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调整对策_规模经济论文

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调整对策_规模经济论文

我国工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调整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结构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业组织结构的演进呈现出二重趋势。一是工业生产趋于集中化,表现出生产要素和产品越来越集中于大企业,一些大企业的规模扩大的势头很猛;二是工业生产趋于分散化,表现出生产要素和产品向与大企业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合理的工业组织结构应该是集中与分散并存,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更加合理的结合。

然而,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工业组织结构的一般规律体现得很不充分。虽然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组织结构严重不合理,这是制约国民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总结我国工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并研究其调整对策意义重大。

一、我国工业组织结构的现状

我国工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工业组织结构集中度低

我国企业规模结构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过大,大企业所占比重过小。该集中的没有得到真正的集中,该分散的(分工协作基础上的分散)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散,企业规模结构呈小型化趋势。改革开放后,以小型化为特征的乡镇企业又加剧了工业组织结构的低集中度。这和发达国家形成鲜明的对照。1992年世界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中,美国有161家,日本有128家,英国有40家。我国没有一家工业企业进入此行列。1992年中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之首的大庆石油管理局销售额为2,116,390万元,而世界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之首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销售额为13,227,49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15,514,163万元(按1美元=8.7元人民币),是大庆石油管理局销售额的54.58倍,其差距非常大。

2.企业组织管理混乱

我国在企业组织的管理上,机械照搬行政系统,按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管理经济,人为地割裂了企业、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形成了若干“条”、“块”,各个“条”、“块”又都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权,各搞一套,自成体系,互相封锁,互相割裂。许多同类企业至今仍由各地方和部门分管。如冶金企业,纵向分属部、省、市(地)、县、乡(镇)五级,横向分布在冶金、机械、煤炭、轻工、计委、经委等部门,管理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

3.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水平低

我国工业“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现象严重,企业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3页)没有得到充分显示。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虽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从工业组织结构的状况来看,多数企业仍处在低层次。我国12万个机械工业企业中,实行专业化协作的企业只占20%,80%属于“全能企业”。机械工业中,企业自制铸件和锻件的分别占80%和90%;而美国占40%和16%;日本占35%和15%。我国“全能企业”比重过大。

4.企业组织稳定性差

以企业集团为例,近几年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很快,但以股权(资本、资产)为联结纽带的企业集团占少数,近70%的企业集团是以契约(协议)为联结纽带,属于松散的经济联合体,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虽受集团公司的统一管理,但按照法律规定,契约(协议)既可依法签订,也可在某种条件下依法加以解除,这种企业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比较差。据我国轻工系统调查,企业集团的联合时间为5年以上的只占12%,绝大多数联合的时间短、稳定性差。

二、我国工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我国工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主要由两大因素所致:

1.政策性因素

目前我国市场尚未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程度,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机制不足以解决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一切问题,必须通过国家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加以弥补,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产业组织政策和企业组织政策必将成为国家调控经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有力措施,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尽管在中央的有关文件上曾多次提到产业组织政策和企业组织政策的有关内容,但是零散的,很不系统。1980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1980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和1986年3月颁布的《关于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分别触及到了产业组织政策中的有关实现规模经济、反垄断和保护竞争和企业规模结构的问题。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企业组织结构政策”的概念。1989年《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中提出要按照产业政策,通过企业改组、联合和发展企业集团等方式,推动生产要素从重点限制的产业向重点支持的产业转移。但没有明确提出以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还是主要依靠行政力量。1992年8月颁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涉及到产业组织政策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平等竞争规则,健全全国统一市场;二是鼓励规模经济,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涉及到产业组织政策的又一个基本问题,即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能源中的基础作用。1994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明确提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化的产业组织政策和企业组织政策。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政策和组织措施,使得大企业形成规模的进度缓慢,布履艰难,没有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局面。

2.体制性因素

第一,工业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工业组织结构是在传统的工业管理体制制约下形成的。传统工业管理体制本身强调自成体系,强调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忽视企业与企业的关系。造成各部门、各企业和各地区自成体系,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形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落后局面。改革十几年来,对不合理的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旧体制的弊病尚未完全消除,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业组织结构合理化。

第二,产权管理体制不合理。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财产的占有、使用、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品的分配主要靠计划。国有资产的产权和管理权分属于不同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很难使企业产权按照市场机制合理流动。企业一旦建立,就归属一个地区或部门,形成了复杂的产权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不仅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及其他企业之间由于产权关系不同难以展开联合和兼并,而且国有企业之间由于隶属关系不同也难以展开联合和兼并。

第三,投资体制不合理。传统体制投资主体一元化,企业没有投资权。经过改革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缺乏活力,难以通过投资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在财政“分灶吃饭”的情况下,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受到本地区局部利益的局,往往投向投资少、见效快的中小企业。造成投资分散、重复建设,导致地区结构严重超同化。由于“条块分割”和长期资金市场不健全,投资流动性很差。特别是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就更困难。地方政府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追求自我发展,自成体系,严重阻碍着地区间专业化协作和联合化的发展,加剧了工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

三、工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对策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在工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上,树立了活化存量、优化现量、引导增量的战略性调整思路,大力推行专业化协作和联合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工业组结构的调整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1.调整企业规模结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第一,促进规模经济的大企业的发展。还要从调整资产的增量和存量入手,增量调整上,要采取适度倾斜政策,保证对规模经济的大企业进行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规模。扩大规模的方式可采取内涵和外延两种。追加投资的来源应多样化,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可成为投资主体,也可采取联合投资或股份制形式。在存量调整上,主要是规模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兼并、合并经济效益差的中小企业。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都起重要作用。但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存量调整任务量更大,作用更突出。

第二,控制规模不经济的中小企业发展。也从挖制资产的增量和存量入手。增量控制上,应制定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规定兴建新企业必须达到的起始规模,即经济合理条件下的最小生产规模。以此限制非规模经济的中小企业产生。在存量调整上,对于经营效果较好,但尚未达到规模标准要求的中小企业,可通过技术改造、兼并合并等措施,使其尽快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对经营效果差的中小企业,可通过合并或由大企业兼并;对过度竞争行业中低效益、零效益或负效益的中小企业,可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或按国家有关政策实行关、停、并、转。

2.按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第一,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实现协作与联合。我国工业规模分散,技术装备落后,组织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很差,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在分工、协作基础上,在经济合理原则下组建企业集团,它是实现企业间专业化协作的重要形式。对大企业,通过集团式联合,可迅速扩大规模,改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对中小企业,可以较快地提高技术水平,节约资金,提高规模效益。企业集团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生产型企业集团。这是以大企业为核心所进行的有效协作与联合。具体形式有同类产品、元器件或相同工艺组成的横向联合;从原料、材料、半成品到成品加工的生产、过程各阶段的纵向联合;围绕某类主机产品协作配套或围绕资源和能源利用,实行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环型联合以及多角化经营的混合联合。二是资本型企业集团。这是通过企业之间的法人相互持股或共同投资而形成的协作与联合。企业集团的资本结构由于相互持股关系呈现比较稳定的状况,使企业集团成为风雨同舟的利益共同体。此类企业集团是我国集团化发展的重点。三是综合型企业集团。这是生产、科技、资本一体化的协作和联合。由于生产型和资本型企业集团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贸易、资金、服务等与之配套,而且实行集团经营多角化,使企业集团的功能具有了综合性的特点。这就既可获得综合经济效益,又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二,通过形成系列下承包关系实现协作与联合。下承包就是企业承包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垂直型,即子公司对母公司提供的半成品进行加工;二是水平型,即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之间相互承包部分零部件的生产任务;三是综合型,即企业集团为在新领域发展,把新领域的某些环节下承包。下承包关系一旦形成,集团的核心企业只需控制第一层次下承包关系企业,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二三层下承包关系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大中小企业紧密联系合理分工的有序组织结构。这对于大企业可以做到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消耗,减少专门设备、节约管理费用。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较快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对于中小企业可以解决技术、资金、原材料和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可以在较好的规模上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协作,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集团式联合和系列下承包式联合各有特点。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往往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和联合化的进程。

标签:;  ;  ;  ;  ;  ;  

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调整对策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