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发展战略与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_海洋经济论文

“两栖”发展战略与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_海洋经济论文

“两栖”发展战略与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两栖”发展战略

1.1 必然性

人类从诞生至今,陆地表层成为人类活动最为重要的地方。二战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认识的深入,开发海洋的水平和手段明显提高,海洋开发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海洋经济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可以断言,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迅速发展的世纪,海洋将是国际竞争和资源开发的首要领域,也将是当代人类解决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希望所在。随着海洋的开发,世界发展空间将由“陆栖”转为“海陆两栖”的空间格局,这一转变将有力地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我国政府的《中国21世纪议程》把现代海洋开发和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力求通过大规模地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减轻陆地承载压力,缓解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增加社会经济总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近年我国沿海省、市(区)对海洋开发越来越重视。山东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江苏、浙江紧随其后提出“建设海上苏东”、“海洋大省”;广东提出建设“海上广东”。

珠三角经济区拥有大陆海岸线1059.1km,海岛685 个(不包括香港、澳门所属海岛),海岛岸线总长1196.3km,海岛面积1237.6km[2], 近岸及海域面积超过10×10[4]km[2],拥有丰富的港湾资源、旅游资源、海涂资源、海洋油气资源等,是珠三角经济区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充分利用海洋国土资源,由“陆栖”转向“海陆两栖”,实施“两栖”发展战略。

1.2 含义及基本构想

1.21 含义 “两栖”发展战略就是从珠三角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入手,把海洋和与之紧紧相联的陆地作为整体考虑,把海域和陆域共同作为珠三角国土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充分挖掘海陆发展的关联性及互动性,形成海陆耦合、相互带动的海陆一体化发展体系;既培养“陆”的发展能力,也培养“海”的发展能力,以“陆”为基地,以海为目标,扩大发展空间,形成双向开发能力;并努力形成海陆一体化环境保护体系,全面实现海陆整合,推动珠三角可持续发展。

1.2.2 战略目标 围绕广东20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珠三角10年实现现代化目标,海洋产业增加值略高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00年争取达到20%,2010年上升为25%,形成海陆“两栖”基本格局,到2050年上升到50%,形成海上和陆上双向开发能力。

1.2.3 战略重点 近期加快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提高海洋渔业、盐业、海上运输等传统产业,积极开展海洋研究,探索海陆“两栖”经济体系;远期,重点发展滨海工业、滨海旅游、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工程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建成海、陆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的地域综合发展体。

1.2.4 战略步骤 前期(2000年前),选择开发潜力大、 基础好、见效快以及对海洋开发全局有带动作用的沿海港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生物技术作为开发的重点产业。后期(2001~2010)进入海洋全方位大规模开发阶段,海洋产业优势初步确定,海洋经济全面发展。

2 “两栖”发展战略促进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

2.1 可缓解珠三角的人地矛盾

珠三角历史上是广东省人口较稠密地区,人口压力大,土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极为突出。1995年人口密度达494人/km[2]。 近十几年来,由于工业化引发城市化,工业发展、城市及各种基础设施等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而人口则逐年增加,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表1)。

表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近年耕地与人口的变化

年 份 19801984198819911993

1994

96.73

88.33

83.53

82.87

71.33 69.33

(×10[

4]hm[2

1628.65 1726.70 1855.31 1963.77 2056.29 2386.90

0,059

0,051

0,045

0,042

0,035

0.029

(hm[2])

据专家预测,2000年珠三角经济区耕地将减少到64×10[4]hm[2],2010年将减少到58×10[4]hm[2],而人口将分别达到2 467万和2 863万。那时人均耕地将由1994年的0.029hm[2]减少至0.026hm[2]和0.02hm[2],大大超过国际人均耕地危险点0.05hm[2]。

两栖发展战略可为珠三角发展提供广阔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减轻人口的压力。日本人认为,他们的优势有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空间,二是人。他们计划把周围150×10[4]hm[2]海域建成海上城市、居住区、 娱乐区和生产基地。珠三角沿海地区也有类似的问题。海涂是珠三角经济区最主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海涂围垦是补充耕地和提供部分建设用地的主要途径,海洋开发可安排大批劳动力就业。本区沿海岛屿685个, 海岛面积1237.6km[2],目前开发和住人很少, 应尽快安排调查和开发计划,把有条件的岛屿开发起来,或者建设成开发海洋石油、渔业、固体矿物质的集输基地,把生活和生产空间向海涂、浅海和岛屿推进。

2.2 海洋产业开发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据国外的经验,大规模的海洋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挪威的海洋石油开发雇佣了30多万工人,造成劳动力市场紧张。1970~1973年,苏格兰西部地区制造业中,有4万多名工人流入东部地区的海洋石油企业。海洋产业的开发可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

2.3 可解决珠三角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珠三角自然资源比较贫乏,而珠三角的沿海具有各种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矿产。以海上油气资源为例,珠江口油气资源已探明的有惠州21—1、惠州26—1、惠州32—2、惠州32—3、陆丰13—1、陆丰13—2、陆丰22—1、流花11—1、西江24—3、西江30—2等油气田,均位于珠三角外海区域的珠江口盆地。南海油气资源的开采对解决珠三角经济区能源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还将推动其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发展。海洋矿产资源为本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

2.4 可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科学技术体系

陆地经济发展依赖于陆地科技体系,海洋经济依托于海洋科技体系。海陆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两栖”经济战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海洋技术是新技术革命领域的一个重要技术群,主要包括:海洋观测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海洋通用技术。珠三角的海洋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可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本区海洋技术和其他技术发展。

2.5 可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发达国家发展情况看,海洋经济产值逐年增加,人们普遍认为,海洋经济是未来经济的必然接力。1975年世界海洋产值约1200亿美元,1980年翻一番,达到2500亿美元。在美、英、法、日及前苏联、联邦德国6国人均产值中,来自海洋开发的在250美元以上。据70年代后期估计,到本世纪末,美国海洋经济的产值可达到4000亿美元,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20%。可见海洋经济对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专家预测,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大约会持续30~40年。如果现在不寻找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力源”,那么,到下个世纪,我国沿海的经济增长就有可能停止。笔者认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其必然的接力,如果珠三角实现经济“海”的发展能力,那么现在经济持续增长将会保持更长的时间。

3 “两栖”发展战略实施的对策

3.1 转变发展时空观,实行“两栖”规划

作为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必须是一种充分考虑海洋国土资源和陆地国土资源的综合的动态“两栖”规划。要彻底摒弃那种重陆地轻海洋,习惯于陆地经济的定向思维,要从21世纪经济发展以及未来比较优势出发,切实把海洋开发纳入国土开发规划。统筹考虑陆地资源及海洋资源优势及其发展前景,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提出海陆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时序,海陆进行合理分工部署,提出资源开发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对策及基础设施和建设方案、生产环境建设规划方案,努力实现海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2 抓住重点滚动推进,形成海陆产业体系

海陆产业体系是由众多行业共同构成的产业群体。但以陆地为基地,实现海洋开发,首先要求选择那些关联度较高的产业。这类产业带动性强,贡献率高,贡献度大。珠三角可考虑海运业和海洋石油产业发展。海运业关联材料、造船、信息、内外贸、港口建设、港口工业,海洋石油业发展可形成石油采掘、冶炼、石油化工、后勤服务、油气运输、仓储、通讯、救助以及一系列后勤服务业。通过这种产业链推动海陆联动和协调发展,形成明显的乘数效应。

3.3 抓好海岸带的开发

海岸带是海陆交接的地带,包括邻接海岸线的陆域、滩涂和浅海,海岸带有不断淤涨的海涂,是一种无限的土地资源。深水港湾是极其宝贵的空间资源。海岸带还拥有各种生物、矿物、旅游等自然资源和再生能源。此外,经过建设,珠三角海岸带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设备建设、海洋旅游业建设、海滨砂矿开发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滨海工业区,因此形成了海岸带加速开发的客观条件。海岸带的开发,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精细的可持续开发。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既保证重点,又保证各行业协调发展,从海岸整体考虑应将港口建设、沿海城市建设、滨海工业、滨海旅游业作为近期开发重点,远期可以海洋石油开发、海洋生物、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为主。②珠三角海岸带的开发密度较大,产业之间矛盾多,海岸带污染和损害也相当严重。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开发项目,必须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统一审议通过可行性研究方可进行,防止由于不合理开发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资源退化、港口淤积、工程报废等严重后果。③改进海岸带分析手段,强化信息库建设,建立海岸带系统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CZMDSS)。

3.4 组成海陆地域运输、生产、服务综合体

海陆地域综合体包括海陆运输综合体、海陆生产综合体、海陆服务综合体。海陆综合运输综合体是珠三角西江、北江和东江河网港口、水运体系、陆地运输体系及沿海以广州港为核心的海陆空运输体系。海陆生产综合体是指充分发挥沿海各市(县)的滨海工业区以及滨河工业区,形成港口工业优势。综合服务体系指要建设为海洋产业开发服务的后勤服务产业,水产品储运、保鲜、加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最终使其统一为海陆空以及生产、加工、出口、运输、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发展的一体化模式。

3.5 建设一批“两栖”工程

为由陆地走向海洋,充分利用海洋空间,需要建设海陆、海岛等工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主要有:①海岛联陆工程,如大亚湾海岛联陆、上川岛海岛联陆、高栏港区联岛及联陆、桂山岛与牛头岛等海岛联岛等工程;②围垦或填海造陆工程,如伶仃洋、磨刀门、黄茅海围垦工程,珠海西区填海及盐田港填海工程等;③航道疏浚或开挖工程,如广州港、深圳港(西港区)航道工程,崖门航道工程等;④海底管、线工程,如南海海上天然气开采的海底输气管道工程,大陆向海岛输水管道工程,海底电缆、光缆工程等;⑤跨海大桥工程;⑥海上人工岛,海上游乐场工程;⑦外海倾废物建设工程等。

来搞时间:1997年9月。

标签:;  ;  ;  ;  ;  ;  ;  

“两栖”发展战略与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_海洋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