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中小企业发展论文,民族地区论文,西部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39(2003)01-0029-05

中小企业是民族地区工业化的起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是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重要保障。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启动西部的民间资金,有利于壮大县城经济实力,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认真研究当前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意义十分重大。

一、制约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

1.传统自然资源优势逐渐弱化。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后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产业结构层次低,基本立足于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并以资源初加工为主。例如,1995年新疆轻工业中,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材料的产值占91.45%;在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占53.53%,原料工业占31.34%,两者合计为84.87%。[1]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发达地区在生产过程中大规模地应用新技术,形成知识密集型企业,大大降低了自然资源在投入要素中的比重,软化了自然资源的约束,如用强化塑料管代替镀锌水管,用新的能源代替煤和石油,从而使民族地区作为主要产品的自然资源及其初级产品的价格下跌,使拥有丰富天然资源的民族中小企业在经济上失去一大优势。

2.技术水平有差距,产业提升乏力。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大多具有显著的劳动密集性特征,在第一产业中,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东部的一半,人均用电也只有东部的一半;第三产业中,又以低浅层次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为主;第二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如柴达木有一批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能吸引外来资金的好项目,但关键技术——盐湖提锂、硫酸钾生产工艺等不过关,影响了资源开发的进程和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除此之外,企业结构离散度大、关联性差,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高科技产业化进程尤其缓慢。以电子产品市场为例,西部本地产的摄录一体机的市场占有率不足0.5%,传真机不到1%,计算机和相关元器件也不足2%。[2]

3.存在不平衡的税负。现行统一模式、统一量度的税制忽视了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能力。表现在:第一,生产性增值税不利于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生产性增值税,加重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型中小企业、运费比重比较大的中小企业和农产品初级加工及经营企业税负。而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往往以这几类企业为主。第二,所得税中,的确有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对于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到不了位的。因为优惠只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技术企业和已经享受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投入实行优惠,而对继续进行科技开发和正在进行的研制项目缺乏鼓励措施。民族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后者。第三,从地方自定义税收政策看,东部地区自行制定的税收,先征后返政策范围宽、力度大,从而形成比民族地区更优越的税收环境,使其在吸引外资及内资、发展本区域经济方面处于有利地位。第四,2000年初,国家税务局发布了《国家税务局关于实施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三年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的通知》,是把东部现行的政策原封不动转给西部。从目前的情况看,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吸引外资力度还很不够。

4.人才缺乏,教育与轻济脱节。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西部地区每1000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54.5人,比全国低24%。从人才结构来看,也不尽合理,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从所属关系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央部属企业或“三线”企业。人才利用率很低,并且流失严重。另外,西部教育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脱节,其中一突出的问题是学科门类结构与民族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适应。如1998年,新疆普通高校近5万名在校生,中,工、农、医三大门类的学生不足50%,工科类的学科专业覆盖面狭窄,主要集中在传统专业上,老化现象严重。中等专业学校8万多名在校生中,农、林、牧专业的学生只占8%。[3]这种状况显然不适应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

5.市场环境变化。与东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相比,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起步较晚,现在面临的市场环境愈来愈严峻。首先是买方市场的形成,使短缺经济时期出现的超前消费和盲目抢购现象不复存在。其次,国内国际竞争加剧,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加入WTO,使本已弱小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其他类型企业的更大竞争。再次,环境保护和作业安全的压力增大,众多小煤矿、小炼油、小玻璃、小火电等“五小”工业属于被清理、关闭的对象。这些中小企业曾是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和就业的重要支撑。如四川已停产整顿所有小煤矿。[4]宁夏、青海和甘肃已经全部退出制糖行业、部分退出棉纺和毛纺行业。

二、促进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促进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1.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现行税制实施于1994年,从目前来看,由于当时没有充分考虑西部开发的需要,因而对西部经济发展存在着某些消极的影响,使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如前所述)。

第一,制定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当然不能只考虑西部的需求,但也不能机械地、全盘地照搬或沿袭当年支持东部发展的税收优惠模式,因为客观经济环境与20多年前相比已有很多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制定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有利于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需要周密的调研和论证。税收优惠政策是许多国家在开发其落后地区时常用的一种政策手段,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实行差别税率和投资实行减免税等,我国沿海特区建设初期正是利用了国家(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政策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三,在目前民族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为了调动西部开发主体的积极性,中央应本着先予后取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建议在大开发的头10-20年,对西部实行全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和实行差别税率。同时,还应尽快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

第四,促进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中央给予西部特殊的财政优惠政策,增加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另一方面,也要靠西部各省区在具体财政政策的执行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财政制度的创新,特别是要在财政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完善财政监督体系。

也许有人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适度的税收优惠同我国加入WTO的既定规则相悖。恰恰相反,对欠发达地区的适度政策优惠,早已是国际惯例,并得到WTO的首肯。

2.制定优惠的金融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促进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宏观金融政策对民族地区倾斜,其核心是制定宏观金融差别政策,使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促进其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使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中央银行的调节流入西部地区。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已经按经济区划设置,这就为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奠定了基础。因此,可考虑给民族地区的人民银行分行一定的准备金浮动权和再贷款权,允许其根据本地域经济金融的发展来确定一个比较适当的准备金率和发放一定数量的再贷款,从而起到支持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第二,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引导资金向西部流动。中央银行可以根据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在西部地区实行不同于东部地区的贷款利率,使利率水平与西部地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实现之后,对西部地区的差别利率政策可采取新的形式,国家可考虑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弥补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方面的损失。

第三,实行差别金融管理政策。例如,适当降低西部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金和营运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大力促进西部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我国加入WTO以后,将有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可参照国外做法,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外资银行进入西部地区,以便使其在促进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考虑在西部地区允许私人入股银行。

第四,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可借鉴一些国家政策性银行单独立法的做法,研究制定国家开发银行法,包括国家在资金、利率、再贷款期限、税收、自主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特殊政策,为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促进西部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而广大的民族地区所占比例甚微,目前仅占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7%左右,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更为狭窄。因此,必须加快西部金融市场的发展,可考虑在银川、南宁等地建立第二层次的证券交易所,西部各省会城市建立证券交易中心,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西移塑造资金“回流机制”,扶持和培育民族地区一批具有增长潜力和带动力强的公司上市,以此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3.制定优惠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影响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问题。

第一,多途径筹措民族地区教育专款,加速发展各类教育,扩大民族地区全体公民吸收知识的能力。国家应该筹集一大笔西部教育专款,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专项资金、希望工程的专项资金等款项大幅度地向西部倾斜。还可通过向世行贷款,发行国债和教育彩票、征收教育税等渠道筹集资金,为西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民族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应大力发展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教师,并对有志于民族教育发展的未来教师,在助学金、奖学金等方面提供比中部东部地区更优惠的待遇,吸引有才华的学生报考师范学校;对于贫困子弟在求学贷款等方面给予资助,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

第三,因地制宜调整专业结构,促进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对民族地区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结构(主要是学科门类)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地区的专业调整和学科设置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荒漠治理及防护、干旱地区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畜牧业、林业等学科和专业,形成特色。民族地区的学校要加强与本地企业、农场联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另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办一些短期培训班,面向农村,以乡镇为中心,以村组为纽带,介绍新的农业生产方法、新的优良品种,并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学校还要密切注视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条件下,世界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民族地区即将形成的新的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新的学科专业。

第四,加速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科技人力资源,但科技人员的产出效率很低,保留计划经济特征的科技体制以及非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大大限制了科技人员发挥其潜力。因此,必须使科技研究机构转向市场化,建立完善科研成果的保护制度和转让制度。

第五,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树立“候鸟型”人才观。即把“不迁户口,来去自由,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各类优秀人才抛出务实而又诱人的“绣球”。如青海省将人才观定位为“用好现有的、引进外来的、培养自己的,用大力发展教育的办法解决开发中持续发展的问题。”内蒙古则在“候鸟型”人才观的基础上把这个地区引进的人才发展为“季节型、假日型、契约型”。他们通过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鼓励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政策补贴制度;改善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健、住房等生活条件来营造这个地区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陕西省的一部分出国留学或飞向东南沿海的人才纷纷回流,尤其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师大量回流,利用外来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创办了为数不少的高新中小企业。

促进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此方面大有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政府的职能选择远远不止以上三条,除此之外,适合民族地区的国土优惠政策、科技开发政策、基础设施投入、生态环保建设都不可偏废。

三、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模式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企业自身,关键是确定正确的发展模式,抓住机会,避开威胁。笔者在深入调查和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比较、筛选、概括出10种发展模式。

1.主动对接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与着力点。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投入巨资在西部地区开工包括交通、天然气输气管道、水利枢纽、生态建设等在内的“十大工程”,[5]这种为西部的快速发展提供的颇有力度的投入,为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应不失时机主动在规划、项目、产业、市场上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接,筛选、论证、储备、申报一些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教事业等。因为各大项目工程的建设必须要有众多的配套设施及服务,这些细枝末节的市场将极其庞大,而国内外大公司又无暇光顾,其他地区中小企业也鞭长莫及。

2.与西移的东部产业良性互动,形成相关产业。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地区间的流动,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经验,而今,以市场为导向的东部产业西移趋势逐渐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愈益激烈。随着原材料涨价、能源紧张、劳动力价位上升、土地价格攀升、市场相对饱和、生产出现过剩,一些高耗能、吃原料、占地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向西部地区转移。如上海市自1995年以来,已有319户企业的455个生产点迁出,其中部分棉纺厂、毛纺厂和日用化工厂全迁至新疆、云南和四川等地。再加,“九五”以来,东部省市已将6.7亿元资金西移青海省,建成联合工业项目483个。[6]这种西移给当地的中小企业注入资金和技术,带来了商机,使其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产业迅速扩大。

3.发展民族地区长期的传统产品。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为了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一些传统技术可能被大企业排挤,只有中小企业才能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民族地区,在长期的传统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以中小企业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产品,是发掘利用这些具有特殊技能人才的必要形式,而且,民族地区也有一些适合中小企业开发的产品,如工艺美术品、民间小五金、家俱、藤器、文房四宝等,很多产品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宝。这些产品的生产规模小,一般用手工艺,一个作坊、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甚至是一个家庭就构成了基本生产单位。这些传统产品中有一部分是特殊的商品,其生产工艺相当复杂,加工手段无法用机器代替,甚至没有统一的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只能凭直接生产者的经验和技巧。如广西龙胜金竹壮寨的壮族绣球早在1994年纯收入就达15万元;[7]广西贵港木格镇大力兴办草席加工企业,现已建成以木格草席厂为龙头的草席加工企业65家,年产值2100多万元;[8]湖北恩施州来凤县的宝石花漆筷和西兰卡普驰名中外。

4.挖掘能源工业的巨大潜力。能源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它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定位于能源工业,不仅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西部民族地区能源丰富,就煤炭储量来讲,西部占57%以上。据预测,京、津、沪、苏、浙、闽、粤、湘、辽、吉等主要缺煤地区,煤炭净调入量将增加到4亿吨以上,为弥补这一缺口,根据全国煤炭工业的总体布局,2000年山西各基地最多可外调3亿吨,西部的陕北、渭北、蒙西、宁夏、黔西各基地,至少要承担1.2亿吨以上的调出任务。我国的水能资源也高度集中于西部民族地区,根据全国电力工业规划,今后10年内,全国需新增水电装机5000万千瓦。这主要靠西部民族地区的黄河上游、红水河、雅鲁藏布江、大渡河、乌江、金沙江的梯级开发来解决。[9]总之,我国能源工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寄希望于西部地区,民族中小企业理当参与。

5.发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优势,发展旅游业。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利用雄传秀丽的山水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能够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为当地的民族群众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为各民族传统的手工艺术品、美味佳肴和农副土特产开拓广阔的销路。如宁夏黄河、古长城西夏文化旅游,西藏自治区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新疆古丝绸之路、塔克拉马干沙漠旅游,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多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广西、贵州的山水自然风光旅游等,都是绝佳的旅游素材。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定位于旅游开发,不仅是自身市场定位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民族地区投资环境的需要,因为旅游设施亦是基础建设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衣、食、住、行、乐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缺乏旅游、娱乐空间,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就不能称之为完美。

6.发掘利用特殊原材料。西部民族地区是原材料富集区,立足于特殊原材料而发展资源延伸的中小企业不失为一条成功之路。西北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潜在价值33.7万亿元,开发潜力巨大。已发现的有用矿藏130种,镍、铂、钯、铹、硒、铍、钾盐、池盐、云母、石棉、钠硝石、石膏、重晶石、硅石、铸型粘土、陶瓷粘土等近20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其中,甘肃省集中了全国近62%的镍和近57%的铂储量,金川的伴生镍矿居世界第二位,钾盐储量则有97%多集中在青海省。西南民族地区的锰、钛、钒、铅、锌、锡、锑、硫铁矿、铝土矿、岩盐、云母、石棉等储量,则在全国各个经济区域中,位居前列,并且有比较理想的空间组合,易于开发形成产业。

立足于特殊原材料开发利用的民族中小企业已初见成效。如2000年4月被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立硒矿床,是世界第一高硒区,含硒量列世界之首,而硒是人体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目前,恩施州中小企业在硒产品的开发上成绩显著,富硒矿泉水、富硒烟、硒肥、富硒饮料、富硒禽产品等,市场行情一路看好。[10]

7.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及其加工业。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物种特点,面向市场需求,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如西北民族地区干旱区生产的红花、番茄、枸杞、红辣椒、苹果、葡萄、哈密瓜、香梨,西南民族地区生产的各种花卉、药用植物、烤烟、油菜籽、桑蚕、猕猴桃等农产品很有特色,可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种植面积,并建立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中小型加工企业以及肉类、皮毛深加工企业。

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小企业在加快“一黑一白”优势资源转换的同时,发展以红花油、西红柿等农副产品为主的“红色产业”;云南省努力建设绿色强省,计划到2010年绿色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的GDP比重达70%,15年后,绿色产业总值达1500亿,中小企业正积极参与;广西田阳县冬季蔬菜生产成为全县“三高”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所种植的西红柿、西葫芦、辣椒、四季豆、豆角、冬瓜、黄瓜、菠菜、芹菜、萝卜等40多种蔬菜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大中城市,近两年还远销俄罗斯和越南,产生了日益显著的经济效益。

8.生态保护与建设产业。沙漠化、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社会安定问题、民族团结问题等都将无法根本解决。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大计,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将大有作为。

如恩施州中小企业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重点治理清江流域、三峡库区巴东段、郁江等重点河流,搞好水土保持、防洪、排涝和治污,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树立绿色品牌形象;结合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搞好速生丰产用材林、高效经济林的建设,退耕还林;结合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搞好退耕还草工程;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培育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9.国内外名优产品的分销渠道产业。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产品的辐射能力差。特别是在一些技术成熟、市场饱和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方便面、饮料,或高、精、尖的技术产品,如电脑等方面难以和国内外名优产品在民族地区区域市场抗衡。但可以做区域市场的分销工作,在分销渠道产业谋求发展空间。因为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熟悉本区域居民分布情况,了解当地各民族消费习惯和心理。中小企业涉足分销渠道产业,一方面满足了本地消费者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健全当地的市场体系也很有帮助。

另外,民族地区也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优势。从1997年东部和民族地区城镇、农村百户家庭拥有主要耐用消费品来看,民族地区拥有率明显低于发达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如电扇在上海、北京、广东的拥有量分别达到228台、137.60台、330.11台,而在新疆、云南只有40.38台、35.55台,在青海仅有1.11台。[11]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产品就近生产、就近销售的潜力很大。市场潜力大,对外招商引资、寻求合作,也很有吸引力。并且,民族地区消费习惯各异,市场颇具层次性。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反而在市场定位上有优势,可在区域性和产品特色上下功夫,因为,大企业生产小批量产品,其成本会远高于中小企业。

10.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中小企业。由于国际关系趋于缓和,经济利益具有持久的价值,国家相继扩大沿边开放区域,民族地区中小企业与周边国家在资源、技术、产品等方面互有需求。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发展外向型经济有较好的条件。而外向型经济发展本身就可带来西部民族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一方面是信息和经验的输入,另一方面是引进资金的变通使用。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好模式。

收稿日期:2002-06-24

标签:;  ;  ;  ;  ;  ;  ;  ;  ;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