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内酯醇对SLE病人淋巴细胞增殖及B细胞表达B7分子的影响

雷公藤内酯醇对SLE病人淋巴细胞增殖及B细胞表达B7分子的影响

张堂德, 徐瑞宏, 詹青松[1]2002年在《雷公藤内酯醇对SLE病人淋巴细胞增殖及B细胞表达B7分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SLE病人外周血B细胞表达CD86和CD80的阳性率,研究SLEB细胞在共刺激信号途径方面的异常;通过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的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来研究其对B细胞表达B7分子的影响。

徐端宏[2]2001年在《雷公藤内酯醇对SLE病人淋巴细胞增殖及B细胞表达B7分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显示,共刺激分子B7家族的CD86、CD80可能在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阻断这一共刺激信号可以预防鼠狼疮的发生或减轻病情。B细胞的抗原提呈和激活T细胞的作用可能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验通过检测SLE病人外周血B细胞表达CD86和CD80的阳性率,研究SLE B细胞在共刺激信号途径方面的异常;通过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雷公藤总甙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的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来研究其对B细胞表达B7分子的影响。 方法:选取11例病情稳定的SLE病人及按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对照。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鼠抗人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mAb)做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别用anti-CD19-FITC、anti-CD86-PE或anti-CD19、anti-CD80-PE的组合检测新鲜分离的PBMC中CD19~+细胞表达CD86和CD80的阳性率。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TL进行培养(细胞浓度为10~6/ml),培养2小时后将细胞悬液换孔培养,以去除单核细胞等贴壁细胞。48小时后检测CD86~+、CD80~+B细胞的比例。同样的培养方法,观察TL对SLE及正常人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1)SLE病人新鲜分离的PBMC中B细胞CD86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P<0.001),CD80阳性率虽然也较高但统计学分析未得出有差异的结果。(2)雷公藤内酯醇可以显着抑制SLE及正常人淋巴细胞的增殖。TL抑制SLE和正常淋巴细胞增殖的程度分别为82.82±10.89(%)和82.18±9.72(%);(3)2.5ng/ml雷公藤内酯醇降低了SLE B 第一军医大学98级硕士研究生论文CD86”细胞百分率,对正常人CD86、CD80及Sm病人CD80阳性B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影响。叨25呛偷1则对SLE或正常人的CD86或CDSO均有显着的下调作用。其中,对CD80ta细胞百分率的下调在SLE病人更为明显①<0.05卜 对CD86的作用则没有这种区别。 ”结论:O) SLE CD86ta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CD80“的比例与正常人比较尽管未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但从实验数据上看也高于正常,这提示B7分子在B细胞上的异常表达可能与SLB的致病有关。切培养体系中加入TL证实它可以明显抑制SLE和正常人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的增殖。这与早先用雷公藤去皮根或雷公藤多贰所做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本实验显示,TL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在SLB病人和正常人之间没有差异。()TL可以显着降低 SLE和正常人CD86+和CD80ta细胞的比例,显示TL有可能通过在体内减少B细胞提供的B7-CD28共刺激信号而起到治疗作用。()2.sgh可能是几起效的.最低浓度。()TL减少CD80ta细胞的作用在 SLE病人显得更有效。可能意味着在体内应用时,’IL对正常的兔疫应答的抑制相对较少。

赵湘, 孙建实, 金李君, 郭俊华[3]2006年在《雷公藤内酯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ri;又称雷公藤甲素、PG-490),是从雷公藤中分离出的含有3个环氧基的二萜内酯化合物,外观呈无色针状结晶体,相对分子质量为360,分子式为C2OH24O6,在体内化学性质稳定,生理活性强,是雷公藤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王超[4]2013年在《雷公藤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是卫矛科(Celastraceae)雷公藤属植物,夏、秋季节采集,以根、叶、花及果入药,性凉,味苦、辛,有大毒,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等功效。以根为原料的药物制剂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但是关于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利用80%乙醇对雷公藤叶50Kg进行回流提取,提取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后得到提取物。采用聚酰胺柱层析、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中压柱色谱、高效液相柱色谱等色谱方法对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后得到了73个化合物。通过ESIMS. HRESIMS、UV、IR、ID、2D NMR等光谱方法鉴定了所得到的73个化合物的结构,发现新化合物28个。其中1*-20*为新的二氢沉香呋哺型倍半萜多醇酯,分别命名为Triptersinine A (1*). Triptersinine B (2*)、 Triptersinine C (3*)、 Triptersinine D (4). Triptersinine E (5)、Triptersinine F (6)、Triptersinine G (7)、Triptersinine H (8)、 Triptersinine I (9)、Triptersinine J (10、Triptersinine K (11*)、 Triptersinine L (12)、 Triptersinine M (13).Triptersinine N (14)、Triptersinine O (15)、Triptersinine P (16)、 Triptersinine Q (17*)、 Triptersinine R (18*)、 Triptersinine S (19*)、Triptersinine T (20*);30*-35*为新的二萜内酯类,其中30*-33*为具有6/6/5坏稠合骨架的新颖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Tripterlide A、Tripterlide B、Tripterlide C、Tripterlide D,34*为芳香化的18(4→3)abeo-松香烷型二萜内酯醇,命名为Tripterlide E.35*为降碳芳香化的18(4→3)abeo-松香烷型二萜内酯醇,命名为Tripterlide F;42*为新的降碳异戊二烯类,鉴定为3,9,10-Trihydroxymegastigman-5-ene;65*为新的苯丙素类化合物,鉴定为2,6-Dimethoxy-4-[(1E)-3-hydroxy-1-propen-1-yl]Benzenemethanol。通过文献对照鉴定21-29为倍半萜生物碱类化合物;37-41为18(4→3)abeo-松香烷型二萜内酯醇;43-56为降碳异戊二烯萜;57-61为木脂素类化合物;62-64、66-73为其他类型的化合物。本文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神经胶质瘤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HIF-1)抑制活性,5种人肿瘤细胞毒活性的筛选、评价。结果显示二萜类化合物35、36、38-40具有HIF-1抑制活性,其中尤以38活性最强(IC500.02μM);14、15、65显示了针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的抑制活性;38、39显示了对5种人肿瘤细胞株(HCT-8、Bel-7402. BGC-823. A549. A2780)的抑制活性。对部分倍半萜多醇酯类化合物进行了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释放的活性评价,1、11、21、22、27对巨噬细胞产生NO的抑制率均在45%以上,其中22对NO产生的抑制率达到了59%。上述雷公藤叶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雷公藤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松香烷型二萜内酯。本文以从雷公藤叶中分离得到的二萜化合物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38)为原料,通过一系列的酯化、氧化、还原等反应制备了24个衍生物。本文通过芳香酰氯与雷公藤内酯醇14位羟基的酯化反应得到了系列衍生物A1-A16,以及3个副产物A6-2、A6-3、A15-2。抗肿瘤活性评价显示A8、A9、A11、 A12、A13、A16具有显着的HIF-1抑制活性(IC50<10μM);除了A6-3、A14外均具有较强的肿瘤细胞毒活性。以上述活性筛选以及文献调研为指导,本文对雷公藤内酯醇进行C-5与14-OH的结构改造,得到了目标产物A20、A21以及中间产物A17-A19、A22-A24,此外还得到了副产物A20-2。抗肿瘤活性评价显示A23具有较显着的HIF-1抑制活性(IC500.04μM),A18显示了肿瘤细胞毒活性。

刘秋燕[5]2004年在《雷公藤内酯醇调控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以来,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的提取物,由于其独特的免疫调节,抗炎等药理作用逐步得到人们的认识,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排斥及哮喘的治疗。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rip,又称雷公藤内酯,雷公藤甲素)是从雷公藤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活性单体成分,是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经研究证实,雷公藤内酯醇是雷公藤提取物中免疫抑制活性最强的成分,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在抗炎、免疫抑制以及抗肿瘤方面都具有明显疗效,近几年来引起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其独特的抗肿瘤活性,使其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抗癌药物。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主要承担对抗原物质的摄取,加工,并将抗原肽呈递给特异性T淋巴细胞,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一种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诱导初次免疫应答的独特功能。DC广泛分布于全身多个组织器官,能有效刺激初始型T细胞的增殖功能,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这一专职作用与其抗原加工和提呈功能及其成熟和迁移能力密切相关。受到抗原刺激后,DC经由循环或淋巴系统迁移至二级淋巴器官,并在此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DC是一类异质性细胞群体,具有不同的亚群和不同的功能状态,不但在增强免疫反应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诱导特异性的免疫耐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各种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DC在移植耐受的诱导中起关键作用,直接删除移植物中存在的DC,能够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p53基因的突变占实体瘤的50~70%,因而导致相对的化疗抵抗。TNF家族成员如TNF-a,Fas,和 TRAIL(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Apo2L), 对p53野生型或突变性的肿瘤细胞均有凋亡诱导作用。但遗憾的是,TNF-α诱导的凋亡由于激活NF-κB而受到限制,NF-κB的激活可<WP=5>以引起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因此对机体是有害的。已有文献报道,雷公藤内酯醇能够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敏感TNF-a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另有报道雷公藤内酯醇单独作用对淋巴细胞瘤以及乳腺癌等实体瘤亦有抑制作用。但是,雷公藤内酯醇能够诱导激活的T细胞凋亡。[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有二:(1)从雷公藤内酯醇对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的角度探讨其抗炎及免疫抑制效用和机制;(2)雷公藤内酯醇体内外抗肿瘤作用。主要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在非细胞毒的浓度范围内,单独或与TNF-a联合作用是否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生长作用。[方法] (1)流式细胞术检测了DC表面分子的表达和趋化细胞因子受体表达的变化;(2)RT-PCR方法检测了趋化细胞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 (3)ELISA方法检测了DC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4)Transwell方法检测了细胞的趋化作用;(5) Hoechst 33258 荧光染色检测了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Annexin V/PI染色方法检测了细胞的凋亡, DNA凝胶电泳检测了DNA的片段化;(6)MTT实验和H3掺入法检测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7)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某些蛋白的表达。[结果] (1)雷公藤内酯醇对DC分化、发育过程中的表面标志(CD40,CD80,CD86,Iab)无明显影响,LPS刺激DC 24小时,上述表面标志表达明显上调,表明DC分化发育为成熟的DC,雷公藤内酯醇处理后,并不抑制LPS诱导的DC表型的成熟;(2)雷公藤内酯醇明显抑制LPS刺激的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12p70的分泌,增加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3)MLR实验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处理的DC抑制异基因T细胞的共刺激活性;从一个方面表明雷公藤内酯醇能够抑制DC的抗原呈递功能。(4)雷公藤内酯醇处理的DC经LPS刺激,明显抑制某些趋化因子的产生(MIP-1α, MIP-1β and MCP-1),从而抑制了对CD4+ T细胞的趋化作用;(5)体外趋化实验表明雷公藤内酯醇能明显抑制DC向CCL19(MIP3β)迁移,而维持对MIP-1α 的作用;(6) RT-PCR、 Western blot和细胞内染色结果表明,雷公藤酯醇明显抑制LPS刺激的CCR7的表达,对CCR1和CCR5的表达有轻微增强,对CXCR4亦有抑制作用;(7)雷公藤内酯醇能够抑制LPS诱导的PGE2的产生,有剂量依赖性。外源性的PGE2能够恢复由雷公藤内酯醇抑制的对CCL19的趋化能力;(8)雷公藤内酯醇对LPS诱导的ERK、JNK<WP=6>和P38的磷酸化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细胞核内NF-κB 的活化;(9)不同剂量的雷公藤内酯醇处理不成熟DC,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大于等于10 ng/ml雷公藤内酯醇处理的树突状细胞,细胞核明显可见核边集,核浓缩,核碎裂,形成凋亡小体;(10)AnnexinV/PI染色结果表明,雷公藤内酯醇诱导的DC凋亡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凋亡率可达20~80%,Rho123染色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雷公藤内酯醇诱导的DC凋亡,与染色体膜电势的降低有关;(11)雷公藤内酯醇能够诱导DC祖细胞,DC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细胞以及LPS诱导成的DC凋亡,且对LPS诱导成熟的DC有较高的凋亡率;(12)雷公藤内酯醇(10 ng/ml)12小时能使P38激酶磷酸化,此现象先于荧光染色和AnnexinV/PI检测到的凋亡,雷公藤内酯醇处理24小时,We

肖诚[6]2005年在《雷公藤对CIA模型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文中提出一、目的 从黏膜免疫,免疫学及病理学的角度探讨雷公藤对胶原免疫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CIA)的作用机制。 二、方法 选用DBA/1小鼠和DA大鼠作为实验对象,用Ⅱ型胶原加完全佐剂造成关节炎动物模型,并分别用雷公藤甲素进行治疗。大体观察动物关节炎指数、胸腺系数、脾系数、小肠派氏小结计数;动态观察小鼠血清中T细胞亚群变化(DBA/1为28d、42d、60d;DA为:21d、30d、60d)及60d派氏小结T细胞亚群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ad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中抗CⅡ抗体含量,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 Growth Factor-β, TGF-β)、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细胞因子含量;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另外,对DBA/1小鼠进行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 IEL)、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 LPL)及派氏小结(Peyer's Patches, PP)中T细胞亚群变化、派氏小结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关节局部IFN-γ表达了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DA大鼠进行了小肠CD4、CD8、sIgA、TGF-β、IFN-γ阳性细胞表达进行了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了关节局部IFN-γ表达情况。同时光镜下观察各组动物踝、膝关节的病理变化。 叁、结果 (一)关节局部结果显示:两种动物模型组关节指数明显增大,RT-PCR及免疫荧光显示局部细胞因子IFN-γ含量增加,光镜观察CIA组均可见滑膜细胞增生明显,滑膜组织充血水肿,毛细血管增生,血管翳形成,并可见炎细胞浸润。雷公藤治疗后可以显着减

王志强[7]2009年在《BMP-7、TGF-β1在cGVHD狼疮样小鼠肾组织的表达及雷公藤多苷联合白芍总苷的干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具有多系统损害及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是直接影响SLE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 growth factorβ1,TGF-β1)与多种肾病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相关性,可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以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合成和积聚,从而加重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新近发现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是TGF-β1发挥生物学作用的重要的下游调控介质。作为纤维化的负性调节因子,BMP-7通过维持上皮细胞表型、抑制肾脏上皮细胞的凋亡、激活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途径、减少多种促炎症因子表达、影响TGF-β/Smads传导途径以及与TGF-β1的互逆作用,对包括肾纤维化在内的各种纤维化病变起到预防及逆转作用。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glycosides,TG)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病、肾病等免疫相关性疾病,但具体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同时其毒副作用明显。如何增强TG的疗效并防治其毒性反应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证实,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以及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可明显改善不同的肝脏损伤,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良好。本课题拟在建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狼疮小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其肾组织中BMP-7及TGF-β1的表达情况及TG联合TGP的干预作用,探讨BMP-7、TGF-β1在LN病理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和TG联合TGP治疗LN的可能机制以及TGP联合TG的增效减毒作用,为临床中药有效成分配伍治疗LN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C57BL/6J×DBA/2)F1(即B6D2F1)雌性杂交鼠,建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狼疮模型。将成模小鼠随机分6组:模型组(LN group)、泼尼松组(Pred group)、来氟米特组(LEF group)、雷公藤多甙组(TG group)、白芍总苷组(TGP group)、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组(TG+TGP group)。另设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2.在造模后第9周,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他各组分别给予泼尼松、来氟米特、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雷公藤多苷和白芍总苷灌胃治疗,共4周。3.在造模及用药前后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4.在治疗第4周末,各组小鼠全部处死。处死前1d置于代谢笼内收集24小时尿标本,检测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UPE)。5.从心脏取血,离心,-50℃保存,检测尿素(BUN)、肌酐(S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摘取肝脏制成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7.取肾脏组织进行固定、石蜡包埋,经HE染色、PAS染色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对比。8.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MP-7、TGF-β1在肾组织的表达,并采用彩色病理图文报告分析系统对其表达量进行半定量分析。9.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N组小鼠的UPE、BUN、SCr均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Pred组、LEF组、TG组、TGP组、TG+TGP组均可有效降低LN小鼠的UPE、BUN、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同时TG+TGP组与TG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2.与正常对照组、LN组相比,LEF组、TG组小鼠的ALT、AST均显着增高(P<0.01)。与TG组相比,TG+TGP组的ALT、AST均显着降低(P<0.01)。3.与正常对照组、LN组相比,LEF组、TG组小鼠的SOD、GSH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TG组相比,TG+TGP组的SOD、GSH均显着增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LN组相比,LEF组、TG组小鼠的MDA均显着增高(P<0.01)。与TG组相比,TG+TGP组的MDA显着降低(P<0.01)。4.病理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肾脏未见明显病变。LN组小鼠肾小球系膜增宽、基底膜增厚、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各治疗组小鼠肾脏病变均较LN组有所减轻,其中以TG+TGP组病变最轻。5. BMP-7在正常对照组小鼠肾组织中高度表达,主要分布于肾小管及肾间质,而在肾小球内基本无表达。LN组小鼠肾小管及肾间质BMP-7的表达明显减少,各治疗组较LN组小鼠肾小管及肾间质BMP-7的表达增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LN组小鼠肾脏组织中BMP-7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弱(P<0.01);除TGP组以外的各治疗组较LN组小鼠肾脏组织中BMP-7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P<0.01);TG+TGP组较TG组小鼠肾小管及肾间质中BMP-7的表达更强(P<0.01)。6.正常对照组小鼠仅在少数肾小管有微弱TGF-β1表达。LN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和肾间质浸润的炎症细胞胞质均有TGF-β1显着表达。各治疗组TGF-β1的表达均减弱。图像分析结果显示:LN组小鼠肾脏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强(P<0.01);各治疗组较LN组小鼠肾脏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或P<0.01);TG+TGP组较TG组小鼠肾脏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更弱(P<0.05)。7.各组小鼠肾组织中BMP-7表达与UPE、BUN、SCr水平均呈显着负相关,r分别为-0.814、-0.555、-0.766(P均<0.01)。各组小鼠肾组织中TGF-β1表达与UPE、BUN、SCr水平均呈显着正相关,r=0.800、0.684、0.740(P均<0.01)。8.各组小鼠肾组织中BMP-7与TGF-β1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0.665(P<0.01)。结论:1. BMP-7是维持肾脏功能稳定的一个重要因子,BMP-7在狼疮肾炎中具有与TGF-β1相反的作用,其表达水平下降可能参与了狼疮肾炎的发生、发展。2.雷公藤多苷、雷公藤多苷联合白芍总苷对cGVHD狼疮肾炎小鼠有显着的治疗作用;上调BMP-7表达、下调TGF-β1表达可能是其肾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3.雷公藤多苷联合白芍总苷对cGVHD狼疮肾炎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BMP-7、TGF-β1表达的干预作用优于单用雷公藤多苷,提示白芍总苷与雷公藤多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4.雷公藤多苷可导致肝脏损伤,其机制与氧化损伤有关;白芍总苷对雷公藤多苷所致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抗氧化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5.中药有效成分雷公藤多苷与白芍总苷配伍治疗cGVHD狼疮肾炎具有增效减毒作用,该用药模式提示了中药现代化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刘阳[8]2006年在《雷公藤内酯醇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影响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对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abbitlens epithelial cell,RLECs)增生的影响与机理,与公认的抗增生药物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的作用效果比较,探索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浑浊的治疗药物,为开发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取正常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s)进行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实验取第二代RLECs培养24h后随机分四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雷公藤内酯醇组,其中阴性对照组加入等量的PBS液,阳性对照组加入20mg/L浓度的MMC,雷公藤内酯醇组则按20、40、80、160ug/L浓度梯度加入雷公藤内酯醇。1、分12h、24h、36h、48h、72h的作用时间分别提取各组标本,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观测TP对RLECs增生的影响;2、收集12h、24h、36h后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检测TP和MMC对RLECs凋亡的影响;3、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1、通过MTT比色法显示MMC和TP对体外培养的RLECs的增生均有抑制作用。随着TP浓度的变化,各组的抑制率也发生变化。用20、40、80、160ug/L的TP处理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后,对细胞增生抑制率在12小时分别为11.8±0.79%、24.5±0.77%、38.0±0.82%、46.9±0.80%;在24小时分别为20.5±0.66%、38.3±0.66%、43.3±0.77%、59.8±0.72%;在36小时分别为35.3±0.59%、41.2±0.71%、54.5±0.74%、64.6±0.68%;在48小时分别为44.8±0.61%、53.4±0.63%、76.6±0.68%、78.9±0.59%在72小时分别为52.2±0.53%、62.5±0.49%、81.9±0.57%、88.7±0.63%。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抑制率随TP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PBS组比较及组内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PBS组组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经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研究发现: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

孙淑娴[9]2016年在《过敏体质Th17细胞分化相关分子表达及过敏康调体干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过敏体质Th17细胞亚群失衡的微观机制,寻找过敏体质有效的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标记,探索调体方药“过敏康”调理过敏体质、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作用靶点,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进一步探寻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以期对其临床治疗有所指导。方法:以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过敏原检测为判定标准纳入受试者44人,受试者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体质辨识中心等处的体检者,要求长期在北京工作或居住,年龄在18-40周岁之间。其中平和体质者20人,为对照组;单一过敏体质者24人,排除其它西医明确诊断疾病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准备受孕者,为干预组。确定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可比,确定干预组受试者期间不服药其他过敏相关药物。签署知情同意书。平和体质、过敏体质者用药前及用药干预3个月之后分别采集血样,清晨、空腹采集血液10ml,其中36u1全血按QuantiGene plex试剂盒说明预处理,余下血液分离血清,分别-80度冻存,其中血清以蛋白芯片法检测IL-6、TGF-β1、IL-1β、IL-17A、IL-17F蛋白表达水平,预处理的全血以QuantiGene Plex法检测基因STAT3、JAK2 mRNA表达水平。数据分析用spss20软件处理,平和体质者与过敏体质者指标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过敏体质用药前后指标变化用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以x±s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1.过敏体质组与平和体质组相比,过敏体质组血清中IL-6蛋白水平均值高于平和体质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IL-17A、IL-17F蛋白浓度高于平和体质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蛋白浓度高于平和体质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过敏体质组STAT3、JAK2 mRNA表达水平均值高于平和体质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过敏体质组用药干预前后相比,用药干预后血清中IL-6βTGF-β1、KIL-1β、IL-17A水平均值较用药前组降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F水平较用药前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TAT3、JAK2 mRNA表达水平均值较用药前组降低,水平几乎与对照组相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GF-β1、IL-17A、IL-17F、IL-1β蛋白是平和体质与过敏体质之间的差异性因子。尤其是IL-1β在过敏体质和平和体质间差异显著,可见其有作为过敏体质临床判定的辅助性指标的潜在可能。2.过敏体质与平和体质之间Th17细胞分化差异可能不涉及JAK2/STAT3通路激活的差异,具体通路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3.IL-17F是“过敏康”调理过敏体质的作用靶点,IL-17A、IL-6、TGF-β1、IL-1β水平均值较用药前组降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用药时间过短之故,应进一步延长用药时间,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雷公藤内酯醇对SLE病人淋巴细胞增殖及B细胞表达B7分子的影响[C]. 张堂德, 徐瑞宏, 詹青松. 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2

[2]. 雷公藤内酯醇对SLE病人淋巴细胞增殖及B细胞表达B7分子的影响[D]. 徐端宏. 第一军医大学. 2001

[3]. 雷公藤内酯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赵湘, 孙建实, 金李君, 郭俊华.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6

[4]. 雷公藤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王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

[5]. 雷公藤内酯醇调控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D]. 刘秋燕. 河北医科大学. 2004

[6]. 雷公藤对CIA模型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D]. 肖诚. 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5

[7]. BMP-7、TGF-β1在cGVHD狼疮样小鼠肾组织的表达及雷公藤多苷联合白芍总苷的干预作用[D]. 王志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09

[8]. 雷公藤内酯醇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影响的基础研究[D]. 刘阳. 南华大学. 2006

[9]. 过敏体质Th17细胞分化相关分子表达及过敏康调体干预机制研究[D]. 孙淑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雷公藤内酯醇对SLE病人淋巴细胞增殖及B细胞表达B7分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