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渗透论文_裴晓莉

演示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渗透论文_裴晓莉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滨海学校 315700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苏联教学专家M·A·达尼洛夫等人研究提出的。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实验 仪器选择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1.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境。

2.在教师有目的的影响下,学生进行独立活动。

3.提出新问题。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结果,而忽略了仪器的选择原理。结合问题教学法,笔者在《有机化学基础》专题3第二单元的“芳香烃”中苯的溴化实验的教学中采用如下设计:

一、介绍反应原理

苯与液溴在溴化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实验一般采取直接加入铁粉,铁粉再与液溴生成溴化铁,该反应有明显的放热。

二、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选材、安装,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解决学生在分析中主要倾向性的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验证。这样课堂教学的过程由过去教师教的过程,变成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学生探索、追求、创新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一般液体与固体混合反应选用什么反应装置?生:经过讨论后给出三种装置设计,三种装置设计一出,学生们通过对比,结合该实验原理,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1.设计一需要将催化剂和药品同时加入烧瓶中,无法控制反应速度和反应量;

2.设计二可以通过分液漏斗控制反应速率和用量,但是没有接收装置;

3.设计三综合了以上优点,因此学生一致决定设计三是该反应的正确装置。

师:刚提到该反应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而苯和液溴都有什么性?生:挥发性!

师:没有充分反应之前能不能让反应物都挥发出去了?那我们可以怎样设计一下减少反应物的挥发?生:加冷凝管!

学生给出了两种冷凝方式——直立和倾斜,并通过讨论分析应该选用直立。

师:在该实验中,液溴和苯哪种需要稍过量?生:液溴稍过量,因为生成的溴化苯与苯都是有机物相似相溶,不容易分离开。

师:过量的液溴怎么除去呢?生:加氢氧化钠。

师:氢氧化钠什么时候加入?怎样加入?生1:反应完后取下冷凝管,从烧瓶口加入。

生2:可是这样,烧瓶内未反应完的液溴就会挥发出来,污染空气!生1:那就在烧瓶口再打一个孔,将装有氢氧化钠的分液漏斗一起插入。然后我拿来烧瓶和活塞,学生发现无法将两个分别装氢氧化钠和反应物的分液漏斗还有冷凝管一起塞入一个口内。在学生的疑惑中,我拿来三颈烧瓶,并告知学生该仪器名称(浙江高考2011年、2012年、2014年连续三次涉及该仪器名称)。师:冷凝管的进水口在上口还是下口?为什么?实验是最好的检验,我让一个学生将进水口与上口相连,结果发现水很快地沿着冷凝管的一侧流下来,另一侧处于中空状态。然后将进水口与下口相连,水就从下而上慢慢充满冷凝管。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冷凝水需要下进上出。师:反应的产物HBr类似我们学过的哪种物质的性质?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尾气?生:类似于HCl,易挥发,易溶于水。然后,学生给出了实验装置图。

三、提出新问题

从教材来说,该实验装置到此完结,作为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课内知识,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因此,我又乘机提出新问题:如何证明苯与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呢?

如果只是这样单纯的文字描述,学生无法形成直观感知,于是我让学生试着写出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比两个反应方程式,学生马上找到方向:只要证明生成物有没有HBr即可。于是我再次追问:如何证明生成物有HBr?从锥形瓶中取出的溶液一定是取代反应生成的HBr吗?我们再看看前面加入了哪些试剂?这些试剂会不会对检验有影响?

四、拓展升华

一节看似简单的演示实验课,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知识,如果只是单纯地将装置安装好,然后告诉学生各个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就只能是机械地进行记忆。但是通过问题式的层层追问,学生讨论、分析、探究得出装置图,就能从深层次地加固理解。最终学生给出了一个集反应、除杂,检验的完整装置图。

参考文献

[1]杨帆 问题教学法.陕西党校报,2015,(6)。

[2]乔中云 学校实验教学困境的突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9),41。

论文作者:裴晓莉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5月总第2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8

标签:;  ;  ;  ;  ;  ;  ;  ;  

演示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渗透论文_裴晓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