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供求失衡及其对策研究_职业技术学院论文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供求失衡及其对策研究_职业技术学院论文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供求失衡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术教育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04(2002)01-0063-0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招收新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发展到2001年的250万人。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它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然而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同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加以分析,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健康稳定协调地大发展。

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缺乏配套的政策保证和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近两年度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生出现了令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都感到吃惊的现象:

(1)报考学生少,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报名人数低于拟招生人数。北京市2000年春季高考计划招1755名,其中计划招生1650多名高职高专生,而考生填报志愿时涉及高职高专学校的只有500多人,招生计划远远不能完成[1]。2001年许多地市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尽管在高考前已经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但报考人数仍然低于招生人数,出现了即使报考学生全被录取也很难完成招生计划的现象。

(2)开学后新生报到率低,经过多次补招,全国仍有不少学校没有完成招生任务。湖北省2001年高职已录的新生有18000人没有报到,个别学校如某师专有1000多名新高职学生没有报到,河南省2001年的新高职报到率普遍低于50%,笔者所熟悉的一所河南省地市级职业技术学院原计划招生1100多人,报名人数只有300多人,实际报到只有130多人。

根据目前的反馈信息来看,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考招生状况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新高职根本招不到足够的学生。这个层次的高等教育目前来看社会供给远大于个人需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极低,教育浪费相当严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社会供给严重大于个人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总体上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笔者认为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促使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都把将来的择业放在第一位。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就业机会。就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看,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相当高,而一般的专科和中专生就业十分困难;社会上用人单位一再升高就业的门槛,人才需求的高学历化,使原来就业难的大中专生更是雪上加霜。据统计,2001年教育部71所直属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9.4%,其中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2.08%,专科为62.19%。2001年地方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5%,其中本科生为75%,专科生为40%,也就是说仍有25%的本科生和60%的专科生未能就业[2]。由此可见,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就业率差距是比较大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促使高考毕业生选择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名牌大学录取选择率低竞争激烈,而高职高专受到冷落报到率低也就不足为怪了。

独生子女的增加和高考越来越宽松的报名政策也是造成这种高等教育供求新变化的重要原因。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年龄多集中在40-50岁之间,他们中的大多数缺少或失去了学习机会,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因此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自己子女能够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即使花钱多也在所不惜。加上2001年高考报名条件放宽,对学生复读和报考年龄都不再限制,导致很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子女到地方本科学校或高职高专就读,不如让子女回高三复读以图明年再考重点大学。这也是很多高职高专录取生收到录取通知书也没有到校报到的重要原因。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定位偏差导致其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不强而降低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个人需求。我国由于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重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开始又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新高职)。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多,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和增加供给的有效途径,我们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笔者认为最初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定位存在偏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在1862年颁布的《毛雷尔法案》(Morrill Act)中的有关发展工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条款,当时开办的工农业学院一般修业四年,培养发展工农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后来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中学毕业生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也由于四年制的大学年限长、费用高,不利于吸收更多的高中生,1902年美国创立了第一所两年制的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这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阶段的教育,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即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成为中等专门人才从事职业,也可以不经升学考试进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完成正规高等教育。这种学院又称州立学院(State College)、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College)、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和职业技术学院(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其教学方针大同小异,一般都具有上述两项职能。两年制学院在产生初期,尚不为人重视,但由于它学费低,就业方便,灵活多样,能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开放原则等方面满足实际需要,且有不少的专科学院具有良好的物质设备与技术基础,因此很快发展起来。到二战前美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到456所,在校学生数达到15万人。这种学院是世界高等学校中一种首创的形式,也是美国高等学校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经济发展从中受益非浅,后来也影响到其他发达国家开办这种形式的高等学校机构[3]。

而我国在1999年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定名为“新高职”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个名称好象从政府到群众都没有把它与普通专科同等对待。教育部在1999年制定了“三不一高”(不包分配、不转户口、不发派遣证、高收费)的新高职发展政策,这实际上是一开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定位就有偏差,以致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种种误解,好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杂牌军,再加上前几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学校乱招生、乱承诺损伤了学生的入学积极性,致使部分学生与家长认为“新高职”与“职业中专”没有什么不同,以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开始对学生就没有吸引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个人需求不旺。尽管2000年教育部又取消了“三不政策”,只保留高收费一项与普通专科不同,但原来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错误的政策定位导致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误解并没有因此消除,而高收费这一点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个人需求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正如前文所述,美国最初创办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为了缩短学习年限,减少学习费用而又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是它能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我们对新高职的收费标准定在3000-7000元/年的范围内,高额的学费使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尽管随着高等学校收费改革的进展,各种层次的高等教育都开始收取学费,然而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收费差距没有拉开,不能体现高校收费优质优价,过于高昂的高职收费已经大大超出学生家庭承受能力,而高职毕业生预期收入不高又进一步降低了高职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个人收益率相对较低,又抑制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个人需求。为了体现高等教育优质优价,为了吸引更多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降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收费标准。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不衔接也是一个政策定位问题。如前所述,美国当初开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两年可以获得副学士学位后就业,也可以不经任何考试进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完成正规高等教育。德国不论何种类型、层次的教育最终都能汇集到一个顶点。而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毕业后只能就业,不能直接进入高一级学院继续深造,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好象到此告一段落。这样的政策定位不利于激发有长远抱负的学生的受教育需求,因而会有一部分学生宁愿复习以图明年考取本科院校而不愿到职业技术学院入学报到。

3.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审批过多,多数院校办学没有自己的特色。据笔者调查,河南省在2001年之前原有职业技术学院6所,2001年又审批了11所,再加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本科院校以及原有普通专科学校都办有新高职,加起来有30多所院校办有新高职,且每年院校的招生土政策(如给生源学校“招生费”即“回扣”),严重降低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声誉,致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偏偏不上新高职。笔者对政策在短时间内审批这么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持不赞成态度的。这几年经济发展速度是赶不上高等教育扩招速度的,前者是7-8%,后者是30-50%。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如果一味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盲目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支撑得不到保证,而且会使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又进一步降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个人需求。因此从大范围来讲,笔者不仅不赞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盲目大发展,而且也不赞成整个高等教育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盲目大发展,而应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正当合理的发展速度。

大多数新批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都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设置重复,没有自己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有的专业设置甚至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使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度加大。而最近几年社会上用人单位一再抬高就业门槛,人才需求高学历化,使原来就业难的高职学生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现有的户籍制和劳动人事制度的弊端,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充分就业,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个人需求。

4.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质条件落后和教育质量差损害了整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声誉。现有的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是在原有的专科院校基础上合并中专甚至小中专改制而成,还有的是几所中专合并而成。中专学校短时间内合并成职业技术学院是值得商榷的,殊不知办高等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其教育教学与中专学校有很大不同,管理模式也与中专学校不大一样。有些本该遭到淘汰的中专学校却摇身一变成了职业技术学院,其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可想而知,也难怪这些学校对考生没有吸引力,谁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前程交给这样的学校呢?笔者所熟悉的河南省一所地市级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该市教育学院、机电学校、财税学校和师范学校(后两所是小中专)合并改制而成。合并之初就遭到教职工的反对:教育学院不与师专合并而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中专学校合并,放弃自己的师范教育优势而搞职业技术教育,无疑不是理想的选择,然而在该市政府的干预下申报职业技术学院却得到了审批。实际上一些不适应市场需求没有生存能力的大中专学校应该遭到淘汰,既然企业不适应市场需求就可能破产倒闭,那么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大中专学校为什么就不能引入市场机制,让其破产倒闭而非要政府扶持干预办学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呢?

实际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依靠自己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才能吸引到足够数量的优秀学生入学。由此可见要想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个人需求,不仅需要合理正确的政策定位,还需要职业技术学院内部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增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个人需求的应对措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供给尽管从2001年招生情况来看大于个人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国家、社会和企业对此需求也小。相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中国的加入WTO,国家、社会和企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会大幅度增长。所以说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前文分析的几个原因导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个人需求不旺。因此,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建设,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改革户籍制和劳动人事制度,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全国统一人才大市场。户籍制在计划经济时代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物质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有利于保障供给。而现在户籍制的积极意义越来越小,它反而成了人才流动的最大障碍。人才迁移是需要成本的,在中国人才迁移的最大成本是户口成本。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过高的户口流动成本,使大学毕业生“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城里的用人单位因过高的户口成本而不能吸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致使很多单位因无力解决户口指标而减少了外地生源毕业生的要求,实际上人为地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越是这样,大学毕业生越不愿到农村、小城镇及中西部地区,硬要到大城市挤,因为一旦进入了农村或小城镇单位,再想到大城市其户口成本更高。其实就业难并非真的难,而是在大城市就业难。所以户籍制的开放有利于降低人才流动成本,也有利于减小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户籍制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全国人才大市场的两个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用人制度改革要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唯才是举,择优录用。在全社会实行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保证给各个学校、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提供一种公平竞争、自由流动的环境,打破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分配条块分割的现状,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大市场。培育职业介绍机构,建立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各高等院校也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制定相应的学生培养计划,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其次,纠正高职教育的定位偏差,解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名份”问题。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们不宜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专科教育的界限拉得过大,应该说除了前者重职业技术训练后者重专业理论教育之外,二者不应该再有什么不同。由于一开始的定位偏差导致学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的不认同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有大的举动,淡化高职教育与普通专科教育之间的“名份”差别。招生时可以实行高职高专捆绑合并招生,统称为“专科院校”录取批次,甚至可以考虑像美国那样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可授予副学士学位,或打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普通本科连读的渠道,建立升学立交桥,给学生以继续深造的机会,取得学生及家长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了解人才需求信息,设置适销对路的专业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和拳头专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重视现代教育意识,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树立技术应用能力质量观,以高质量的毕业生和较好的就业出路来消除学生及家长的不认同感,树立起自己的新形象。为此,必须与劳动部门接触,目的是解决就业关口问题,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以获得证书。中国的学历社会将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光有学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同时重视学历和证书两个方面。

第四,严格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审批程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淘汰一批严重不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从现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数量来看,已基本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关键是要扩大规模以取得规模效益,不宜再审批更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限制普通本专科学校办高职班,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避免过分竞争生源,但可以考虑普通高等学校接收高职毕业生以完成本科培养计划。对于一些教育质量严重低下,专业结构极不合理,管理效益很差,社会形象极坏实在招不到学生且没有保护必要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可以考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这些学校淘汰出局,政府不必非要去扶持它。实际上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而又不能把它扶持好才是教育资源更大的浪费。

第五,要降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收费标准。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3000-7000元/年的收费标准相对于其实际培养成本和家庭承受能力实在有些偏高。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收费低,时间短且办学灵活。而我们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收费标准一开始就定得高。笔者也认为降低收费标准虽不是增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个人需求的根本办法,但它却是短时间内非常有效的办法,毕竟可以吸引一部分考分较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入学,特别是对广大农村贫困学生而言更是有效。这对于满足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求都是有益的。

第六,鼓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联合企业办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向企业发展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人才。它与企业的联系如果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与指导实训层面上,不能深化产学结合内涵,也很难办出特色。因此高职学校主动“亲近”企业,校企联合、产学结合将使学校企业互惠互利,企业也应主动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渗透,培养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特殊人才[4]。可以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联合企业办学是企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教育伴随企业走向市场的必然选择,是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教育供求矛盾的必然结果[5]。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是一项双赢的措施,企业不仅可以培训自己的原有员工,还可以培养符合需要的特殊人才,甚至可以少有盈利得到投资回报;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因此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投资,可以解决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以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的实用人才,可以促进学校建立市场意识,树立教育经营的理念,注重教育的内部效率。

标签:;  ;  ;  ;  ;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供求失衡及其对策研究_职业技术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