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中心城区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_秦崇芬

秦崇芬

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河流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南宁市河道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南宁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设计策略,为南宁市河流景观设计项目提供可借鉴的途径。

关键词:南宁中心城区;河流景观;设计策略

引言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不断蔓延,城市水网逐渐消失,滨河景观环境恶化,滨河区建设矛盾重重,城市滨水区整治改造逐渐兴起,许多西方国家将没落的城市滨水空间建成充满活力的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生活中心,在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公共生活空间,促进了城市滨水区的繁荣发展,滨水区整治改造、开发建设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宁市大力开展“中国水城”建设,城市河流整治项目逐步展开。

1 南宁市邕江两岸景观存在的问题

南宁市邕江沿岸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园绿地较少,多以自然状态的林地、草地等为主。邕江沿岸散落较多城中村,部分地区集中分布工业及仓储用地,需逐步进行用地置换;现状沿江建设堤路园景观效果良好,其余地段则保留其自然景观状态。沿岸现存少量文物古迹未得到很好利用。局部地段防洪堤墙上刻有景观壁画和艺术装饰物,但沿河景观未能连成整体。南北两岸城市发展很不均衡,不利于滨水区整体景观风貌及天际轮廓线的塑造。总之,南宁市邕江两岸景观存在以下问题:

表1 南宁河道景观问题汇总表

存在问题内容简介

城市安全问题水质污染、邕江常水位线上升、防洪堤建设滞后、内河水系季相变化大

交通联系问题交通联系难度大,联系交通口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对外交通可达性弱,对内交通流线不畅,交通配套设施缺乏

滩涂利用问题滩涂用地情况复杂,除部分已建成滨江公园和堤岸工程外大部分被利用为农田菜地,部分滩涂用地为自然未开发状态

江城关系问题江城割裂,功能上、空间上、景观上缺乏联系

景观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明显,内河水系污染严重,现状驳岸通达与亲水性不足,滨水区植物种植缺乏特色,建筑风格凌乱,缺乏标志性地标节点

文化传承问题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滨江特色不足,代表性文化节点过少

滨水活动空间与设施问题运动、休憩空间少,滨水空间利用与活动需求不符,现状滨江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缺乏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2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滨河环境首先要考虑水系统的安全,在规划中将其作为城市安全体系的一部分来考虑,当发生洪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城市滨水空间环境应具备有效的应对方案,建立有力的应对措施[ ]。水系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都必须基于城市防洪、排涝以及生态安全的基础上,立足与促进城市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来统筹规划和实施建设。

2.2 生态性原则

河道景观工程由始至终都要渗透生态的理念,贯穿生态优先的原则。要充分尊重现状生态环境,合理保护和利用河流原有的动植物、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进行堤岸景观带规划与设计时,尽可能的采用自然堤岸的形式,保护它原有的环境,让人们感受自然气息。在植物配置中注重乔灌草的搭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品种,保护乡土生物,维护区域物种稳定与生态的多样性。

2.3 整体性原则

城市滨河区是由多种自然与人工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改变都会影响整个城市滨河区的发展,而城市滨水区对城市发展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强调整体性的原则,将城市与滨河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滨河区景观与城市总体系统相融合,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

2.4 可达性原则

可达性是提高滨水地区的使用率,保证其活力和开发成功的重要保证。据调查滨水区对于人的诱导距离为1~2公里,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如果利用现代交通工具还会加大诱导圈[ ]。为了实现城市与滨河区之间的有效连接,应设置便捷的公共交通和完善的步行系统,并分开布置过境交通与滨河地区的内部交通,同时合理布置停车场的位置与规模,从而提升城市滨水区的可达性,保证城市与滨水环境的紧密连接。

2.5 亲水性原则

亲水性是人的天性,设计中要从驳岸的处理以及临水空间的营造等方面进行亲水性设计,提高滨河景观环境的亲水性,满足居民亲水近水的需要,恢复人类的亲水特性,恢复人与水域的和谐关系。可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处理手法,根据不同的洪水位线,设置不允许建设建筑的低台地、允许建设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以及可以建设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等不同层次的台地[ ],同时尽量采用自然堤岸的形式,通过设置观景平台、栈道等设施,吸引人们亲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

2.6 地域文化延续性原则

长期生活在滨河区的城市居民,逐渐形成了水边游憩、买卖、休息聊天等生活习惯,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精神寄托,使得城市滨河区成为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在河道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展现城市滨河区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古迹与自然风光连在一起,使之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线路,同时成为城市特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南宁市河流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3.1 整体考虑,加强滨河空间与城市的联系

① 河道滨水区的土地利用。通过滨河区用地的调整和用地关系的整合使滨河区用地性质发生改变,提高了滨河区土地利用效益,实现滨河区两岸乃至整个城市的共同发展;同时为滨河区用地增加文化、景观、服务、旅游等新的城市功能,滨河区用地功能得到提升,围绕河岸中心区域进行的重点美化建设将滨河区打造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中心区和代表区域,从而促进与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 河道空间与城市的关系。在河流景观设计中应将沿河道城市道路设置为步行道路或慢行交通道路,最大程度降低机动车交通对市民亲水、近水的影响,加强城市街道与滨河公共空间的联系。在滩涂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和不同等级的步行道,设置水上游览交通和足够的停车设施,利用人行天桥、人行隧道等措施连接城市道路与滩涂,合理规划路与桥、道路与滩涂的衔接,综合布局公共交通,提高滨水区的便捷性与可达性。

3.2 以点带面,重视滨河区城市设计

① 点、线、面相结合的滨水空间布局。滨河区景观规划设计首先是通过对景观空间结构的布局来实现的,通过分析滨河区空间形态,加强各空间之间联系,并充分融合各景观要素与空间结构,从而构建良好的滨河区景观空间布局,在此过程中,从整个滨河区环境出发,充分挖掘滨河区文化景观资源,通过线状的滨水空间将沿江两岸的文化景点串联起来,各文化景点串联而成的景观廊道与沿河道的绿化界面、城市界面共同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以此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创造良好的滨河景观风貌。

表2 河流景观空间形态要素

空间形态说明

点河道沿岸的重要观景场所、观景点,如重点景观小品、广场、亲水平台、滨水建筑等;

线以河道、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

面在这一条脉络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绿化活动空间、城市滨水区域。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② 河道滨水区城市设计。注重沿江两岸的城市设计,特别是建筑的体量、尺度、材料、色彩等要素在滨水空间环境的塑造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极大影响着街道立面和沿江天际线的完整性。处理好建筑与街道的关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整体形态、突显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对建筑高度的控制,结合开发强度、人口数量、城市空间肌理等多方面来考虑它对城市的竖向形态,特别是沿江天际线的影响,并且控制临水建筑高度以及有意地预留通向河流水面的景观廊道将有利于城市内部建筑保持开敞的视域。

3.3 突出特色,弘扬地方文化与场所精神

文化是景观的灵魂和精髓,沿河道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许多文化都与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挖掘这些文化将有助于人们对滨河区起源与发展的理解,而通过滨河景观环境的布置,加深人们对水体的自然属性以及文化内涵的理解也是滨河区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在滨河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注重对城市人文要素的提炼与整理,从当地历史典故、历史遗迹留存、诗词歌赋等延伸出来,将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通过历史场景再现、历史名人雕像、历史文化主题展示、民俗活动场景体验等方式融入滨河景观设计当中,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同时利用各种材料,不同的艺术手法,尽可能运用乡土植物与地方材料,使其成为提高整个滨河区景观的亮点。

3.4 以人为本,营造多样性亲水空间

① 亲水活动类型与设施

把握亲水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将亲水活动和相关的亲水设施加以分类,并针对活动场地的适应性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具体多角度地阐明亲水活动与空间环境的关系,从场地利用的角度考察滨河空间的景观环境特征,为滨河空间环境规划和亲水设施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表3 亲水活动类型与亲水设施

亲水活动类型活动内容使用人群亲水设施

少年儿童成年人老年人

审美观赏型亲水活动观赏观赏自然风光、观看动植物等○○○停车场、公厕、自行车驿站、观景亭、观察用小屋、散步道、草地

创作写生绘画、摄影记录○○○

休闲游憩型亲水活动野营宿营、烧烤○○停车场、公厕、自行车驿站、售卖点、宿营地、烧烤场、草地、散步道、栈桥、亲水平台、休息亭、休憩设施

戏水水边戏水、空地上游戏○

休闲约会、散步、交谈○○

郊游到访名胜古迹、遗迹○○

捕捉采摘捕捉昆虫、采摘花卉、果实○

体育运动型亲水活动水上划船、快艇比赛○停车场、公厕、自行车驿站、售卖点、垂钓点、绿道、浴场、运动场、健身器械

水边游泳、垂钓○○○

堤岸骑自行车、跑步、球类运动、健身○○○

群众聚会型亲水活动聚会朋友聚会、庆祝活动○○停车场、公厕、自行车驿站、售卖点、节日庆典活动场地、多功能广场

娱乐舞会、对歌、焰火晚会○

民俗传统节日、赛龙舟、放孔明灯、放风筝○○○

科技教育型亲水活动科学研究研究水生动植物和小气候环境○停车场、公厕、自行车驿站、观察用小屋、科普宣传栏、展示馆

科普教育观察野生动植物生长特性、水体净化过程○

其他类型的亲水活动一般性活动坐、躺、谈话闲聊等受场地限制较小的一般性活动○○草地、散步道、休憩设施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② 亲水空间尺度

河流亲水空间能够实现人们娱乐休闲、文化交流等多重愿望与需求,通过建立亲水步道、亲水平台等亲水设施,还有建设如水岸林荫步道、绿荫休憩场地等各种功能的滨水区亲水活动空间,便能达到亲水的目标。在设置亲水空间时,要十分注意对亲水空间尺度的把握,它决定了水体的亲水性,例如水岸的高度、水的深浅以及水的形式等,其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很好地接近水体。同时结合整体环境综合考虑水体所在空间的面积比例、高度、宽度及深度等参数,注意空间尺度比例关系与空间的围合性、人的感受之间的对应关系,空间尺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人们亲切感和安全感的下降和缺失。

③ 亲水空间亲水性营造

对亲水空间亲水性的营造可以通过提高滨河交通的便捷性和水域的可接近性来实现。加强城市与滨河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利用过街天桥、人行隧道、闸口、坡道等措施消除两者之间的阻隔,合理布局公共交通线路,并提供足够的停车场地,保证对外交通的可达性。完善滨河空间内部步行系统,设置绿道、林荫道、散步道、滨水步道等多种类型步行道路,并合理设置亲水平台,创造舒适宜人、安全便捷的滨河空间环境。滨河空间的亲水性其次还表现在水体的可观性、水滨视觉的延续性,即采用可以避免对水体景观遮挡的方法,使得沿河区域的人们在视觉上实现亲水、看水的需求。

3.5 生态优先,营造自然的河道景观

为提高水系的生态效应,河流水体景观营造应遵循自然生态的原则,将河流的生态恢复放在首位,通过构建自然的河流形态、生态驳岸处理、生态系统修复等各种措施来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

① 河道平面形态

在河道平面形态设计中应尽可能恢复河流原有的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态,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在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局部扩大水面,形成交替的浅滩和深潭,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现状河床与河滩地,形成弯曲多变,深潭、浅滩交错分布的自然形态。

② 河道断面形态处理

在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遵循自然河流演变规律设计断面,增加河道断面类型,将水流、交通、景观和生态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在设计时采用多层台地式的断面结构,根据洪水位线的不同设置不同标高的游道或者不同层次的开放空间。当汛期来时沿河滩地被洪水淹没,低水位时滩地成为城市开放空间和绿色廊道,给城市居民提供一处休闲娱乐、亲水近水的理想场所[ ]。

③ 护岸处理

在河道景观设计中河道驳岸应尽可能采用生态形式,软化已有的硬质驳岸,使用种植水生植物与生态材料结合,并采取多层过滤形式净化水质、减缓水流,保持沿河物种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地形高差布置分层次的驳岸。生态驳岸包括自然原型驳岸、石砌自然型驳岸和人工自然型驳岸三类。自然原型驳岸主要以植物保护堤岸,实现堤岸的自然特性。石砌自然型驳岸以天然石材、木材护底,结合种植滨水植物来固堤护岸。人工自然型驳岸则适用于河道用地有限,为了保证河道行洪排涝宽度和抗洪能力而不得不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梯形箱状框架、直立挡墙等措施进行护堤的河段,同时通过增加水生植物种植槽和悬挑种植池等方式,在邻水侧种植水生植物。

④ 河道生态恢复与保护

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首先应建立多层次的植物生态群落。河道的植物种植从水底、水面、湿地和陆地几个空间来考虑,形成水陆共生的植物群落,并使两岸的植物群落形成密林、疏林、花坪等多种聚落形式,形成能够自我优化、可持续的生态滨水绿地系统。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其次要注重动物多样性培养。在水域宽阔的生态敏感区引入丰富天然植被要素,并投放鱼、螺、蚌和水蚯蚓等水生动物,营造水生动物景观,形成适合各种野生动植物生存栖息的完整生态廊道。

4 结语

滨河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区域之一,承担着城市的重要功能,对于人类的聚居活动行为具有潜在且持久的吸引力,良好的滨河景观设计在充分研究场地现状,尊重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优美的景观中,是体现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化的代表区域。近年来南宁市积极开展滨河区景观规划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不断研究南宁市河流景观设计策略,积极探索南宁市滨河景观设计方法途径,对促进南宁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伟良, 城市滨河亲水空间的城市设计途径研究[J], 今日科苑, 2009(18)

[2]张庭伟, 冯晖, 彭治权,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六汀, 滨水景观设计概论[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4]吕然,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5]孙鹏, 王志芳, 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 城市规划, 2000(9)

论文作者:秦崇芬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  ;  ;  ;  ;  ;  ;  ;  

南宁市中心城区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_秦崇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