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体会论文_李长艳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体会论文_李长艳

(李长艳  黑龙江省鸡东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 鸡东158200)

摘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以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体会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以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我科于2014年12月~2015年7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2例,与西药血管扩张剂治疗的62例患者作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4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其中男35例,女47例;年龄40~72岁,平均59±7.10岁;有动脉硬化39例,高血压病25例,颈椎病13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62例,其中男28例,女34例,年龄42~72岁,平均58±7.15岁,有动脉硬化27例,高血压病17例,糖尿病9例,颈椎病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辅助检查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发作性眩晕伴有其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或眩晕呈持续性。(2)年龄4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或颈椎病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颈椎X线摄片示:颈椎肥大性改变,经颅多普勒(TCD)显示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4)排除引起眩晕的其他病因,如梅尼埃病、中耳炎、体位性低血压、椎-基底动脉性偏头痛、颅内出血性疾病等。(5)无心、肝、肾严重疾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低分子右旋糖酐3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20mg,每日3次。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眩晕宁方加减,药物组成:枸杞15g,首乌20g,白芍20g,泽泻30g,茯苓15g,沙参15g,白术15g,川芎10g,丹参20g,葛根15g,当归10g,钩藤15g(后下)。水煎服,每日3次。疗程各为14天,两组患者有基础病的,进行常规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TCD复查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TCD复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有效:症状减轻,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及工作受影响,TCD复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稍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TCD复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两组均治疗14天,治疗组82例,痊愈21例,显效26例,有效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12%;对照组62例,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23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7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体会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因脏腑功能减退,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导致痰瘀内生,阻于脉络,脑失所养。中医认为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本病的病因,早在《素问》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目前认为本病虚者居多,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气虚则清阳不升,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故有“无虚不能作眩”;其次肝阳上亢,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以可形成眩晕。从以上发病机理可以看出,眩晕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阴不足,肝阳上扰;脾虚痰湿内生,蒙蔽清阳;肾虚精亏、髓海不足均可导致眩晕。针对主要病机,我们拟定以补肝肾,健脾化痰,熄风通络为主的防眩汤,方中枸杞、首乌、女真子补肝益肾;茯苓、白术、泽泻健脾祛湿化痰,泽泻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川芎、丹参、当归养血活血,祛瘀通络;白芍、钩藤柔肝平肝熄风;葛根生津解痉,葛根中含有的葛根素及葛根黄酮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配合西药血管扩张剂的治疗,症状改善较快,并进一步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性西药治疗。

论文作者:李长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1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体会论文_李长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