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_自由贸易区论文

全球化与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_自由贸易区论文

全球化与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区域经济论文,化与论文,全球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可以说,它与经济全球化并驾齐驱,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中东地区尽管在当今世界的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这三大经济圈中还处于边缘和外围,但是,该地区特殊的经济、政治和地缘区位优势,使其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日益加快,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中东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发展层面上,即:海湾阿拉伯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合会”)的建立与发展;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中东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中东与欧盟的区域经济合作;“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海合会的建立与发展

1981年5月25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6个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元首在阿联酋举行会议,宣布成立海合会。根据会议章程确定的该委员会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在各个领域内的协调、合作和一体化,以实现它们的统一;加强和密切成员国人民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推动六国发展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建立科研中心,兴建联合项目,鼓励私营企业间的经贸合作。②

海合会成立后,每年轮流在六国首都召开首脑会议(1999年后改为每年召开两次首脑会议),至2003年12月共举行了24次首脑会议。会议主要商讨六国和海湾、中东地区面临的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和军事等重大问题,以便做到互通情况、协调立场、共商对策和联合行动。六国的外交、国防、内政、石油和财经等大臣(部长)也定期或根据需要召开会议。自1999年起每年在首脑会议之间还召开一次非正式首脑磋商会议,迄2002年5月已召开4次。③

自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当时海湾和中东地区的政治形势使然,海合会在经济合作方面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9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较大改变。1991年海合会第12届首脑会议通过了成立海合会支持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署的决议。1992年海合会第13届首脑会议达成“为了共同的目标,要加强成员国的合作进程”的共识。④ 1994年海合会财政部长会议决定在成员国批发商之间开展自由贸易。1995年海合会第16届首脑会议同意海湾六国公民可以跨国经商,并批准了在六国间建立电力联盟的决议。1997年海合会第18届首脑会议决定在政治、安全、军事、经济、社会和法律等6个方面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海湾国家之间的合作。

1999年11月,海合会第20届首脑会议就建立海合会关税同盟达成了共识,决定于2005年3月1日起实行统一税制,其中食品和医药等重要的工农业产品免税,一般生活必需品的关税为5.5%,奢侈品,包括黄金和电子产品等消费品的关税确定为7.5%。⑤ 会议还围绕当前国际经济和石油市场的形势及海合会国家的对策,就进一步推进海合会经济与军事一体化进程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2002年12月,海合会第23届首脑会议通过了关于启动关税联盟的《多哈宣言》。宣布从2003年1月1日起海湾六国开始实行5%的统一关税,在2007年前完成建立海湾共同市场的各项准备工作;会议通过了六国《统一石油战略》和《石油产品应急计划》。⑥

2002年12月29日,海合会重新签订了《统一经济协定》,以取代1981年11月的《统一经济协定》,并于2003年1月1日起生效。海合会新的《统一经济协定》共9章33条,规定将海合会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换置于最迟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关税同盟之内,对外执行统一的关税、统一的制度和措施,在一个入境海关征收统一的关税,商品在海合会国家之间转运时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包括实施生物检疫检验制度、禁止和限制进口商品的规定。对海合会任何成员国的产品视同本国产品。⑦ 与此同时,关于建立海湾国家关税同盟的法令也正式签署。该法令规定对从海合会关税同盟之外国家进口的商品提高关税达5%,同时包括免税商品清单。该法令于2003年1月1日起生效。

2003年3月,海湾货币联盟委员会在多哈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于2010年前实现海湾货币统一的问题。计划海湾国家将制定统一货币规则,并于2010年开始发行统一货币。⑧ 目前海湾国家对统一货币的名称尚有分歧,有的国家主张统一货币的名称为“第纳尔”;有的国家主张用“里亚尔”名称;还有的国家则提出用“迪拉姆”名称。总之,大多数国家是想用本国货币名称作为未来统一货币的名称。为此,也有人主张按照欧元的方式使用“哈里吉”的名称(“哈里吉”在阿拉伯语中即“海湾”之意)。⑨

海合会成员国位于海湾沿岸,地缘位置相近,居民之间亲缘关系悠久,六国居民又信仰同一种宗教(伊斯兰教),各国的消费水平也相差不多,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类似,均以石油工业为主导,有相同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⑩ 这就为它们建立地区性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合会在迈向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海合会六国的关税同盟已经开始运作,并向货币联盟和经济一体化方向推进。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统一货币、共同协调发展规划、石油政策、工业活动、劳动力及相关立法、法律法规和共同市场等方面。(11) 当然,这一阶段海合会的任务还很艰巨,且会面临各种挑战,但从发展趋势看,前景比较乐观。

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

关于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议下,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外约旦(12)、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等七国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宣告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以下简称“阿盟”)(13)。其宪章宗旨之一是要实现阿盟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贸易交换、海关、货币和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密切合作,还包括铁路、公路、民航、海运和邮电相互联网。1950年4月13日阿盟通过了《阿盟成员国共同防御和经济合作条约》。条约对阿盟宪章作了补充,重申保证在发展它们经济和开发天然资源方面进行合作;便利它们各自的农业和工业产品的交换;并普遍地组织与协调它们的经济活动和缔结必要的阿拉伯国家间的协定。(14) 阿盟宪章和合作条约构成了20世纪50~60年代阿拉伯国家经济协调合作,主要是贸易、货币、投资和劳务合作的法律框架与基础。

阿盟成立后,为了促进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组织机构。较重要的有:1964年8月成立的阿拉伯经济统一理事会(CAEU),总秘书处设在约旦首都安曼,其主要负责推动所有阿盟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同年,该理事会颁布决议,成立阿拉伯共同市场,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利比亚、苏丹、也门、黎巴嫩和毛里塔尼亚先后加入。1968年1月,阿拉伯产油国成立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总部设在科威特。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各国的石油权益,推动产油国经济的发展。1968年5月成立的阿拉伯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会(AFESD),总部设在科威特。基金会的宗旨是,协调阿拉伯国家的财政资源,通过贷款等措施促进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977年2月,阿盟成立了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AMF),会址设在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基金组织的宗旨是发展阿拉伯资本市场,解决成员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阿盟签署的协议或协定大部分是出于当时政治方面考虑达成的,因此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取得的进展不大。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浪潮的高涨,加之1995年关贸总协定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大促进了阿拉伯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步伐。1995年,阿盟经济社会理事会第56次会议呼吁阿拉伯国家先在双边基础上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然后再扩大到所有阿拉伯国家。1996年6月23日在开罗召开的阿拉伯首脑会议决定责成阿盟经社理事会负责加强阿拉伯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997年2月19日,阿盟经社理事会通过了第1317号决议,即《建立阿拉伯自由贸易区的实施纲领》。纲领自颁布之日起一个月后生效,关税减让自1998年1月1日起每年削减10%,在十年内达到阿拉伯国家间最低限度(零关税)的贸易自由交换;阿拉伯成员国也可以单方、双边或在多边框架内在规定期限前实现自由贸易,或相互提供超过《实施纲领》规定的优惠。(15) 也就是说,最迟到2007年12月31日,协议包括的商品种类进入签字国将实行零关税。协议还鼓励阿拉伯国家通过达成双边协议加速这一进程。

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正式宣布成立是在34个阿拉伯商会、农业协会和工业协会于1997年召开的开罗会议上。最初签字国包括巴林、埃及、伊拉克、约旦、利比亚、摩洛哥、阿曼、叙利亚和也门。到目前,除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和吉布提外,所有阿拉伯国家均签署了该协定。与此同时,埃及、叙利亚、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黎巴嫩、约旦、伊拉克和6个海湾国家已经开始执行降税计划,这些国家间的贸易占全部阿拉伯国家间贸易的90%以上,它们的对外贸易也占阿拉伯国家对外贸易的90%以上。(16) 1998年,埃及与突尼斯、摩洛哥、黎巴嫩、利比亚、科威特和沙特也先后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议,逐步降低除部分工业品外其他产品的关税,直至2007年全部取消。其中埃及和约旦已达成到2005年实现零关税的协议,埃及还与叙利亚、也门和巴林进行了谈判,并签署相应的协议。这些协议大多规定在5年内将关税降至零。这个速度大大快于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规定的时限,从而使该贸易区有望早日实现。

中东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西亚国家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当时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为了发展三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就提出建立经济合作组织的想法,并为此开展了工作。1985年,该组织正式定名为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ECO )”。其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有效合作,增进地区的经济发展。1992年,除了上述三国外,阿富汗、阿塞拜疆,以及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地区5个独联体国家也成为该组织正式成员国,从而使该组织发展到目前的10个成员国。其总面积为700万平方公里,人口3.5亿。(17)

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地区性经合组织,各成员国具有相近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共同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由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多为发展中国家,且地处内陆,无出海口,缺少与区域外更广阔世界的经济联系,于是,成员国先是以扩大自身优势产品出口并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重点,而后又转向了实现区域范围的贸易便利化,如实施了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简化贸易通关手续,加强各国海关的通关能力(包括过境贸易通关、海关监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措施。

中西亚经合组织发展为十个国家以后,进一步加强了组织内部的经贸往来和对地区事务的关注,该组织内部还签署了一系列相互间开展经济合作的文件,合作范围涉及贸易、金融、运输和基础设施、能源、旅游、农业和禁毒等多个领域,并制订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时间表。各国领导人会议和各国的经济、贸易、外交部长会议也频繁召开,并为此专门签署了中西亚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框架协议。协议规定尽快签署正式的贸易协定,各成员国应限期降低关税水平,逐渐取消非关税壁垒。1995年3月,在伊斯兰堡召开的经合组织第三届首脑会议上,决定成立4个职能机构:贸易开发银行、联合再保险公司、联合航空公司和联合海运公司。会后,伊朗同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过境贸易协定》,除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外,其他国家还签署了《过境运输框架协议》。

为保障贸易便利化的实施,经合组织还把在该地区形成统一的公路、铁路和空中运输网络作为近中期重点合作的目标。为此,在1993年就签署了关于发展成员国之间运输合作的《阿拉木图计划》,该计划旨在保证中亚地区各内陆国家的物流最终能够畅通无阻地通过其他成员国领土过境、并顺利到达出海口。为此,该计划将解决以下几条公路和铁路运输路线的无障碍通过确定为合作的重点,即包括经伊朗到海湾,经巴基斯坦到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经土耳其到黑海和地中海的公路与铁路运输线。目前,这一计划的第一阶段目标,即各成员国公路联网已基本实现。但第二阶段计划,即改善路况、完善沿路技术设施的工作尚未付诸实施。

1995年8月,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六国总统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了第三次会晤。期间六国元首不仅讨论了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合作问题,还讨论了实现地区和平及安全问题。会晤结束时签署了《比什凯克宣言》。2002年10月,中西亚经合组织十国领导人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召开了第七届成员国首脑会议,会议结束时发表的《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十国领导人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地区各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贸易和投资、运输和电信,以及能源、矿业、环境、农业、工业和毒品控制等领域的合作。十国领导人对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同伊朗和土耳其之间开通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客运表示欢迎,希望这将促进地区旅游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中西亚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诸多共同利益,加之具有共同的宗教和历史文化传统,所以,开展双方的经济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如伊朗的石油、天然气和资金,土耳其的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中亚国家蕴涵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技术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力资源等,均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综合优势,从而提高区域经济整体水平。这也是中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中西亚经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还比较松散,与当前世界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强劲势头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中东与欧盟的区域经济合作

中东与欧盟在地缘上紧密相连。尤其是中东沿地中海的地区与欧洲南部的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希腊等国隔海相望。从经济上讲,中东和欧洲的互补性很强,中东是欧盟能源的重要供应地,欧盟约1/3的天然气和1/4的石油靠从中东进口。欧洲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甚至超过美国,且这种依赖程度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继续加深。(18) 中东国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如棉花等,也是欧洲工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方法则是中东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双方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双赢”的意义。

海合会与欧盟的经济合作,是中东与欧盟开展经济合作的重要举措。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合会就与欧洲共同体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及前景进行了广泛磋商。1990年1月,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开始生效, 协议规定双方合作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制度性的结构加强双方合作;扩大双方的经济和技术合作;推动海合会成员国多样化经济的发展,并发挥这些国家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中的作用。该协议是海合会与欧洲共同体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框架基础。

欧盟成立后,海合会与欧盟进一步开展合作。1995年,欧盟在《巴塞罗那宣言》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自由贸易谈判是海合会与欧盟合作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协商后,海合会从1998年开始加快了统一关税的步伐,且于2001年建立了关税联盟。海湾国家还在积极争取欧盟取消征收能源税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理事会已经同意与海合会谈判一项新的贸易协议,并将提出一份协议草案作为恢复自由贸易谈判的基础。(19) 这表明海合会和欧洲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希望与机会明显增加。目前,双方经济合作的范围已包括能源、环境、工业、标准化、关税、人力资源和投资等多个领域。通过合作,海湾国家获得欧盟的技术转让,促进经济的多样化发展。欧盟也有效地保障了自己的能源基地,双方在形成一种内在的真正融合。(20)

“巴塞罗那进程”的启动,是中东与欧盟开展经济合作的另一重要措施。1995年11月底,首届欧盟—地中海南岸国家部长级会议在巴塞罗那举行,会议提出了《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计划》,亦称“巴塞罗那进程”。其目的是通过政治和安全对话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通过经济和财政合作逐步争取在2010年前建立欧盟与地中海南岸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以及通过加强各国社会、文化和人员的交流,促进欧盟和地中海国家间的全面合作。

“巴塞罗那进程”启动后,欧盟—地中海南岸国家已经举行7次外长会议、2届议会大会和1次国家首脑会议。2005年11月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一届欧盟—地中海南岸国家首脑会议上,就反恐、移民、维护地区和平、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改革、欧盟援助,以及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磋商。大会通过的《五年行动计划》规定,在政治领域,努力争取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达成和平协议,努力确保地中海南岸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地中海南岸国家逐步实行政治多元化;在经济领域,欧盟与地中海南岸国家将逐步实现农产品和服务业贸易自由化,力争在2010年前建立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在文化教育方面,力争在2010年前将地中海南岸国家的文盲率减少到目前的一半。

目前,欧盟同其“巴塞罗那进程”所有伙伴已完成联系国协议的签署工作,参与“巴塞罗那进程”的有欧盟25国和地中海南岸的埃及、摩洛哥、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阿尔及利亚、黎巴嫩、叙利亚、突尼斯、土耳其,总人口为7.5亿,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欧元。其中欧盟占11.65万亿欧元。近年来,地中海南岸国家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发展较快。这些国家与欧盟的贸易额已占该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的50%以上。同时,欧盟还加大了对地中海南岸国家的经济支持。据统计,近十年来,欧盟向地中海南岸国家提供了约90亿欧元的援助,同时欧洲投资银行向地中海南岸国家私营部门提供了约90亿欧元的贷款。(21) 欧盟希望同联系国协议的签署方一起促进地中海地区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当然,“巴塞罗那进程”的进展也不尽如人意,制约双方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尤其是地中海南岸国家与欧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还相当大。因此,“巴塞罗那进程”的真正实现还尚待时日。

中东大国土耳其加入欧盟之路,也是中东与欧盟发展合作关系的重要表现。早在1959年,土耳其就向当时的欧共体提出了联系会员国的资格申请。1963年,欧共体与土耳其签署了《安卡拉条约》,欧共体授予土耳其联系会员国资格。1973年,土耳其与欧共体签署了“附加草案”,确定在22年内加入关税同盟。1987年,土耳其向欧共体正式提出了入盟申请。1989年欧共体以土耳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权状况为由拒绝了它的入盟申请。1993年欧盟成立后,加快了东扩的步伐,1999年12月举行的赫尔辛基峰会上,欧盟宣布将土耳其纳入候选国名单。2002年10月欧盟委员会在《土耳其入盟的常规评估报告》中指出,土耳其在人权、司法体制和履行欧盟成员国义务的能力方面还与欧盟的要求相去甚远。2004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做出决议,承诺在2005年10月正式启动土耳其入盟谈判。土耳其入盟将有助于中东与欧盟间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入盟之路仍很漫长。

“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构想

早在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就提出了一个建立“中东大市场”的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在中东国家间建立一个无关税壁垒的统一大市场。不久,美国就与约旦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使该计划得以初步实施。但在1996年以后,由于黎巴嫩真主党向以色列发动了进攻,导致黎以冲突,致使实施《奥斯陆协定》受阻。后来,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采取的强硬路线、沙龙的阿克萨清真寺之行等,不仅使中东和平进程搁浅,巴以冲突升级,而且引起了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强烈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克林顿提出的“中东大市场”计划没有付诸实施。

克林顿的“中东大市场”计划虽然不了了之,但却为布什政府的“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计划提供了蓝本。2003年5月,就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布什仿效当年克林顿的做法,急忙推出了“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布什是在南卡罗莱纳大学毕业典礼上提出这一计划的。他声称:经济繁荣对达成永久和平协议至关重要,而建立一个“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将有助于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美国拟在今后十年内与中东各国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以帮助这一地区“实现经济繁荣和永久和平”(22)。布什认为,阿拉伯世界有伟大的文化传统,但却未能实现经济上的大进步,而经济可以促进和平。他举例说,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加在一起还不及西班牙一国的总值,经济不稳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23) 根据布什的自由贸易区设想,美国将逐步同中东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当然,这些国家必须满足美国一定的条件,例如停止支持并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同意降低它们对美国公司贸易和投资设置的门槛等,另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再抵制以色列。

布什的“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计划提出后,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4年7月,美国与阿曼签署了《贸易投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成立了由两国高官组成的阿曼—美国贸易投资联委会,联委会将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开通了双方进行自由协定谈判的渠道。(24) 2004年8月,美国与摩洛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根据协定,美摩之间95%以上的制成品贸易关税将被取消。(25) 至此,美国已经同以色列、约旦、巴林和摩洛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与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也门、阿曼、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埃及签署了贸易投资框架协议。

从布什政府提出建立“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和出发点来看,与十年前克林顿政府的“中东大市场”计划如出一辙,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消化战争的胜利成果。由于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是在未取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美国在伊拉克拼凑的临时政府机构能否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尤其是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认可,是一个令美国忧心忡忡的问题。故布什政府借助在伊拉克军事战争的胜利,提出这一设想,意在安抚中东国家,取得盟友的支持,让那些尚不能成为盟友的国家也要在经济利益诱惑下动心,从而为美国“操纵”下的未来伊拉克新政府体面登场铺平道路。正如日本《产经新闻》早在2003年4月22日报道中所言,美国许诺,如果联合国解除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那么美国在伊拉克的“重建和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准备允许进行3个月的免税自由贸易。(26) 可以预料,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重建所需的大量物资将进入伊拉克,3个月的免税自由贸易自然会成为搞活与周边国家贸易的开端,从而使伊拉克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实质性进展。

布什提出建立“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的主张,还因为美国人已经认识到,单纯用政治、军事手段来压制激进组织,结果都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所以,美国要改变方法,用经济与自由贸易的手段来彻底变革中东国家的经济制度,进而引发这些国家上层建筑的变革,最后达到全面改造中东社会的目的。这样,“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就成为全面、彻底使中东“和平演变”的马前卒。如同阿联酋《海湾时报》撰文指出,自由贸易区计划很可能是“经济帝国主义的特洛伊木马”,旨在进行“和平演变”。黎巴嫩的《天天报》评论则认为,美国继侵略伊拉克、勾画中东新的政治版图后,又在描绘地区经济蓝图,企图在“军事霸权”之上再加上“经济霸权”。(27)

美国克林顿政府的“中东大市场”计划以失败告终,布什政府的“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构想前景如何,现在下结论恐怕还为时过早。因为美国能否消化伊拉克战争的胜利成果,能否处理好与摩洛哥、埃及、卡塔尔、土耳其,以及未来的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双边关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如果美国处理好与它们的关系,在未来几年内美国同它们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就会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但是,美国制定的政治改革、反恐、取消对以色列的联合抵制等条件实在有些“苛刻”,以至于绝大多数中东阿拉伯国家和地区都很难接受这些条款,即便是勉强接受也尚待时日。美国计划先促使中东地区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再与该组织成员签署贸易和投资框架协定,进而正式建立中东自由贸易区。但是目前23个阿拉伯国家中还有十多个尚未加入世贸组织,有的甚至表示拒绝加入,而申请加入的国家也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如愿。因此,美国十年内建立起“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实在是前途难卜。退一步说,即便是在若干年内实现了这一目标,对广大中东国家来说是福是祸也实难预料。

结语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于中东国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挑战方面看,全球化就如同昔日的帝国主义,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帝国主义是影响中东政治经济的主要外力,而全球化则是影响当今中东经济、政治的主要外力。中东大多数国家面对全球化的反应都是防守型的,它们都在小心谨慎地设法应对全球化的步伐,以防止全球化的巨大冲击。(28) 实现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中东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表现,也是它们应对全球化的有力措施。由于在应对全球化挑战方面中东国家政治精英们的态度有明显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在推动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方面采取的不同措施,同时也导致了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一直是时断时续的发展。此外,在具体操作中也有很多困难:如各国的法律框架和管理体制难以协调;各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有些国家市场不发达,有些国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经济活动受到限制;各国经济、货币、财政政策不统一;商业网络不健全,金融系统不发达;富有企业和个人不愿在该地区投资,造成资本外流;自由贸易协议的例外商品过多,削弱了协议的有效性;没有统一、有效的原产地定义等。此外,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部分国家的边境争端,对外来文化的敌对情绪,阿拉伯国家政府拒绝出让权力建立管理机构等。

从机遇方面看,建立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并非天方夜谭。这是因为:一方面,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东国家也不例外,全球化的力量不可阻挡,事实上,在中东还有一些热情的全球化主义者,他们接受了华盛顿协议的内容,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以期适应全球化。(29) 另一方面,这一地区国家间在经济上毕竟有一定的互补性,例如,阿拉伯国家内部富国和穷国间在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方面可以互补,以产油国的资金和市场换取非产油国的劳动力,以石油和天然气换取其他资源等。再如,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间经济上也有互补性,以色列需要阿拉伯市场,且需要产油国的石油资源;阿拉伯国家则需要以色列的高新技术,及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及销售渠道。此外,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加快,也会推动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注释:

① 关于“中东”地区包括的国家范围,主要是指西亚和北非地区,共23个国家和地区。参见姚大学、王泰主编:《中东通史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尹崇敬主编:《中东问题100年》,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675页。

③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is/gjzzyhy/1140/t4564.htm。

④ 尹崇敬主编:前引书,第670页。

⑤ 陈建民编著:《当代中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

⑥ 参见《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is/gjzzyhy/1140/t4564.htm。

⑦ 《海湾国家〈统一经济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http://ae.mofcom.gov.cn/article/20030100065755-1.xml。

⑧ 参见《海湾国家将制订统一货币规则2010年发行统一货币》,新华网,http://www.xinhua.org,2003年3月4日。

⑨ 参见《国际金融报》,2003年3月5日。

⑩ 参见王京烈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225页。

(11) 《环球时报》,(www.snwyb.cn)2003年4月4日。

(12) 1950年4月,外约旦同约旦河西岸合并,改称约旦哈西姆王国。1967年第三次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占领约旦河西岸。1988年7月,约旦国王侯赛因宣布中断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法律和行政联系”。

(13) 如果从阿拉伯国家联盟建立时算起, 迄今阿拉伯国家为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已经作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从时间上看,这要比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性经济组织都要早。参见陈建民编著:前引书,第234页。

(14) 尹崇敬主编:前引书,第554页。

(15) 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经商处网,http://kw.mofcom.gov.cn/article/2003020068481.1.xml。

(16) 中埃经贸网,http://chinaeco.org.eg/zt/2000/zt014.htm。

(17) 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2002年10月15日。

(18) Ellen Laipson:“Europe's Role in the Middle East:Enduring Ties,Emerging Opportunities”,Middle East Journal,vol.44,No.1,winter 1990,p.8.

(19) EU/GCC Ministerial Meeting (Political Dialogue) Lancaster House,London April 29,1998.

(20) Giacomo Luciani,“Euro-Arab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in the Areas of Oil and Gas”,in Distant Neighbour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lations between 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North Africa,ed.Nazih N.Ayubi.Reading,United Kingdom:Ithaca Press,1995,p.65.

(21) 《第一届欧盟—地中海南岸国家首脑会议开幕》,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5年11月28日。

(22) 参见《人民日报》,2003年5月10日。

(23) 参见《人民日报》,2003年5月12日。

(24) 《美国继续推动中东自由贸易区计划》,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曼苏丹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http://om.mofcom.gov.cn/article/200407/20040700247999.1.xml。

(25) 参见《人民日报》,2004年8月17日。

(26)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4/23/content-845934.htm。

(27)《人民日报》,2003年6月9日。

(28) Clement M.Henry and Robert Springborg,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Cambridge,U.K.;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223.

(29) Clement M.Henry and Robert Springborg,op.cit.,p.229.

标签:;  ;  ;  ;  ;  ;  ;  ;  ;  ;  ;  

全球化与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