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电大教育质量的负面因素及对策_教学计划论文

影响电大教育质量的负面因素及对策_教学计划论文

论影响电大教育质量的负面因素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负面论文,对策论文,教育质量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播电视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其教育质量受到办学条件、生源素质、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不妨假定:

因素一:学生在校期间影响教育质量的非物质因素,包括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等;

因素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影响教育质量的物质因素,如校舍状况、校园环境、实验实习条件以及其它活动设施等。

因素三:来自学校外部的影响教育质量的一切因素,包括教育环境、政策法规、生源素质等。

很明显,三类因素的可控性不同。第一类最为活跃;第二、三类因素在一定时间里是相对稳定的。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第一类因素对于教育的影响是经常的、直接的,所以本文的基点是对其中存在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对策。

影响教学质量的负面因素浅析

普通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育质量控制系统。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一个远距离教学、多层次办学的庞大的教育系统,其质量能否有效地进行控制,是其生命力的唯一标志。不少人认为电大是“进来容易出去难”,电大的教育质量是以一定的淘汰率为保证手段的。只要通过考试就是好学生,而不合格的学生则通过考试自然淘汰。至于教学、管理水平如何似乎显得并不重要。事实上如果我们真是采取放任的、无为而治的被动式的教育方式,必然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教育的污染。

一、培养规格不明晰

电大的具体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众说纷云:笼统说——专业技术人才;工具说——实用性专业技术人才;层次说——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填空说——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拾遗补缺。可见,对于电大的具体培养目标问题,一直缺乏科学的论证。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创办17年来,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招生对象、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电大类似培养规格等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作认真的分析论证,以指导电大的各项实际工作。

二、教学计划欠严谨

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育的常识。然而,电大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多个环节上多方面的原因必须对教学计划进行分解,这就使得原本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变得支离破碎。

由于培养目标的非确定性,课程设置及其构架关系不能得到应有的论证;

由于地方电大大量设置派生性专业,自行设置30%-40%的课程,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教学计划的有机整体性;

由于各届教学计划的变更,课程替代的情况越来越多(据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不完全统计,不能当届毕业而必须执行下一届教学计划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8%-10%),这又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完整、完备性。

总之,多方面的因素使得电大原本严格、严谨的教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变得“粗放”起来,构成了影响电大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教材质量不高,供求脱节

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以来,在教材建设、特别是在音像教材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从全面情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教材更新过快,一方面有利于吸收一些最新科研成果,但同时出现了粗制滥造的问题,印刷错误、编写体例不一的问题也时有发生;

教材之间的不配套,或重复、或脱节、或深度不一,一些专业的教材构不成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

文字、音像教材的严重脱节,不能配套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使得电大教育的特点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教材供应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教材编制过程中,存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电大的教材建设成为电大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四、教师水平偏低

广播电视大学普遍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条件差,学术气氛淡薄,加之专业设置变化较快,教师因课时不足缺少学术锻炼,所以,与普通高校相比,教学水平和学术业务水平较低。

电大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从一开始在配备(专业教师还是基础课教师)方向上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专业课教师来源少、课时不足,经常可能出现闲置轮空的现象。因此,大量引进专业教师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又不利于教师的培养提高;基础课教师来源比较广泛,教学工作量也相对比较饱满,重点建设基础课教师队伍,有利于电大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从社会人才市场的行情看,基础课的教师可以通过聘请的途径解决,而专业师资则很难找到。更由于电大教育的特殊性,由于电大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实际工作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是:电大所缺的教师正是社会上的紧缺人才,电大相对过剩的教师也正是社会上供大于求的。

这样,在许多地方电大,一方面,某些课程的师资相对过剩;另一方面,某些课程的师资严重不足,由此引发了师资管理、专业建设、教学教务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

五、考试信度有所下降

电大是以严格考试而著称的。但随着电大事业外延的发展,这种严格性正在逐步削弱,从而影响了考试的信度。

据了解,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考试、考务工作量大,一些地方电大采用分散考试、分别阅卷、各自登分核分的办法,弱化了考试的严肃性和严格性。这样,在县级电大、乃至乡镇教学班设考场,市级电大集中阅卷、省级电大进行成绩和学籍管理的漫长战线上,考试环节上原有的一些疏漏被放大了——考试、阅卷过程中的舞弊现象(非法的);阅卷宽严标准掌握的差异(合法而不合理的);阅卷登分过程中的技术性错误(合理的)。这足以影响到一场考试的真实性。

综观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历程,其发展初期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举措在于统一——全国电大实行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考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同时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形成了比较浓郁的地方特色。于是,作为地方高等学校的广播电视大学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开出课程。从而使得“集中统一”模式受到了冲击,而且全国的(统设)电视课大量下降。于是,“电大是否姓电”的问题被提出来,并引起了电大内外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中央电视台统一播课没有必要,地方电视台开出课程教育、经济效益低下,于是,一大批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从电视屏幕上、从电大课堂上消失了,广播电视课在教学总课时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一些市、县级电大在教学方式上已无异于普遍高校,但由于师资、设备、管理水平相对低下,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除此以外,影响电大教育质量的还包括一些软性因素,比如尚未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这要在更深的层面上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可控性与对策设想

考察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类因素是直接可控的;第二类因素是间接可控的;第三类因素是不可控的,因为学校改变其外部环境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建立广播电视大学的质量控制系统,主要是对第一类因素进行控制,从而调节内部机制,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论证制度

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在深入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电大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大讨论,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详细论证,对课程构架关系、交互效应状况进行分析,强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电大的培养目标要明晰,要突出电大特色,在“地方”性、“实用”性上下功夫做文章,努力推行“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双证制。对教学计划要加强规范管理,学习和借鉴普通高校的经验,吸收国外同类高校的先进成果,使之科学、完整、高效。真正形成广播电视大学“投资省、收效快、质量好”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建立社会共同办学体制。

广播电视大学是社会性、开放性很强的高等学校,但这种社会性还停留在低级水平上——仅仅是借助于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的一般性支持而办学,是一种外延的支持。电大就其实质而言还是一种国有国营、与社会经济联系比较松散的内向型的办学实体。所以,电大的改革必须从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入手,积极投身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基层电大可以挂靠大、中型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而把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地方电大可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对某些专业的普通专科学生实施18-24个月的专业教育,6-12个月的社会实践,6-12个月的专业学习、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

三、建立全国或地区电大之间的教师、干部交流机制

目前,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但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一方面是发展极不平衡,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各自较强的地方特色,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相互学习,形成优势互补,是推动整个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建立教师干部的交流制度,一方面可以促进交流,另一方面可以锻炼教师,同时还可以合理配置师资,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大的教师资源优势,可谓是一举多得。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现有教职员工50199人,其中专任教师22686人,(资料引自《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统计年鉴[1995]》)他们分布在各地各个专业,但由于地方电大对教师的拥有情况与其专业设置、实际需求情况不一定相吻合,这表明开展电大系统内的人才交流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能。所以,可以建立系统内教师、干部的短期交流制度,省校与省校之间、市校与市校之间、县校与县校相互交流教师、干部。以此促进电大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教材建设协调指导机构

长期以来,除一部分统设教材由中央电大编制以外,其余处在一种诸侯纷争的局面。虽然有地区性的教材建设协调机构,但由于缺乏权威性,其作用也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在教材编制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这严重影响了教材质量的提高。

应当明确,教材建设协调机构,不是利益再分配的权力机构,其职能是要协同全国电大做好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的编制工作,从而提高电大的教育质量。所以,教材建设的协调工作,不是把热线的、发行量大、经济效益高的教材统给中央电大或某个省级电大,不是搞平均主义。而要根据各地电大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的具体情况,坚持“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本着“以长线带短线,以热门带冷门”的精神,进行分工合作。从而调动全国电大系统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电大的教材建设和改革收到实效。

要树立一种全新的教材质量观。不惟深、不惟新,而要适度,能反映出大专水平;不求宽,不贪多,而能反映出专业特色;使得文字音像教材相配套,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协调,从而形成电大教材的有机整体。

五、健全和完善考试、阅卷工作规程

电大的考试往往是全国或全省性的,工作面广量大。因此,加强对考试工作的管理,健全完善考试工作规程显得尤为重要。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电大对试卷的出卷、印刷方面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但在批阅试卷时,保密工作方面就有很多漏洞;对考试成绩的统计、登分工作做得非常认真,而对试卷的分析工作做得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考试成了游离于教学之外的一个环节。所以,中央电大、省级电大要在组织好面上考试的同时,要集中组织若干门课程统一阅卷,并对市、县电大的考试阅卷工作进行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

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试卷分析制度,评价阅卷水平,考察教学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加强对教学的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六、建立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电大的教育质量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由电大系统组织、在电大系统内部开展评估工作,应该是各级电大、特别是中央和省级电大的一项常规工作。要注意不要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教学模式来要求电大,不要把办学条件的优劣当作评价电大的主要标准,更不能当作唯一标准。要努力征得政府部门的支持,把评估结果与教育投入、与招生指标等结合起来,增强评估工作的权威性,从而改变长期存在的内部评估不疼不痒、同是电大又各行其事的状况,创造一种勇攀高峰、力争上游的局面,使电大的教育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广播电视教育事业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建立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意味着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运行机制。对我们电大人来说,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她是与电大本体相伴相随而又发展变化的。当然也就是我们长期的任务。

标签:;  ;  ;  

影响电大教育质量的负面因素及对策_教学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