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龄积累分析_修正系数论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年龄堆积现象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年龄是刻画人口结构的最重要标志,年龄的变化是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年龄数据中出现的错误一般有两种:漏报和错报,即被调查人口的年龄数据不完整。漏报、错报中常见的形式是“年龄堆积”。“堆积”指以某一数字结尾的年龄或某一年龄的人口远远超过以其他数字结尾年龄或其附近年龄的人口,又称“年龄结”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数字偏好”即被调查人倾向于以0或5的数字结尾。数字偏好往往出于年龄概念不清,人们对自己年龄的认识是极不准确的。这种模糊性是被调查人在报告自己年龄时选择某一个最熟悉的数字结尾,0或5是最自然的选择。

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更为严重,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查瑞传教授等人对1990年新疆的年龄堆积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转眼第五次人口普查已经过了数年,但对2000年及以后新疆年龄堆积现象的进一步跟踪研究却没有看到。文章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对2000年及以后新疆年龄堆积现象进行后续研究,以期得到更多有益的结论。

由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分性别年龄数据作出2000年新疆人口年龄分布曲线(图1)。由图1发现,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年龄堆积问题。即对于0和5数字结尾的年龄的人数明显多于其他数字(尤其是相邻数字)。

图1 2000年新疆人口年龄分布曲线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2.文献回顾

针对新疆年龄堆积现象的研究主要有对数据本身质量的研究和对造成年龄堆积现象的原因的解释等不同的研究结果。对数据质量本身进行研究的并不多,主要是查瑞传等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的“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分析”(人口研究,1993年第4期)、“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堆积原因的初步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1期)和“对新疆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与分析”(人口研究,1994年第4期)以及秦江梅等运用几次大的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进行的“新疆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研究”。

2.1对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程度的度量

查瑞传和乔晓春用年龄偏好指数、惠普尔指数和迈耶尔指数对新疆1990年总人口和分民族的年龄堆积现象进行了衡量。分析结果表明占新疆总人口40%以上的维吾尔族的年龄堆积现象特别严重,汉族则不明显。

秦江梅在运用迈耶尔指数和拟合优度检验对新疆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研究中,对新疆全区人口和生产建设兵团人口的年龄偏好进行了检验。

2.2对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发生原因的解释

在对年龄误报原因的解释中查瑞传等老师从教育、政策法规、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认为教育程度高、政策法规执行的好、经济水平高,年龄堆积现象就相对较轻,城市地区比乡村地区堆积现象轻,汉族比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轻,维吾尔族敬老的风俗习惯也对年龄堆积有正面影响。

2.3对新疆人口年龄堆积数据的修正

查瑞传等采用两种常用的修正方法喀拉普一金方法(Karup-King Method)和哥拉比方法(Grabill Method)对维吾尔族男、女性人口分别进行修匀,修正年龄区间为15-99岁,修正后的男女总数都与原人口数相同,修正前后的总人口数也没有变。修正值发生在15-99岁之间,并相互抵消。

3.2000年新疆年龄堆积程度的衡量

由图1可以直观感知新疆省有明显的年龄堆积现象,但是具体堆积程度尚无法确定,所以下面我们用不同的指数对新疆的年龄堆积现象进行衡量。

3.1年龄偏好指数IAP

年龄偏好指数的特点是简单方便,并且可以衡量单岁的年龄堆积,缺点是只适用于年龄结构稳定或线性的人口。如果年龄偏好指数越接近100,则认为不存在年龄偏好,如果大于110,则存在年龄偏好,越大偏好程度越严重。由于一般的年龄偏好主要存在于“0”岁组和“5”岁组,所以我们主要考察这两类。

由下面的年龄偏好指数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可得

表1结果:

可以看出,整10岁的年龄堆积现象随着年龄的偏大逐渐升高,在90岁达到最高点230.0;另外对数字5的偏好没有对数字0的偏好重。

3.2惠普尔指数(WI)

惠普尔指数避免了年龄偏好指数由于年龄结构变动而产生的偏差问题。其衡量标准是,如果WI<110,则不存在年龄堆积;如果110<WI<130,说明存在年龄偏好,但可以接受;如果WI≥130,说明数据不可接受。

根据惠普尔指数计算公式

计算得出2000年新疆男性惠普尔指数是125.6,女性惠普尔指数是131.1,总人口的惠普尔指数是128.3。因此说明新疆总人口存在明显的年龄偏好现象,但可以接受。

3.3联合国综合指数

前面两种方法都是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准确性检验,实际在人口普查登记中还存在性别结构的准确性问题。为了综合的考察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准确性,需要用到联合国综合指数。

新疆2000年人口普查联合国指数=3×性别比相邻组之差平均值+男性年龄比离差平均值+女性年龄比离差平均值=3×5.20+10.33+9.14=35.07

当联合国综合性指数小于20时,说明资料是准确的;20-40为资料不够准确,但可以接受;大于40说明资料非常不准确,不可接受。

新疆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联合国综合性指数为35.07,说明数据不够准确,但基本可以接受。当然这其中也有新疆性别比本身存在偏差的原因。

4.新疆年龄堆积的原因分析

年龄堆积产生的原因很多,如民族因素、教育因素、队列因素、时期因素等。文章主要从以下四点对新疆年龄堆积的原因进行考察:

4.1民族因素

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其年龄堆积会有较大不同。而维吾尔族的年龄堆积问题对新疆总人口的年龄堆积起了决定作用。

2000年维吾尔族总人口834.56万,占新疆总人口的45.21%,由表4可知,维吾尔族的年龄堆积现象非常严重,而维吾尔族以外的人口惠普尔指数低于110,基本正常(其中汉族总人口749.77万,占总人口40.62%,没有年龄堆积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维吾尔族的年龄堆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龄堆积的主要拉动因素。

4.2教育因素

分析教育因素对年龄堆积的影响,可以通过对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口整体的年龄误报率来考察,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年龄的概念越清楚,年龄申报的误差率就越小。因此可以认为,教育水平越高,其整体年龄堆积程度越轻,二者呈反比关系。但是考察不同时期教育水平对年龄堆积的影响却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如40年),因为教育主要面向年轻人,而发生年龄堆积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如果排除年龄不同的影响,考察同期的不同教育队列的人口,则需要不同教育水平人口的年龄误报率数据。

由表4可以看出,新疆2000年每十万人中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数比1990年多了将近3倍,而高中和中专人数也有明显增加。由此可以预期,长远来看新疆总体人口年龄偏好会由平均教育年限的提高而减轻。

4.3队列因素

假设同批人一生的年龄偏好不变,但不同队列人的年龄偏好不同,老一代的(1970年及以前)相比年轻一代更偏好。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现有的年轻一代不再钟情于年龄偏好。在这一假设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人口在21世纪70年代左右将基本不再有年龄偏好现象(不同队列的年龄偏好会变,剔除了时期因素的影响)。

4.4时期因素

假设同批人一生的年龄偏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而不同队列人的年龄偏好一样(老一代和年轻一代没有差别)。在这一假设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人口的年龄偏好现象不会有大的变动,而会长期存在(同一队列不同时期会变,剔除了队列因素的影响)。下面具体考察后两个因素。

5.新疆年龄堆积不同时期的比较

5.1“队列因素”的比较——剔除时期因素的影响

由表6知,1982年新疆惠普尔指数总体为131.1,女性为137.52,均高于1990和2000年的值。说明1982年到2000年新疆省的年龄偏好现象正在减弱。这部分印证了我们的假设,即随着社会发展和年轻一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新疆省的年龄偏好现象在逐步减弱。

但是比较1990年和2000年,可以看出新疆总

图2 1990年和2000年新疆维吾尔族年龄偏好指数对比

资料来源:李建新,乔晓春.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研究人口研究,199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人口的年龄偏好有增强的趋势(见表6,图2)。说明“队列因素”对新疆年龄堆积的影响并不确定。

5.2“时期因素”的比较——剔除队列因素的影响

笔者把1990年的各年龄段顺延十年,由此得到对应2000年对应队列的人口,然后比较同一队列人口在不同时期的年龄偏好指数(见图3)。

由表7可知,随着年龄的增大,各个年龄段的同批人的年龄偏好都会增加。年龄越大,十年后增加的比例越大。1990年时报为80岁的同一批人的2000年的年龄偏好比例增加了40%。说明时期因素对新疆年龄堆积的影响非常明显。

不同性别的人口年龄堆积程度也会不同,由图3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女性明显比男性有更大的年龄堆积,并且2000年二者的差距并没有比1990年缩小。相比而言,女性人口的年龄堆积随年龄增长波动幅度比男性更大。

6.新疆年龄堆积数据的修正

图3 新疆维吾尔族1990年和2000年分性别的年龄偏好指数

资料来源:李建新,乔晓春.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研究.人口研究,199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如果年龄堆积现象比较严重,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正。虽然新疆总人口的年龄偏好程度基本可以接受,但是由于新疆的年龄堆积主要由维吾尔族导致,维吾尔族的年龄堆积就比较严重,所以需要对其进行修正。

修正的方法有很多,有“局部修正”和整体的“修匀和内插”,内插法是指:已知一人口数据中存在某个年龄堆积的现象,便可以把单岁年龄组人口集组,新的年龄组将以该年龄为中值,由于“堆积”现象在组内得到抵消,集组后的年龄分布便呈现平滑趋势,这是一种修匀过程,然后再用内插法求出修正后的单岁年龄组人数,这是内插法在修正数据中最为经常的用法。

下面用内插法中的喀拉普-金方法分别对新疆维吾尔族2000年男女人口分别进行修正,然后加总得总人口的修正数据。以维吾尔族男性为例简单说明如下。

第一步,对单岁组进行集组,集成五岁组(表8)。

第二步,运用公式和喀拉普-金乘数中的对应系数进行单岁的修正。例如,18岁的修正公式是0.064*(535405)+0.152*(443539)-0.016*(386552)=95499,19岁的修正公式是0.008*(535405)+0.224*(443539)-0.032*(386552)=91266。

第三步,把修正后的数据内插回原数据中。

以上结果就是内插修正后的2000年新疆维吾尔族男性人口数数据,修正范围是18岁~92岁。女性人口数据修正过程与此类似,维吾尔族总人口的修正数据为男性修正数据与女性修正数据之和。图4为新疆维吾尔族2000年男性和女性人口修正前后对比。

图4 新疆2000年维吾尔族分性别人口修正前后对比

资料来源:新疆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如图4所示,修正之后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曲线相对较为平滑,计算修正后总人口的惠普尔指数为103.05,说明基本不再有任何年龄堆积现象,修正的质量比较高。修正后的新疆人口的最后结果,是将修正后的维吾尔族人口加入不含维族人口的新疆人口得到的(见图5)。

图5 新疆2000年维吾尔族人口和总人口修正前后对比(18岁-92岁)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表10 列出了新疆维吾尔族人口逢“0”,逢“5”年龄的修正值(即原各个年龄人口数与修正后的该年龄人口数之差)占该年龄原人口数的百分比。从绝对数上看修正值最大的是50岁,达79388人。逢“5”的年龄以45岁为最(和四普相同,见乔晓春,1994),修正值达56895人。

由表10可以看出,新疆维吾尔族人口逢“0”和逢“5”年龄的修正比例有以下规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其中60岁以后逢“0”的修正比例又比相邻逢“5”年龄的修正比例大。当然,修匀数据的原则是“尽量不变动原始数据,在根据充分时才修正,修正范围也要尽可能小”。所以一般在数据修正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这几条原则。

标签:;  

200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龄积累分析_修正系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