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人口地理学研究进展_地理学论文

国内外人口地理学研究进展_地理学论文

国内外人口地理学的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地理学论文,进展论文,国内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外人口地理学的进展

地理学中的人口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人文地理学大师F.Rafzel和P.V.Blache的人文地理学著作,如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第一二卷,白兰士的《世界人口的分布》、《人文地理学原理》。(陈吉庆1987)。然而现代人口地理学的发展,一般习惯上认为是从美国地理学家G.T.Trewartha于1953年在美国地理学家学会年会上的大会演说开始的。Trewartha的大会演说(Trewartha,1953),不仅提出了人口地理学的定义和范围体系,而且还清楚地阐明了人口地理学与地理学整体之间的关系,确认了它在地理学中的核心地位(Pacione,1986)。

人口地理学不仅包括历史人口研究和人口数量的地域差异,而且还包括人口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空间特征研究。尽管今天人们不再用这些术语来描述人口地理学,但Trewartha的论述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开辟了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新纪元,标志着人口地理学已从传统的区域地理学中分离出来,开始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六十年代,在Trewartha等人的倡导下,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变得更广。随着社会物理学思想引入地理学,人口制图和人口特征空间分析的定量方法研究很快被人口地理学所确认(Clarke,1965)。随着计量革命的深入,人口地理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研究人口特征各种分析度量方法的人口统计学。尤其在英国,很多人口地理学家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研究人口特征各种分析度量方法的人口统计学。尤其在英国,很多人口地理学家如P.Rees,A.G.Wilson,和R.woods等人都成为最有竞争实力的人口统计学家。

经过整个七十年代的发展,直到今天,人口地理学者深信,地理学者有一套看待世界的特殊本领,就是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这种观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最近的一些人口地理学著作中。R.woods在1982年出版的《理论人口地理学》(Theoretical Population Geogrephy)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地理学把“空间分析方法”作为地理咨询的最主要方式,因此,人口地理学就是从空间的角度进行人口研究的科学。Rees和Wilson在1977年出版的《空间人口分析》(Spatial Dopnlation Analysis)一书中更是强调了这一点。他们认为,人口地理学的任务就是在人口及其变化研究中把空间分析和人口统计学结合起来。Pacione在《人口地理学:进展和前景》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人口地理学的特征就是其特有的对人口空间牲的分析方法”在这一时期,空间分析的方法已不是仅停留在对人口静态型式的分析,而是开始转向更加动态的人口过程,把解释和预测正在出现的人口现象作为其最终目标。因此,Woods得出结论说:“地理学对人口研究的贡献就在于对不断变化的人口时空模式和过程进行分析和解释。”(Woods,1979)。

因此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大体上可认为和人文地理学其它分支学科如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是同步发展的。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人口地理学开始同地理学相分离,并强烈地偏向于人口学方向,尤其是对人口过程的研究。这一特征在英国表现得特别突出。Woods在1979年出版的《地理学中的人口分析》(Population Analysis in Geography)一书,代表了狭义人口地理学的观点。该书排除了由Trewartha所提出的人口地理学范围体系,转而把兴趣转向提高深度和加强分析技术,并把人口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生育、死亡和迁移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了Woods所构想的人口地理学的内核。这一研究方向可称之为空间人口学。Woods等人的基本观点是“人口地理学者应自认为是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以便在人口学研究中提供空间分析观点”。有人称这一转变为人口地理学的“人口学革命”(Findlay andGraham,1991)。

这一特征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反映。从1982年开始在《人文地理学进展》(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杂志上,关于“人口地理学进展的疑点被取代为人口研究”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变窄了,传统的对影响人口模式和过程的地理过程。人口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研究被忽略,空间分析的模糊性成为空间障碍,人口地理学者已无力对地理学中出现的人文主义观点和结构理论作出积极的反应。更有讽剌意味的是。人口地理学者(或空间人口学者)显示出对历史人口学的极大兴趣,随之而来的是十八、十九世纪的人口转变理论又成为现代文献的一个主题,而对当今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出现的生育率的迅速变化却很少受到注意。同样地,人口地理学者对生育和死亡模式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以便能够确定人口增长的内在机制,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预测模型。但却忽视了对家庭结构演变和人口变化更具影响潜力的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各影响因子间相互关系研究。

八十年代“人口学革命”的成就也是非常显著的。这不仅表现在方法上,而且还反映在区域人口理论方面的进展。这些发展对于区域和城市人口规划与预测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有:P.congdon和P.Batey(1989)编写的《区域人口学进展》(Advancds in RegionalDemography);R.woods和P.Rtes(1986)编写的《人口结构和模型》(Population strucfures and Models);F.J.Willekens(1984)编著的《人口研究和空间政策》(Demographic Research and Spatial Policy);和R.Woods(1982)著的《理论人口地理学》(Theorefical Population Geography)等。

八十年代人口地理学的发展,除了上述在空间人口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之外,在人口地理学其它前沿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发展中国家和西欧(除英国外),大多数人口地理学者仍致立于研究广义的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与环境危机主要以自然规律的作用和马尔萨斯过程的后果两个方面研究人口压力对环境危机的作用。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人口压力可能加重环境危机,但并不是危机的直接原因。

2、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在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人口再分布出现逆向,开始从大城市区向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扩散。美国在七十年代已注意到这种现象(Berry,1976;Vining and Kontuly,1978)。之后在西欧国家普遍受到关注(Fielding,1982)。1989年AChampion进行了一项综合的多国调查,包括日本、美国、澳洲和西欧,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A.Fielding(1986)的评论对逆城市化从四个方面进行解释。其一,逆城市化只不过是越过城市行政边界的郊区化过程的统计结果;其二,人口扩散是移民对农村地区或阳光地带的偏好的反映;其三,逆城市化是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或小城市的再分布所引起的经济变化;其四,逆城市化与经济活动的重构密切相关,即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取代区域部门专业化是鼓励社会和人口重新组织的结果。

Murphy和Zehner(1988)对澳大利亚的调查证实了人们的心理愿望往往和迁移经历相一致。Fielding(1989)则认为,人口再分布为投资转变的直接反映。

3、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研究包括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对予国际迁移,传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迁移的规模方向和移民性,以及移民对迁出国和迁入国的影响。八十年代国际迁移有一种趋向,即移民接纳国家对移民的选择。因此,国际人口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工人迁移、难民、职业候鸟型迁移和学习培训等方面。在国际迁移理论方面也有所研究,如J.SaF(1988)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尤其是跨国公司,通过其管理雇员及其空间移动对迁移过程有重大影响。

关于国内人口迁移的研究在西方非常活跃。通过应用微观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个人特征和区位因素来研究迁移行为,人口地理学家提出了很多理论和经验创新,并建立了各式各样的迁移模型,如空间相互作用模型(Wilson,1971)马尔可夫链接型(Rogreson,1979),会计方程模型(WilsonandRees,1977;Willekens,1984),线性规划模拟模型(Dorigo and Tobler,1983),和非线性多区域人口迁移模型(Weidlich and Haag,1988)等,对人口迁移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和规划(Greenwood,1985)。

4、其它方面的进展包括人口生育率的研究,如妇女文化程度对生育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贫困与计划生育等。婴儿死亡率研究,如婴儿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及其空间特征,医学地理的研究。

此外,近年来国外人口地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如用遥感方法进行人口估算(Lo,1989)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进行城市和区域研究(Nijkamp,1986;Simkowitz,1990),实现了人口地理分析过程的自动化,并把人口地理研究成果推向实用。

二、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1926年竺可桢先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我国第一篇人口地理学论文“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在之后的十几年里,翁文灏、张印堂和胡焕庸先生等发表了多篇人口地理学论文。其中胡焕庸先生(1956)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首创了我国人口分布密度图,明确指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一瑗珲一腾冲线(也称胡焕庸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奠定了我国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人口地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分布和自然条件,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方面。

然而,从三十年代末起,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响,人口地理学的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解放后,在胡焕庸、孙敬之等人的带领下,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得到恢复,1957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人口地理研究室。这一时期的研究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人口分布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外,更加注重了对区域人口问题的研究,并注意引进和介绍国外人口地理学研究的状况。但是,1958年以后,受政治运动的冲击,人口研究成为禁区,人口地理学研究被迫中断,达二十二年之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得到平反,人口研究得到特别重视,标志着人口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从1980年到现在短短的十几年间,我国人口地理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一时期,人口地理学和相关学科如人口学、生态学、经济学等的交叉渗透比较广,并且紧密结合实际应用课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人口分布、再分布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

突出地研究人口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从人口压力和土地承载力两方面来研究人口分布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匹配关系。如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在全面调查我国人口分布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主要从粮食的供应角度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发表了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报告《生存与发展》。张善余教授以未来我国各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角度,展望了我国人口迁移的前景。张志良教授的《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迁移》一书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关系,分析了西北移民的前景。总之,这方面的研究范围较广、历史悠久、综合性较强,现正向纵深方面发展。

2、人口城市化成为这一时期人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迅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大城市扩散的作用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出现了乡村工业化。这些问题引起了人口地理学者和城市地理学者的极大关注。农村劳动力过剩及其转移途径,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城市人口分布,以及大城市人口控制和疏散问题的研究成为城市化研究的主题。研究者们对我国大、中、小城市政策,城乡两元结构下的农村人口的转移政策进行了有益的争论。另外,为了消除我国人口统计的混乱,不少学者对城乡人口划分标准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3、人口再生产和人口结构的空间特征研究。

主要对全国,城市和区域人口性别、年龄、婚姻、家庭、就业、教育、生育、死亡等特征的地域差异,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包括由孙敬之带领全国学者编写的《中国人口》分省系列丛书,胡焕庸和张善余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等,这些研究为系统的研究我国人口结构的空间特征奠定了基础。

4、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大都从客观角度,结合城市和区域规划进行,对人口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这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有胡焕庸先生的“中国人口八大区”的研究,这是在他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各地区人口、社会、经济、历史和自然条件提出的,将对我国制订经济发展规划起重大作用。

此外,近些年来人口地理学者对人口迁移研究的兴趣增加,研究内容涉及到城乡迁移、区域间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同时,对人口地理学的方法论和分析技术都开始有一定的研究。

三、我国和国外研究的差距及发展前景

由以上可见,我国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方向、内容、方法论和技术手段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外除了由少数人口地理学带头人所倡导的空间人口学外、还充分吸取了其它学科如经济学、区域学、生态学、数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和规划学科的营养,体现了多学科发展的特点,使人口地理学能够面对现实世界所提出的决策和规划问题。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来研究人口现象的空间行为,其研究深度大大加强了。而在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主要结合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人口问题来进行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宏观决策问题,研究方法则以经验描述主为,更多地是继承了传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用相关学科方法对人口地理现象微观过程的研究还不多见,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也很少,这是和国外研究的主要差距。这主要与我国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时间较短,与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与国家目前的发展状况有关。

可以预见,今后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将继续结合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在借鉴国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和相知学科交叉渗透,新方法、新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的采用将越来越多,对人口地理现象的微观过程的研究将受到重视,以丰富和发展我国人口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能直接为决策和规划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行和我国新的人口问题的不断出现,我国人口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城市化和城市人口的研究。

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得我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空间组合不断优化,城市化的速度将大大加快。尤其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随着人口的不断迁入,将形成若干个城市带。因此,城市化的空间过程研究、城市居民的空间行为研究将显得非常重要,以使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2、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城市的迅速膨胀,以及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大大加快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从而造成不可再生资源匮乏,以及局部或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如何从人类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多学科相互配合的优势,解决我国将要出现和已经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保障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3、人口老化及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进入下个世纪,我国将进入老年社会,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将变得十分严重,如何根据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寻求旨在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力量解决下一世纪社会保障,特别是老年社会保障问题,并从现在开始采取预防性措施,以保障二十一世纪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摆在人口学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人口地理学者将在老年地理、医学地理等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注:由于版面所限,作者罗列参考文献60余种略)

标签:;  ;  ;  ;  ;  ;  

国内外人口地理学研究进展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