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差异化环境规制策略研究——基于创新力与经济增速均衡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差异化论文,规制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针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而如何加快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理论界和管理层亟待解决的问题。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自2011年起,中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然而,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消耗大等问题依然突出。与此同时,陈吉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指出中国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环境容量。而超过环境容量的污染会积累在环境中,一旦超过了“环境承载阈值”,不仅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给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带来较大的难度(张红凤等,2009)。在此背景下,以环境技术持续改进为目标的绿色技术创新成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衔接者(Pelin和Effie,2011)。制造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产业,同时也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其排污量是全国环境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在经济增速换档期,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规制政策,加快绿色创新驱动、转变制造业“以污染换增长”的发展模式,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本文基于创新力与经济增速均衡视角,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环境困局,探讨环境规制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提出制造业环境规制政策实施策略,为中国完善和优化环境规制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二、文献综述 如何依照具体国情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制政策,这是学术界一直致力于研究的主要问题。关于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学说”与“创新补偿学说”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成本对生产单位提高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将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产业绩效下降。Jaffe和Palmer(1997)对美国制造业的研究发现,治污成本与专利活动之间不存在统计显著关系,但治污成本和研发支出存在显著正相关,污染治理成本每增长1%,R&D支出增长0.15%。Gray(2003)对美国制造业进行考察时也发现,环境规制确实导致制造业增长率下降。Montalvo(2003)对墨西哥北部企业清洁技术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后指出,若忽略技术变化趋势且环境规制过于严厉,将会阻碍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Rassier和Earnhart(2010)对1995-2001年美国73家化学公司研究后发现,环境规制越严格,企业利润降幅就越明显。 第二种观点被称为“波特假说”,认为环境规制过程中通过恰当设计的环境政策可以激发技术创新与提高生产收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Berman和Bui(2001)在考察1982-1992年环境规制对美国炼油业的影响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受到空气环境规制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而没有受到规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小幅下降。Mazzanti和Zoboli(2009)利用意大利1991-2001年29部门经济数据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其影响,认为就绝大多数行业而言,环境规制对产出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梅国平和万建香(2012)通过构建汉密尔顿动态优化模型,发现在内生环境政策的激励下,环境规制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Conrad和Wastl(1995)分析环境规制对德国各产业的影响时发现,一部分产业支持“创新补偿学说”,而另一部分产业则支持“遵循成本学说”。Kemp和Pontoglio(2008)强调使用规制工具的必要性,不同的环境规制工具对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Domazlicky和Weber(2004)认为环境规制并不是导致企业生产率下降的必然因素,反而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是提升企业生产率的诱因政策与命令控制类政策的有机结合。Zhao等(2015)则认为命令—控制型手段对于企业技术创新与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显著正影响,基于市场的激励型环境规制在促进向绿色发展战略行为的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学者也对环境政策与环境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和交叉效应进行了再检验,研究指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与行业差异(沈能和刘凤朝,2012;李斌和彭星,2013)。贺欣和谢瑶(2011)在分析中国环境管理计量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多元管理模式下政府监管、审计审核及企业自身环境管理计量中应注意的框架性问题。 上述文献有关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检验和环境规制工具的选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研究结论有所差异,但也都验证了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环境政策并不唯一,环境政策的实施背景和亟须推动的环境技术类型导致不同环境政策的有效性存在差异。在研究方法上多数文献主要在实证研究的分析框架下对环境规制强度做检验,但从宏观层面忽视了环境规制政策对中国制造业经济结构的影响,同时,从发展角度看环境规制政策类型对产业创新力的影响更不能忽视。由于中国制造业行业异质特征明显,使得制造业环境规制工具的选择并不存在统一模式。因此,本文结合中国制造业行业排污水平差异,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速均衡角度制定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的评价体系,为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三、中国制造业的环境困局 中国制造业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打造了“中国制造”的烙印之后,已经渐渐放慢了步伐。同时,随之产生的各类环境问题也亟须解决。主要的环境困局体现在三方面: (一)制造业的绿色壁垒危机 在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生态保护也日益为各国所重视,同时为解决环境外部性以及一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绿色壁垒”(Green Barriers,GBs)也应运而生。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绿色壁垒无疑对“中国制造”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实践角度看,绿色壁垒对中国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加工、纺织等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贸易标准,一方面这些制造业需要通过技术研发对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进行提升,进而符合国别环保法规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利用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能够足够抵偿所增加的环境成本。 (二)制造业产业格局失衡束缚 低碳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作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新着眼点,节能减排对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宣布了大量的低碳经济刺激计划之后,新兴发展中国家也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机遇,中国期望通过“工业4.0”的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转向低碳经济之路。目前,中国以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基础的化石能源相关产业和产品粗加工制造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过大,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等问题。以碳基能源消耗为主的工业制造模式已经不能为继,打破制造业不合理产业格局、推动绿色创新驱动的制造业转型势在必行。但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资源背景不同的情况下,很难保证经济增速与技术创新两不误。激烈竞争的世界经济格局大环境下,如何衡量环境规制的优先紧迫性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同时,在环境规制强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对制造企业产生何种影响,环境规制工具的选择是否适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环境规制实施及效应不足 首先,中国的环境规制管理体制具有双重性特点,造成权力分散、功能弱化。地方各级环保管理机构既受国家环保部的领导,又依赖于本地各级地方政府,执行力被弱化,不能充分地利用环境规制政策工具来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处罚。只有从国家层面制定切实有效的环境规制工具及标准,在稳增长且企业不抵触的情况下把任务层层落实才能行之有效。其次,受到地方GDP等政绩压力,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能过剩制造业项目仍未被淘汰。如何从制造业企业角度出发,通过适当的环境规制政策来循序渐进地激励创新手段,使落后企业尽快改进或合并,才是解决中国制造业困境的根本办法。最后,目前中国实施的环境规制政策种类比较单一,以命令控制型的法规为主,而国家环保部提出的议案缺乏强迫执行的权力,惩治处罚权必须依靠司法机关,执行力较低,且很难激发企业创新力。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的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和手段,针对中国制造业自身特点加强实施更易于企业接受的、激励企业创新的环境规制政策尤为重要。 四、创新和经济增速均衡下制造业环境规制政策分析 (一)制造业环境规制工具的比较分析 目前很多研究都从各自的角度根据历史数据提出了“波特假说”正反两方面的证据,但他们都忽略了“适当设计的环境规制”这个基本前提。本文认为,环境规制能否促进产业创新力提高和效率改进,关键在于环境规制政策和强度的正确选择,尤其在制造业,只要选择与产业特性相适应的环境规制政策和强度,因势利导,最终一定会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目标。问题在于如何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和强度,在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同时,不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促进产业创新力的提高。 在环境规制工具的划分上,国外比较典型的分类是以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代表的三分法,即命令控制手段、经济手段或称市场机制以及劝说式手段。国内学者在论述环境政策工具的分类问题时大多参照OECD的方式,同时在工具的使用上也是经历了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政府管制工具、基于市场的激励性工具、自愿性环境协议工具以及基于公众参与的信息公开工具的演变过程。这些规制工具类型特点如表1所示。 制造业环境规制方式主要集中于企业生产环节,对生产后续的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并没有全面的环境规制政策加以约束,导致环保成本由消费者承担。目前更多依托于排污标准和技术标准,缺乏针对排污量方面的市场激励手段,环境税立法还在准备当中,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也还停留在研讨阶段,缺乏有效排污许可证的分配制度和许可证的交易市场,有很多环境规制手段还在尝试摸索中。另外,环境规制政策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制造业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工具类型。中国制造业差异化环境调控策略研究--以创新与经济增长平衡为视角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制造业差异化环境调控策略研究--以创新与经济增长平衡为视角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