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作用的分析论文_安淑敏

摘要:目的:分析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实际作用,为疾病诊断提供一种有效方法。方法:本次将对我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接收的淋巴肿瘤患者59例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来检测,对患者实际病况全面分析。结果:经免疫组化检查,57例患者检测成功,成功率为96.61%,57例患者中原发性淋巴肿瘤患者为12例、淋巴肿瘤转移患者45例、另外2例患者检测失败。结论:在病理诊断中采用免疫组化检查可使转移性肿瘤检测率全面提高,为疾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对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免疫组化检查;病理诊断;应用及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医疗事业全面提高,疾病诊断技术得到了充分优化与发展,为疾病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导,在所有诊断技术中,免疫组化检查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检查技术,与常规检查手段相比优势显著,该技术主要应用免疫基本原理[1],通过化学反应使抗体显色,对组织细胞内抗原予以确定,同时对组织来源进行精确分析,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科学指导,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将选择2015年7月~2016年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淋巴肿瘤患者59例资料回顾分析,所有患者中男性为34例、女性为25例,年龄范围36~69岁。所欲患者均呈现出发热、盗汗、食欲减退及易疲劳等特点。

患者纳入标准:自愿参与此次研究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者。患者排除标准:配合度低者;切除手术者;其它类型疾病者。

1.2方法

对我院59例淋巴肿瘤患者采取免疫组化检查来开展检测工作,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各项体征来落实病理检测。首先将石蜡切片,并进行常规脱蜡至水,采用缓冲液进行冲洗,每日两次,每次3分钟,为降低非特异性背景染色的发生,应将切片石蜡放置于3%H2O2室温中进行孵育[2],时长控制在5~15min,待UItra V Block滴入后进行5min的孵育以此对非特异性背景染色实施封闭,滴入增强子后在适宜温度下孵育,时间为20cm:每日两次进行缓冲液洗,每次时间5分钟[3]。当检测工作结束后,相关人员还应及时清理检测仪器,将其放置于规定地点。

1.3特点与应用

1.3.1特点

1)特异性强

免疫学基本原理直接影响到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据此免疫组化将组织细胞中的抗原显示出来,当组织细胞中有交叉抗原便会发生交叉反应,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这也是该项技术的应用优势。

2)敏感性高

SP三步法、ABC法的应用可将抗体稀释至千倍,同时可与抗原结合形成有效反应,对常规病理诊断具有应用价值,在病理诊断中具有意义。

1.3.2范围

现阶段临床医学通常将免疫组织检查应用到恶性肿瘤疾病诊断中:将微小转移灶及时检测出,为疾病治疗提供科学方案;检测定位转移性恶性肿瘤;对肿瘤进行病理分型。

1.4判断标准

阳性细胞学特征:胞质型、胞膜型、微绒毛型、胞核型、复合型五类。

阳性免疫特征:弱、中、强。

阳性组织学特征:网状型、局灶型、弥漫型、腺管型、菊团型、片块型、腔调型。

2.结果

2.1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分析,59例恶性肿瘤患者中57例患者检测成功,成功率为96.61%;2例患者检测失败,比率为3.70%,详情见表一: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免疫组化检查,检测结果为:57例患者检测成功,45例患者为淋巴肿瘤转移者,其中中等阳性为21例,具体表现为片块型、微绒毛型;强阳性为24例,具体表现为弥漫型、复合型、网状型,12例患者为原发性淋巴肿瘤者,均为弱性,具体表现为局灶型;检测失败者有2例,有待进一步检查。

3讨论

目前免疫组化技术在医学领域、生物学领域均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该技术的应用优势显著,可实现定性及定位分析[4]。经笔者研究,淋巴肿瘤在病理诊断中难度较大,据此相关人员在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诊断时,应采用2种及以上的标记物抗体方可将淋巴肿瘤的各项信息精确反应出来。另外还应对检测仪器的有效性定期检查,如若仪器存在质量问题便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此同时相关专业人员还应对检测仪器进行消毒处理,确保诊断工作的有序实施[5]。

值得注意的是,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引用依然薄弱,据此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对该技术加以重视,降低疾病诊断的误差发生率,通过结合设计操作来优化免疫组化技术,通过规范化手段提高疾病诊断的精确性,为病理诊断提供有效手段,提高疾病诊断效率,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为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通过本次诊断发现,恶性肿瘤患者中57例检测成功,2例患者检测失败。57例患者中45例患者为淋巴肿瘤转移者,中等阳性为21例,表现为片块型、微绒毛型;强阳性24例,表现为弥漫型、复合型、网状型,另外原发性淋巴肿瘤为12例患者,成功率为96.61%;2例患者检测失败,比率为3.70%。由此可见,免疫组化检查在疾病诊断中可发挥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医务人员可根据诊断结果对治疗方案合理制定,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

综上,在恶性肿瘤患者中采取免疫组化技术可将恶性肿瘤疾病诊断出来,降低失误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尹明,王中阳,狄功业,钱月萍.超声引导下对浅表肿块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在寻找原发病灶中的应用价值[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2):59-61.

[2]付银娜.8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的临床分析[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6(03):199-200.

[3]石克. P16与Ki-67免疫组化双染在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7.

[4]热米拉·阿不都克力木,葛春鸣.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05):909+912.

[5]赵尔曼,卢虹.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05):650-651.

论文作者:安淑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  ;  ;  ;  ;  ;  ;  ;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作用的分析论文_安淑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