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领导核心理论与群众密切联系_密切联系群众论文

三代领导核心理论与群众密切联系_密切联系群众论文

三代领导核心论密切联系群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代论文,领导核心论文,密切联系群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党一贯重视密切联系群众,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到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再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同志,对执政党要密切联系群众作了较全面较深刻的论述,形成了较系统的党群关系理论。学习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对执政党要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论述,对于当前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

党群关系是执政党建设过程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不同的政党对党群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我党始终认为,党群关系问题是决定党和国家盛衰兴亡的根本问题,所以,我党建立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标志。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1094页。)其他任何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政党都不能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它们都把人民群众当成实现自己政治利益的工具。当它们的利益还没有实现时,能暂时联系人民群众;一旦自己的利益实现了,就会置人民群众于不顾,疏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所以,革命前后,夺取政权前后,其他政党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而中国共产党则不一样,它“不是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218页。)无论是夺取政权前还是执政后都是这样。这是由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我党先进性、革命性、彻底性的体现。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在建国前后指出: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们党所得到的巨大胜利,哪一项不是执行群众路线的结果?”(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219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都是我党依靠群众取得的。面对我们要完成的艰巨任务,邓小平还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42页。)脱离群众,必然丧失力量的源泉,就会遭到失败。

密切联系群众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从根本上讲,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是江泽民同志讲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江泽民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显然,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讲政治的表现,脱离群众就是不讲政治的表现。邓小平曾讲过,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最大的政治。在这里,邓小平与江泽民同志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千头万绪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在全体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无疑是最大的政治,是人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集中体现。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又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否则,就会落空。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政治问题。这正是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讲政治思想的一个巨大发展。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使我们对执政党要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认识得更深了。我们应该教育全体党员和干部,把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进一步发挥好、坚持好。

(二)

执政党怎样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呢?根据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论述,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1096页。)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257页。)由此可见,离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有悖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就走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在新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强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在十五大报告里,他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之,强化执政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为重要和迫切。只有党员和干部有了公仆意识,有了奉献精神,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同群众的鱼水关系。

第二,必须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历史经验表明,密切联系群众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是不行的。毛泽东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要求党员和干部经常深入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并且以身作则,定期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为全党作出了表率,这是我党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原因。邓小平在总结“文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分强调要建立一系列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他认为,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只有建立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制度、群众监督党员和干部制度等,才能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群关系。邓小平还主张把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考察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依据。1990年3月,江泽民同志主持和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要求积极拓宽党同群众联系的途径,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这个决定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全面解决密切联系群众问题的文件,是江泽民同志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必须切实关心群众疾苦。执政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必须把关心群众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为人民服务就成为空话。1934年1月,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毛泽东在当时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就是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开始的,从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要着手的。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27页。)他曾经主动要求给教育、科技部门同志当后勤部长,为他们排忧解难,并且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十五大报告里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员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党的总书记,他带头访贫问苦,体察民情,心系部分困难企业职工和农村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我党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一系列论述,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只有通过做过细的、实实在在的工作,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第四,必须同党内各种违纪现象、腐败现象作斗争。执政党要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有一个好的党风。为此,正确开展同党内各种违纪现象、腐败现象的斗争,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克服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不关心群众利益,不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从而严重脱离群众。由于脱离群众,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结果对革命和建设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毛泽东多次批评“脱离群众”、“压群众”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党内滋长了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以权谋私等现象,损害了党群关系。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采取正确的群众工作方法反对官僚主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反对腐败;反腐败要真抓实干,不能手软等,为党风的根本好转作出了重要贡献。江泽民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看成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突破口,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号召全党一定要结合新的实践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党的光辉形象。

(三)

综上所述,我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为了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路线上加以确立,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从规定上加以明确,从措施上加以保证。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同志,对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许多论述,对贯彻执行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使我党党群关系理论不断系统化,党群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们既论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指出了严重脱离群众的危害性;既明确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准则,又强调密切联系群众要有制度保障;既从宏观上明确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要求,又从微观上提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举措;既重视如何密切联系群众理论的研究,又重视密切联系群众实践的落实,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十三届三中全会指出:“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也带来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危险,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使我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  ;  ;  

三代领导核心理论与群众密切联系_密切联系群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