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顺序观察和阅读每句话-第6卷第1单元教科书分析和教学建议_赵州桥论文

按照顺序观察 读懂每一句话——第六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句话论文,读懂论文,顺序论文,单元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两篇看图学文《八角楼上》、《艰苦的岁月》,一篇讲读课文《赵州桥》,一篇阅读课文《帐篷》和一个《基础训练》组成。

这一单元教材排在本册教材之首,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任务。上学期教学的重点在词句的训练上,本学期则要逐步转到段(自然段)的训练上来。教学本单元课文,先要复习巩固上学期“读懂每一句话,把句子写通顺”的训练内容,为逐步过渡到段的训练做准备。

《八角楼上》是一篇看图学文。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再现了毛主席在井岗山斗争时期,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是怎样顽强、忘我地工作,引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艰苦的岁月》也是一篇看图学文。修订后的课文,课题删掉两个字更为简明,语言更加准确贴切。图画是一座雕塑作品的照片。两个红军,一老一小,老的坐在一块石头上吹笛子,小的偎依在他的身旁出神地听着。作者用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当年红军战士艰苦的斗争生活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文除对图画的内容作了真切的描述外,还根据图意展开了合理的丰富想象。

教学本单元两篇看图学文时,要以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为重点,正确处理图与文的关系。下面几点要特别注意:

(一)从图入手,把握文意。学生一看到图画,就想弄清其中的意思,特别是“拨灯芯”等文中暗含的意思。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观察的方法,引导描绘图意,然后再看看课文是怎样记叙的。借助看图,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刻,再通过看图,体会文中所表达图的内在思想感情。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序观察,培养能力。本单元的两篇看图学文着重于对人物的观察,都采用的是单幅图。这种单幅图观察起来就比多幅图要困难得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掌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认识画面上的人物,把握人物特点。注意画面上人和事物的联系,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看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边观察边思考,进行分析,展开想象,从具体的图画中探索包含着的丰富内容。

(三)指导复述图意,训练表达能力。看图学文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便利。在从图入手开始观察图画时,可以让学生初步复述图意;在学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图文对照说图意;学文之后,让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复述图意。在复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达的内容与课文的语言相互对照,看看自己是怎样说的,课文又是怎样写的,从中受到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注意的是,看图学文和看图说话训练的重点不同。看图学文教学过程中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不要脱离课文孤立地进行,要以课后问题为依据进行引导,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文。

(四)启发学生思维,大胆合理想象。本单元看图学文中的两幅图画,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内在的意思。重点表现的都是人物,要注意联系人和物的特点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如《八角楼上》“灯光更加明亮了”,毛主席凝视着这星星之火在沉思,“沉思”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难点。心理活动、语言以及变化着的情况,没有在图画中反映出来,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时,要注意从课文出发,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毛主席在“沉思”什么?在学文中,点出哪些是描述图上的内容,哪些是图外的想象内容,加强想象合理性的指导。训练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

(五)突出字词句段教学,培养理解能力。看图学文既然是讲读课文,又以学文为主,就要抓紧字词句段的训练。对照图画,边读边想,体会语句意思。分析句间联系,整体认识一段话的意思。像《八角楼上》第二段就具体描述了图画的内容,前三句讲毛主席在怎样写文章。这三句中,第一句是总写,突出条件艰苦;第二句写动作,说明工作时间之长,反映毛主席工作辛苦;第三句写神情,说明毛主席工作非常专心。懂得课本是怎样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和周围事物的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图文对照时,注意图中的事物反映在文中的那一段是怎样表述的;反过来说,课文中某一段所记叙的事物是图画中哪一部分。通过互相对照,既学文,又看图,使学生学习课文遣词造句、连句成段以及描述事物的方法,从中受到词句的训练,培养理解能力。

(六)加强朗读能力训练。这两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篇幅短,语言精炼,理解图意之后,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形象思维和朗读能力。

《赵州桥》是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篇说明文,配有插图一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在建筑上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本课是由原来的第六单元调整到第一单元的。

《帐篷》是一篇阅读课,体裁是诗歌。写建设者以帐篷为家,为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荒原野地里探矿、架桥、修路、盖楼。全诗借“帐篷”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以苦为乐,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本课由原来的八册四单元调整到六册一单元,符合儿童实际接受知识的能力。

《基础训练1》包括“字·词·句”、“听话·说话”、“阅读”、“作文”四部分内容。

二、单元教学建议

根据本单元在六册书中所占的特殊位置和所安排的内容,教学中应该把“按照顺序观察图画,认真读懂每一句话”作为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按顺序观察单幅图的方法,读懂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逐步渗透段的训练。

(一)《八角楼上》教学建议

1.教学目标:

①看图、学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②学习按顺序、有重点观察图画的方法。

③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每当……时候……就……”造句子。

④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学提示:

先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①整体观察,了解图意。提示思考,图画的是什么时间,是谁,在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交流归纳:从桌上点着的清油灯和毛主席披着军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寒冬腊月的深夜;从毛主席右手握笔,左手拨灯芯,凝神沉思的神情,可以看出毛主席是在油灯下写文章。

②分步观察,边看边想,理解图意。首先观察毛主席衣着和周围事物,想想当时毛主席工作、生活的条件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注意:毛主席在寒冬腊月的深夜,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冰凉的竹椅上,点的是油灯,可以看出当时毛主席工作、生活的条件非常艰苦。再来观察毛主席的神情,想想这些说明了什么?引导观察:毛主席右手握笔,左手拨灯芯,凝神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到,由此可见毛主席写文章非常专心。

③再次整体观察,简要地说说图画的意思。(在一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在清油灯下,专心地写文章。)

引导归纳本课要学习的观察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为顺序仔细观察图画。不仅要观察主要人物的外貌和神态,而且要观察人物周围的事物,观察时注意人物和事物的联系,由表及里了解图意。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讲读第一段时,注意解句方法的指导。先解关键词语“夜幕降临”、“每当……就……”,弄懂句子字面上的意思:天一黑,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再联系上下文,思考句子的含义:毛主席天天夜晚在灯下工作。

第一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总的说了毛主席天天晚上在灯下工作,重点讲读第二段。

②讲读第二段时,抓住“寒冬腊月”、“单”、“薄”、“拨了拨灯芯”、“凝视”、“星星之火”、“沉思”等关键词语,着重指导理解句意,弄清句间联系,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课文哪几句直接描写毛主席在灯下写文章的情景?各句写了什么?其余的句子写了什么内容?交流小结:第二段具体描述图画内容,前三句讲毛主席在怎样写文章。这三句中,第一句是总写,突出条件艰苦;第二句写动作,说明工作时间之长,反映毛主席工作辛苦;第三句写神情,说明毛主席工作非常专心。最后一句指出毛主席工作的伟大成就,也点明了图画的意思——“不灭的明灯”。

然后,图文对照,注意图中的事物反映在文中的第二段是怎样表述的。通过互相对照,既看图又学文,使学生学习课文遣词造句,连句成段以及描述事物的方法,从中受到词句段的语言文字训练,培养观察理解能力。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复述图意,指导背诵。

(二)《艰苦的岁月》教学建议

1.教学目标:

①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和红军战士对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②通过观察图画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提高观察图画和理解词句的能力。

③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悠扬”、“充满”造句。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提示:

①运用第一课的观察方法,即按“整体——部分——整体”的观察顺序,仔细观察图画。一边看,一边想,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启发学生根据人物的外貌、衣着特征,从整体上初步认识图意。再指导细致观察局部,理解图意。启发局部观察顺序时让学生思考:两个红军在一起,先观察谁,为什么?观察每个人物时也要有怎样的顺序?(应先观察老红军,因画面上老红军吹笛是主要内容。观察人物也要从整体到局部,先看人物姿态、衣着,再到传神的面容。)然后总结观察方法:观察人物要由表及里,从外貌想内心,同时要注意人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人物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深刻理解图意。

②学文,看课文是怎样表达这幅图的意思的。哪段具体描述了图画内容?其余各段写了什么?

③图文对照,抓住“颧骨高”、“皱纹深”、“眼睛炯炯有神”、“侧耳倾听”等关键词语,掌握人物外貌特征——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老一小两个红军战士都很瘦弱,但是精神振作。这主要从鲜艳的红五星、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小红军侧耳倾听笛声的神态中表现出来。在学生掌握人物外貌特征后,再启发学生体会人物内心。通过思考红军战士为什么在这么艰苦的岁月里,还会如此精神振作?体会他们不怕艰苦,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绘这幅图的。鼓励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语句,并通过句子的比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例:

在看图读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想象部分,并在图中找出作者想象的根据。如:根据图中老红军腰上挂着驳壳枪,小红军搂着步枪,作者作出了“红军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在山坡上休息”的想象;从面容、衣着得到他们都是“饱经风霜”的印象;而他们又那么乐观,作者作出了“老红军可能原来是长工,小红军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的想象;又从小红军倾听笛声的姿态和眼神,想象到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根据图画展示自己的想象,从而使他们初步学习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三)《赵州桥》教学建议(略)

(四)《帐篷》教学建议

1.教学目标:

①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课后问题,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

②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教学提示:

①《帐篷》是一篇阅读课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帐篷的特点,从帐篷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精神面貌,歌颂了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作者写帐篷实质上是写建设者,是抓住帐篷的特点,借帐篷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革命精神。这首诗语言比较精练。含意比较深刻,一定要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

②轻声读课文,理解句意、节意。读第一节,让学生懂得“哪儿需要我们,就在哪儿住下”,反映了勘察队员、建筑工人崇高的思想境界。“流动”是“家”的特点,是工作需要。读第二节,理解“最早”、“激起”反映了帐篷架设在荒凉而偏僻的地方。读第三节,引导学生从“探索”、“开发”、“架”、“修”、“盖”中知道他们任务的艰巨。读第四节,了解“风吹雨打”是指工作条件的恶劣,“锐敏”是指他们的工作就是要迅速改变祖国的面貌。读第五节,理解“带走”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他们改变了这地方原有的荒凉景象;一是指他们又接受了新的任务,又将搬到一个新的荒凉的地方。“留下”包含着他们对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喜悦,和把建设成果留给别人享受的自豪。

③讨论课后问题,归纳小结。课文中的“我们”是勘察、铺路、架桥、建筑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总称。这些人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工作,四处为家。“家”就是指帐篷。“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将把一处处荒凉的地方变得繁华起来。

(五)《基础训练1》是配合本单元课文进行的综合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规律。

本次作文的训练内容是看图说话写话。要求仔细观察图画《植树》,先说一说,然后写成一段话,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

指导作文,可参考下列步骤进行。

1.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图画,注意观察的顺序和重点。(顺序不必强求一致)

2.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顺序地说一说,注意把重点部分(近处两个人的动作)说具体些。

3.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成一段话,要求学生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标签:;  ;  

按照顺序观察和阅读每句话-第6卷第1单元教科书分析和教学建议_赵州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