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析论文

高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析论文

高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析

范 蓉

(西藏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 逻辑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正确思维的科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提升其思维素养方面有着极为有效和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好发挥该门课程在提升大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笔者从教学现状入手,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并简要探讨教学改革成效。

关键词: 高校;逻辑学;教学改革

黑格尔曾说过:“没有一门科学比逻辑科学更强烈地感到需要从问题实质本身开始,而无需先行的反思。”逻辑学正是这样一门教授人们如何正确思考和表达的科学。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变革的今天,人才培养面临着更高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全面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高校逻辑学课程与大学生思维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门强调应用性、方法性和有效性的科学,因此,努力推进高校逻辑学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其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逻辑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逻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严重不符,范例、习题等比较陈旧,时代性不强,题型也不能与各种职业考试相配合;同时,该门课程的内容较为枯燥、抽象,知识实用性较低,大学生难以提起兴趣,理解课程内容有难度。另外,高校逻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讲解,忽略了逻辑学知识的整体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较低,导致部分学生偏重记忆公式和规则,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对其进行有效应用,以至于失去学习动力。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由于高校逻辑学课程课时有限而授课内容多,大部分教师都以课堂讲授为主,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担心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掌握,教师又总是不厌其烦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推演,不太注意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使得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几乎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加之逻辑学知识本就较为抽象枯燥,导致逻辑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师表演“独角戏”的舞台,台下学生越是听不懂就越昏昏欲睡,最终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体系有待改变

目前,高校逻辑学课程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大部分高校都使用“平时分+期末考试分”的考核模式,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为70%。考试设置了统一的评分标准及答案,学生复习时仍停留在猜考题、背答案的阶段,学习和考试中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忽视了逻辑学重在应用这一特点。加之逻辑学知识抽象难懂以及学生自身厌学、畏学的情绪,导致很多学生在逻辑学考试中不及格而进行补考,最终成为广大学生非常容易考试不及格的学科,这种畏惧心理必然不利于学生学习及掌握逻辑知识。

二、高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基于高校逻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很多从事逻辑学教学的一线教师纷纷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有益尝试。尽管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但在推进该门课程的教改中也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故此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整合教学内容,强化逻辑知识的应用性

第一,选择教材体系中最基础的、实用性较强的章节作为教师“精讲”的部分,这些内容应是那些逻辑学基本理论、日常适用、就业考试考点等。在精讲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工作实际需求、专业特点,尽可能引用更多案例进行教学。例如:笔者所在高校主要是哲学和思政(师范)两个专业开设此课程,面对汉族和藏族学生进行讲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教学中将传统词项逻辑(第一章)、命题逻辑(第二章)、论辩逻辑(第九章)和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第十一章)确定为“精讲”章节。在案例选择时,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选择少数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如藏族民间故事等,或者针对思辨性较强的哲学专业学生选择案例,如无神论者论上帝不存在等。

目前,高校逻辑学课程主要是为哲学、思政、文学及法律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笔者所在高校采用的是何向东主编的教材《逻辑学》(第二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8 年出版。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以及课程一般为51 课时的现状,教师应本着应用性原则,做到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第二,选择教材体系中学生较易掌握的内容作为教师“略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结合逻辑学知识特点,深入调查学情,明确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哪些内容,然后进行“略讲”。例如:合取命题及推理、关系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知识不是那么抽象难懂,学生较易掌握,可采用提前布置、教师点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此外,涉及一些逻辑规则的证明,如三段论四个格的特殊规则时,也建议进行略讲,只以第一格规则为主进行较为详细的推演,其余三个格则布置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练习,教师答疑即可。

第六,影像资料教学法。这种方法是结合一些优秀的影像视频资料,特别是经典推理影片,来生动体现逻辑学的授课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趣备至,教师可引导他们思考侦探所用的逻辑方法。例如:课堂上播放根据著名推理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作品改编的经典电影《阳光下的罪恶》,让学生观看紧张曲折的情节时,注重找出大侦探波罗都用了哪些逻辑推理方法。在讲授“析取命题应穷尽一切可能性”时,又可结合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侦探波罗结案陈词时的一段话,通过侦探破案中曾经陷入瓶颈的原因分析,来强调未穷尽析取支的严重后果。

(二)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案例教学法。逻辑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需要大量引入案例来具体分析。在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推理小说、影视作品、寓言故事等内容中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课前,将相关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与合作(课堂或者是课外,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也可以是课堂中就某一个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然后组织学生自由发言。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适时启发、引导与总结。案例教学法在高校逻辑学教学中应用效率最高,效果也较好。一个案例可以引出多个知识点,教师可以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马上引用其他案例对学生进行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提升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高校逻辑学考核主要采用的是“平时分(30%)+期末分(70%)”的考核模式,容易令学生为应付期末考去死记硬背逻辑学各知识点,而忽视平时学习中的应用,因此,可尝试对该方式进行改革。在获得学校支持的前提下,调整平时分和期末分所占比例,适当增加平时分占比,如实行“平时分(50%)+期末分(50%)”模式。可考虑从课堂表现、团队作业、专题讨论、单元作业、笔记、考勤等方面进行考核,突出学生的平时表现,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逻辑学知识,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闭卷考试的期末试题,题型方面则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更为注重知识的应用性,除保留传统题目外,还可适当引入一些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平时,通过班级公共邮箱、微信群或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各单元补充练习题,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掌握的情况,并不断提高他们对逻辑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

杨春梅和郑岩在研究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的相关财税政策中发现,当前,我国的财税政策之间缺乏联系,各个税种之间内在联系不紧密,一些新出台的政策和旧政策之间的衔接也不紧密、协调性差[9]。如中央和地方之间财税激励政策之间衔接的不紧密,上下不统一问题。如中发〔2015〕8号和国发〔2016〕16号等“新政”中提出取消科技成果“审批或备案”环节,给予企业、科研院所等更多自主权。但一系配套制度并未做出相应调整,导致财税激励政策上下联动受限,也给企业申报设置了不小障碍。

蔡元培的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浙江师范教育所做的许多开拓性工作在浙江师范教育史、中国师范教育史上应有它的重要地位;而且,现存的办师范的一些理念、样式、做法在许多方面仍保留了蔡元培的遗产。

第四,对比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将两个知识点进行对比,并明确它们的异同,适用于学生容易混淆、难以区分的一些逻辑问题。例如:在讲授“集合词项与非集合词项”“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合取命题与关系命题、相容选言命题”“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与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矛盾律与排中律”“简单枚举与科学归纳推理”等知识点时,都可以跨越章节限制,采用横向对比法,对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通过一目了然的对比列表,让学生准确把握要点,并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

第三,实战教学法。毕业时,大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招考已成为入职的必经之路,而逻辑学知识也成为各类考试的“宠儿”,所占分值比例较高,题目内容涉及面广,题型也灵活多样。以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测试能力》(以下简称“《行测》”)试题为例,“判断推理”的占比都在30%左右,当中考查的逻辑知识点基本上都是在日常教学中重点讲解的内容。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都只是机械记忆这部分内容,或者仅完成了一些配合理论教学的基本题型,并不善于熟练灵活地加以应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运用实战训练法,将《行测》“判断推理”中与教学要点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逻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并有针对地帮助学生提升应对逻辑知识的应试能力。例如:在讲授“对当关系”理论时,就可以引入国家公务员考试复习资料中“首先找矛盾,关键是其余;其次找反对,关键也是其余”的解题思路、“两个‘有的’必有一真;两个‘所有’必有一假”的解题口诀,同时结合一些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进行训练,以巩固教学效果。

第五,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在逻辑学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将教学要点、生活实例、社会热点、考试题目等制作成PPT,然后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应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可引入对分易、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将教学视频、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样的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实现课堂或课后的师生在线互动,同时方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管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第三,在确定精讲与略讲内容时,那些最基础的、应用性广、与就业考试有关且不易掌握的知识,建议教师精讲;相对易学易懂的知识,则建议略讲。同时,逻辑学中抽象晦涩的内容要努力做到具体化讲解,枯燥无味的内容则应努力做到趣味性讲解。此外,逻辑学作为一门指导人们思维的科学,要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一“思维的语法”,还必须重视其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将系统传授逻辑学知识与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由于要研究农业生物质资源和地区贫困的关联,笔者对2016年伏牛山区域的17个县区的人均GDP与生物质资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讲,资源禀赋越丰富,则人均GDP就越高。但在伏牛山区域内,农业生物质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越是贫困的地区,就越会消耗掉更多的生物质资源,而对其他一些能源的使用却较少。

(三)改革考核方式

第二,趣味教学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逻辑学基础知识讲解,特别是那些在常人眼里属于枯燥抽象、晦涩难懂的内容,或者在学生对理论感到困惑时使用。在实际讲解的过程中,应注意营造风趣幽默的课堂气氛,穿插一些逻辑典故、生活实例、趣味故事、侦探推理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激发他们对学习逻辑学的浓厚兴趣,接着再深入讲解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二难推理”时,面对构成式、破坏式、简单式、复杂式这四种结构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及记忆。而如何反驳其带有诡辩性质的推理结果是学生极感兴趣的。此时,教师可灵活地从课堂上的现实情景出发,提出如下二难推理:“今天这节课讲授了较为复杂的二难推理。如果大家学懂了,说明我这个老师讲课方法好;如果大家没学懂,说明我这个老师理论水平高;大家或是学懂了,或是没学懂;总之或是我讲课方法好,或是我理论水平高”。在分析结构后,进一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诡辩,并启发学生如何进行反驳。此时的课堂教学会立刻充满趣味性,原本抽象的逻辑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远远优于直接讲述。

●在五原县丰裕乡万亩蜜瓜使用了硅谷功能肥,打造了万亩“大蜜丰裕”地理标志产品。每亩增产20%,糖度增加2个点以上,经有关部门现场检测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产品被全国各地收购商抢购,创造了一年双季蜜瓜的奇迹,每斤瓜高于市场价格0.5元,春季大棚密瓜亩收入13500元,创历史新高。

在2011年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3]在这里,“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被正式表述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并且,将时间起点确定为“改革开放”。这一提法在2011年12月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再次出现。[4]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这就意味着,这一概念得到了中央领导集体和国家政策的合法确认。

三、高校逻辑学课程改革成效

(一)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逻辑学恐惧心理

高校逻辑学知识是一个整体,知识点环环相扣,如果缺课一次,后续将很难听懂。逻辑知识本身又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此门学科考试不及格的概率比较大,即使毕业清考也仍有不及格的情况。种种现实因素让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畏惧这门学科,还没有开始学习,就可能产生恐惧心理。通过对高校逻辑学进行教学改革,逐渐让部分学生改变对这门课的看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知识与生活的连接点,将抽象的逻辑知识与生动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感觉到逻辑学知识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枯燥、抽象,逐渐产生了学习兴趣,并开始尝试应用所学的逻辑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由于高校逻辑学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增加本门课程的考查内容,让很多学生非常重视自己平时的表现,也使学生能逐渐从不惧怕这门课到喜欢这门课直至学好这门课。因为逻辑学知识的连贯性及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使得学生都不再随意请假或逃课,上课出勤率较高,甚至基本上无人旷课。在课堂上,学生听课也更加认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能积极进行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课余时间,也有一些学生会主动找教师就未弄懂的问题进行交流,交流方式多样,如通过网络在线平台、微信、QQ 等,师生课堂和课后互动增多。整体来讲,逻辑学教学改革逐渐改变了学生对该学科的态度,并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与此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等也都得到了提升。

(三)增强了应对就业考试的信心和能力

如今,大学生毕业时参加国家和各省的公务员考试、以获得入职资格几乎是就业首选,在校时,学生也积极参加各种资格考试,如教师资格证等,逻辑知识的运用和思维能力的考核便成为必备。但这部分内容掌握和理解的难度确实较大,必考内容又多,常常令考生心生畏惧。逻辑学教学改革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珍惜好这一大好学习机会,让他们在毕业备战相关就业考试时就已具备基本的逻辑知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再加上大量进行模拟练习,获得这部分题目的高分不是问题,从而令学生在迎战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各种资格考试时信心倍增。

参考文献

[1]范蓉.多媒体时代高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培训,2016(14):25-26.

[2]郑科红.关于高校逻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5):54-57.

[3]夏世英.高校逻辑学教学改革刍议[J].教育评论,2014(7):114-116.

中图分类号: B81-0;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10-0105-03

收稿日期: 2019-10-08

基金项目: 西藏自治区2017 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7-13,项目主持人:范蓉)。

作者简介: 范蓉(1971—),女,湖北荆门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10.047

(责任编辑:张红雨 )

标签:;  ;  ;  ;  

高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