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教育管理中的心理沟通论文_于英杰

浅谈班级教育管理中的心理沟通论文_于英杰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新桥小学 264000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引导、提高,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心理支配的。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集全体学生聪明才智于一体,将有助于建设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对于青少年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完善个性品格、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进程至关重要。

关键词:班级教育 心理沟通

班级教育管理时刻处于若干矛盾交织之中,存在着频繁的教育信息交流活动。若忽视必要的心理沟通,忽视学生个体在“内化”过程中的能动性,其教育信息就无法通过活生生的教育对象的接受、反应、内化、行动,难以产生心理共振效应,以致最终成为低效信息,许多矛盾也无法顺利解决。要争取教育信息的最大成效,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

一、心理投入是心理沟通的基础前提

心理投入是班级内每个成员出于对班集体事业的关心,以主人翁的态度为班集体目标的实现所表现出来的自觉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青少年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依附感、对教师的崇敬感和新切感,其教育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首先是对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心理投入。班集体是一个“小社会”。生活阅历不等、环境影响不同、性格特征各异的青少年组合在一起,能否激发他们对班集体建设目标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投入。只有当师生在班集体建设目标上经过心理沟通,达到心理相容、认识一致时,师生才能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也才能达到班集体目标建设的整合。

其次是对班级日常管理的心理投入,表现为建立班级良好人际关系中情感的投入。教师应对学生开诚布公地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以求得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强有力的班级凝聚力。情感的投入,能避免师生间的相互猜疑、相互排斥乃至相互敌视,为班级创造性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氛围,使班级成员保持良好的心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心理激励是心理沟通的有效途径

心理激励,实质就是从人们的内心世界强化人们的动机,改进人的行为,增强人的内驱力,使人朝着集体组织目标方向发展的动态过程。心理激励包括内滋激励、外附激励两大类。

内滋激励,是人们自身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包括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责任感、光荣感、成就感等。内滋激励有助于学生“开发自己”,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舞台激情”。虽然班级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一切成就,一切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班主任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内滋激励。第一,旁征博引激励法。几千年的灿烂的中华文明史,造就了一大批“名人”;一部辉煌的中国革命史,又留下许多“伟人”的足迹。这些“名人”、“伟人”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引导、影响作用。班主任必须取其精华,充分利用这些教育内容,旁征博引,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心活力。第二,尊重感化激励法。班级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在“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中,唯有“用灵魂去拨动学生的心灵”,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提供不同的表现能力的机会,“全面唤起学生的心灵”。

外附激励,是来自于组织力量的驱使,是通过组织的评比、奖惩而实现的,其最终目的也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外附激励作为一种手段,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避免“误区”的产生。一是激励失度。外附激励必须适度,掌握分寸,既反对任意扩大,也反对有意缩小。二是褒贬互衬。实施外附激励必须周密思考、谨慎从事,认真考虑学生中的人际关系。

三、心理平衡是心理沟通的最终目的

1.心理平衡以利于班级成员避免过度焦虑,防止心理障碍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就是患者的潜意识自我压抑,把心理冲突压抑在潜意识之中,久而久之,这些“心理内容”便积聚在潜意识里,到了一定时候,便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但当个体心理平衡时,就能积极地防止焦虑过度及其心理障碍的产生。这是因为平衡的心理状态易产生恬静的心境,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胜不骄,败不馁”,并尽快地找到缓解精神紧张的途径,及时渲泄,排解自我压抑。

2.心理平衡以利于班级成员安全渡过心理上的“断乳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断乳期”,是一个特定、特殊的阶段。我们在充分发挥班级的集体功能作用下,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让青少年学生以平衡的心理状态面对这一切,并处理好这一特殊阶段的特殊矛盾,安全渡过心理上的“断乳期”。平衡的心理易让人产生稳定持久的心境,它对于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推动作用。因此,要使得班级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就必须遵循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即“青少年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内在与外在的交替过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论文作者:于英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  ;  ;  ;  ;  ;  ;  ;  

浅谈班级教育管理中的心理沟通论文_于英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