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杭州落实浙江省委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5周年纪实论文

办实每件事 赢得万人心
——杭州落实浙江省委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5周年纪实

文 本刊特约评论员

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议并主持建立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把为民办实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时间是忠实的见证者,也是伟大的书写者。15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接续奋斗,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民生实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杭州已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2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的城市。

在台北迎接跨年,有很多民众涌上街头,看台北市政府前广场举办的免费的跨年演唱会;在101大楼周围的大街小巷穿梭逛夜景,品尝夜市香飘四溢的小吃;在街头看艺人的花式表演……这一切,都是为了等待101大楼的烟火秀和新年的到来。

殷殷嘱托 牢记在心

初心铸就伟业,使命引领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50多次来杭州市视察调研指导,其中多次围绕为民办实事工作进行调研,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饱含着对杭州的亲切关怀和对人民的深厚情谊。

2003年1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上城小营巷调研基层卫生工作时指出,杭州市要继续大力推进“清洁杭州”工作,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2004年2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常委会听取杭州市城市化工作汇报时指出,要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切实维护失地农民利益,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和市场化就业机制,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

2004年9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临安下访接待群众时强调,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的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为群众解难。

——推动“劳有厚得”,让创新创业活力更澎湃。今年6月,“双创”活动周期间,15场高规格的国家部委活动次第登场,310余场杭州特色活动精彩绝伦,17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惊艳亮相。“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数字杭州·双创天堂”得到全方位、立体化展现。“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连续两年,杭州人才净流入率、海外高层次人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第一。欣欣向荣的“双创”生态,让创业带就业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杭州建成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32个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第1位;培育47个特色小镇,大学生企业达1.6万家、带动就业6.5万人。2018年,杭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72元、33193元,分别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1、第2位,城乡收入倍差缩小至1.84,创业就业、幸福生活的浪潮正在1.68万平方公里的杭州大地上奔涌。

说了几句话后,李老师掏出包里的一叠纸,放到桌上,然后慢慢地将这堆纸推到常爱兰与驮子面前,说,对孩子适当的管教还是需要的,尤其要注意引导。

2005年10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杭州外国语学校和文澜中学调研时指出,要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把优质学校办好,使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

2006年12月31日,习近平同志来杭州调研为民办实事工作时强调,我们一年忙到头,根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完善和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就是要忙到点子上、做到关键处。我们把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做好了,群众的幸福感就会提升,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就会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就会更加扎实。一周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连续发表了《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三篇文章。

这15年,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党员干部,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真挚为民情怀,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贯穿到为民办实事中去。尽力而行、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持之以恒,确保民生实事干一件成一件。一幅饱蘸民生温度的画卷渐次宕开,一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美誉远扬,成为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在浙江实践的生动缩影。

谆谆教诲重如千钧,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是理论推断出来的,也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从坚强的党性中孕育的,在实践的锤炼中生长的,所以它才能如此的深沉,如此的动人心魄,如此的受人爱戴。

过去15年,是杭州经济快速发展的15年,也是全市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的15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变化,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绘就的是近千万杭州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篇章。

与时俱进 幸福升级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必须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省委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重大决策上扛起省会担当、体现省会作为,更好发挥“头雁”作用,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实际成效,充分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无穷魅力。

——推动“学有优教”,让教育更美好。“我和妻子是双职工,学校开展学后托管后,我们都能安心工作到下班,不会临近放学时间就开始焦虑了。”在医院工作的吴先生说,“孩子也很喜欢在学校完成作业,还有老师指导,我们也省心。”开展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是2018年杭州市为民办实事的十个项目之一。这一切中民生需求痛点的教育新政,得到了全市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也是杭州实施“美好教育”的一个生动例证。同时,杭州下大力气整治民办初中择校热、中小学生负担重、校外培训乱象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推进公办民办同步招生,推动371个名校集团向全市域延伸,创办或引进西湖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大学,“美好教育”的阳光照进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维度。孩子们幸福的笑脸,老百姓真切的获得感,都是“美好教育”成就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推动“老有颐养”,让老年人生活更温馨。在淳安县大墅镇所有农村的老年食堂,对不同年龄段老人都给予优惠,其中80岁以上只要两块钱,90岁以上老人就餐免费。在杭州,每天有5万多老人像这样在家门口就能“花钱少,吃得好”。近年来,杭州深入推进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统筹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线上+线下”智慧养老服务工程,日常运行的照料中心超过2800个,开办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1200多家。

例 1 考虑问题(1), X={Rm|-5≤xi≤5, i=1,2,…,m}, Θ={Rp|-8≤ξj≤8, j=1,2,…,p}。对B,当n≤m时,

——推动“病有良医”,让人民群众更健康。2019年2月,余杭一院与乔司、星桥、运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了医共体,成为“一家人”。而在这之前,余杭一院已接受浙医二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成为浙医二院的医联体单位。“哪些学科是老百姓就诊量最高的,最容易让老百姓来回奔波于县级医院或者省级医院的,我们就选这个学科做融合发展。”医院负责人说,通过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医疗服务能力明显上升,老百姓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也明显提升。今年上半年,乔司、运河、星桥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都大幅提升,其中运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升了13%。从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到智慧医疗、医养护一体化等改革措施,人均期望寿命达82.42岁、高于全国5.5岁……杭州以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示范区”为目标,全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市民健康福祉不断提升。

——推动“住有宜居”,让城乡人居环境更美丽。桐庐环溪村,一袭清流,疏影点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岸上画你;淳安姜家古镇,白墙黛瓦,绿水轻舟,氤氲水墨江南……人居环境的改善,有实施的基础,更有群众的期盼:推进235个城中村改造提升和149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启动950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建成600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打好治水治气治废攻坚战,实现千岛湖配供水工程通水;3063公里绿道如碧玉环绕,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推动“弱有众扶”,让城市更温暖。作为5任省委书记基层联系点的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正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让昔日“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的穷山村变为远近闻名的“绿富美”,让每个村民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发展红利。为放大下姜村的示范带动效应,去年以来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成立了“千岛湖·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下姜周边地区迎来了富民强村、绿色崛起的新契机。杭州扎实推进农村“消薄”增收,30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和258个经营性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实现全覆盖。

找矿标志是成矿元素迁移富集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和外延表象[10,15],据此可以推测矿体可能存在的空间位置和范围,上述找矿标志在该矿床的发现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指示作用,也必将对该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指标,见证着努力,也折射着不易。小至一厘一毫,大到千家万户。这些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个体在大时代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人们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享受到为民办实事的果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然深深印刻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心里。

3.近几年呈现快速而稳定上升的研究趋势,表明该理论在我国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和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对于植物文化的研究热度还将持续。

常态长效 历久弥新

为民办实事,重在落实,贵在坚持。这些年来,杭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落实实事项目的同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因地制宜完善工作机制,因情施策创新技术手段,凝心聚力把老百姓家门口的事情办好,真正让实事见实效。

坚持精准服务,确保民呼我应、民需我为。 只有让为民办实事的靶向更精准,人民群众才能更有获得感。近年来,杭州始终坚持“党领导、群众提、政协议、人大定、政府办”,构建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服务、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价的工作闭环,确保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真正忙到点子上、办到关键处。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杭州大地上掀起了“走亲连心三服务”活动的热潮,各级党员干部走到田间地头、街角小巷、驻村入企,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累计走访农居户55.6万户、企业5.7万家,收集梳理问题3.12万个,目前已解决2.94万个,解决率超过94%。

1929年8月,国立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组织大纲》规定,在各业务部门之外,“因学术上之必要,得设编纂委员会以编纂委员若干人组织之”[1](45)。 1929 年两馆合并重组后,共设立过四个委员会,分别是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建筑委员会(1931年撤销)、购书委员会和编纂委员会。上述委员会与正、副馆长,以及总务部、采访部、编纂部、阅览部、善本部、金石部、舆图部、期刊部等8个业务部门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见图1)。

同时,为了更好了解群众需求,市委、市政府整合人民代表联络站、人民建议征集、“我们圆桌会”、“今日关注”等十大民意载体打造“民意直通车”,依托“请你来协商”“民情双访”等基层民意征集平台,推动全市机关干部意见听在基层、实事办在一线。

1.4.1 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社会化、市场化观念滞后一些老年人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认为养老的任务就应该落在家庭成员身上。因此,大多数老人更倾向于在家庭中养老。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老人不愿意花钱,在农村地区,家庭资源长期以来向子代倾斜,作为老人处处为孩子着想,平时省吃俭用,家中积蓄大多用来给儿子结婚建房,子代又继续为下一代积累财富。这导致农村大多数老人缺乏一定的储蓄,处在贫困的境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

民声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市县乡三级每年都推出民生实事项目。从率先在滨江、桐庐两地开展试点到现在实现全覆盖,民生实事项目迈入代表“票决时代”,请“民众点菜”、由“政府配餐”。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点燃了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决策的热情,点燃了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担当,也点燃了党委、政府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干劲。对于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来说,每一件民生实事都是党委、政府向人民群众立下的“军令状”,都是“沉甸甸的”“有分量”的郑重承诺。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为民办事的工作热情很高,但所办的事倒不一定是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能得实惠的。一些看似“小事”却严重影响群众的获得感。比如,每逢假期,地铁火车东站因大量的铁路到达游客涌出,安检总是排起长队,让很多旅客的体验很差。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把这件事作为重点改革攻坚项目来突破,优化流程、增设单向免检通道,顺利实现了高铁地铁免检换乘、快速换乘。像抓“发展大事”那样抓好为民谋利的“关键小事”,多搞一些直接造福于民的“满意工程”“民心工程”,已成为杭州各级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

民生实事到底办得好不好,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每年春暖花开之时,杭州老百姓手中总能拿到一份《社会评价意见报告》,大家都亲切地称为“民意白皮书”。这份“民意白皮书”,汇聚了广大市民对过去一年民生实事的评价意见和满意程度。杭州已经连续12年发布“民意白皮书”,连续3年发布社会评价意见“十大热词”。这些热词里反映的是群众的心声,也成为杭州各级党委、政府下一个年度为民办实事的着力点。

数码相机的缺点是拍摄到的星星实在太多,包括那些肉眼不可见的星星。Alyn使用雾化滤镜创造柔焦效果,让最亮的星星发光,同时让亮度较弱的星星不受影响,这有助于让星座在他的照片中更加明显,例如这张大北斗星的照片。Alyn正在筹备自己的星光滤镜,很快就会上市。我

坚持数字惠民,做好“绣花”功夫。 智能互联时代催生了更加多元化的民生需求,也为办好民生实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我们主动适应数字技术迭代升级的新趋势,从惠民利民着眼、从民生实事切入,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政务、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让百姓群众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坚持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积极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移动办事之城”。致力于实现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移动办的现代政务“新服务”,800个高频事项实现移动端、个人固定端、自主端、实体大厅端“四端协同办理”。智能导引、在线受理、二维码生成、地址导航、快递送达等一站式集成服务让办事体验持续变优。目前,全市已归集69个部门837亿条数据,推动政府服务事项和民生事项100%网上可办、“一证通办”,“一次都不跑”成为常态,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

创新引领未来,智慧点亮生活。杭州率先把城市大脑作为新的城市基础设施来建设,用“绣花”功夫精细治理城市,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目前,已启用市、区县(市)两级42个数字驾驶舱,上线智能交通、便捷泊车、舒心就医、数字旅游专线、食安慧眼、电梯智慧等48个应用场景。“智慧治堵”使杭州在路面通行面积减少20%的情况下,通行速度提升15%;在线警务自动巡检20秒内可发现12项不同类型的警情;超过30万个泊位实现“先离场后付费”;245个医疗机构实现“先看病后付费”;“一键护航”开辟救护车“绿色通道”,平均节约时间30%,为伤患者赢得更多宝贵救治时间;“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在杭州正成为现实。

定理1 齐次H问题(5)(c*≡0):当Κ≥0时,有一般解为式(9),其中Ck要满足条件(10),这个一般解中含有Κ+1个任意实常数:当Κ<0时,它只有零解.

城市大脑从改善城市交通起步,如今已完成了智变生活、以智惠民的精彩蝶变,成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金名片”、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金钥匙”、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小精灵”。

坚持同向发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共同体。 众人的事情要由众人商量着办,更要汇聚众人的力量一起办。杭州在为民办实事过程中,除了党委、政府“撸起袖子加油干”,还注重广泛发动社会办、紧紧依靠群众办,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聚力“共为”,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生动局面。

市委、市政府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把民生领域作为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重点,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有效保障了公共文化、教育、社保、就业、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不断迈向更高水平。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方面支出达到1333亿元,占比超75%。

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改革相比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有其特殊性,部分学者也提出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原则。熊本国等[41]提出推动国有粮食企业完善产权制度改革,需要妥善处理两个问题:一是需要妥善解决国有粮食企业“三老”问题,即老人、老粮、老账问题,这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二是需要建立新的经营机制,创新企业组织形式。邢玉升等[42]提出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需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根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仓储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产权改革形式;二是产权改革既要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承担政策性功能,又要有利于发挥其市场功能。

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民生政策的导向功能基础上,还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努力调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居民群众等各主体参与民生实事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到办学办医、助学助残、扶危救困等民生实事中来,由“一人划船”转变为凝结多方智慧、汇聚多方力量的“众人划桨”。

现在的杭州,参与治安巡逻的,不仅有人民警察,还有“武林大妈”等志愿者;参加“利奇马”抢险的,不仅有应急救援队伍,还有“公羊会”等公益组织;调解社会矛盾的,不仅有党员干部,还有“老娘舅”等热心人。在职机关干部社区报到点亮“微心愿”、“党组织+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治理等一系列暖人心、顺人心、聚人心的服务,都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可以说,汇众智集众力为民办实事,推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良性互动,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把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不懈抓下去,奋力推进新时代为民办实事新实践,持续擦亮“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字招牌,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标签:;  ;  ;  ;  ;  ;  ;  ;  

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杭州落实浙江省委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5周年纪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