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师的培养与师范教育改革_师范生论文

创新教师的培养与师范教育改革_师范生论文

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与师范教育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教育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型教师的培养重点是师范教育。做为培养教师摇篮的师范教育理应肩负起培养创造型教师的责任,但是,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仍存在很多的弊端,不符合培养创造型教师的要求。因此,如何改革师范教育,使其出更多兴趣广泛、一专多能的创造型教师,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非常迫切的课题。

一、何谓创造型教师

国际教育界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创造型教师的研究资料。

美国创造教育学家史密斯认为,创造型教师应该是吸收教育科学的新成果,并把它们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上,能够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的教师。

另一位创造教育权威米伊尔提出,创造型教师就是给人或集体学习提供体验的机会,运用别人的教学思想,并且自己也有独创见解的人。在教学中所采取的做法不是从不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的人所写的书中找到,而是依靠自己的亲身体验制订。

以上两种看法基本相同,都强调创造型教师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思想,要有自己的创见性和教学实践能力。但是,史密斯和米伊尔都还没有深刻而全面地揭示创造型教师的本质标准。我国教育专家钟启泉和申纪云对此作了补充和完善。钟启泉在《现代教学论发展》一书中依据国外的一些研究资料,把创造型教师应具有的品质归纳为以下几点:1、教师必须具有创造精神;2、教师必须具有理智好奇心;3、教师要善于发挥儿童的创造性;4、教师要有宽容、理解的气氛和师生一道求知的态势;5、教师应具有应答环境和创造性评价能力。申纪云在《创造性教学》一书中把创造型教师定义为:创造型教师是具有创造性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观;掌握并善于创造性运用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条件出发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致力于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并卓有成效的教师。

二、重视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知识的激增,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育。人们在注重实效的前提下,人的创造力、开拓力在改革开放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正如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在《探索未来》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人们对付当代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结蒂将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在90年代的改革大潮中有许多公司应运而生并加速地发达起来,有许多人物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但也有不少公司被吞并、破产,人们在大潮中漂浮不定甚至沉没。在总结其成功与失败的教训时,人们发现仅有知识、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拚博精神,创造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等优良品质。正如柯林·博尔所说,未来人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能力的。21世纪的中国教育将在加强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把拚搏精、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开拓能力、责任感等优良品质当作现代中国人的重要素质加以培养。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对教师的现有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职责将不再是向学生填塞过去的文化和灌输现成的知识;教学的目的将不是培养不谙世事、视野狭窄、思想僵化的书呆子,而是着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求异创新,培养出知识广博、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不再把教师视为已经定型了的东西的传声筒,既定思想与既定材料的供应商;照章行事而毫无创见的盲从者。而应把教师视为先知导师,课程的创造者,学科设计者和文化诠释者”。[1]

要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教师必须是创造型的教师。这句话似乎有点绝对化,其实不然。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创造性较强的教师比较差者似乎更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如果要使创造力的培养比现状好,这就要求所采用的方法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更有实验性;创造性较差的教师似乎不能采取这样的方法,甚至会反对使用这种方法。其次,教师本身有要求创造性的劲头,将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托兰斯(1964)发现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之间有一种关系:“有些教师在创造性动机及智力好奇心的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写作在三个月中有明显提高;而那些在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2]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东洋先生也认为:“一个蕴藏着可贵的才华的青年,只是由于他落到了某些半瓶醋的教书匠之手,于是大大丧失了英才的光茫,结果以无名小卒告终”。[3]

三、改革师范教育,以适应创造型教师的培养

1、改革教育思想

在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师范教育要适应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必须首先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师范教育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应该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教学能力的未来教师,作为体现师范教育的师范性的核心内容和师范教育的主要目标,把师范学校办成创造型的学校。只有这样,师范教育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创造型学生的培养才有了师资方面的可靠保证。

2、改革课程设置

现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三大弊端:第一是简单对口的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即中小学教师教什么,师范院校的相应科系开设什么课程,只在中小学课程的基础上加深和扩大一些教学内容,因而造成师范生知识狭窄,兴趣不广泛,工作适应能力差,后劲不大。第二是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太多,份量太重,模式僵化,没有选择和自主性。第三是课程结构不合理,过于偏重狭窄的专业知识培养,忽视教育科学和方法论科学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创造精神、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师范性。这三方面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创造素质的提高,不能反映时代的要求。因此,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从培养创造型教师出发,要适当地开设一些教育科学方面的课程,开设一些综合性的课程。专业课的设置要适当,不应强调“高、精、尖、细”。必修课不要太多,应当多开一些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创造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反映现代科学最新成就且有助于优化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创造性教学能力的选修课,建构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结构。

3、改革课程教学

师范院校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影响今天的教学质量,而且对正在学习的未来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对于师范生来说,今天教师的教学实际上是给他们教学示范,给这些未来的教师以多方面的潜在影响,他们将来登上讲台以后,在教学中往往沿袭过去教师的教学模式去教自己的学生,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所以彻底改革目前师范院校单一化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倡行多样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教学,不仅能充分发挥师范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而且对这些未来的教师将来的教学实践也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4、大力开展教育科研

师范性和学术性历来是师范教育争论的焦点。有的研究者把师范性和学术性对立起来,认为师范院校不宜开展学术性研究,否则将会降低教学质量和抹杀师范性。其实不然,学术性和师范性并不矛盾,师范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未来的创造型教师应当既有高超的教学能力,又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他们将会结合教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探索培养创造型学生的教学规律,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加强教学实践

对师范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或良好,但是教学能力较差,有的甚至不能上课,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校学习期间教学实践太少。现在师范院校的教学实习时间一般只有六周,师范院校平时只管传授知识,与中小学脱钩,虽然各所师范院校几乎都有附中、附小,但利用率不大,没有把附中、附小当成实验、实习基地。平时的评选,考试评分标准也只看一张死记硬背的考卷,造成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也造成学习了三、四年师范教育到学校不会开班会,不会备课等使人惊奇的现象。师范教育失去了实践性,因而不可能有效地锻炼未来的教学实践能力。我们要培养未来的创造型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而且更要培养他们高超的教学能力。因此,师范教学必须修改教学计划,将教学实习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学能力。

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母机,其最本质的特点是通过培养未来的教师为社会服务。未来教师培养的质量高低,创造性能力的大小,不仅影响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影响着青年一代创造潜能的发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正如埃德·富尔所说:“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4]这句话是非常深刻而且耐人深思的。

注释:

[1][加]N戈培尔,[英]、波特合著,万喜生译《教师的角色转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2][美]林格伦著,章志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第535页

[3][日]大河内一男著,曲程,曲凤年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28页。

标签:;  

创新教师的培养与师范教育改革_师范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