必须举行“茶筵”的。现在可以附身的神灵越来越多,乃至于玉皇、如来、观音这些正派大神也可以附身,就不好说了。但如果附身的确系太姥家族,则必定要做,而且每年或者一两年必定要“待妆”。(2)当地许多人家因各种原因(主要是师娘口判)信奉太姥,则必须在家里设立“妆台”(也有写作“庄台”的,不统一),在初次立妆台时必须举行。(3)有妆台的人家,凡事都要先向太姥一家汇报,碰到婚丧嫁娶、祝寿添丁、新房落成等大事,例须举行;(4)有妆台人家如果不想继续供奉了,经师娘出口说可以不要此神灵,则要举行“送山”仪式,即将所供的太姥家族的某一神灵送回上方山去,出门前须在家举行茶筵,并将所有供品全部打包送上山去;(5)不管家里有无妆台,如果遇到特别的灾异或不顺,经过师娘出口说要举行茶筵,就必须举行。这五类情况中,相对而言第(1)类多由道士主持,其余4类则更多由宣卷先生操办。

对于“茶筵”的结果,信奉者的态度大多仍是成则归神、败则责己。但随着社会的开明和科学的发达,对这一仪式的态度也越来越多样化,甚至一些从业的道士、宣卷先生,也未必深信不疑。比如古里镇的王道士,他说从1992年以来也只做过6、7次茶筵,主要是给人看病的,尤其是瘟疫,今年还在古里镇用过一次。但他认为这个看不好病,是骗人的,所以今后也不想做了。现在通常有病人家都会先上医院,实在医院看不好的怪病,才会去请教师娘。

3.“茶筵”供奉的神灵

这与历史上的记载基本相同,“茶筵”主要供奉太姥一家,也会“杂以观音、城隍、土地之神,别祭马下,谓是其从官。”有时神灵会多达几百个比如邹藏本《祭典》,不过,也正如该本《回关式》牒文中对众神的概括,一般主要包括“三界高真,十方仙圣,五仙猛将,北阴南朝祀典太岁,沿江古庙灵坛,各乡村镇土地,府县二司圣众,家词(应为祠)司土六神。”现在实际已大大简化,一般不可或缺的只有观音、太姥、五灵公五夫人,其他神灵多少不等,并无一定之规。这些主要神灵都有特定的纸马代表,至于其他林林总总的神灵比如《祭典》中的那些,也就邀圣时嘴里说说而已,并无实际代表物。

4.“茶筵”的仪式叙事

“茶筵”中歌唱神灵身世及灵验事迹,在道士所举行的仪式中还是很重要的,马藏本《茶筵科》中就有长篇的“赞神歌”,所歌唱的太姥家族事迹,与通行的宝卷叙事差别极大;再比如目前还很活跃的汤道士所作茶筵,其中专门有“赞神”这一环节,所唱的歌本也有长篇巨制的,但现在实际的演唱没有这么长了。另外,除了叙事唱诵之外,道士举行的茶筵仪式还有许多文艺性表演,这里不光指文本上显示出的极其雅致的诗词曲牌,以及马藏本所谓“歌一回舞一回唱一回”的情状记载,即便以汤道士为代表的当今活态仪式,也有“清台”和“响台”之分:所谓“清台”,二人念诵即可;而“响台”则须六人动喇叭、长喇叭、号筒、胡琴、笛子、锣鼓、镲等乐器,一般一人两件乐器,有各种调头,非常热闹。

而宣卷先生所主持的茶筵仪式,因为大多是插在《太姥宝卷》中进行的,而《太姥宝卷》本身就是典范的神灵身世叙事,所以它主要只是在各种“进献”活动时进行更带表演性的歌唱和动作,烘托热闹气氛,最多像“响太姥”那样用一班“丝弦家生”(乐器)在妆台前演奏一下,没有歌词亦可。

5.“茶筵”的奢靡风格及其与上方山之关系

“茶筵”按照传统文本来说,仍然是非常铺张的,非但“十献十斟”就需很大花销,还有经常被人作为奢华代表的“烧割”,《祭典》中只提到猪、鸡、鱼三牲,马藏本《茶筵科》中则有猪、羊、鹅三牲,其“繁本”中更须献猪、羊、鹅、鸡、鱼“五牲”。现在还有很多人说起以前的“茶筵”都要杀整猪整羊,确实代价不菲。当然,现在的情况已经越来越简化了,整猪一般用肋条肉、猪爪或猪尾巴代替,“肉山酒海”也变成象征性的摆设了。

相当一部分从业者认为“待筵”与“茶筵”是有差别的,前者指规模较小的活动,比如谢鸿时有妆台人家顺便请道士简单地“待佛”一下(马道士),而宣卷中的荤台就可以直接算是“待华筵”(余鼎君);后者“茶筵”才须更大排场,按照规矩一一进献,所以现在也很少进行了。至于到上方山去拜太姥,主要是宣卷先生的业务,他们带着荤台上的东西跟师娘上山去供奉即可。不过,我们在上方山上还是看到过比较奢华的筵席,至于挑着猪头、鸡鸭、鱼肉上山者,更比比皆是。

从时长上说,按照传统道士的做法,比如《祭典》和马藏本《茶筵科》,通常都是天黑开始一直做到拂晓,现在的做法比如汤道士他们,还是天黑开始,但一般做到半夜0点左右也就结束了。至于宣卷仪式就更简单了,主要只是在《太姥宝卷》中加上一节长短不一的“进献”华彩,也就是了。

作者简介: 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 100871)。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太湖流域民间宣卷活动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7BZW038)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李 浩]

标签:;  ;  ;  ;  ;  ;  

“茶筵”的历史及其在常熟地区的现状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