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六个关键词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六个关键词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六大关键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两年论文,命题论文,高考作文论文,关键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仔细研究这两年来尤其是2005年的作文命题,我们会看出在“稳中有变”的总原则下,各省市都体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点,比如说,作文题目的检测功能越来越强,仍然是话题作文主打天下,但其他的命题形式明显增多,辩证思维渗透到各种命题形式当中,命题者已经能够自觉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出题了,题目本身的语文味逐渐浓厚起来,每一道题目都体现了命题者的独立追求,有些题目体现出了一定的地方特色等等,我把这些特点概括为“六大关键词”,即“功能鲜明”“形式多元”“辩证思维”“学生立场”“独立品格”“地方特色”。下面分述之:

一、功能鲜明

我始终认为一道高考作文题要出得好,至少应该符合这样几个原则:第一,“稳中有变”,与国家高考改革的大原则相适应,步子要迈但不能迈得太快,更不能停步不前,要具有时代气息;第二,检测功能鲜明,对上便于高校发现和选拔人才,对下对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检查、督促和推动作用,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效度”和“区分度”要高;第三,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杜绝和避免猜题押题,所出题目既要出乎意料,但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题目能够贴近学生生活,不至于让学生觉得太陌生,无从下笔;第四,题目大气,题目本身要经得起推敲,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要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其中“检测功能”最为重要,没有检测功能,作文考试就无从谈起了。

2004年和2005年的许多题目都体现了这些原则,是“稳中有变”的。所拟话题大多便于学生作文,入门容易,但要写好却有一定的难度,材料或来自学生熟悉的名人名言,或来自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都指向学生的心灵和成长,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特别是2004、2005年全国卷,2004、2005年上海卷,2004年湖南卷,2005年江苏卷和浙江卷。

二、形式多元

如果说第二阶段是“话题作文”主打天下,那么到了第三阶段,高考作文命题就进入了一个“以话题作文为主”的阶段,“话题作文”已经不再一统天下了,各种命题形式相继出现,命题变成“一元为主多元并存”的局面。有的是命题作文,如2005年辽宁卷、广东卷;有的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如2005年北京卷;有的是一大一小两道作文题,如2005年重庆卷,小作文以“筷子”为题写说明文,大作文以“自嘲”为题作文——与以前的考试形式相呼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高层次的回归。

2005年更是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或者叫“后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已经不限定一个具体的话题,而只是根据材料给出一些启示和要求,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与这则材料的主题相关就可以了,范围比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所以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里以2005年湖北卷为例,尽管这一个题目我认为出得不是太好,但它的命题形式却值得说一说。命题者在提供材料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而只是要求考生“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作文,“根据材料感悟”,“感悟”什么,怎样“感悟”,都未限定,范围十分宽广,这与话题作文相同,但与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命题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确立什么话题,确立什么主题倾向,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进行“二度命题”,这就有别于话题作文。无独有偶,2005年的福建卷同样也是这样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也是先给出材料(两幅图),然后要求考生自拟话题作文,“自拟话题”实际上也没有规定话题,也只是启发考生注意从材料中引出自己的主题来作文,读懂材料是写作此类题目的关键。非常巧合的是,2005年上海卷也是采用这种命题形式,命题者在给出了三个镜头以后,提醒考生“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命题者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只是限定了一个范围,这也是一个需要进行“二度命题”的“新材料作文”。坦率地说,湖北卷和福建卷这两道题目命题形式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的探索性,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所提供的材料却不能让考生轻易读懂,恐怕一般的考生都会在读懂材料上煞费思量,审题的门槛太高,不利于考生的发挥,与作文考试降低审题要求的精神也不合。

三、辩证思维

实际上从2003年起,命题者就开始注意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了,2003年全国卷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话题指涉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求写作者必须能够辩证地思考问题。这一特征不同于以前写议论文。写议论文,是把文体定死了,而辩证思维则不同,它并不限定文体。不光是写议论文需要辩证思维,它还是写好一切文章必备的基本素质,写记叙性文章如散文、小说等,同样需要辩证思维;即便是做人,也需要辩证地看待人和事,以利于正确地看待生活,这一点与高中新课程标准中“负责任地写作”精神是相吻合的。

近两年更是加大了对辩证思维的考查力度,2004年15道作文题,有10道题都是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这种模式命题的,话题本身指涉问题的两个方面;2005年仍然有10道题目采用了这一命题模式,比如全国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江苏和浙江两省的话题甚至还指涉问题的三个方面,“凤头、猪肚、豹尾”(江苏卷)、“一枝一叶一世界”(浙江卷)就涉及到三个方面。就是直接命题的北京卷,“规则”“转折”“包容”“说‘安’”,明确话题的上海卷,“杂”“忙”等,也都暗含着辩证思维的考查。

四、学生立场

所谓“学生立场”是指命题者是否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换一句话说,就是所命制的题目是不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觉得有话可说,甚至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不吐不快,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应该说,体现这一特点的题目并不是很多,2004年的全国卷、湖南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辽宁卷(以“平凡与自豪”为话题),2005年的全国卷、上海卷,大概基本上能够体现这一特点。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的上海卷,这道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三组镜头,这三组镜头都是学生熟悉的当下生活,特别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中学生一代所熟悉的生活,面对这些材料,学生不觉得陌生,相反觉得有话要说,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我以为这道题目是站在学生立场上来命制的。与此相反,有些题目就可能是纯粹从成人角度来命题的,也可以说是“师者角度”,因为单纯地注重了导向,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出的题目不能提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2005年广东卷“纪念”、天津卷“留给明天”、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等,这些命题不仅老套,而且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叫人“噤若寒蝉”,又到哪里去找表达的欲望和冲动呢?

五、独立品格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对高考作文命题缺乏自己的独立品格颇有微词,时间走到今天,我以为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基本上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品格。这主要是指,命题逐渐摆脱了政治、道德、伦理的影响,使作文考试具有了自有的特征,比如既重视检测学生做人的道德良心,又突出检测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后者,用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体现自己的“言语性”特征。2004年的福建卷和江苏卷,2005年的江苏卷和浙江卷,我以为都是体现了这一性质的好题目,特别是福建卷。福建卷所提供的材料全部来自于学生的阅读,所要写的内容全部来自于学生对自己笔下人物的认识,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说教味颇少,语文味很浓。2004年的江苏卷是一个诗意化的题目,独立的品格更见亮丽,因为题目出得灵动,所以这一年江苏的满分作文特别多,我觉得这功劳应该给命题者记上一笔。独立品格的确立,标志着作文命题的成熟,这一点,我以为命题者还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六、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是指作文题目表现出当地的一些文化特色。比如2004年江苏卷,因为江苏省得自然山水之灵气,所以命题者出了一个“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题目,与江苏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十分相配。又比如2004年广东卷,因为人们意识到广东的方言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语言的沟通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命题者出了一个“语言与沟通”的题目。上海卷连续多年领社会风气和改革浪潮之先,所出的题目体现了鲜明的“海派”特色,前卫、时尚、都市文化、海纳百川。北京卷因为地处文化古都,又加上政治上是首都,所以它出的题目大气、传统、规整、包容、沉稳,的确有点博大精深的味道,“京派”特色十分鲜明。“地方特色”和前面论述的五大特点不同,它不是作文命题本身所要求的,它只是近两年来分省市命题自然体现出来的一些表征。

近1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道路,似乎可以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命题更加开放自主,但又要稍加限制,限制必须科学,也必须人性化;检测功能要不断强化,命题要求要充满弹性,文体要更加自由,但也要体现出一定的文体特征,不能写得“四不像”;命题本身要更加注重推敲,命题者应该靠近学生立场,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题目本身要体现出语文特点和作文特点,作文命题必须追求自己的独立品格;命题形式应该更加多元,要考查什么(比如“辩证思维能力”),命题者既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也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十分明了,这样才能对中学作文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这一些启示或许仍然是今后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发展的方向,以后的命题中到底还会出现一些什么新的变化,现在来推测可能会为时尚早,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标签:;  ;  ;  ;  

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六个关键词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