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学术创新需要良好的评价机制学术评价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共同体_创新论文

真正的学术创新需要良好的评价机制学术评价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共同体_创新论文

“真的”学术创新要求“好的”评价机制——2.学术评价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共同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评价论文,共同体论文,关键在于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童世骏(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

学术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根本目标,而一项成果是否真正属于创新,只有通过一个学术评价过程才能得到确认。但“创新”意味着与众不同,而“评价”要追求得到公认;公认的东西往往是常识,而创新的东西往往会被看成怪论,所以,学术创新与学术评价之间存在着矛盾。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我的回答是:“好的”学术评价才能确认“真的”学术创新。真正的学术创新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研究者甲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甲对该对象的研究得到了某成果;该成果超越了甲自己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该成果也超越了他所属的研究者共同体的伙伴乙和丙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

对应于“真的”学术创新的四个条件,“好的”学术评价,或者倒过来更容易说一些,“不好的”学术评价,有如下特点。第一,实际做研究的是甲,但评价者却说做这研究的是乙或丙。那种没有发现科研论著抄袭作弊或成果署名张冠李戴现象的学术评价,就属此类。第二,甲对一对象的研究还没有完成,但评价者却说他已经做出了成果。那种对实际上是敷衍了事的科研工作给予肯定、甚至高度肯定的学术评价,就属此类。第三,甲的研究成果其实并没有超越他原先所做工作,但评价者却说这项成果是甲的研究工作的一个进步;或者甲的研究成果其实超越了他自己先前的研究,但评价者却说他并没有什么进步。那种不了解研究者的研究过程的学术评价,就属此类。第四,甲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他自己的研究过程来说确实是一个进步,但对于同一个学术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乙和丙来说,则没有什么新意,而学术评价者则说该成果具有创新性。或者反过来,甲的研究成果确实超越了整个学术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已有工作,但是学术评价者却说那成果没有创新性。那种不了解整个学术共同体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的学术评价,那种不以对学术共同体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作为背景和依据的学术评价,就属此类。

这里,“评价标准”是学术评价的关键要素,但不是学术评价的唯一要素。在学术评价中,与评价标准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评价程序。但说到底,无论是学术标准的质量,还是学术程序的质量,都取决于学术共同体的质量。学术共同体的质量不仅决定了现有的学术标准和学术程序的现有质量,而且决定了学术标准和学术程序的未来质量——我们是否真正尊重学术,是否真正尊重自己的学者身份,是否有足够的诚意和能力来反思、检讨和改进现有的学术标准和学术程序,使之更加公正合理。

点评: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童世骏教授以分析哲学的精细讲述了如何评价学术创新。我特别赞成他强调学术创新要靠学术共同体,而且他也特别强调学术共同体的质量、规范是学术评价创新非常重要的关键。

首先,今天中国普遍存在的是一个量化的标准,量化标准说到底是行政意志。因为行政意志、科层管理看起来是价值中立的,用所谓的一套价值中立方式来评价,实际上是一套量化的标准。它有时候不仅不会促进学术创新,反而会阻碍学术创新。第二个可能性就是像过去靠学术权威说了算。当年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把一个“三无”人员陈寅恪先生送到了清华国学院做导师。今天大概不可能有这个情况了。第三种方式,靠学术民主,大家投票,行不行?今天,我们就各种问题都通过投票的方式来评出各种各样的学术成果,但是,学术有时候未必能靠民主,关键是如何保障学术自由。可以看到,已有的这些方式都有各种各样的弊端。那么学术创新靠什么?我非常赞成童世骏教授强调的,要靠学术共同体。学术质量的好坏最重要的是要靠学术共同体内部的标准。这个标准我称之为学术自主性。今天中国学术的最大问题是学术自主性较弱,被各种各样的外在的行政意志、市场意志所操控。所以,自主性失去以后,也就可能失去学术的自由,从而缺乏创新的真正的动力。那么,如何来建立一个学术的共同体?当然要和国际接轨。我们可以看到,在国际上,和学术创新同步的,是一个非常健全的评价机制。这里面包括发表一篇文章、出版一本著作都要经过一个比我们评教授还要严格的匿名的评审。另外一个环节,就是不是要到了升等级了、要发成果了才有评价。

标签:;  

真正的学术创新需要良好的评价机制学术评价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共同体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