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唐代文化论文

清明时节的唐代文化

○文/ 李鹏飞

寒食节后,便是清明。彼此之间,前后相继。其中寒食,本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死于火中的臣子介子推而专门设立的节日,所以家家禁火,相续几天只吃寒食,或扫墓祭祀,或追缅逝者,直待清明方能点火传烛。到了唐代以后,由于文化的交融和思想的开化,虽然寒食扫墓之习犹存,禁火之令未改,但也是游春之时,清明更是人们休闲放松的特殊日子。唐代诗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记载:“寒食,禁火之辰,游春之月。寒食是仲春之末,清明当三月之初……二三之月,百五之辰……一月寒食,三日断火。画鸭、斗鸡、蹴鞠、秋千……”好不热闹。那么唐代清明时节,诗人们都进行了哪些活动呢?

赐火·拔河·斗鸡

清明的宫廷中有很多丰富的活动,诗人们生动形象地记录下了这些情景。韩翃《寒食》诗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其实是皇帝亲近之臣才享有的特权。因此,如果像窦叔一样有幸观赏到烛火,得以“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就实属荣宠的喜事了。不过,寒食禁止烟火,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寻常百姓,却是约定俗成的规范。比如,诗人和凝就有诗云:“司膳厨中也禁烟,春宫相对画秋千。清明节日颁新火,蜡炬星飞下九天。”到了清明颁新火时,诗人观赏到万千灯火的心情就更加欢快了。

RVOT组患者右胸导联(V3R、V4R、V5R)R波振幅均明显小于LVOT组,而LVOT组患者V3R、V4R、V5R的S波振幅均明显小于RVOT组。见表2。

除了赐火传烛外,还有拔河、斗鸡的激烈活动。据《景龙文馆记》所载:“清明节,唐中宗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大麻絙两头系千条小绳,数人执之争挽。”皇帝亲自下令举办拔河比赛,争先恐后的情景一定非常热闹。不光如此,有的皇亲国戚们还喜欢在这一天出城游玩,诗人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就有云:“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阳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一时间,本就繁华的街道上,更加车水马龙了。

竞渡·友聚·吟诗

由宫廷走向市井就会发现,清明还是人们锣鼓喧天,龙舟竞渡的好时节。诗人张建封在《观竞渡》中描述了这一盛况:“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擢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雷声冲急波相近,两龙望标目如瞬。江上人呼霹雳声,竿头䌽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标示输赢赏,两岸十舟五来往。”众人簇拥而至,人声鼎沸,为劈波斩浪的龙舟队伍摇旗呐喊,场面十分激烈。

观赏竞技比赛,固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有些诗人还是喜欢约定好友,走向更加广阔的自然。比如韩愈在贬谪之地阳山时,好友刘师命就特地前往与之相聚,“洛阳城外清明节,百花寥落梨花发。今日相逢瘴海头,共惊烂漫开正月”。两人在梨花树下追忆着过去,心中无限感慨。祖咏也在这一天“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可见,好友相聚,宴饮不可或缺,但自然更加不能辜负。敞开怀抱,吟诗作赋,忘情于眼前的美景,倍受诗人们的青睐。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涨、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化趋势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单一追求低价,而是更加倾向于选择功能强、性价比高、用户体验性更佳的高端家电产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家电消费需求的品质化、供给的智能化,产品的转型升级更能结合当下消费升级的大环境,更加迎合市场需求。从细分品类来看,厨卫行业的高端化趋势一直在持续,其中,嵌入式厨电的智能渗透率逐渐加深,份额逐步提高。

如果我们回到一般城邦的具体的人员构成上,就会发现,在寡头制和平民制中,穷人阶层和富人阶层可以得到很好的混合,即形成一个人数较多的中产阶层,他们既不太穷,又不太富,而是拥有中等家资。这是贫富混合得适中、恰到好处的一个阶层。如果他们执政,则可以兼得平民制和寡头制的好处,能服务于所有公民;同时,这种财富状况对于他们的政治美德培养是一个极好的基础,因为他们“最容易听从理性”[2](P144),可以避免人的两种极端的性格品质。这样的城邦就是尽可能地由平等或同等的人所组成,这样他们之间就能坦荡地交往,并且产生出公民友谊,所以,这样的城邦就将是现实中最优良的城邦,能得到最出色的治理。

踏青·访寺·独眠

三月清明,诗人薛昭蕴没有选择结伴,而是独自出游。“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干,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竞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一个人穿越过繁华的市井,走过结伴而行的路人,心中却并无孤寂之感。透过诗中的自然与得意,一幅骑马垂鞭、赏花流连的夕阳图景宛如目前。孟浩然也没有去宾朋满座的酒席赴宴,正“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却“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于是,便来到山上的道观,与修行的道士盘膝畅谈。与之相似的,诗人李郢是去拜访了寺庙,还题下了“山头兰若石楠春,山下清明烟火新。此日何穷礼禅客,归心谁是恋禅人”的诗句,表现出一种明心见性的如水禅心。

清明节,不管何种活动,大概都会出门。唯有诗人李建勋不以为意,“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关上门,打开窗,自在舒服地睡上一觉,任由窗外的杨花潜入床前,岂不美哉!还有的诗人,更愿在夜里作别一天的欢闹。比如,白居易就在家里走走停停,或听取管弦,或赏夜看花,正是“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就这样,自在悠闲地结束了一日清明。

这些异彩纷呈的活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但也万不可忘记严肃态度以缅怀先人逝者的传统。唐高宗龙朔二年三月就曾下了《不许临丧嫁娶及上墓欢乐诏》:“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仍令州县捉搦,勿使更然。”扫墓祭拜,本属庄严肃穆之事,却出现了欢乐游戏之风,实在不该。当然,清明节其他各种活动并未受到禁止,只要分清场合便可,体现了一种开明包容的文化态度。

责任编辑:杨肖

标签:;  ;  ;  

清明时节的唐代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