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和遗憾都是合理的_文学论文

确定性和遗憾都是合理的_文学论文

肯定与遗憾都是合理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都是论文,遗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口一辞的评奖总是不可能存在的,不过,平心而论,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恐怕是历年来此项奖励争议最少的一次,它不但逐步显示出人们对当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肯定,而且在有限的奖额里尽可能地反映出近年来长篇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王安忆的《长恨歌》可以说是她城市小说在城市观与艺术观上的集大成,不仅在她本人的创作历程中,而且在中国现当代城市小说中,《长恨歌》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她从现象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的“日常生活”的角度去看取城市,这样,城市的历史就不再是政治学意义上一个个重大事件,而是“日复一日的生活的演变”,作品的构思本身就具有隐喻的意义,王琦瑶的生命轨迹就是一座城市的印痕,人与城市成为互文性的“镜像”。这样的城市观决定了《长恨歌》感性的写实的风格,叙述显得绵密而真切,让人逼真地感受到人与城市的真实的存在,处处让人体会到人与城市的现场感,而那种时光流转的过去时式的沧桑又是那样的无处不在。

阿来自称《尘埃落定》更多的是受到了美国文学的影响,但怎么看还是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更浓烈些,也许,文化的因素使两者具有了内在的相似性。如果说《长恨歌》显示了一部作品艺术上的圆润与成熟,那么《尘埃落定》则表示出艺术上的探索性与冲击力,这无论是在“傻子”视角的选择上,对史诗题材非史诗性的结构处理上,还是大量的神秘性的意象上都莫不如此,作品不但展示了土司王朝的历史、文化、宗教以及奇异的风俗人情,从而使之具有了文化与历史的“知性”价值,而且通过一场场错综复杂的战争和一个个各具个性的人物命运力图揭示出藏匿在这些人物与事件背后的不可知的神秘力量,这使得作品超出一般的历史演义而具有了历史哲学的深刻意蕴。阿来在自在的状态上契合了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发展节奏,叙述超越大胆而又有迹可循,语言充满玄机而又显得干净明快,表现出先锋写作在不断探索与调整中的最佳状态。

四部获奖作品都意味深长地说明了作家与长篇写作间的关系,如果说在中短篇写作中,作家与其表达对象的联系可以是随机的、偶然的、灵感的和即兴的话,那么,在长篇的写作中,这样的关系是不可能支持其长久的叙述,立体的描绘和对对象的本体性的表现的,相反,它需要作家生活其间、浸淫其间,并获得精神上的同一,王安忆之于上海,阿来之于川西藏区是如此,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专业的历史学训练,如果没有长期的茶文化的悉心研究,很难设想王旭烽会写出如此厚重、博大、繁复而在题材上具有开拓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当然,《茶人三部曲》的成功不仅仅是它叙写了中国的茶文化,而是它将茶文化与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与文化品格接通了,并且将这种联接置于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之中,从而获得巨大的历史理性的价值。经过王旭烽的叙事阐释,茶与国民的性格、与民族的命运具有了令人惊讶的同一性,作品的现实主义力量确实达到了恩格斯所期望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细节的真实性相统一的高度,这里既有经得起实证研究的细节,又有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性格各异、命运各异的人物,他们或者更近于古代士人的博雅与清朗,或者恪守种植故业的朴素与本分,或者沐浴了世纪变革的激越与刚烈,或者于改革之风中显示出潇洒进取。三部作品各有侧重而又相联相属,结构谨严而节奏疏密有致,虽然卷帙浩繁,但却照应有方,不急不躁,处处显出精雕细刻的精品意识,语言上秉承汉语的审美传统,清新、雅致、文人气十足。

张平的《抉择》无论是创作,还是获奖,都可以说是顺时而成的产物。在任何时代,都会有它的近距离的写作,任何时代都有一些非审美的观念会以其巨大的力量穿透那看不见的壁垒而进入审美的领域,反腐倡廉题材曾被主流意识形态视作一个敏感的领域,而今却成了它与民众意识共同话题,并于此中逐渐酝酿出一股巨大的持续不退的政治激情,这样的政治激情迟早会催生出张平式的作家和张平式的写作。小说以中纺集团领导层的集体腐败为结穴点,多层次、多线索地揭露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腐败现象,而当这一切与国有企业的困境、贫病交加的工人生活状况形成对照时,确实产生了相当的震憾力。在这错综复杂的矛盾背景下,小说着力刻画了李高成这一干部形象,并且在主观上力求避免人物塑造上的公式化与概念化,力图写出人物在矛盾面前的复杂性格。小说既具有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同时又显出相当的理想主义,正是后一点,保证了作品的曲终奏雅,在激起阅读的愤懑之情后又提供了畅通的宣泄渠道。相比较而言,《抉择》在四部作品中艺术上显得粗糙了一些,张平可能认为这是风格上和写作立场上的问题,他在作品的《后记》中不无讥讽地批评了“面对着市场和金钱的诱惑”以及“依然故我地做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文学梦”的写作,而坚持为“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写作立场,但这显然不能成为降低艺术标高的理由,茅盾文学奖应该是一种艺术期待,我们有理由要求它名下的作品即使不能体现出独创的品格,也起码能体现当代长篇迄今所达到的水平,如果从这个要求看,《抉择》在艺术真实性上的欠缺、主观倾向表达上的失控、不加节制的议论和人物内心独白以及语言的苍白都是不可原谅的。

从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情况介绍》中得知,这四部作品是从层层推荐的一百余部作品中经专家反复评审投票选出的,这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结果。在我看来,也许,将《抉择》换成《许三观卖血记》、《第二十幕》、《日光流年》……会更好些?但转念一想,这也许就改变了这届评奖的格局,也许就不能更真实地表现出评奖的永远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不管怎么说,评奖的结果以及对它的肯定和遗憾都是一个时代文学状况的表征。

2000年,岁末。

标签:;  ;  ;  ;  ;  ;  ;  

确定性和遗憾都是合理的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