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时代,我们如何做父母?_大众传媒论文

在媒体时代,我们如何做父母?_大众传媒论文

传媒时代我们怎样做父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父母论文,传媒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的孩子与父辈小时候不同——他们生长在大众传媒异常发达的时代,他们来到世上刚一睁开眼,就被各种各样的现代传媒信息所包围。当他们还不会独自跨出家门的时候,已经学会从电视里来认识这个世界;当他们还没有踏上社会的时候,已经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世界沟通。

现在的父母正日益丧失过去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天然优势,因为有一种力量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以日益强劲的势头挑战着父母权威——那就是大众传媒。

今天的父母不能不面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传媒时代我们怎样做父母?

一、今天的儿童生活在大众传媒“四世同堂”的时代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所谓大众传媒是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传播工具。

人们通常依出生顺序,把书报杂志、电台、电视台这三种传统媒体,称之为“老大”、“老二”、和“老三”。“老大”传播的是文字信息,作用于人的眼睛,“老二”传播的是声音,作用于人的耳朵。近一二十年里,“老三”最厉害,传播的是动画信息,同时作用于眼睛和耳朵。三兄弟经过长期磨合,在人类社会里各司其职,相遇而安,组成了媒体大家庭,其乐融融。

就在人类社会即将走进21世纪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一个虎头虎脑的后来者突然闯进了媒体大家庭,他集三位兄长的优势为一身,传播的是以文字、声音、动画形式反映出来的数字形式(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传播文字、声音、动画信息),因其各种功能都与互联网有关,人们把这种新媒体叫做“网络媒体”。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因特网”已成为“第四媒体”。

据1997年6月27日《中国青少年报》调查,我国青少年接触的媒介有15种之多,包括电视、广播、书籍、杂志、报纸、电影、卡通、盒式录音带、录像带、电子游戏机、激光唱片、只读光盘、软盘、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其中对儿童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和互联网。调查显示,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国的网民数大约4580万,其中青少年网民占78%。

看着卡通书,挂着“随身听”,到电视里寻梦,去网络上冲浪——今天的儿童正生活在大众传媒“四世同堂”的时代。

二、不了解传媒,我们就无法读懂现在的孩子

3岁的女儿指着电视镜头里的靓妹和俊哥,天真地问妈妈:“那个男的会爱上那个女的吗?”

5岁的男孩跟着妈妈进超市购物,妈妈避开儿子的眼睛,从货架上取下一包卫生巾,儿子立刻问:“妈妈,你买什么?”妈妈说:“大人用的东西。”儿子纠正道:“我知道,那是妇女用品。”妈妈惊诧地问:“你怎么知道?”儿子得意地说:“从电视上看来的!”

9岁的儿子煞有介事地对爸爸说:“我要考考你,你知道‘纳米技术’吗?”“听说过。”爸爸答道。“那么,‘一纳米’有多长,你知道吗?”儿子又问。“不知道。”爸爸摇了摇头。儿子神气地说:“告诉你吧,一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科学家还要造纳米机器人,可以钻进人的细胞里,将来有了‘纳米机器人’,爷爷的肿瘤就能治好了。”爸爸听得一愣一愣的。

有一位五年级小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

“昨天晚上我的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丑陋的)GF(女朋友)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GG的GF一个劲向我妈妈PMP(拍马屁),那酱紫(样子)真是好PT(变态),7456(气死我了),我只吃了几口饭,就到QQ上‘打铁’(发贴子)去了。”他的父母怎么也看不懂。

有一位家长说:“孩子和我吵架,说我是‘286’(过时),什么是‘286’?”

孩子们说:“爸爸妈妈连我们说的话都听不懂,我们怎么和他们沟通?”

父母们更为忧心:“现在孩子们看的卡通画,我们看不懂;他们说的网络语,我们听不懂;他们关心的事,我们弄不懂,我们怎么去指导他们?”

大众传媒是现代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法逃避其影响的“社会空气”。教养理论的创始者乔治·格伯纳提出,现代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其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大众传媒正全方位地改变着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塑造儿童的精神面貌,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今天的父母们如果不了解“大众传媒”,便无法读懂自己的孩子。

三、传媒也是双刃剑

电视下长大的一代更聪明了吗?孩子迷上游戏机该怎么办?怎样使孩子避免传媒暴力的影响?孩子热衷于“追星”该怎样去引导?孩子上网前,您该做哪些准备?孩子陷入“网恋”,您该怎么办?网络时代如何处理亲子关系?随着孩子的长大,大众传媒引发的问题接踵而至。

我们不能否认,大众传媒使人类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理想。有关调查显示,较早和较多接触媒介的儿童,他们社会化的程度要高于那些生活在闭塞环境中的儿童。由于从小接触媒介,儿童从媒介内容中模仿学得了许多经验、知识,认识了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活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都比较强。

但是,尽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大众传媒也无法避免商品规律的影响。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商品主义意识,以及大众传媒为争取大众收视率而不可避免的媚俗倾向,都使得大众传媒承载的信息难免“鱼龙混杂”、良莠难辨。

据我国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其违法犯罪行为均直接接触并受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电视、录音带、广告、游戏机和多媒体等。

电视把成人世界的隐秘一览无余地展示在孩子面前,网络里宝藏与垃圾良莠并存,儿童的世界不再纯真,他们过于早熟和市俗化起来;儿童的世界不再烂漫,多元的文化信息使他们焦虑而无所适从,难以建树起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电子传媒的形象性、直观化使今天的儿童青少年习惯于“看”而怠惰于“想”,“眼球文化”带来的是思想的浅薄和思考力的下降。

电视瘾、电子游戏瘾、网络瘾毁掉了孩子的学业前程和身心健康,色情黄毒、暴力犯罪使花季少年迷失本性、堕入深渊。多少父母泣血流泪、悲怆呼吁:还我孩子!

当我们的父母刚刚开始意识到大众传媒也是一柄双刃剑,受其负面影响最深的往往是儿童青少年的时候,身边已经在演绎着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故事。

四、开展家庭媒介指导,做孩子成长的导航人

历史上传为佳话的“孟母三迁”、“万金买邻”的育子策略,今天已经不管用了,打开电视和电脑网络,一览宇宙小,天涯若比邻!现在很多教育专家都承认,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成长的、与学校、家庭、同龄伙伴并列的第四大因素。

据我们了解,凡是孩子受传媒负面影响而出问题的,其父母往往缺乏媒介指导的意识或缺乏有关传媒的知识。据最近北京6个城区的一些学校的调查,4000名左右的学生抽样结果显示,80%多的被调查学生家中有电脑,但是,其中47%的家长并不会使用。另据我们对某所中学的调查,95%以上的父母不具备媒介指导的知识,65%以上的家长承认面对现代传媒电脑网络,自己远不如孩子。

现代父母必须了解传媒,不了解传媒就无法把握传媒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就无法赢得家庭教育的主动权。

面对大众传媒的挑战,如果让孩子独驾无舵的小船,那么他很可能在传媒信息的海洋里触礁翻船,甚至栽入无底深渊;您应当做一把坚实的舵、一张鼓风的帆,引导孩子在传媒信息的海洋里巧妙驰骋、趋利避害。

什么是媒介指导?媒介指导就是对孩子进行如何科学使用媒介和如何正确选择媒介信息的教育。

怎样进行媒介指导?

首先,要对孩子的“媒介倾向”加以指导。什么是“媒介倾向”?媒介倾向就是对不同媒介的喜好程度。让孩子知道,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何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有顺序地开发利用不同的媒介,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介来发展自己。

有一位社会学家统计:我们的孩子,从3岁起到他走向工作岗位,已在电视机前待了1万6千多个小时。而一位大学的学生获得一个学士学位用的时间是5千小时,电脑专家的成才需时是1万小时,熟练掌握3门外语的时间也大约是这个数字。步行环世界旅行一周并记下300万字的游记也仅仅需要8千个小时。

除了电视外,电子游戏和网络也在虚耗着许多孩子的黄金时光。但是,完全摒弃高科技的信息产品来拓宽视野、获取信息或者娱乐身心,又是不可取的。如何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指导孩子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介,就是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安排生命。

其次,是指导孩子对媒介传播信息的鉴别和选择。不同媒体负载的信息的严肃性、真实性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孩子人格成长和智慧发展的影响性质也是不同的。要指导孩子识别虚假信息,排除有害信息,摒弃冗余信息,选择科学、有效的信息。尤其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流行文化,避免在“追星”、“网友”、“网恋”的追新猎奇中迷失人生方向。

指导孩子对媒介传播信息的鉴别和选择,就是指孩子把“接受的大脑”变成“思考的大脑”,就是指导孩子做信息的主人。

人的发展,永远是一个人在处理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从“潜在主体”到“现实主体”的过程。不管如何先进发达的媒体,它终归是一种供人利用的工具。但是,人的自然本能总是倾向于感官刺激,倾向于松弛与享乐,人要成其为“人”,就要听凭“理性”的呼唤。而“理性”是需要培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指导,就是要帮助孩子面对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处理好人与媒介、人与媒介信息的关系,合理地安排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最具有时代特征的素质教育。

当代传媒研究专家认为,大众传媒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存在的,有些影响要若干年后才会显现!这就告诉我们,媒介指导不能等到出了问题再进行,应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孩子一出生,这样的教育就可以开始了!

标签:;  ;  

在媒体时代,我们如何做父母?_大众传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