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语文民族阅读行为演变的特点与问题思考_网络与新媒体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征及其问题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民论文,特征论文,环境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革新和媒介语境的变迁都会造成阅读对象、阅读形式、阅读性质等的变化,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阅读更是如此。

近几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指标之一的阅读率却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呈现出同步上升的趋势,种种关于“阅读危机”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探究。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主要由于人们的阅读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现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自1999年启动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显示(见图1):以书报刊为代表的传统阅读率渐趋下降,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了2011年的52.3%,降幅达13.4%,最低时下降到2005年的48.7%,降幅达19.37%;与之相反,数字化媒介阅读率却频频攀升,从2000年首次公布的3.7%,一跃而升至2011年的32.8%,涨幅高达786.5%,最高时暴涨至2007年的44.9%,涨幅高达1113.5%。这一组数字的对比显示,数字化阅读大有取代传统阅读的趋势,许多专家把这种现象视为“阅读危机”现象。

图1 历次全国国民阅读情况调查统计

一、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国民阅读情况的发展变化

1.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读者阅读身份的变化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它自己的特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便捷性、廉价性以及包容性,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特权,使个人信息发布与传播自由成为现实,尤其当数字阅读的载体多样化以后,如出现了手机、网络、数字出版系统、微博等,接受者与传播者的边界就开始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人们只要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只要拥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或者手机等新媒体设备,就可以跨越传统媒体的“把关”和限制,通过新媒体自由发布和传播信息,每个人都有可能、有条件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并且,网络技术使“反馈(feedback)”变得更为便捷。

2.新媒体的个性化和移动化——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时空的变化

传统阅读是基于印刷媒介的一种阅读行为,其文本是一种线性的、单一逻辑结构的只读文本,读者一般只能按照预先由作者、编辑等排好的顺序逐页、逐段地阅读,显得较为呆板、单一。而不同于传统媒体信息生产的模式化与大众化,新媒体可以针对大众需求向一个或多个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每一个新媒体用户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信息、选择信息和检索信息,发布和接收完全个性化的信息。读者可以从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海量的信息中以主动性、跳跃式的思维进行立体式的阅读,“他们选择阅读文本的时候往往习惯从一个标题迅速跳到另一个标题,从一个网页马上跳到另一个网页,甚至通过超链接从一本电子书的某一章节立刻跳到另一本电子书的某一段,从精读转向泛读,从静态转向动态,从一元转向多元……”也就是说,基于新媒体的这一种特性,数字化阅读成了一种充满个性的阅读,是一种非线性的、跳跃性的、探索性的阅读。它改变了传统阅读时代“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模式,呈现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3.新媒体的超时空性和超媒体性——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方式的变化

历史上,每一种“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都扩大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时空范围,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速度。当前,以互联网、手机、无线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时代依赖地面信息传递系统导致的地理区域传播受限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传递信息。新媒体的超时空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使阅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具有互动性,有利于受众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

同时,新媒体兼具超媒体性,即新媒体依靠数字技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整合,为信息接收者同时提供文本、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信息。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依符号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将其粗略地分为抽象符号与形象符号,语言文字基本上归入抽象符号之列,而人们能感受到的实物,多为形象符号。传统阅读时代的阅读符号主要以抽象的、表意的文字为主,这就决定了传统阅读是一个从概念的领悟到情景意境想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心灵感受过程,而数字化阅读时代,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象符号都与阅读载体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从而使人类获得了更加直观、丰富的阅读体验。

4.新媒体的交互性和消费性——读者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的变化

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以往任何媒体的最突出特点,也是其最突出的优势。交互(interactive),就是在信息传播、接收、反馈的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受众一改以往的旁观者身份,可以相对自由地检索、接收、分享、制作、传播信息。正是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使新媒体的内容更加趋于平民化和通俗化,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交流也趋于平等,从而不断地推动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由于创作成本低(甚至趋于零)、上下载便利等因素,又加速了大众文化信息的传播和消费。

新媒体正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大众传播途径与环境,随着新闻、言论、广告、娱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快速集聚与融合,各种符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自由度不断增强,突显了新媒体的自由性、随意性和消费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阅读时间和空间的随意性、阅读的消费性而客观上造成了“浅阅读”“泛阅读”等现象。浅阅读和泛阅读的消费特点是快速、快感、快扔、快忘,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也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休闲与娱乐的需求。同时,这也带来了非导向性阅读、“缺乏主流”阅读、伪阅读、超阅读、功利性阅读、娱乐性阅读、重图轻文等阅读问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国民阅读行为数字化嬗变原因探析

我们知道,阅读不是从来就有的,阅读活动是伴随着文字符号及其载体的诞生而诞生的,因此文本符号以及阅读载体形式的变化决定着阅读行为的变化。哈罗德·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认为,媒介的产生会改变或者影响文化的进程和历史的发展。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或者媒介形态的改变,往往导致新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媒介对社会心理、社会形态和文明的进程都会产生深重的影响。同时他还认为,传播和传播媒介是有偏向的,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内容,甚至能最终控制文化。在这点上,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也认为,媒介决定它所表达的文化本质。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正是由于新媒体的诞生,产生了非线性化的数字化阅读及具有超文本性的阅读体验,而数字化阅读又恰好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中的线性、连续性的文本符号及有限的阅读载体,带给了人们全新的享受,因而在此过程中,国民的阅读行为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强调新媒体技术的威慑力,怎样肯定技术对于人们和社会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创造技术的是人自身,并且最终使用技术的也是人。用户接受理论认为,新技术最后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发展,更取决于目标用户对该技术的使用意愿。在这样一个技术和人类的循环链条中,我们可以发现,改变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其实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创造和使用该项技术的人——包括他的认知、习惯、偏好等,概而言之,就是人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媒介素养。

也就是说,导致国民阅读行为数字化嬗变的直接原因在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则在于人们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媒介素养问题。当然,这其中还隐含了其他原因,如社会转型期的浮躁与喧嚣、传统书刊携带不方便、纸质书流通成本较高、公众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有待提升,等等。

三、当前数字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其辩证思考

当前人们对待数字化阅读呈现出纠结的态度:一方面人们热烈拥抱数字化阅读;另一方面又担心它会导致阅读行为的浅层次,阅读心态的浮躁、功利和实用,阅读难以做到专心致志和认真思考,难以领悟文本的精义和要旨,难以欣赏作品的审美艺术和情趣。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浅阅读,教育者、出版界、学术界专家学者们的解释不完全相同。多数学者认为,浅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终极追求的阅读形式。他们认为“浅阅读”是有严重危害的,它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无须思考、浅显浏览、快捷快感和快扔、功利主义。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有失偏颇的,是对浅阅读的严重曲解,是对数字化阅读的不公。

1.“无须思考说”不成立,关键在于读者的阅读习惯

阅读本身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一种同心灵的对话模式。数字化阅读自然与传统阅读有着种种不同,然而阅读方式的改变并不一定导致阅读心理的退化和阅读理解的困难,浅阅读也是阅读。我们知道,无论读者选择何种媒体阅读,都面临着一个阅读内容选择的问题,阅读什么、阅读重点、阅读时间分配等都需要进行甄别和思考。尽管我们当今数字化阅读的主要形式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阅读兴趣可能比较单一,阅读过程比较随意,阅读文本比较碎片化,但这都无法直接证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无须思考的。恰恰相反,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数字化阅读便于开拓阅读视野,便于阅读者之间相互交流。在阅读者具备一定研究和写作能力的情况下,数字化阅读同样能够对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比较及深层次思考,并由此产生优秀作品和研究成果,甚至出现传世之作。所以,“无须思考说”无法成立,阅读过程需不需思考与阅读方式的改变无直接关系,但与读者的阅读习惯有直接关系。

2.“浅显浏览说”有失公允,关键在于读者的阅读需求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激增,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是势所必然采取的一种阅读方式,因此这要求“快速浏览”成为人们必备的一种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阅读层次的深浅受阅读态度、阅读能力、阅读动机与目的、阅读指导的制约,而与阅读方式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同时,“浅阅读”与“深阅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浅阅读”可以将阅读过程引向深阅读;“深阅读”以“浅阅读”为依托,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因此,我们应该把“浅阅读”的“浅”看做是轻松、轻快、灵活之意,并使之成为人们应对浩瀚信息时所采取的有效阅读方式之一。

3.“三快、三性说”不应指责,关键在于读者的素养问题

有学者将“浅阅读”读者群的消费特征概括为“三快”,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也就是迅速享用、迅速愉悦之后迅速抛弃。他们将这种“三快、三性”的特征,称为“快餐化、大众化、低俗化”。但是传统阅读同样存在快速、快感、快扔的特性,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以及大众化、低俗化等倾向。相反,正是由于新媒体的快捷性,帮助了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进行有效的搜索。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读者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往往采取先快速占有、快速浏览,待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后再进一步潜心阅读的方式。由于新媒体的超媒体性和交互性,网络文本朝着娱乐化、图片化、低俗化等趋势发展,甚至有读者在网络上违法乱纪,从事不道德的言行,但这都与阅读本身无关,属于读者个人的媒介素养问题。

4.“功利主义说”过于笼统,关键在于阅读内容的缺乏

人类一切活动的内驱力就在于他的功利性。因此,功利性阅读也是阅读者最原始的动力之一。无论何种类型的阅读,人们总是希望从阅读过程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功利性阅读更是如此。“功利性阅读”是人们适应日益快速的社会发展所做的选择之一。功利性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及追求成功的重要手段。尽管现实生活中功利性阅读可能带来“经典性阅读”不足等问题,但这恰好说明了人们对于“经典性阅读”需求不高,缺乏这种功利性。因此,问题就不在于数字化阅读,而在于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缺乏这种功利性的问题。

当然,由于阅读者主观条件的差异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效果,数字化阅读的缺陷和诟病由此而生,但这些都不能说明数字化阅读本身就是导致浅阅读等问题的直接原因,它与传统阅读一样,只是阅读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

标签:;  ;  ;  ;  ;  

新媒体环境下语文民族阅读行为演变的特点与问题思考_网络与新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