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网络“道德绑架”论文

消解网络“道德绑架”

滕 祥

【摘要】 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绑架”容易使网民产生“锄强扶弱”的不理性观念,导致片面、极化现象的产生,使人们为逐利动机所干扰。对此,我们要完善互联网监督管理机制,加快构筑互联网媒介相互配合、传统新闻机构与网络媒体彼此互动的良好格局。

【关键词】 网络舆论 道德绑架 网络传播

“道德绑架”是近年来互联网中屡屡出现的一个热门词。打着“道德正义”的旗帜来掩饰舆论绑架之实,是故意用所谓的善恶评价等软约束力来限制当事人发声的一种不良行为。这也意味着“道德绑架”带有强迫性和要挟性的双重特点,它以道德砝码扰乱舆论,进而达到出名、打击对手等一系列目的。

从上世纪末开始,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就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焦点之一,《京都议定书》更是将碳排放直接与环境成本挂钩,然而由于受限于数据和技术手段,排放数据的量化在采集度、合理性和可靠性一直受到挑战,除了在如能源、钢铁等少数固定排放源行业外,碳排放的量化一直无法实现,导致相关政策无法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的困境。交通,尤其是道路交通,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排放源之一,也是石油能源的主要消耗方,更是几乎所有实体经济产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常规的排放统计方法,由于与实际行驶工况脱节,不但在结果上有着很大失真度,更因为缺乏认证数据真实性的手段导致了没有办法被政策和行政手段制约。

进入新媒体时代,舆论传播趋于虚拟性、隐秘性,且信息来源不易追踪、信息传播速度快、不受地域限制,这也让一些人在付出极小代价的情况下,能够很快将不良信息扩散出去。在这场虚拟空间的舆论狂欢中,恶搞新闻、人肉搜索、语言暴力屡见不鲜,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综合来看,网络传播中的“道德绑架”具有公开性、伪善性、强迫性、软暴力性等四个基本特点。

孙子在后文中提出“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他认为在战争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集中优势火力,针对对方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击。因此在战争中应当着眼于全局,审时度势,通过调动、牵制敌人,科学的部署自身力量,分散对方的兵力,集中自己的兵力,造成局部的以众击寡的态势。在这里,合众并不是单纯数量的集中,更重要的是质量的集中;不是兵力兵器的集中,而是战斗力的凝聚;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善于调度,在短时间内形成优势。在战场上,形势往往瞬息万变,战机抓不住,弱势就会得到支援而成为强势。所以应当抓住战机,一击致命。

部分网民缺乏独立判断和理性分析的能力、一些互联网从业者基本素养不高,是网络舆论“道德绑架”现象产生的根源

第一,从网络传播的受众角度来看,当前有一部分网民缺乏独立判断和理性分析的能力,他们或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而缺乏理性,或过度追随互联网娱乐化潮流而判断力缺失。因此,在某些舆论话题发动者的道德评判煽动下,即便在新闻事件本身信息模糊、事件不确定的情况下,这些参与者还是会不加思考地按照自以为对的道德标准随意评判他人。这些网络言论往往打着“道德正义”的旗号宣泄自己的偏执情绪,并最终转向了窥视当事人隐私、质疑当事人社会身份的话题上来。

其一,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绑架”容易使网民产生“锄强扶弱”的不理性观念,以及“强者就是错,弱者就是对”的盲从心理。例如,当一些地方遭遇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需要募捐时,公众便会将目光投向捐助迟缓或捐助金额较少的一些社会名人身上,在网络平台中对其进行指责与言语攻击。诸如此类的网络热点及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某些网民的“窥视欲”和“仇富心理”,容易引发舆论风暴。

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绑架”容易使网民产生“锄强扶弱”的不理性观念,导致片面、极化现象的产生,使人们为逐利动机所干扰

第二,从互联网传播媒介来看,一些互联网从业者的基本素养不高,不能及时甄别和取舍新闻话题、核实新闻内容,导致信息传递失真。此外,还有一些网民一味追求舆论的话题性、轰动性、娱乐性,对“道德绑架”的舆情事件抱着一种看客心态和纵容态度。在越来越多“道德绑架”者的参与下,占据优势的一方声浪排山倒海,而劣势的一方则会变得愈来愈沉默。在后真相时代,如果网络媒体盲目地追求热点与时效,就容易导致报道内容不够全面、失去真实性。

二是通过网络实名制手段完善互联网治理机制,落实网络舆论传播的受众责任与追踪机制,构建有效的网络舆论监管体系。这不仅能有效避免互联网传播中的隐匿性、随意性、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还能维护网络秩序,从而进一步增强舆论传播者的责任意识,有效引导、规范其道德与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这一职业的角色定位已经不再是一种全职职业。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分享给别人。教师这一角色也从传统的“黑板+讲台”走向了屏幕,开始了多元化发展。电脑和互联网正在逐渐取代过去的黑板和粉笔,教师不再是教育资源的垄断者,照本宣科的讲课方式逐渐被淘汰,各种网络课程、名师在线等互联网教育对传统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现代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外,还必须要具备MOOC制作、PPT演示、信息搜索、应用教学软件等信息处理能力,这些无不使传统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健全网络媒体及传播平台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使传播者从更专业、更具新闻道德的视角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客观公正地引导公众进行价值评判,避免一些人为追求轰动效应及网络流量而故意制造舆论话题,防止网络媒体成为“道德绑架”及网络暴力的推波助澜者。另外,我国相关新闻职能部门也要完善监控追踪技术与监管追查机制,从而有效防控防范网络“道德绑架”现象,追查惩治网络暴力行为。

完善互联网监督管理机制,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三是对于因“道德绑架”产生的网络暴力及其对当事者产生的伤害,有关部门应予以严格规范和惩治。2016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通过,填补了我国综合性网络信息安全法律的空白。在我国互联网及未来5G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我们应加大互联网法律宣传力度,进一步以法律手段进行规范引导、有效制约,避免网络舆论传播中的“道德绑架”及软暴力行为。

其三,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绑架”容易使民众受到利益驱使,为逐利动机所干扰。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收割网络流量,一些自媒体会刻意制造富有争议性的话题,以获得更多收益。例如,一些网络媒体为博取网民关注,故意炮制不实新闻,甚至毫无底线、毫无原则地爆料他人隐私。一些媒体以这种方式挖掘所谓的新闻线索,提高收益,忽视了客观公正的原则,使事件向反面、负面的方向发展。

其二,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绑架”容易导致片面、极化现象的产生。在舆论场中,一些较为偏激、片面的思想观念往往拥有一定的市场,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网民的关注,最终形成极端意识。例如,一些群众受不良网络信息蛊惑,从线上声讨发展到线下行动,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网络中的“道德绑架”现象,我们应当思考: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如何甄别信息的真伪?如何不被负面信息所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舆论阵地的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全面性,还要注重对网络舆论传播的价值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完善互联网监督管理机制,引导网络舆论健康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加快构筑互联网媒介相互配合、传统新闻机构与网络媒体彼此互动的良好格局

由于商业门户网站属于二类资质网站,没有采访权,一些网络自媒体只能跟进其他权威媒体的新闻信息,这样一来,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就得不到保证。因此,新闻事件报道稍有不慎,就容易被一些自媒体曲解原意、乱扣帽子,特别是一些新闻人物的过失行为也会被人为地放大,扣上“道德沦丧”的帽子,造成网络“道德绑架”。

本文就临床药师对1例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通过药学门诊咨询,使抗凝指标偏低得以归正的案例,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抗凝药物监护的方法,为同仁开展药学服务提供参考。

对此,我们一是需要一级网站及新闻机构、社会主流媒体相互配合,及时应对互联网舆情风险,并对相关事件进行多方位调查追踪、跟进报道,多角度、立体式地引导网络舆论走向,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要构建更加开放的网络平台,畅通沟通渠道,给予民众充分阐述事件、表达看法的空间与时间,让互联网媒体及受众都能够清晰审视事件的本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当前,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在舆情事件的处理上,我们不能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面对网络“道德绑架”,我们要做好舆情引导,给予网民充分表达观点和交流沟通的机会,以减少矛盾冲突,澄清谬误。网络管理要更多地体现在疏导方面而不是强制方面,封号、限网等强制手段反而会导致网络矛盾的升级,对网络舆情的疏导有害而无益。我们要充分彰显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让网民更加理性地看待事实真相,不让网络成为“道德绑架”的温床。

【参考文献】

①《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国政府网,2014年2月27日。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妍卓 美编/史航

标签:;  ;  ;  ;  

消解网络“道德绑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