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与CT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价值分析论文_杨奎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放射科 湖南衡阳 421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6例,分别对患者进行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颅核磁共振及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三种检查的诊断情况。结果: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对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诊断阳性率为89.29%,颅核磁共振的诊断阳性率为53.57%,颞骨高分辨率CT的诊断阳性率为62.50%,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结论: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能够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信息,诊断的准确率高,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内耳磁共振水成像;CT

Value analysi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inner ear and CT diagnosis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ner ear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water. Methods:56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respectively,for patients 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raphy of inner ear,cranial MRI and high resolution temporal bone CT,Comparison of three diagnostic checks Happening. Results: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raphy of inner ear in 56 case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diagnosis was 89.29%,cranial MRI diagnostic positive rate 53.57%,high-resolution temporal bone CT diagnostic positive rate of 62.50 percen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inner ea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inspection methods. Conclus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inner ear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diagnosis more objective diagnostic information,high accuracy of diagnosis,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it should be widely applied.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wa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inner ear;CT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前庭疾病,主要是由于头位变动而引起,表现为短暂发作性的眩晕并伴有特征性眼震[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较为复杂,患者体征多变,因而在临床诊断上存在一定困难。临床研究显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后可累及患者的后半规管、前半规管以及水平半规管,或导致多管同时受累,这种多管受累的情况一般多发于患者遭受头部创伤或其他相关复位治疗时[2-3]。在诊断方面,由于前庭处于内耳范围,而通过进行磁共振水成像能够较为清楚全面地显示出患者内耳的结构,因而能够对患者罹患侧以及罹患侧的半规管作出正确的显示和诊断,进而提供出患者较为准确的内耳结构情况的影像学依据,为医务人员的诊断提供参考[4]。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颅核磁共振及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研究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8.2±5.3)岁;病程3d至3个月,平均病程(15.2±3.5)d。56例患者主诉均为眩晕,或伴有耳鸣、恶心及眼球震颤等。56例患者均进行脑电图检查、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并经耳鼻喉科检查显示无异常。同时,对56例患者进行前庭功能冷热水交替实验,并排除肿瘤、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等可能危及生命的其他原发性眩晕。

1.2 诊断标准

56例患者均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分会发布的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2007)进行诊断[5]:患者存在当头部运动到某一位置时出现短暂眩晕的情况;经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为阳性,即经Dix-Hallpike相关试验呈阳性为后或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滚转试验呈阳性为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同时具有<30s的短潜伏期和疲劳性。

1.3 检查方法

检查仪器选用飞利浦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检查范围为患者整个颞骨岩部,两耳对称,设置8通道头部线圈,扫描序列选择3D/FSE,设置扫描参数为:脉冲时间(TR)为5000ms,回波时间(TE)为200ms,层厚为0.8mm,采用无间层隔连续扫描,矩阵(matrix)为340×320,视野(FOV)为178mm×178mm,带宽频率(band- width)为31.25kHz,采用轴位扫描,平均扫描时间为16min。对原始图像进行系统重建,选取内耳结构显示较清晰的层面,多平面重建该层面并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对内耳迷路部分的轴位、侧轴位、冠状位、斜矢状位进行图像重建,删除不需要的周围低信号部分,保证重建的图像清楚无背景干扰。

CT检查仪器选用西门子双源256排CT,对患者进行水平位双侧颞骨扫描以及冠状位扫描,设置层厚为0.5~1mm,设置间距为0.4mm,设置螺距为0.5mm,进行增强扫描,间隔0.5s后转动1圈。

1.4 图像分析

所有图像均采取双盲法进行分析,由3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分别对相关图像进行分析,3位诊断医师在诊断前对受试者的诊断情况均不知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本次研究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三种检查方式诊断情况,经颅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主要表现为耳石脱落、听小骨受损以及半规管受累,分别为13例、12例、5例,可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般是由于患者的耳石从椭圆囊中脱落至半规管,对半规管产生破坏而引起。经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其结果与颅核磁共振较一致,其中耳石脱落17例,听小骨破坏11例,半规管受累7例。经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检查显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耳石从椭圆囊脱落至半规管,并在后壶腹嵴上沉积;双侧或单侧的半规管起始段及局部出现扩张,边缘粗糙,粗细不均匀;椭圆囊和球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7例患者半规管发生破裂,详见表1。

注:X21、P1为内耳磁共振水成像与颅核磁共振比较的统计值,X22、P2为内耳磁共振水成像与颞骨高分辨率CT比较的统计值。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般主要是由于患者的中枢及外周前庭系统出现功能异常而引起,表现为短暂的、阵发性的眩晕或眼震,常累及患者单侧或双侧的内耳半规管[6-7]。在诊断方式方面,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颞骨高分辨率CT逐渐发展为临床中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重要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呈现出骨性结构,从而为测定患者的内耳显微结构提供可能,进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但是由于该方法对于有脑脊液以及内淋巴液等围绕的神经结构及膜迷路等较为细微的软组织结构并不能清晰地进行识别,因而在诊断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9]。与颞骨高分辨率CT比较,磁共振技术在内淋巴管发育异常、迷路炎、肿瘤以及先天内耳畸形等方面的显示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特别对于患者内耳细微的软组织结构可以清楚地显示,诊断的准确性更高。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是在静态液成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扩展了内耳影像学的临床显示范围,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从而使对活体进行内耳结构研究成为可能[10-11]。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在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过程中,通过利用重T2加权的技术,可以突出显示出富含水的组织,而对于其他不含水的组织,其信号会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明显的衰减。患者的膜迷路内存在着丰富的内淋巴液,在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还存在着丰富的外淋巴液,在内听道内存在着丰富的脑脊液,因此,通过利用重T2加权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富含水的内听道结构及膜迷路,从而为诊断提供依据。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耳石从椭圆囊脱落至半规管,并在后壶腹嵴上沉积;双侧或单侧的半规管起始段及局部出现扩张,边缘粗糙,粗细不均匀;椭圆囊和球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张,以及半规管破裂。同时比较内耳磁共振水成像与颅核磁共振及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的诊断准确性,结果显示较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89.29%,明显高于颅核磁共振及颞骨高分辨率CT。

综上所述,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能够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信息,诊断的准确率高,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莹,郭宏庆,申学良,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血脂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2014,15(02):215-216.

[2]郝大慰. 中医辨证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0 例[J]. 河南中医,2014,16(09):1781-1782.

[3]原红艳,张淑香. SR 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0(03):336-337.

[4]刘学升,李筱瑜,邓玮.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急性发作时的临床表现探讨[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10(29):1-4.

[5]黄卓林,薛远琼. 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0例临床分析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28(12):109-111.

[6]马鑫,李蔷,余力生. 病史两问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意义[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09):459-461.

[7]张波,孙敬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裸眼及视频眼震图下眼震特征及定位诊断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4(03):235-237.

[8]李华. 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价值(85例)[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11(27):84-86.

[9]鄢敏,刘明.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2(01):81-84.

[10]Min‐Beom Kim,Jae Ho Ba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ccompanied by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The Laryngoscope,2012,12212:.

[11]Sato Go,Sekine Kazunori,Matsuda Kazunori,et al. Effects of sleep position on time course in remission of positional vertigo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Acta oto-laryngologica,2012,13(09):1326.

论文作者:杨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  ;  ;  ;  ;  ;  ;  ;  

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与CT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价值分析论文_杨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